低血糖真的很可怕:严重会要命 别再不当回事了

低血糖真的很可怕:严重会要命 别再不当回事了 低血糖,一个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的时刻,特别是很多女性。有网友还分享了自己的“低血糖的尴尬瞬间”:图片来源于网络虽然读起来似乎在“社死”中还有一点搞笑,很多人对自己低血糖的事也没特别在意,但其实,低血糖真的很危险!!!什么是低血糖?低血糖有哪些危害?低血糖,顾名思义就是指体内血糖的浓度低于正常下限,现在普遍认为这个下限值是 3.9mmol/L 。对于正常人,如果血糖低于 2.8mmol/L ,就会出现相应的低血糖症状。糖是人体的能量来源,低血糖代表着体内能源缺失,可能导致大脑、心脏等重要脏器受损,比如认知功能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心源性猝死等。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和神经缺糖症状两大类。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包括饥饿感、乏力、出汗、心率加快、震颤、焦虑、收缩压增高、感觉异常等。神经缺糖症状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葡萄糖耗竭后而引起的,症状包括抽搐、意识改变、精神行为异常,轻者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重者昏迷。如果低血糖严重并持续,可导致死亡。哪些人容易出现低血糖?低血糖主要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无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是罕见的。其余少见原因有胰岛素瘤、急性酒精中毒、肝/肾衰竭等危重疾病、某些药物等等。如果长期饮食摄入不足,或者晨起空腹锻炼,也有低血糖的风险。也就是说,如果频繁低血糖,有可能是糖尿病或是其他疾病的前兆,建议及时去医院检查。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和需要使用胰岛素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并发症,会成为他们保持血糖平稳的主要障碍。反复的低血糖将导致高血糖状态,从而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最终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导致医疗花费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的无症状低血糖情况。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比例与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呈正相关。无症状听起来很轻,但是有些低血糖患者无症状反而是严重的表现,这代表他的交感肾上腺反应由于长期反复的低血糖而受损,无法早期出现症状,最后可能只有影响到了认知才会出现症状,也就是达到了严重低血糖水平[6]。这样也就丧失了早期治疗的机会。研究发现,治疗 25 年,这种现象在 1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达到50% ,而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约为 10% 。因此,为了及时发现低血糖,具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糖。发现了低血糖就应该及早重视、尽快处理,尤其是 1 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了低血糖,该怎么办?出现了低血糖,如果神志清醒,可以自主进食,可以自行补充碳水化合物(糖),这里要提醒一下,一定要避免吃了过多的糖。避免低血糖缓过来了,结果又高血糖。如果已经昏迷或者无法完成独自进食,就必须输液或者肌注胰高血糖素来纠正了。在缓解了低血糖后,需要进一步排查可能造成低血糖的原因,纠正各种危险因素。比如对于发生无感知低血糖的患者,应该放宽血糖控制目标,严格避免再次发生低血糖。平时怎么预防低血糖?1.首先要做好原发病的规范治疗,控制常见病因,比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2.避免过于严苛的血糖管理,老年人谨慎使用强化治疗(即短期额外使用胰岛素)。《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1 年版)》也提出来了“去强化治疗策略”,促进老年糖尿病的精细化管理。3.避免饮酒,因为酒精也会影响血糖代谢。4.避免过量运动,通过在体育锻炼前后监测血糖,可以及早采取措施预防低血糖。5.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为自己配备葡萄糖或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并始终将它们放在手边。6.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万一出现低血糖又不能自救的情况,方便路人救助,争取抢救时间。7.如果自己的孩子有低血糖风险,家长应随身携带糖果,在孩子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让孩子吃下补充糖分,补充糖分后 15 分钟再次检测血糖是否恢复;孩子如果要运动,也应该在运动前后检测血糖以避免发生低血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孩子的情况同步给老师与学校。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向红丁糖尿病饮食宜忌》|简介:《向红丁糖尿病饮食宜忌》由向红丁撰写,是一本专为糖尿病患者打造的饮食指导书籍。书中基于糖尿病的发

《向红丁糖尿病饮食宜忌》|简介:《向红丁糖尿病饮食宜忌》由向红丁撰写,是一本专为糖尿病患者打造的饮食指导书籍。书中基于糖尿病的发病原理和饮食控制对病情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宜忌。向红丁凭借专业的医学知识,列举了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各类食物,如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低糖水果、优质蛋白质来源等,并解释了这些食物对血糖控制的益处。同时,明确指出了糖尿病患者应避免或谨慎食用的食物,如高糖、高脂肪、高盐食品等,并阐述了其原因。书中还提供了饮食计划示例、饮食搭配建议以及血糖监测与饮食调整的方法,帮助糖尿病患者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控制血糖水平,辅助治疗糖尿病,提高生活质量,是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必备的饮食指南|标签:#糖尿病#饮食健康#医学科普#饮食指南|文件大小:NG|链接:

封面图片

美国 FDA 警告:不要使用智能手表或智能戒指来测量血糖水平

美国 FDA 警告:不要使用智能手表或智能戒指来测量血糖水平 智能手表或智能戒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的审查,使用这些设备可能会导致血糖水平测量不准确。FDA 尚未授权或批准这类无创测量血糖的设备。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准确的血糖测量会导致糖尿病管理错误,包括服用错误剂量的胰岛素、降糖药。药物服用过量会迅速导致危险的低血糖,引发精神错乱、昏迷甚至死亡。

封面图片

美国 FDA 批准首款非处方连续血糖监测仪

美国 FDA 批准首款非处方连续血糖监测仪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周二表示,已批准了 Dexcom 公司的 Stelo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系统,使其成为首个在柜台销售的连续血糖监测仪。FDA 表示,该设备并不适用于已诊断患有低血糖症或正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人群,这类患者仍需要使用处方设备。该设备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以及任何可能患糖尿病的风险人群。Stelo 血糖生物传感器系统使用可穿戴传感器,与用户智能手机或其他智能设备上的应用配对使用,以连续测量血糖水平。Dexcom 表示,Stelo 将于2024年夏季开始在线销售,无需处方,并补充说计划届时分享更多定价细节。

封面图片

苹果取得重大进展 Apple Watch未来或将无创测血糖

苹果取得重大进展 Apple Watch未来或将无创测血糖 据悉,苹果公司正在进行一个可以追溯到乔布斯时代的重大项目:使用Apple Watch实现无创和持续的血糖监测。这项被称为E5的秘密研究的目标是在不需要刺破皮肤取血的情况下,成功测量人体内的葡萄糖含量。 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公司最近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并认为它最终可以将葡萄糖监测技术推向市场。如果此次技术突破得到完善,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将是一个福音,并有助于巩固苹果在医疗保健领域的霸主地位。将监测系统添加到Apple Watch上将是苹果公司的最终目标,如果成功,也将使该设备成为全球上亿糖尿病患者的必需品。 标签: #Apple #Watch #血糖 频道: @GodlyNews1 投稿: @GodlyNewsBot

封面图片

诺和诺德每周一次胰岛素未获美国FDA批准,此前在欧洲和中国获批

诺和诺德每周一次胰岛素未获美国FDA批准,此前在欧洲和中国获批 诺和诺德表示,正在评估这封信的内容,并计划与该机构密切合作,以满足这些要求,尽管该公司预计今年不会完成这些要求。今年5月,一个顾问小组以低血糖风险和需要更多临床试验为由,投票反对批准该药物。1型糖尿病患者比2型糖尿病患者更依赖于注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因为他们的胰腺不再分泌这种激素。今年早些时候,这种每周一次的胰岛素在加拿大和欧洲获得了用于治疗1型和2型糖尿病的监管批准,其品牌名为Awiqli。在中国,它被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诺和诺德表示,长效治疗将有助于减少每天注射的需求,并减少注射笔的浪费。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世界首例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 25年糖尿病病史患者被治愈

世界首例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 25年糖尿病病史患者被治愈 这是国际上首次利用干细胞来源的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治愈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糖尿病的病例报道。论文截图。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失明、肾衰竭、心脑血管意外、截肢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造成酮症酸中毒或无意识低血糖而致死。中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患者多达1.4亿,其中约四千万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注射治疗。血糖难以控制的严重患者,只有通过从捐献的胰腺中提取胰岛组织并微创注射的移植疗法方可有效治疗,从而避免并发症的进展。然而,受制于供体严重匮乏、胰岛分离技术复杂等因素,目前临床需求很难满足。因此,如何在体外规模化地再生人胰岛组织,成为一项世界性的学术难题,并得到广泛关注。上海长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殷浩教授表示,相关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研究,利用患者血液PBMC重编程为自体iPSC细胞,并使用国际首创技术使之转变为“种子细胞”即内胚层干细胞(Endoderm stem cell, EnSC),最终实现在体外再造胰岛组织(E-islet)。该项技术已趋于成熟,是再生医学治疗糖尿病领域的重大突破。该项技术的首例受益者为59岁男性,有25年2型糖尿病病史,并发展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尿毒症),2017年6月出现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并接受肾移植。但由于其胰岛功能近乎衰竭,每天需要多次注射胰岛素,未来存在极大的糖尿病严重并发症风险。2021年7月19日,由于对低血糖的担忧以及考虑血糖控制不佳对供体肾脏长期生存的不利影响,该患者在上海长征医院接受了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治疗,术后第11周即开始完全脱离外源胰岛素,其口服降糖药(拜糖平、二甲双胍)术后逐步减量,并在第48周和56周实现彻底撤药,目前该患者已彻底脱离胰岛素长达33个月。殷浩称,此后该患者空腹及餐后C肽等关键指标较术前显著提高,证实胰岛功能得到有效恢复;肾脏功能等随访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也提示该疗法可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总的来说,这是国际上首次使用自体衍生胰岛治疗胰岛功能受损的T2D患者的人体组织替代疗法。长征医院透露,除了首例严重2型糖尿病患者,上述联合团队也成功开展并治愈了多例脆性1型糖尿病患者。殷浩表示,未来团队将聚焦干细胞来源再生胰岛组织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开发无需免疫抑制的“通用型”再生胰岛组织,从而为广大长期依赖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提供新的治愈疗法。上海长征医院殷浩教授、石勇铨教授、董伟华教授,中国科学院程新教授及上海仁济医院张明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吴佳颖、付天龙、聂螣騛、魏同坤,长征医院李拓、郭猛、季峻松、孟小茜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记者 李佳蔚)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