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开发出遏制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的潜在新方法

科学家开发出遏制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的潜在新方法 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针对这种疾病的新方法,抑制一种关键蛋白可以阻止阿尔茨海默病中经常观察到的对突触和树突棘的损害。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是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和分子医学博士课程的学生泰勒-马丁内斯(Tyler Martinez),最近发表在《eNeuro》杂志上。研究人员利用啮齿类动物的神经元发现,用一种名为"nutlin"的实验性抗癌药物靶向一种名为Mdm2的蛋白质,可以阻止阿尔茨海默病(AD)中积累的神经毒性淀粉样蛋白-b肽过度修剪突触。该研究的资深作者、中大医学院药理学系副主任马克-德尔阿夸(Mark Dell'Acqua)博士教授说:"与注意力缺失症相关的认知障碍与树突棘和兴奋性突触的丧失有关,尤其是在海马区。"Dell'Acqua说,修剪多余的树突棘突触在出生后的大脑中是正常的,但在老年痴呆症中会异常加速,导致记忆和学习能力丧失。他说:"当淀粉样蛋白b存在时,当这种蛋白质Mdm2被不适当地开启,就会导致突触的修剪。淀粉样蛋白-b是在AD患者大脑中发现的淀粉样蛋白斑块的主要成分。当我们在神经元上使用抑制Mdm2的药物时,它完全阻止了淀粉样蛋白b引发的树突棘脱落。因此,抑制这种蛋白质显然是有效的"。树突棘从树突(神经元的组成部分)中伸出,接收对学习和记忆至关重要的突触信号。神经技术中心主任 Dell'Acqua 指出,有关注意力缺失症疗法的大部分研究往往侧重于消除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斑块。他说:"抗淀粉样蛋白疗法是否是AD治疗的全部和终结,还存在疑问,即使患者能忍受高昂的费用,疗效也值得怀疑。我们认为也有可能通过阻断淀粉样蛋白b的某些影响来干预这一过程。可以通过靶向Mdm2进行干预。"下一步是确定它们是否能在动物模型中阻止注意力缺失症的发展。如果可以,将来就可以进行人体试验。针对 Mdm2 的药物已经开发出来,并已进入癌症临床试验阶段,但仍需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批准。Dell'Acqua 说:"这是令人鼓舞的第一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科学家开发出标记技术"NeuM" 可实时监测神经元的变化

科学家开发出标记技术"NeuM" 可实时监测神经元的变化 韩国科学技术院(KIST)脑科学研究所的 Kim Yun Kyung 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与浦项科技大学 Chang Young-Tae 教授的团队合作,宣布开发出名为 NeuM 的新一代神经元标记技术。NeuM(神经元膜选择性)可选择性地标记神经元膜,使神经元结构可视化,并可实时监测神经元的变化。韩国科学技术院金润京博士团队的研究人员正在利用下一代神经元标记技术"NeuM",对神经元进行实时可视化,并检查高分辨率图像。资料来源:韩国科学技术院神经元不断改变其结构和功能,将信息从感觉器官传递到大脑,从而调节思维、记忆和行为。因此,要克服神经退行性疾病,就必须开发能选择性标记活体神经元以进行实时监测的技术。然而,目前常用于观察神经元的基于基因和抗体的标记技术,由于依赖于特定的基因表达或蛋白质,存在准确性低和难以长期追踪的问题。NeuM 是研究小组通过对神经元细胞进行分子设计而开发的,与神经元膜具有极佳的结合亲和力,可对神经元进行长期跟踪和高分辨率成像。NeuM 中的荧光探针利用活细胞的活性与神经元膜结合,在特定波长光的激发下发出荧光信号。这种神经元膜可视化技术允许对神经元终端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并对神经元分化和相互作用进行高分辨率监测。选择性标记神经元膜的分子设计。资料来源:韩国科学技术院NeuM 是第一种通过活体神经元的内吞作用对细胞膜进行染色的技术,它对活体细胞具有选择性反应,排除了未内吞的死细胞。此外,研究团队还成功地将神经元的观察时间从短短 6 小时延长至 72 小时,从而能够捕捉活体神经元在较长时间内随环境变化而发生的动态变化。NeuM有望为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开发提供洞察力。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症在内的这些疾病是由于淀粉样蛋白等有毒蛋白质的产生和炎症物质的涌入造成神经元损伤的结果。NeuM 对神经元变化的精确观察可有效促进对候选治疗化合物的评估。金博士表示:"此次开发的NeuM可以区分衰老和退化的神经元,成为阐明大脑退化性疾病机制和开发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他进一步补充说:"未来,我们计划改进 NeuM,通过设计荧光波长来区分绿色和红色等颜色,从而更精确地分析神经元。"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人传人的首个证据

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人传人的首个证据 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大约有 25 年的时间,人类生长激素被零星地用于治疗有某些身体发育问题的儿童。这种激素被称为"c-hGH"(尸体提取的人体生长激素),是从死者的脑垂体中提取的,然后注射到身材异常矮小的儿童体内。多年来,在接受生长激素治疗的儿童中,出乎意料地有很高比例的人患上了一种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克雅氏病。这种疾病是由有毒的错误折叠蛋白质(称为朊病毒)引起的。到1985年,有确凿证据表明生长激素与克雅氏病有关。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生长激素样本中含有有毒的朊病毒,这就在健康的大脑中播下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种子。源于人类的生长激素很快被更安全的合成激素所取代。最近,一组研究人员在研究因克雅氏病死亡的生长激素患者的脑组织样本时,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奇怪迹象。这些已故患者体内的淀粉样蛋白沉积异常高,而这正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明显标志。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阿尔茨海默氏症会像其他朊病毒疾病一样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吗?由于这些患者死于克雅氏病的时间太短,因此无法判断他们是否会发展为阿尔茨海默氏症。不过,随后的一项研究确实发现,一些 c-hGH 样品中含有淀粉样蛋白的累积,动物试验显示,注射了受污染生长激素的小鼠出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迹象。因此,在这一点上,阿尔茨海默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假设是可信的,但研究人员仍然需要某种确凿的证据。为此,研究小组调查了最近转诊到伦敦国家朊病毒诊所的八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这八名患者在童年时期都接受过 c-hGH 治疗,现在的年龄在 38 岁到 55 岁之间。其中五名患者被诊断为早发性痴呆症,但没有克雅氏病的病理迹象。所有这五名患者都符合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诊断标准,但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表现出早发痴呆症的遗传倾向。研究人员在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写道:"在此,我们描述了在AD(阿尔茨海默病)表型谱内出现痴呆和生物标志物变化的受者,这表明AD与CJD(克雅氏病)一样,有环境获得性(先天性)形式以及晚发散发性和早发遗传性形式,"研究人员写道。"虽然先天性AD可能很少见,也没有迹象表明Aβ[淀粉样蛋白-β]会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对它的认识强调了有必要重新审视防止通过其他医疗和外科手术意外传播的措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鲁-多伊格(Andrew Doig)说,新的研究结果是全面而仔细的,但他提醒人们不要从基本上只是八个非常罕见的病例中进行更广泛的推断。多依格说:"虽然这里报告的新型阿尔茨海默氏症引起了极大的科学兴趣,因为它揭示了一种新的疾病传播方式,但我们没有理由对此感到恐惧,因为这种疾病的致病方式早在 40 多年前就被制止了。以这种方式在人脑之间传播疾病的情况再也不会发生了"。英国阿尔茨海默氏症研究中心的苏珊-科尔哈斯(Susan Kohlhaas)对此表示赞同,她认为这些发现确实证明了阿尔茨海默氏症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异常罕见的实例,但同时也指出,如今不太可能出现这类病例。相反,科尔哈斯说,这一发现有望为研究人员提供有关这种疾病如何发展的新见解,从而帮助他们找到新的治疗方法。科尔哈斯说:"没有证据表明,淀粉样蛋白可以通过任何其他途径,如日常活动或常规医疗程序传播。但这项研究揭示了更多关于淀粉样蛋白碎片如何在大脑内扩散的信息,为阿尔茨海默氏症如何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也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目标。"这项新研究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港科大研发出早期检测阿尔茨海默病新技术

港科大研发出早期检测阿尔茨海默病新技术 淀粉样蛋白水平的测量只能通过昂贵的脑部影像或入侵性的采集方式来实现。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观察症状,但临床症状在发病10年至20年后才出现,此时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患者难以获得有效治疗。港科大团队最近研发了一项血液测试,能以高准确度及早检测出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团队证实了该项血液检测在区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和认知正常人群方面的准确度高,并可检测到大脑淀粉样蛋白病理。此外,港科大开发的血液测试可同时检测21种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血液蛋白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变化,从而更准确检测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并密切监测病情发展。带领这项研究的港科大校长、香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叶玉如表示,港科大团队开发的阿尔茨海默病血液检测简单、高效且入侵性低,可用于筛选合适的患者进入临床试验和药物治疗,并用于密切监测病情进展和药物反应。该研究由港科大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合作。有关研究结果近日刊载于国际权威科学期刊《阿尔茨海默病与认知障碍症: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期刊》。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科学家发现所有哺乳动物脑细胞共有的学习基因的新功能

科学家发现所有哺乳动物脑细胞共有的学习基因的新功能 对小鼠的研究可以为治疗SYNGAP1基因突变儿童的大脑发育障碍提供指导。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发现了SYNGAP1基因以前未知的功能,该基因的DNA序列控制着包括小鼠和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记忆和学习。这一发现最近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它可能会影响针对SYNGAP1突变儿童的疗法的开发,这些儿童患有一系列以智力障碍、类似自闭症的行为和癫痫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一般来说,SYNGAP1 和其他基因通过制造调节突触强度(脑细胞之间的连接)的蛋白质来控制学习和记忆。研究人员说,以前人们认为SYNGAP1基因只通过编码一种蛋白来发挥作用,这种蛋白的作用类似于酶,能调节导致突触强度变化的化学反应。现在,科学家们说,他们在小鼠身上进行的实验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可能更像一种所谓的支架蛋白,它能调节突触的可塑性,或突触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强或更弱,而与酶的活性无关。他们说,SynGAP 蛋白似乎扮演着交通管理者的角色,指挥着大脑蛋白质在突触的位置和内容。探索与实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和心理与脑科学布隆伯格特聘教授、所罗门-H-斯奈德神经科学系主任理查德-胡加尼尔博士和他的团队于 1998 年首次分离出SYNGAP1基因。胡加尼尔说,SynGAP 蛋白在突触中的含量非常丰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 SynGAP 的主要作用是引发调节突触强度的酶化学反应。但是,在研究 SynGAP 蛋白的过程中,休加尼尔等人开始发现,当 SynGAP 蛋白与主要的突触支架蛋白 PSD-95 发生作用时,它们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它们会变成液滴,对于酶蛋白来说,这种结构转变是不寻常的。显示 SynGAP(绿色)与突触处 PSD-95 结合的神经元。图片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Yoichi Araki 和 Rick Huganir为了弄清并理解SynGAP奇特的液体转变的目的,胡加尼尔、神经科学导师荒木洋一和胡加尼尔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设计了神经元实验,他们在SYNGAP1基因的所谓GAP结构域中插入突变,从而在不影响其结构的情况下消除SynGAP的酶功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即使没有酶的活性,突触也能正常工作,这表明结构特性本身对 SynGAP 的功能非常重要。研究小组接下来在小鼠身上进行了相同类型的基因工程,以去除 SynGAP 的酶功能,结果发现类似:突触表现正常,突触可塑性没有问题,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行为也没有困难。研究小组称,这表明 SynGAP 的结构特性足以保证正常的认知行为。为了了解SynGAP的结构是如何调节突触的,科学家们对突触进行了更仔细的分析,发现SynGAP蛋白与AMPA受体/TARP复合物(加强突触的神经递质蛋白束)和PSD-95支架蛋白的结合存在竞争。实验表明,在静止状态下,SynGAP 与 PSD-95 紧密结合,不允许它与突触中的任何其他蛋白质结合。然而,在突触可塑性、学习和记忆过程中,SynGAP 蛋白会断开与 PSD-95 的连接,离开突触,并允许神经递质受体复合物与 PSD-95 结合。这使得突触变得更强,增加了脑细胞之间的传递。Huganir说:"这一系列过程并没有SynGAP典型的催化活性。相反,SynGAP 在与 PSD-95 结合时会将其束缚住,但当 SynGAP 离开这个突触时,PSD-95 就会开放,与 AMPA 受体/TARP 复合物结合。"在 SynGAP 基因突变的儿童中,突触中的 SynGAP 蛋白数量减少了一半左右。由于 SynGAP 蛋白的数量减少,PSD-95 可能会更多地与 AMPA 受体/TARP 复合物结合,从而改变神经元的连接,导致脑细胞活动增加,这就是 SynGAP 突变儿童常见的癫痫发作的特征。Huganir说,SynGAP的两种功能酶和支架蛋白的"交通管理"作用现在可能对寻找SynGAP相关神经发育障碍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他们的研究还表明,仅针对SynGAP的一种功能可能不足以产生重大影响。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钙过量 - 科学家开发出杀死癌细胞的新方法

钙过量 - 科学家开发出杀死癌细胞的新方法 钙离子在细胞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钙离子含量过高,就会对细胞造成危害。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化合物,可通过调节细胞内的钙离子流入来靶向摧毁肿瘤细胞。这种创新方法利用了肿瘤组织内已有的钙离子,无需外部钙源。《Angewandte Chemi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详细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生物细胞需要钙离子来维持线粒体(细胞的动力室)的正常运转。然而,如果钙离子过多,线粒体过程就会失衡,细胞就会窒息。由韩国首尔梨花女子大学的尹珠英(Juyoung Yoon)领导的研究小组与来自中国的研究小组一起,利用这一过程开发出了一种协同抗肿瘤药物,它可以打开钙离子通道,从而在肿瘤细胞内引发致命的钙离子风暴。研究人员瞄准了两个通道,第一个是外膜上的通道,另一个是内质网中的钙通道,内质网也是一个储存钙离子的细胞器。位于外膜的通道在暴露于大量活性氧(ROS)时打开,而内质网中的通道则被一氧化氮分子激活。为了产生能打开外膜钙通道的 ROS,研究人员使用了染料吲哚菁绿。这种生物活性剂可通过近红外线照射激活,不仅能引发导致 ROS 的反应,还能使环境升温。研究小组解释说,局部高温会激活另一种活性剂 BNN-6 释放一氧化氮分子,从而打开内质网中的通道。在肿瘤细胞系试验成功后,研究小组又在植入肿瘤的小鼠体内测试了一种注射制剂。为了创造出一种生物兼容的复合药物,研究人员将活性成分装入了微小的改性多孔硅珠中,这种硅珠对人体无害,但能被肿瘤细胞识别并转运到细胞内。将这些微珠注入小鼠血液后,研究人员观察到药物在肿瘤内积聚。照射近红外线成功地触发了作用机制,接受这种制剂的小鼠几天后肿瘤就消失了。作者强调,这种离子流入方法可能也适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因为类似的机制可以激活不同于钙离子通道的离子通道,从而找到新的治疗方法。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科学家创造利用寨卡病毒消灭脑癌细胞的新方法

科学家创造利用寨卡病毒消灭脑癌细胞的新方法 科学家们发现,寨卡病毒疫苗株可以消灭脑肿瘤细胞,而健康的细胞则不受影响。新加坡国立大学杜克大学医学院(Duke-NUS)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利用寨卡病毒摧毁脑癌细胞并抑制肿瘤生长,同时保护健康细胞。研究小组利用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发的寨卡病毒候选疫苗,发现了这些毒株如何靶向快速增殖的细胞而不是成熟细胞,从而使它们成为靶向成人大脑中快速生长的癌细胞的理想选择。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转化医学杂志》(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有可能为目前预后较差的脑癌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脑癌,全球每年确诊患者超过 30 万。这类患者的生存率很低(约 15 个月),主要原因是肿瘤复发率高和治疗方案有限。对于这类患者,溶瘤病毒疗法即使用工程病毒感染并杀死癌细胞可能会解决目前的治疗难题。寨卡病毒在溶瘤病毒疗法中的应用前景寨卡病毒就是一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的疫苗。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使用了寨卡病毒减毒活疫苗(ZIKV-LAV)毒株,这种"弱化"病毒感染健康细胞的能力有限,但仍能在肿瘤内迅速生长和扩散。"我们之所以选择寨卡病毒,是因为它能自然感染大脑中快速增殖的细胞,使我们能够接触到传统上难以瞄准的癌细胞。我们的ZIKV-LAV毒株还能在脑癌细胞中自我复制,因此这是一种活体疗法,可以传播并攻击邻近的病变细胞,"论文第一作者、杜克大学癌症与干细胞生物学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员卡拉-比安卡-卢埃纳-维克多里奥博士说。感染 ZIKV-LAV 的培养人类神经元。粉红色为感染,蓝色为细胞核。资料来源: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维克多里奥博士和研究小组确定,ZIKV-LAV 株在感染癌细胞时非常有效,因为这些病毒与蛋白质结合,而这些蛋白质只在癌细胞中大量存在,在健康细胞中则没有。感染癌细胞后,这些病毒株会劫持细胞资源进行繁殖,最终杀死细胞。癌细胞死亡后,其保护膜会破裂,释放出细胞内的物质,包括病毒后代,这些病毒后代会感染并杀死邻近的癌细胞。此外,受感染细胞释放出的一些细胞蛋白可激活免疫反应,进一步抑制肿瘤生长。通过实验,研究小组观察到,ZIKV-LAV 株感染会导致 65% 至 90% 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细胞死亡。虽然ZIKV-LAV株也感染了9%到20%的脑血管细胞,但感染并没有杀死这些健康细胞。相比之下,原始的母株寨卡病毒杀死了高达50%的健康脑细胞。科学家们还发现,ZIKV-LAV 菌株即使感染了健康细胞,也不能很好地繁殖。在感染了 ZIKV-LAV 的健康脑细胞中测得的病毒数量仅为感染前的 0.36 到 9 倍。相比之下,感染了 ZIKV-LAV 的脑癌细胞中的病毒数量是感染前的 1 000 到 10 亿倍。这进一步说明,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的条件更有利于病毒的繁殖。未来方向和应用"自2016年爆发寨卡病毒以来,人们对该病毒的性质及其破坏性影响产生了恐惧,这是可以理解的。通过我们的工作,我们希望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展示寨卡病毒,突出它杀死癌细胞的潜力。"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与干细胞生物学研究项目助理教授安-玛丽-查科(Ann-Marie Chacko)说:"当一种活病毒被减毒,使其能安全有效地对抗传染病时,它就能造福人类健康不仅是作为一种疫苗,而且还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消杀剂。"她也是这篇论文的资深作者。右起:Ann-Marie Chacko 助理教授、Alfred Sun 助理教授、Carla Bianca Luena Victorio 博士和 Ooi Eng Eong 教授与他们的寨卡疫苗菌株培养物。图片来源: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减毒活疫苗病毒株最初由杜克大学新发传染病研究项目的 Ooi Eng Eong 教授小组开发。作为对照,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神经科学与行为障碍研究项目助理教授阿尔弗雷德-孙(Alfred Sun)团队还在人类干细胞培养的脑神经元或神经细胞上对病毒株进行了测试。这为评估在人体细胞中使用病毒作为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筛选工具。查科副教授的研究小组正在改进这些病毒株和其他寨卡病毒株,以提高它们不仅能杀死脑癌细胞,还能杀死其他类型癌细胞的效力,同时使它们在病人身上使用时更加安全。他们还在对病毒进行改良,以便在将病毒注射到病人体内后对其进行无创成像。这样,医生就能监测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去向以及在肿瘤内发挥作用的时间。为此,该小组正在探索将他们的病毒株商业化,既作为寨卡疫苗,也作为脑癌的治疗方法,还有可能作为卵巢癌等其他癌症的治疗方法。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负责研究的高级副院长 Patrick Tan 教授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不同研究项目是如何汇聚在一起,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来推动医学知识的发展和改善病人的生活的。该团队的宝贵见解有朝一日可能会转化为控制肿瘤生长的新治疗方案,甚至治愈癌症。"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