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远古的DNA可以帮助了解关于“我们是谁”的信息

来自远古的DNA可以帮助了解关于“我们是谁”的信息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的傅巧梅和安德鲁-贝内特(E. Andrew Bennett)在《细胞》杂志创刊50周年纪念特刊上撰写评论文章,探讨了古基因组学对我们理解现代人类进化的贡献。鉴于她通过分析古人类和早期现代人基因组在人类进化领域做出的众多贡献,《细胞》杂志邀请傅教授撰写评论文章,回顾我们从古DNA中了解到的现代人身份进化的情况。这篇名为《古代基因组与现代人类的进化之路》的文章发表于2024年2月29日。探寻人类起源人类起源的故事在世界各地的信仰体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这证明了人类对自身起源之谜的持久迷恋。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发现有助于描述现代人类的最早形态,以及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最初行为。20 多年前,第一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将比较基因组学的力量带到了有关人类与类人猿差异的问题上。但是,现代人类与黑猩猩我们在世的近亲相距大约 600 万年的进化过程,使得这种方法无法用于时间上更接近现代人类特征出现的研究。同样,"千人基因组计划"让我们得以了解现代人基因多样性的广度,但混杂现象和对史前人群基因结构的不完全了解,限制了我们仅利用现代基因组对更深层次事件的探索。最近获得的早期现代人基因组数据以及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古基因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追踪现代人起源的基因变化的手段。现代人类史前史中提高了整体人口适应性的事件,反过来又支持了全球现代人类人口的进一步生存和扩张。资料来源:IVPP在评论中,作者回顾了我们目前基于古人类学和考古学领域对现代人类形态和行为进化的理解。随后,他们总结了古基因组学对我们理解"作为人类"的贡献。傅巧梅和贝内特决定将这些贡献分为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直接方法,即试图根据现代人和古人类基因组序列的直接比较来确定现代人特有的基因变化;另一种是更间接的方法,即研究人员试图根据古代 DNA 来重建古人类和早期现代人的生活史。他们的文章指出,这两种研究方法都有能力探索新出现的现代人类种群的不同方面;然而,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一系列复杂问题需要克服。从理论上讲,基于序列的方法可以确定所有现代人所共有的、区别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变化,但由于我们对古人类和早期现代人种群的基因多样性了解不全面,这种方法的实用性目前受到了限制。例如,对非洲不同地区的现代基因组进行的扩大测序发现,以前只在古人类基因组中发现的一些等位基因也存在于现代人群中。人口研究与遗传多样性与此相反,间接方法试图破译古代基因组中留下的信号,这些信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的行为和种群特征,如种群规模、家庭结构和交配方式,以及对不断变化的气候、当地病原体和生活方式创新的适应。这些用以前的方法无法获得的细节为我们了解人类起源增添了新的维度。作者回顾了几项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尽管目前可用的数据很少,但早期现代人与古人类之间的一些差异已经显现出来。虽然早期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似乎都实行女性外婚制,即从亲缘关系较近的群体之外选择女性配偶,但早期现代人似乎比他们的古人类保持了更大的遗传多样性,他们的直系祖先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远。虽然还没有找到单一的遗传原因来解释为什么现代人种群扩大,而古人种群收缩和消失,但傅和贝内特讨论了属于一个更大、联系更紧密的种群网络如何会产生几种个体健康优势。这些种群层面的优势在种群生物学中被称为"阿利效应"(Allee effects),可以提高资源开发、防御和配偶选择等活动的成功率,可能足以解释早期现代人和古人类种群的不同结果。评论还指出,尽管取得了这一成功,但许多基因组多样性也在这一过程中消失了,古代 DNA 研究发现了过去几个不同的现代人类种群,但这些种群在今天的人类中没有留下任何后裔。古代基因数据还有助于描述人类适应当地环境的起源,例如在上一个冰河时期出现在东亚北部的 EDAR 变异,或者可能是从丹尼索瓦人那里引入的 EPAS1 等位基因,它有助于在高海拔地区生存。类似的适应当地饮食和病原体的情况也有记载,还有适应新创新的情况,如牛驯化后乳糖酶的持续存在。现代人类离开非洲后,其流动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这确保了仍有许多古老的基因组数据有待发现和研究。通过将古 DNA 的最新发现与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最新发现结合起来,傅巧梅和贝内特的评论拓展并更新了对人类起源的讨论。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颁发给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著名的著名生物学家、进化遗传学权威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以表彰他在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相关研究中的发现。 不同于地球上其他生物,人类在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还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从哪里来?”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而斯万特·帕博及其团队的工作正是在尝试解答这个问题。 从线粒体基因组到和核基因组,克服了重重困难后,斯万特·帕博完成了对尼安德特人“生命密码”的解读,并于2010年发表了第一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序列。此外,斯万特·帕博对于丹尼索瓦人的发现,以及其开创性研究催生出的全新学科古基因组学,也都在不断揭示古人类与现代人类之间的遗传差异,进而展现人类进化的真实进程。 这“高大上”的研究乍一听有点让人迷糊,我们不妨从最初的那个问题说起吧...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远古人类》| 简介:远古人类让玩家回到远古时代,扮演远古人类展开生存冒险。在游戏中,需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寻找食物和住所,制

《远古人类》| 简介:远古人类让玩家回到远古时代,扮演远古人类展开生存冒险。在游戏中,需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寻找食物和住所,制作工具和武器,与野兽战斗,体验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进化历程 |标签:#远古人类#生存游戏#远古时代#进化历程 |文件大小 NG| 链接:

封面图片

现代人类与尼安德特人杂交增加了其遗传多样性

现代人类与尼安德特人杂交增加了其遗传多样性 大约 6 万年前,现代人类进入欧洲遇到了尼安德特人,通过与尼安德特人杂交而继承了其部分 DNA。而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这种杂交和 DNA 继承是双向的,现代人类曾经多次走出非洲,多次与尼安德特人有过杂交,而尼安德特人也因此继承了部分现代人类的 DNA。虽然在最后一次交流中他们被压倒性的现代人类席卷而过,最终灭绝。根据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距今 12 万年的西伯利亚 Altai 地区尼安德特人基因组中发现了现代人类的 DNA,这一时间远早于 6 万前的走出非洲事件。研究人员提出,现代人类在 20 万年前曾走出非洲,与西伯利亚的尼安德特人相遇。研究指出,当时的尼安德特人规模较少,遗传多样性很低,现代人类的 DNA 增加了其遗传多样性。 via Solidot

封面图片

《作为意识形态的生物学》

《作为意识形态的生物学》 作者: [美] R. C. 列万廷(R. C. Lewontin) / 理查德·C·列万廷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副标题: 关于DNA的学说 原作名: Biology as Ideology: The Doctrine of DNA 译者: 罗文静 出版年: 2022-8 页数: 142 “现代人小丛书” 全球思想领袖的极简公民课 引导批判性思考,探索现代人的善好生活 ◆ “不要将科学交付给专家,不要被科学迷惑, 而是要去寻求一种人人都能分享的、复杂的科学认识。” ··· 【内容简介】 伴随着DNA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基因学逐步进入大众视野,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启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基因对人类有哪些影响,生物学不同流派各执一词:基因组成了个体,人类本性是由基因编码的,基因组成了文化和社会,决定了个人的贫富和民族是否好战……本书是世界知名遗传学家R. C. 列万廷对这些观点的回应。 列万廷立足生物学,对当代科学、意识形态等问题展开了批判式的解读。他运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福尔摩斯的“记忆阁楼”、智商测试、杂交玉米等妙趣横生的实例,综合分析了基因、有机体、环境这“三重螺旋”,拆解了“纯粹的生物科学”之神话,并警醒大众,对科学、专家要时刻保持警惕。 #生物学 #科学 #政治 #意识形态 #英文

封面图片

1600亿碱基对 拥有最大基因组的生物所携带的DNA数量是人类的50倍

1600亿碱基对 拥有最大基因组的生物所携带的DNA数量是人类的50倍 每个活细胞中都蕴藏着构建该生物体的全部蓝图。因此,DNA 是一种密度极高的数据存储介质,一克 DNA 就能存储2.15 亿 GB 的数据。现在,拥有已知最大基因组的生命形式已经被确认它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一种名为"Tmesipteris oblanceolata"的不起眼的蕨类植物被发现拥有由 1,604.5 亿个碱基对(Gbp)组成的基因组。作为参考,人类基因组有 3.1 Gbp。另一种可视化的方法是想象 DNA 链解开的样子。我们的基因组会延伸出 2 米(6.6 英尺),和勒布朗-詹姆斯差不多高。但是,T. oblanceolata的基因组将远远超过 100 米(328 英尺)比自由女神像或大本钟塔还要高。不起眼的叉蕨(Tmesipteris oblanceolata)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它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却一骑绝尘 波尔-费尔南德斯因此,这种不起眼的蕨类植物夺得了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头衔:最大的基因组、最大的植物基因组和最大的蕨类植物基因组。它从另一种植物巴黎蕨(Paris japonica)手中夺走了桂冠。这才是真正的"TARDIS"(塔迪斯)风格,光看外表,你根本不知道这株蕨类植物的内部有多大。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一种非常不起眼的植物,长达 30 厘米(12 英寸),看起来就像你在森林里散步时看都不会看一眼的东西。但此前曾发现该家族的其他成员也含有大型基因组,因此伦敦皇家植物园、邱园和西班牙巴塞罗那植物研究所(IBB-CSIC)的科学家们开始对忘忧草进行研究。他们来到西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亚岛,采集这种植物的样本。研究小组通过分离成千上万个细胞的细胞核,用一种能与细胞核中 DNA 结合的染料对其进行染色,从而对基因组进行了分析。通过测量有多少染料与细胞核中的 DNA 结合,可以估算出基因组的大小,从而揭示了新的世界纪录。该研究小组说,耐人寻味的是,基因组并不一定越大越好。基因组大的植物往往生长缓慢,需要更多养分,光合作用效率较低。因此,人们认为T. oblanceolata已经达到了基因组大小的上限。这项研究发表在《iScience》杂志上。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人类基因组中的古代病毒DNA与主要精神疾病有关

人类基因组中的古代病毒DNA与主要精神疾病有关 大约8%的人类基因组是由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s)序列组成的,它是几十万年前发生的古代病毒感染的产物。直到最近,人们还认为这些“化石病毒”只是垃圾DNA,在体内没有重要功能。然而,由于基因组学研究的进步,科学家们现在已经发现了这些化石病毒在我们DNA中的位置,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它们何时表达以及它们可能具有的功能。这项新研究建立在这些进展的基础上,首次表明人类大脑中表达的一组特定的herv会导致精神疾病的易感性,这标志着在理解导致这些疾病的复杂遗传成分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蒂莫西・鲍威尔博士是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之一,也是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所(IoPPN)的高级讲师,他说:“这项研究使用了一种新颖而有力的方法来评估精神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如何影响现代人类基因组中古代病毒序列的表达。”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病毒序列可能在人脑中发挥的作用比最初认为的更重要,特定的HERV表达谱与某些精神疾病的易感性增加有关。”该研究分析了涉及数万人的大型遗传研究数据,包括有和没有精神健康状况的人,以及来自800个人的尸检脑样本的信息,以探索与精神疾病相关的DNA变异如何影响herv的表达。尽管大多数与精神病诊断相关的遗传风险变异影响了具有众所周知的生物学功能的基因,但研究人员发现,一些遗传风险变异优先影响了herv的表达。研究人员报告了与精神疾病相关的五种强大的HERV表达特征,包括两种与精神分裂症风险相关的HERV,一种与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风险相关,一种与抑郁症风险相关。第一作者、伦敦国王学院IoPPN研究员罗德里戈・杜阿尔特博士说:“我们知道精神疾病有很大的遗传成分,基因组的许多部分都在逐渐影响易感性。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能够研究与herv相关的基因组部分,从而鉴定出与精神疾病相关的五个序列。虽然目前还不清楚这些herv是如何影响脑细胞从而导致风险增加的,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表达调节对大脑功能很重要。”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