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竟然也能“打手势”进行交流

鸟类竟然也能“打手势”进行交流 日本东京大学动物语言学副教授Toshitaka Suzuki通过研究首次证明鸟类可以利用翅膀做动作来传达特定的含义。3月25日,这项研究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  一只雌性日本山雀在扇动翅膀。   图片来源:Toshitaka Suzuki为了更多地了解鸟类的这种行为,Suzuki和他的同事用了几年时间在一片生长着日本山雀的森林里安装了数百个鸟巢箱。为了模仿山雀通常居住的树洞,每个鸟巢箱都有一个7.5厘米宽的洞,刚好够一只鸟通过。在繁殖季节,研究小组观察到了8对山雀的321次回巢情况,山雀经常带着食物来喂养它们的幼崽。如果一对夫妻山雀一起到达巢穴,每只山雀在进入之前都会栖息在附近的树枝上。大约40%的时间里,雌性山雀会拍打翅膀几秒钟,胸部面向雄性山雀。紧接着雄性山雀先进入鸟巢,雌性山雀随后再进去。然而,当这两只鸟都不扇动翅膀时(占回巢次数的44%),雌性山雀通常会先进入鸟巢。研究人员只观察到一只雄性山雀反复扇动翅膀,然后雌性山雀率先进入鸟巢的情况。当每只鸟分别到达时,研究人员完全没有观察到扇动翅膀的情况。Suzuki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日本山雀使用翅膀扇动来提示它们的配偶先进入鸟巢,这种翅膀的扇动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手势传达出‘你先’的特定信息,告诉对方先进入鸟巢。这项研究首次证明鸟类可以利用翅膀的动作来传达特定的含义。”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山雀以及其他鸟类的交流方式比以前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有一种假说认为,语言是从手势交流中进化而来的。因此,这项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复杂交流的演变,包括语言的演变。”Suzuki表示。相关论文信息: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鸟类中的“第四爱”这是一对红隼嘿嘿嘿的场面。鸟类交配时一般雄性在上,雌性在下;但是在这张照片中,雌性在上,雄性在下这种行为被称为

鸟类中的“第四爱” 这是一对红隼嘿嘿嘿的场面。鸟类交配时一般雄性在上,雌性在下;但是在这张照片中,雌性在上,雄性在下这种行为被称为反向骑跨(reverse mounting)。 鸟类的“第四爱”其实远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常见,但因为鸟类交配时间很短,而且很多鸟类属于雌雄同态,也就是说雌鸟雄鸟长得一个样(例如常见的喜鹊、斑鸠),所以反向跨骑很少被注意到。早年还有科学家认为,反向骑跨可能是鸟儿弄错了对方的性别,但这些猜想都被观察证据推翻了。如今,反向骑跨已经在30多种鸟类当中被发现,在一些物种当中甚至属于高频行为。 这种行为的有趣之处在于,红隼和其他大部分鸟类通过短暂的泄殖腔接触交配,这种反常规的姿势其实是无法完成受精的。那,它们图啥? 一说是雌性刺激雄性“交公粮”,以便尽快开始生育下一窝的方式;二说是被骑跨的雄性短嘴鸦都属于年轻的“小鲜肉”,它们可能需要让年长的雌性来调教一下传授一点经验,或是受到更强烈的刺激,才能进入繁殖状态;还有个大家都能想到的原因就是单纯增加情趣罢了,反向骑跨行为或许能促进双方生理节奏同步进入繁殖状态,它更常发生在刚刚进入繁殖季节的时候,以及正式交配之前。

封面图片

跟着领头鸟飞能节省多达四分之一的能量

跟着领头鸟飞能节省多达四分之一的能量 科学家首次对鸟类飞行所需能量进行了直接测量,证实了长期以来的猜测:跟着领头鸟飞能节省多达四分之一的能量。测量对象是欧洲椋鸟,研究人员使用了位于布朗大学的动物飞行风洞。他们发现,当一只椋鸟在大部分飞行时间处于“跟随者”位置时,它消耗的能量比单独飞行时少 25%。单独飞行时能效最高的鸟在与其它鸟类一起飞行时更可能扮演“领飞者”的角色。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差异性可能与鸟类翅膀拍打频率有关,领头鸟的翅膀拍打频率通常较低。 via Solidot

封面图片

引人注目的"失落"鸟类物种被发现 并首次出现在照片中

引人注目的"失落"鸟类物种被发现 并首次出现在照片中 已经大约有 20 年没有人见过黄冠盔鵙了。研究人员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进行了为期六周的考察,并首次拍摄到了这种拥有独特黄色头顶的鸟类照片,从而改变了这一局面。德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UTEP)和刚果自然科学研究中心(Centre de Recherche en Sciences Naturelles)的研究人员在该地区进行了一次探险,他们在研究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的山区徒步行走了 75 英里,偶然发现了这种鸟。尽管这种鸟已经将近二十年没有出现过了,也从未被拍到过照片,但研究小组还是发现了一群生活在森林深处的吵闹的鸟儿。考察期间,他们在三个地点共捕捉到 18 只鸟类。鸟类学家、UTEP 生物科学系助理教授迈克尔-哈维(Michael Harvey)说:"遇到这些鸟是一次令人震撼的经历。我们知道它们有可能出现在这里,但我没有想到它们在生活中会如此壮观和独特"。这种鸟的自然栖息地位于中非阿尔贝蒂大裂谷的山坡上,多年来由于战争和其他安全问题一直无法进入,但最近勘探变得更加安全了。美国鸟类保护协会(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将黄冠盔鵙(Prionops alberti)列为"失落"鸟类。该组织目前正在实施一项名为"寻找失落鸟类"的计划,旨在寻找一些据信已不复存在的物种。最近的发现包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的黑鼻雉-鸽子,这种鸟已经有126年没有出现过了,还有黑眉狒狒,直到2020年在婆罗洲被重新发现之前,人们只知道它有一只。失落鸟类项目负责人卡梅隆-鲁特(Cameron Rutt)博士审查并确认了这张头盔鵙的照片。探险队的努力收获的不仅仅是鸟类爱好者。考察队还发现了一种红腹林蛙,这是一种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从未发现过的物种,因此也让两栖动物爱好者欢欣鼓舞。哈维总结说:"这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也许在该地区的偏远森林中,该物种仍有一个相当健康的种群。但是,采矿和伐木,以及为农业而开垦森林,正在向伊通布韦山脉的森林深处进军。我们正在与其他研究人员和保护组织进行讨论,以进一步努力保护该地区的森林和盔鵙。"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人类吃的这样东西让公鱼变性鸟类灭绝 引发动物界大混乱

人类吃的这样东西让公鱼变性鸟类灭绝 引发动物界大混乱 褐鳟:主要生活在河川中,但也能适应半咸水和海水|图源:Wikipedia事实上,这些反常行为的罪魁祸首,都是人类经常会使用的药物:褐鳟麻木呆滞是受到了下水道中神经抑制剂的影响;食蚊鱼不顾生命安危地“瞎得瑟”,是因为水体中含有抗抑郁药物“氟西汀”的活性成分。食蚊鱼:一只成年雌鱼每天可以吃掉 100 只蚊子幼虫|图源:LA County West6 月,多名研究者在《自然·可持续性》期刊联合发表文章,指出现代制药业产生的药品废物,在流入自然界后,给野生动物带来了严重影响。关键时刻能够挽救人类性命的药物,却变成了动物的威胁。除了对动物个体的影响,有时候,药品废物还会危及整个动物种群的繁衍生息。在英国,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不慎摄入抗抑郁药物成分的雌性椋鸟,在交配季节对异性变得不再有吸引力。更糟糕的是,和那些正常雌性椋鸟比,被药物影响的个体还更容易遭到雄鸟的追逐、袭击,境遇可谓相当凄惨。椋鸟是一类鸟类的总称,它的下面有约 31 属 115 种鸟|图源:Wikipedia Tim Falce在加拿大,研究人员在向一个人工湖内添加避孕药物成分后,发现雄性胖头鱥(guì)竟然开始产出卵黄蛋白,甚至是早期卵子。雄鱼变性成了雌鱼,整个种群无法繁殖延续,用了不到几年,湖中的胖头鱥几乎全部销声匿迹。胖头鱥:兄弟变姐妹,搁谁受得了?|图源:Situ Biosciences那么这些活性药物成分是怎么进入自然界的呢?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在药物生产过程中,一些原料没有经过妥善处理,就被当作污水排放进自然界;二,我们吃药时,并非所有药品都在体内被完全分解、吸收,所以这些药物成分会随着人类排泄物流入外部环境;三,随手丢弃没有使用过的药物,也可能会对野生动物造成威胁。“在世界各地的水道中,几乎都能监测到活性药物成分,甚至是在那些我们平时食用的水生动物体内。”上述文章的联合作者之一迈克尔·伯特伦对媒体说道。2022 年的一项研究,对 104 个国家的河流进行检测后,总共发现了 61 种药物成分,其中 43.5% 的采样点都有至少一种活性药物成分超过了安全标准。伯特伦是瑞典农业科技大学野生生物、鱼类及环境系的助理教授|图源:X.com伯特伦提醒,那些服务于人类生产需要的药物,也可能给一些物种带来灭顶之灾。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世纪之交时的“印度兀鹫危机”。在印度,牛是神圣的动物,所以当地人很少把牛杀掉吃肉,而是让它们自然老死,再让食腐的兀鹫处理牛尸体。上世纪 90 年代起,印度养牛者开始大规模使用一种叫“双氯芬酸”的消炎药,帮牛治病。没过几年,印度人忽然发现,之前无所不在的兀鹫好像一瞬间都消失了,直到 2003 年,科学家才查明杀死兀鹫的正是双氯芬酸。原来,双氯芬酸会导致兀鹫的肾脏衰竭,继而死亡。印度人为了缓解老年牛的病痛,给它们喂食双氯芬酸,双氯芬酸残留在牛尸体内又被兀鹫吃下,从而夺走了大鸟的性命。1992 年至 2007 年间,印度的兀鹫数量锐减 97%,其中一种名为白背兀鹫的物种数量减少了 99.7%,濒临灭绝。兀鹫死后,牛尸体成为了野狗的食物,这导致同一时段内,印度野狗数量增加了至少 500 万只,间接导致 4.7 万人死于狂犬病。2006 年,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印度政府,全面叫停使用双氯芬酸,转而推荐美洛昔康等对兀鹫无害的药物,生态环境这才开始渐渐好转。图源: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伯特伦和其他科学家希望,这些历史事件可以为人类敲响警钟,尤其是在如今的大背景下当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杀已经严重威胁生态多样性时,不要让药品废物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指出,为解决药品废物问题,制药产业应该对生产流程进行改革优化,比如可以研发在使用后更容易分解的药物。此外,污水处理厂也应该增加屏障,阻止活性药物成分进入自然界。将过期药投入有害垃圾桶内,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哦|图源:Jord AB“我们承认,让患者有药可用仍旧是十分重要的任务,但制药商、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应该意识到活性药物成分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威胁,并优先考虑生产由可持续分子构成的绿色药物,以防止环境遭到进一步危害。”参考文献[1]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科学家对鸟类蛋壳生成过程有了新见解 未来可用来改善韧带修复手术

科学家对鸟类蛋壳生成过程有了新见解 未来可用来改善韧带修复手术 研究人员研究了鸡卵如何形成坚硬的外壳,并将其牢牢固定在柔软的内膜上,这些见解有可能改善重建手术,如修复撕裂的韧带,在这种手术中,外科医生需要将软硬材料结合在一起。现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研究了柔软的蛋膜是如何固定在坚硬的蛋壳上的,希望利用这些信息来改进需要将柔软、潮湿的纤维固定在坚硬材料上的外科整形手术。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马克-麦基(Marc McKee)说:"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考虑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一种是坚硬的人造橡胶,另一种是柔软的纤维膜)之间的界面是如何在纳米尺度上固定下来的。我们对这种软硬界面的发现非常了不起。"接受手术修复撕裂韧带(尤其是前十字韧带)的运动员往往会因为重新连接失败而不得不接受进一步的手术。这就是外科医生在将软的东西固定到硬的东西上时所面临的困难。研究人员在研究鸡蛋时发现,在鸡蛋发育的一个阶段,也就是产蛋之前,蛋壳会将矿物质纳米尖刺送入包围蛋内容物的底层膜的柔软、顺从的表面纤维中,无论是蛋白和蛋黄还是发育中的鸡胚胎。从蛋壳送入蛋膜的纳米尖刺大大增加了材料之间的界面表面积,将软材料固定在硬材料上,防止纤维在蛋壳内滑动。这是一种保存方法:膜脱落会对生长中的胚胎造成致命伤害,会削弱蛋壳,和/或使病原体进入蛋内。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对蛋壳-薄膜界面的新发现可能会带来新的工程混合复合材料,其中包含矿物纳米钉设计和新的程序,从而改善医疗和牙科整形手术的效果。这项研究发表在《iScience》杂志上。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曾被认为是独居的灵长类动物也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社会组织

曾被认为是独居的灵长类动物也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社会组织 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许多猴子和猿类都组成了群体。相比之下,狐猴和其他原猴灵长类动物(俗称"湿鼻"灵长类动物)历来被视为独居动物。这种观点导致人们猜测不同的社会结构是随后发展起来的。因此,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灵长类动物结对生活的起源和发展。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许多夜间活动的原猴灵长类动物实际上并不是独居的,而是雌雄成对生活,这对研究来说更具挑战性。但这对所有灵长类动物祖先的社会组织形式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有些种类的猴子群居,而另一些则成对生活或独居?苏黎世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的研究人员现在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休伯特-库里安多学科研究所的夏洛特-奥利维尔收集了野生灵长类种群中社会单位构成的详细信息。经过数年时间,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详细的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了 200 多种灵长类动物的近 500 个种群。在数据库记录的灵长类物种中,有一半以上表现出一种以上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常见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多只雌性和多只雄性生活在一起的群体,例如黑猩猩或猕猴,其次是只有一只雄性和多只雌性生活在一起的群体例如大猩猩或叶猴,"最后一位作者、苏黎世大学的阿德里安-耶吉(Adrian Jaeggi)说。"但有四分之一的物种是成对生活的。"考虑到一些社会生态学和生活史变量,如体型、饮食或栖息地,研究人员计算出了不同社会组织形式的概率,包括生活在大约 7000 万年前的我们的祖先。这些计算基于乌兹赫德大学进化医学研究所的乔丹-马丁(Jordan Martin)开发的复杂统计模型。为了重建灵长类动物的祖先状态,研究人员依靠化石进行了研究,化石显示祖先灵长类动物的体型相对较小,而且是树栖动物这些因素与成对生活密切相关。马丁说:"我们的模型表明,灵长类祖先的社会组织是多变的,而迄今为止最有可能的形式是配对生活。他补充说,只有大约 15% 的祖先是独居的。因此,只有在灵长类历史的后期,才会进化出更大的群体生活"。换句话说,早期灵长类动物的社会结构与今天人类的社会结构很可能比以前设想的更为相似。耶吉说:"许多灵长类动物,但绝不是我们所有人,都过着成双成对的生活,同时也是大家庭、更大的群体和社会的一部分。早期灵长类动物的成对生活并不等同于一夫一妻制或合作照料婴儿。"最后一位作者、来自斯特拉斯堡的卡斯滕-施拉丁(Carsten Schradin)解释说:"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特定的雌性和特定的雄性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一起,共享同一个家园和睡觉的地方,这对它们来说比独居更有利。例如,这使它们能够抵御竞争者或相互取暖。"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