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在最糟糕的情况下 气候危机将给世界造成59万亿美元的损失

研究发现在最糟糕的情况下 气候危机将给世界造成59万亿美元的损失 "包括北美和欧洲在内的大多数地区的收入预计将大幅减少,南亚和非洲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这是因为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劳动生产率或基础设施等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PIK 科学家、该研究的第一作者马克西米利安-科茨(Maximilian Kotz)说。总体而言,全球每年的损失估计为 38 万亿美元,到 2050 年可能达到 19-59 万亿美元。这些损失主要来自气温的上升,但也来自降雨量和气温变化的变化。将风暴或野火等其他极端天气计算在内,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损失。美国和欧盟也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我们的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将在未来 25 年内给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德国、法国和美国等高度发达的国家也不例外,"领导这项研究的 PIK 科学家 Leonie Wenz 说。"这些近期损害是我们过去的排放造成的。如果我们想至少避免其中的一部分,就需要做出更多的适应努力。我们必须立即大幅减少排放,否则,本世纪下半叶的经济损失将更大,到 2100 年,全球平均经济损失将高达 60%。这清楚地表明,保护气候比不保护气候要便宜得多,而且这还没有考虑到非经济影响,如生命或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与没有气候变化的经济相比,2049 年的预计收入变化。收入变化是由历史排放造成的。资料来源:科茨等人,《自然》迄今为止,对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全球预测通常侧重于长期年平均气温对国家的影响。研究人员将过去 40 年气候对全球 1600 多个国家以下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最新实证研究结果纳入其中,并将重点放在未来 26 年,从而能够跨时空详细预测气温和降雨量变化对国家以下地区造成的损失,同时减少长期预测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科学家们将经验模型与最先进的气候模拟(CMIP-6)相结合。重要的是,他们还评估了气候影响在过去对经济的持续影响,并将其考虑在内。责任最小的国家受害最大"我们的研究凸显了气候影响的不公平: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地方都受到了损害,但热带国家受到的损害最大,因为这些国家的气温已经较高。因此,气温进一步升高对那里的危害最大。据预测,对气候变化责任最小的国家的收入损失将比高收入国家高出 60%,比高排放国家高出 40%。""他们也是最没有资源来适应其影响的人。我们必须做出决定:为了我们的安全,我们需要向可再生能源系统进行结构性变革,这将为我们节省资金。继续走目前的道路,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只有停止燃烧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地球的温度才能稳定下来。"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气候变迁导致全球GDP下降 美研究估世界损失数十亿美元

气候变迁导致全球GDP下降 美研究估世界损失数十亿美元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缔约方第28次会议(COP28)举行前,根据今天发布的一份新报告,气候变迁已使世界经济损失数以十亿计美元,开发中国家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封面图片

新研究揭示让动物更易因气候变化灭绝的因素

新研究揭示让动物更易因气候变化灭绝的因素 英国牛津大学一项新研究,通过研究化石记录揭示了让动物更易因气候变化灭绝的因素,有助确定当今哪些物种最易受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影响,为制定保护战略提供依据。 新华社星期一(3月11日)报道,英国牛津大学近日发布公报说,在地球生命史上,过去的气候变化通常由火山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自然变化引起,曾是造成无数物种灭绝的“祸首”。但迄今人们并不清楚哪些因素可使物种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增强或减弱,也不清楚气候变化幅度如何影响物种灭绝风险。 牛津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分析了众多海洋无脊椎古动物的化石记录,其中有的物种存活于距今约4.85亿年前,这些记录涵盖9200多个属。 研究人员整理出可能影响物种复原力的关键特征的数据集,再将这些特征信息与气候模拟数据相结合建立新的模型,以了解在气候变化期间哪些因素对确定灭绝风险最为重要。 研究发现,面临气候变化幅度相对更大的物种更有可能灭绝,尤其是在不同地质阶段经历过气温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七摄氏度的物种;生活在极地地区等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物种,以及只能适应小幅气温变化的物种,灭绝几率更高;物种生存的地理范围大小是预测灭绝风险的最有力因素,地理分布范围较大的物种,其灭绝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体型也很重要,体型较小的物种灭绝风险较高。 所有上述特征对灭绝风险都有累积影响。例如,同时具有较小地理分布范围和较窄温度适应范围的物种,比只具备其中一项特征的物种更容易灭绝。 研究人员认为,未来应探索气候变化如何与其他可能导致物种灭绝的因素相互作用,如海洋酸化、海水缺氧等。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2024年3月11日 10:01 PM

封面图片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迪拜开幕 首日通过损失和损害基金安排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迪拜开幕 首日通过损失和损害基金安排 #两岸国际 为期近两星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阿联酋迪拜开幕,首日就成立基金,应付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害达成协议,多国承诺为基金注资。大会主席贾比尔形容向世界发出积极的信号。 (11/30/23:49)

封面图片

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11月6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首次决定将“损失和损害”补偿机制列入议程,即历史上造成大

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11月6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首次决定将“损失和损害”补偿机制列入议程,即历史上造成大量碳排放的发达国家,应该为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天气影响而产生损失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补偿。 大会主席萨迈赫·舒凯里表示该议程为“损损”补偿的资金募集提供了制度性的稳定讨论空间,并预期将在2024年做出具有结论性的决定。 到目前为止,仅有丹麦和苏格兰在为“损损”机制提供资金,分别为1亿丹麦克朗(约1300万美元)及200万英镑(约228万美元)。相比之下,有研究表明气候相关的损失在2030年将达到5800亿美元每年。在去年的COP26上,包括美国与欧盟在内的富裕经济体阻止了一项关于建立“损损”融资机构的提案,改为进行一项为期三年的募资讨论。 (路透社 1,2)

封面图片

研究:气候变化影响大脑健康

研究:气候变化影响大脑健康 研究发现,极端高温和气候变化不但会影响痴呆症、癫痫症和抑郁症等疾病的患病率,还会增加入院、残疾甚至死亡的相关风险。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神经科学文献,揭示了极端高温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心理健康和神经系统疾病。 领导这项研究的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教授西索迪亚说:“大脑必须维持在相对狭窄的温度范围内才可正常运作。如果大脑患有疾病,那大脑的体温调节能力就会受到损害。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若处在非同寻常的热浪环境中,很可能会使他们的病情变得更糟糕。” 在这项星期三(5月15日)发表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审查了332份报告,探讨环境对19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包括阿尔茨海默症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偏头痛、中风、多发性硬化症和脑膜炎。他们还收集了有关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因为精神疾病经常与神经系统疾病并存。研究结果显示,天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每一种疾病,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引发较高的患病率或导致病情恶化。 研究员的发现包括,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和其他痴呆症的人在极端高温下很难做出适应性选择,如寻求帮助、穿更轻便的衣服或多喝水。此外,夜间高温往往会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不足则会使癫痫症变得更严重。 研究环境对大脑影响的神经科学家伊基兹说,气候变暖对大脑造成的损伤,或要到进行医疗干预后才会被发现。为此,科学家呼吁开展更多研究和政策干预,以减轻气候变化对个人和公共卫生系统造成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在较贫穷的国家。 2024年5月16日 12:00 PM

封面图片

中国去年13次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逾25亿人民币

中国去年13次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逾25亿人民币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中国自然资源部星期一(4月22日)发布一份报告称,中国去年发生13次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25.1亿元(人民币,下同,4.7亿新元),死亡失踪八人。 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自然资源部星期一发布的202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简称《公报》)显示,2023年,影响中国的海洋灾害以风暴潮和海浪灾害为主,伴随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 《公报》称,与近10年(2014年至2023年)平均状况相比,2023年海洋灾情总体偏轻,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失踪人口分别为平均值的44%和29%。与2022年相比,202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有所增多,死亡失踪人口几乎持平。 《公报》显示,2023年中国沿海发生风暴潮过程14次,七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4.8亿元。近海发生灾害性海浪过程28次,直接经济损失约2600万元,死亡失踪八人。去年中国管辖海域未发生海啸灾害,近海海域则发现赤潮46次,累计面积约1500平方千米,其中,有毒有害赤潮29次。 《公报》指出,分区域来看,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六个省(自治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灾害损失。福建省直接经济损失最重、死亡失踪人口最多,分别为21.2亿元和七人,占总直接经济损失和总死亡失踪人口的85%和88%。 《公报》称,中国海洋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等特点,每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海平面上升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海平面加速上升对沿海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前,中国自然资源部去年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22年,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1亿元,死亡失踪九人。 2024年4月22日 12:31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