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1毫克就能致死的毒物 可能就在你的厨房里

只需1毫克就能致死的毒物 可能就在你的厨房里 吃凉皮、嗦粉还能中毒?之前,一则“吃凉皮中毒身亡,河南一地禁售凉皮”的热搜更让大家对凉皮望而却步。消息称,河南永城市两名女子吃凉皮后中毒致 1 死 1 伤。目前,永城市全市凉皮店都被查封,暂时不让销售凉皮。对于中毒原因,有 2 个版本:一种说法称凉皮中添加了过量的硼砂;另一种说法则是凉皮被细菌污染发生了变质,滋生了米酵菌酸毒素,引发中毒。其实,类似事件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根据广西疾控提供的数据,1996 至 2005 年的 10 年间,广西仅河池、百色两个市的巴马、凌云等 8 个县,就发生了 11 起由嗦粉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累计有 77 人中毒,其中死亡 50 人!2020 年 7 月,广东惠来一家肠粉店内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案件。11 名顾客在食用河粉(粿条)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腹泻症状。其中 1 人经全力抢救、医治无效后死亡,2 人的病情比较危急,2 人的病情较为稳定,还有 6 人因症状较轻,在家观察。为什么这些湿性米粉或凉皮会产生“米酵菌酸毒素”?米酵菌酸毒素到底从哪里来?之后还能快乐嗦粉吗?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认识一下这个米粉杀手米酵菌酸。米酵菌酸是什么?1977 年,米酵菌酸首次在我国东北变质酵米面中被发现,属于食源性致病菌。20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累计报告米酵菌酸中毒人数超过 9000 人。米酵菌酸是一种长链脂肪酸结构的细菌毒素,是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可引起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毒素,26℃~28℃ 是它的最佳产毒温度。食物被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污染后会产生米酵菌酸,人食用后会导致中毒。米酵菌酸毒性很强,只需 1 毫克即可致命,并且没有能够解毒的解药,临床上只能采取支持疗法、对症治疗,无法完全缓解,所以中毒后的死亡率极高,可达 40%以上。中毒后常累及肝、肾、脑、心、肺等实质器官。轻则导致中毒者腹痛、呕吐、腹泻、乏力、烦躁,严重时可迅速引起肝肾损伤并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关键是,被它污染的食物无色无味,不好辨认。米酵菌酸命很硬,不仅不怕烹煮,耐热性还极强,即便是高温高压都不能将它分解,目前对于米酵菌酸中毒没有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致死率在 40%~100%。米酵菌酸毒素进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 30 分钟至 12 小时,也有少数人在 1~2 天后才会发病。它会攻击人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症状重的人会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不会出现发热症状。如果怀疑自己发生米酵菌酸中毒了,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然后尽快催吐,尽量排出胃内容物,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和对身体的损伤,并及时送医院救治。如何预防米酵菌酸毒素中毒?日常生活中,有 3 类食物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分别是:湿性米粉、河粉、土豆粉、凉皮;泡发的木耳、银耳;使用发酵的玉米面、糯米面、高粱面、糯小米粉、玉米淀粉等制作的食品,如汤圆、糍粑、凉粉等。2020 年 10 月 5 日,黑龙江省鸡东县发生了一起因为食用酸汤子引发的食品中毒事件,共有 9 名中毒者,经抢救无效全部死亡。酸汤子是一种用玉米粒水磨发酵后制作的粗条状食物,是东北的一种传统食物。这些食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制作时都需要长时间的浸泡或者发酵,这个长时间的潮湿环境给椰毒假单胞菌提供了繁衍的温床,让米酵菌酸毒素大量聚集。预防米酵菌酸毒素中毒,我们有 9 点注意事项送给大家:1、选择正规餐馆:在外就餐吃湿性米粉、河粉、土豆粉、凉粉、凉皮等食品时,要注意餐厅的卫生情况、经营许可证。2、尽量避免自制发酵面食:家庭自制发酵米面食物很难控制环境,安全系数低。如果喜欢吃酸汤子、湿米粉这类食物,最好直接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并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保存条件等因素。3、注意商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在超市、市场选购袋装的上述食品时,要认真阅读产品标签和保质期,用眼睛观察它们的性状,是否出现了霉斑、黑斑、粉斑、绿斑、黄斑等。在选购木耳、银耳或其他谷类发酵制品、薯类制品时,要选择有正规资质的经营者。4、散装商品少量购买:在选购散装承重的上述食品时,要确认它们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每次少量购买,吃完再买新鲜的。5、不食用受潮米粉、木耳、银耳等食物:自己在家浸泡湿性米粉、河粉、土豆粉,或自己在家泡发木耳、银耳前,应提前检查它们的形状,如果已经受潮,疑似发生了变质,就不要食用它们。6、泡发前先清洗干净:木耳、银耳在泡发前,先将表面清洗干净,减少椰毒假单胞菌的数量。7、正确泡发木耳:泡发木耳的时间和环境很关键,不要长时间泡发。建议控制在 4 小时以内,水温不要太高,一般 30℃ 为最适宜的温度。有实验表明,如果长时间泡发木耳,比如超过 6 个小时,黑木耳的边缘就会出现开裂现象,严重影响木耳的品质,也更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8、正确保存银耳:鲜银耳储存温度越高,椰毒假单胞菌活性越大,越容易产生米酵菌酸。购买新鲜银耳后一定要低温保存,置于冰箱 4℃ 冷藏或者冷冻,尽早食用。9、若有不适及时就医:米酵菌酸中毒潜伏期为 30 分钟~12 小时,少数 1~2 天,最长为 3 天。如果吃了疑似含有米酵菌酸的食物后出现了不适,一定要尽快就医,越早就医越有希望治愈,别抱有侥幸心理。夏季天气炎热,不仅要预防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也要注意食物变质带来的危害。食品安全无小事,别因为“吃一次没事”的想法后悔终身。参考文献[1] 蔡洁,罗琳,刘栩晔等.食品中米酵菌酸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导刊,2023,No.375(10):156-159.DOI:10.16043/j.cnki.cfs.2023.10.050.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台北“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一死者尸检验出米酵菌酸。卫福部次长王必胜表示,这是台湾首次检出这项毒素。

台北“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一死者尸检验出米酵菌酸。卫福部次长王必胜表示,这是台湾首次检出这项毒素。 截至28日下午5时,卫福部共接获18例“宝林茶室”食物中毒通报。 受米酵菌酸影响的食品具正常的外观、气味和味道,很难提早察觉。即使少至1.5毫克也会致命,潜伏期为0.3到16小时,逾3成机率会在短时间内致死。目前尚无解毒剂,利用器官支持期待自我康复,是目前唯一可行方式。 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在中国大陆报告为主,都和发酵食物有关,此前台日韩均未发生过。且大陆传出的报告都是自家制的发酵谷物产品导致,而工业化生产的谷物发酵产品尚未被发现导致中毒。 (中央社 1,2,联合报)

封面图片

#两岸国际【Now新闻台】台北素食餐厅食客中毒案,餐厅生物环境样本验出毒性猛烈的米酵菌酸。

#两岸国际 【Now新闻台】台北素食餐厅食客中毒案,餐厅生物环境样本验出毒性猛烈的米酵菌酸。 案件有最新进展,台北市政府今天提早召开记者会交代,市长蒋万安称衞生局上月到宝林茶室采集菜刀、砧板及厨师手部等生物环境样本,经检验后出现米酵菌酸阳性反应,强调宝林茶室责任难逃。 目前有31人牵涉这次中毒案,包括两名死者在内,有14人体内验出米酵菌酸,由于大部分有症状的病人都吃过粿条,当局相信粿条是毒素源头。

封面图片

台北餐厅食物中毒案 死者血液含毒素 厨师等3人被侦办

台北餐厅食物中毒案 死者血液含毒素 厨师等3人被侦办 台北市一间餐厅导致两人死亡的食物中毒案,至今仍有5人在医院深切治疗部留医。卫生当局表示,经解剖发现其中一名死者血液中有罕见的米酵菌酸,是台湾首次检出这种毒素。涉事的餐厅是「宝林茶室」,检察官认为餐厅负责人、店长及厨师3人嫌疑大,限制3人出境。其后依照违反《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及过失致死罪,将3人改列为被告侦办。其中25岁的厨师被警方约谈,了解食材烹煮过程和入货等细节。他其后被移送台北地检署复讯,凌晨完成问话后,获准离开。卫生当局表示,米酵菌酸不会因清洗烹煮被破坏,预防是关键,呼吁民众不要进食长期存放在不当环境的淀粉发酵食品。 2024-03-29 11:12:26

封面图片

台湾一素食餐厅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已有两人死亡

台湾一素食餐厅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已有两人死亡 台湾一家位于台北市信义区远东百货的素食餐厅“宝林茶室”疑似爆发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有两人死亡,另有两人在重症监护室。台湾官方已将此视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综合《联合报》和中时新闻网报道,台北市卫生局通报,截至星期三(3月27日),接获累计10宗疑似与上述餐厅相关的食物中毒个案,就医者有两人死亡,另外两人在重症监护室。 两起死亡案例病症类似,患者在肝脏、肾脏快速衰竭后,被送至重症监护室洗肾后仍然未能恢复。 台北市卫生局目前已要求业者暂停作业、停止供应餐点。 截至3月27日,台北市卫生局累计接获10起疑似食物中毒个案。患者分别从19日到23日到宝林用餐,食物包括河粉、粿条,他们在用餐后出现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 台北市卫生局在前往现场检查时,发现除了未提具员工健检资料外,该餐厅也将刀具夹置放在流理台上,未依规清洁摆放,并在碟盘中发现疑似蟑螂排泄物,限期在27日改善。 台湾卫福部食药署长吴秀梅受访时说,此次事件有民众死亡,视为重大事件。 报道称,有医生怀疑食物中毒可能是“米酵菌酸”毒素所致,除了米制品保存不当外,长时间在不良环境浸泡黑木耳也可能产生米酵菌酸。只要一毫克的米酵菌酸就能造成死亡 。 此前,台湾3月也爆出另一起食物安全事件,有民众举报多家厂商贩售的辣椒粉和咖喱粉含有可能致癌的“苏丹红”。 2024年3月27日 5:07 PM

封面图片

台餐厅中毒案:桃园官员吁中央彻查酱料问题

台餐厅中毒案:桃园官员吁中央彻查酱料问题 台湾餐厅中毒案受害者人数持续增加,有中毒者据报告诉桃园副市长王明钜,酱料很苦。王明钜认为,元凶可能是酱料,呼吁中央彻查酱料问题。 据台湾《联合报》星期天(3月31日)报道,曾任台大医院副院长的王明钜研究了在中毒案被验出的米酵菌酸,并在行政院会上说,不能排除酱料出问题的可能。 王明钜引述医学文献介绍,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一词源自印度尼西亚食物“Tempeh Bongkrek”,由椰渣发酵作成,外观像豆腐,但远比豆腐硬,因椰渣含大量脂肪,非常容易让产生米酵菌酸的细菌生长,1951年到1975年造成印尼平均每年288次中毒、34人死亡,1969年印尼禁止制造这种食品,但民间还是很多人偷偷制造食用,并在过程中加入柠檬汁让细菌无法生长,避免中毒。 王明钜说,椰子或玉米含大量脂肪,制造食物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使用了发酵过的椰肉制品,很可能产生米酵菌酸。 报道称,上述中毒男子21日晚上7时半来到涉事餐厅台北市宝林茶室时,只剩下粿仔条,“端来整盘颜色很重、很黑,第一口吃下去就觉得酱料非常苦,可是粿仔条本身感觉很一般 ,没什么味道”。 男子也提供用餐前拍的粿仔条照片佐证,粿仔条呈深褐色。王明钜问这名男子,为什么觉得很苦还统统吃完?男子回答:“因为很贵,就算不好吃,还是觉得要统统吃完。” 男子餐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之后住在加护病房,抢救后状况好转,转至一般病房。 台湾星期天新增与中毒案有关两个案例,分别为43岁及54岁女性。她们食用宝林茶室的炒粿条、滑蛋河粉后,出现头晕、发烧、腹泻、呕吐等不适,已送往医院。这使得受害者人数增加到30个,其中两人死亡。 2024年3月31日 11:44 AM

封面图片

台北疑似食品中毒案受害者人数增至13个

台北疑似食品中毒案受害者人数增至13个 台湾台北茶室疑似食品中毒事件受害者人数已经增加至13个,其中两人去世,另有五人在加护病房。卫福部长薛瑞元针对此事通报,追查工作会往毒素、人为两个方向着手。 综合台湾《联合报》和壹苹新闻网报道,13名受害者在3月19日至23日期间前往台北市信义区的宝林茶室用餐,大多数的共同点是吃了炒果条,少数人吃了滑蛋河粉、香兰叶果汁。 在这13人当中,一名39岁男子和一名66岁的男子抢救不治,另外有五人在加护病房。 除此之外,也有另外一名来自台南、曾到台北宝林茶室用餐的顾客,在吃了粿条有症状后就医,但这起案例还在厘清当中。 薛瑞元星期四(3月28日)告诉记者,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因素有三大类,即微生物、食材内伸性毒素、人为因素。 临床照护医师、毒物专家、环境部化学局、法务部法医研究所等相关单位专家针对此事一起讨论。专家认为,微生物如诺如病毒肇祸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朝向食材的内伸性毒素如米酵菌酸,还有人为因素加入毒素进行调查。 2024年3月28日 11:10 A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