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又躺不平,摆又摆不烂:当代年轻人争相确诊“淡淡综合症”

躺又躺不平,摆又摆不烂:当代年轻人争相确诊“淡淡综合症” 那么,何为“淡学”?为什么“淡淡综合症”成了当代年轻人中常见而流行的精神状态?何为“淡学”?所谓“淡学”,可以简单概括为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保持情绪平淡,不发怒不发疯,对过程“浅尝辄止”,对结果“都可以,无所谓”“让一切都淡淡的”甚至成为一种人生宣言。职场里有很多“淡人”。他们淡淡地活着:展现出一种既非积极进取,也不消极怠工的态度,被形象地描述为“躺又躺不平,摆又摆不烂”。不参与内卷,也无谓升职加薪,面对这些外界刺激,“淡人”们仿佛内心早已建立了一道坚固的屏障,这些波动都无法触及他们的情绪深处,对任何形式的赞誉或责备也能泰然处之。因为对于一个淡人来说,并非每一场工作上的冲突都值得投入情感,不是每一次的压力都需以紧张回应。“淡学”的拥趸更强调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接受生活的平淡无奇,不会过分渴求刺激和变化,在日复一日的琐事中,维持住自己基本的生存动机。若非必要,他们不会进入一段关系,即使在亲密关系中也是不争取、不勉强、不挽留。面对感情生活里一些令人抓马的狗血桥段还能表现得一切如常,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是很多人公认的,作为一个“淡人”的必修课。有观点将“淡学”流行的部分原因归结为年轻人面临的各种压力,如学业、工作、人际关系等。从这个角度看,选择精神减负、欲望极简,是“淡人”们舒缓压力、消解内耗、积蓄能量的自我疗愈之方。而很多年轻人主动成为“淡人”,实际上是希望选择一种生活态度降低期望来保护自己免受情绪上的伤害,通过调整自身的阈值塑造一个稳定平和的精神世界,以淡定的态度来应对可能碰到的种种不确定性。“淡学”不是精神桃花源“淡学”听起来很安逸,但也并非年轻人们想象的那么安全,因为“淡淡”本身就是个难以言说又难以界定的状态,而且,每个“淡人”纵然有共性特征,却拥有迥然不同的品质、性格和动机。有人担心,“淡学”可能反映出一种社会逃避的倾向。在《社会学概论》(孙本文著)中,作者提到,当个体面临无法应对的社会压力时,可能会选择逃避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寻求内心的平静。然而,这种逃避行为可能导致社会功能的退化,甚至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在文化心理学者看来,当个体无法适应或认同主流文化时,可能会产生文化失调,进而引发心理问题。对于年轻人来说,过度追求“淡”可能意味着他们与主流文化或社会期望产生了疏离感。“淡学”所倡导的淡然态度可能导致个体在情感表达上的抑制。情感表达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同时也能够帮助个体有效处理内心冲突。然而,当个体过度追求“淡”,刻意压抑或忽视自己的情感时,可能导致情感表达受阻,从而增加了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的风险。这种情感抑制可能导致情感疏离和沟通障碍,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功能。“淡学”所蕴含的对生活平淡化的追求可能引发个体的动机缺失。动机是个体行为和目标导向的关键因素,它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然而,当个体过度追求“淡”,对生活失去热情和追求时,可能导致动机水平下降,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和目标。这种动机缺失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停滞和发展受限,增加患上心理问题的风险。此外,“淡学”可能加剧个体的逃避心理。逃避心理是个体在面对压力、困难或挑战时,选择回避或逃避现实的一种心理倾向。而“淡学”所倡导的“无所谓”态度,可能使个体更容易选择逃避,避免面对现实中的问题。这种逃避心理可能导致个体无法有效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进而加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经常情绪太“淡”要警惕病理性因素当情绪“太淡”不再是一种偶尔出现的现象,而是成为了一种持续且难以改变的常态,需要开始认真对待这种状况,并深入探讨背后可能隐藏的原因;要鉴别这种淡漠到底是一种积极取向的适应和自我调节,还是某些病理性问题的外在表现。1.抑郁症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抑郁症患者在临床诊断中,常常表现出情感淡漠、兴趣丧失、对生活失去热情等症状。这些症状的背后,实际上是他们的大脑神经递质出现了失衡。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在大脑中的水平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和心情。当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发生异常时,就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受损,进而使得患者出现情感淡漠的症状。2.某些人格障碍的患者,可能会长期缺乏情感体验和表达,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刺激反应迟钝。或者即使体验到情感,也很难用言语或其他方式来表达出来。这种表面上很符合一个“淡人”的标准,但实际上长期的淡漠状态,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社交功能,还可能导致日常生活中逐渐加剧的孤立感与社交障碍。3.我们也不能忽视身体疾病对情绪状态的影响。一些涉及神经系统的疾病,比如帕金森病或者多发性硬化症,可能会损害那些与情绪调节有关的大脑区域,导致情绪反应减少。另外,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异常,也经常与情绪波动或淡漠相关联。激素水平的失衡可能会对人的情感体验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情绪上的麻木或缺乏动力。4.此外,还有一些生物学因素、遗传学因素、环境因素等,也可能与情感淡漠有关。例如,某些脑部损伤或疾病,可能导致大脑中与情感相关的区域受损,从而导致情感淡漠。或者,长时间的应激、创伤经历,也可能导致个体对外部刺激产生麻木的反应。所以,在决定做个“淡人”之前,还是要先保证做个精神心理的健康人:学会觉察和照料自己的情绪,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淡淡”地看待生活中的波澜,能在简单日常里发现积极因素,在复杂的世界里保留宁静而幸福的自我。参考文献[1]《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 Shock(文化适应的心理动态)》Colleen Ward & H. Triandis著[2]《情绪心理学》K.T.Strongman著[3]《成就动机》David McClelland著[4]《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Jerome S. Blackman著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从心理学的角度,「后怕」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

从心理学的角度,「后怕」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 与人为善的回答 在心理学中,“后怕”(retrospective fear)通常指的是在某个事件过后,当个体回顾或重新思考那一事件时,感到的恐惧或焦虑。这种恐惧源于对已经发生事件的后知后觉的认识,尤其是在意识到自己可能曾处于危险或极度不利情境中之后。人们在事件发生时可能没有意识到风险的严重性,但事后在认识到真正的危险或后果时,会感到恐惧或不安。 解释“后怕” 1. 认知评估:根据情绪理论,如理查德·拉扎斯(Richard Lazarus)的压力和应对理论,情绪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事件的认知评估的结果。在“后怕”的情境中,个体在事件后对该事件的威胁性进行重新评估,可能认为过去的情况比原先意识到的要危险得多。 2. 记忆重构:记忆的重构性质意味着人们在回忆过去事件时可能加入新的信息或感受,这些新元素可以改变他们对这些事件的感知。当个体在事后获取更多关于事件的信息时,可能会改变他们对事件危险性的理解,从而引发恐惧。 3. 情绪化回忆: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化的事件往往记忆得更清晰,但也更容易受到当时情绪状态的影响。在“后怕”的情况下,个体可能因为对过去事件的重新思考而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反应。 “后怕”的实际影响 增强风险感知:“后怕”可以增强个体对类似未来事件的风险感知,有助于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类似风险。 心理应激反应:长期的“后怕“”可能导致持续的应激反应,如焦虑和恐惧,需要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来处理。 学习与适应: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后怕”可能促使个体从经历中学习,改进决策和行为模式,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的威胁。 总之,“后怕”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涉及到认知、情绪和记忆的交互作用。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人们如何处理和反应过去的经历,以及这些处理和反应如何影响对未来事件的应对。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与人为善)

封面图片

心理专家:Manner员工可能被情绪劳动绑架了

心理专家:Manner员工可能被情绪劳动绑架了 据悉,情绪劳动最早是由社会学家ArlieHochschild提出,他认为,人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外,还存在第三种劳动情绪劳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绪劳动可以被理解为:为了推动任务顺利完成,个体需要压抑真实情感,从而表现出合理情绪的心理过程。积压的情绪劳动会在某一刻爆发,一方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挫败,只能通过暴怒的方式,希望引起另一方的重视。专家认为,情绪劳动最大的危害来自它的“隐形性”,因此应对它的关键就在于“化无形为有形”,让所有情绪劳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都明确意识到它的存在。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心理咨询、情感问题和教育困境(教与学矛盾)

心理咨询、情感问题和教育困境(教与学矛盾) 曾经都是隔行如隔山的无关领域,那么,它们之间真有巨大的鸿沟吗? 抛开专业术语,不断反思其信息论层面的共通性,就能意识到。 大多数情况下,解决方案和思路都可以落到一个词上,那就是认知学意义的「学习」: - 情感是讨论关系之间以及关系和环境的学习, - 心理问题是认识自我和情绪的学习, - 教育表面看起来是教,而根本在于学。 学习,可以改变个体行为的变化,从而改善自我和环境的冲突关系。 换个角度来说, AI 搞明白了学习的根本原理(行为心理学到认知神经科学),通过语言层面的暴力统计了实现自主学习,今天我们得到了 ChatGPT 和 Midjourney 这样的「好学生」。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AI 不能解决教育困境、心理问题,以及情感问题。 这些领域的突破性创新,相信随着近期 ChatGPT 大动作,会全面迎来新商业机会。 可能不用几年这么久,AI 驱动学习性问题都会得到翻天覆地变化。

封面图片

对于当代年轻人不想恋爱只想搞钱,这个问题请问您有什么看法?

对于当代年轻人不想恋爱只想搞钱,这个问题请问您有什么看法? 宏桑的回答 有一个很扎心的事实就是:缺爱的人,往往也缺钱。 没错,生活中我们总是能看到很多人经常会说:我不需要爱,我就想搞钱,只要能赚到钱什么都不重要。 但实际上,如果一个人是处于一种缺爱的状态下,往往在赚钱这件事上,ta的表现也依旧不好。 能推动我们去做一件事的动力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希望,另一种是恐惧,虽然看起来后者可能会让我们有更强大的动力和执行力,但往往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我们的持续的能力是很差的。 因为想要在事业或者商业上有所成就,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会经常性的出现你明明很努力,但却没有反馈的情况。 而一个缺爱的人,往往是很难应对这种情况的:因为这些人本身缺乏足够的自我认同感,很少被肯定,很少被坚定地选择,所以他们经常性的会处在一种焦虑的自我怀疑当中,做什么事情稍微受挫之后,就会立刻感觉到十分受伤,进而半途而废。 甚至我们说的再直接一点:有的人哪怕很好的机会都已经摆在面前了,他们都不敢开始,因为他们会觉得「我行吗」「我可以吗」。 而那些不缺爱的人,因为他们的内心足够充盈,他们有着足够多的自我认同感,所以他们想要在事业或者商业上取得什么成绩的时候,往往状态是十分松弛的,是没有那么大的心理包袱的。 就算出现了挫折,就算他们遭受到了打击,他们也只会因为具体的事情感觉到沮丧,这种负面情绪并不会扩散到他们的自我认同上,所以他们很容易就可以重新整理情绪,轻装上阵。 而这种良好的状态,往往会让他们有着更好的表现,进而取得物质上的回报。 缺爱的人可能会为了对抗外界的压力表现出来十分坚强,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在小孩并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哪怕他们想要努力取得物质回报的时候,往往也会动作变形。 甚至有的人就算取得了一定的物质上的回报,也依旧会过得不快乐,因为他们会陷入到一种虚无的状态当中,而这种状态很容易就会让他们丧失掉继续发展的动力。 赚钱搞事业,可以称得上是众多社会行为当中最消耗精力和情绪的事情了,如果一个人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没有坚定地自我价值认同,很容易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败下阵来。 所以虽然听起来很扎心,但事实就是这样: 缺爱所带来的匮乏感,不仅无法通过物质来填补,而且很多时候往往缺爱的人,也缺钱。 以上 我是 @宏桑,一个心理咨询师, 咨询问题可加v:hongsangemo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宏桑)

封面图片

作为一名确诊抑郁症八年、美国本科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斗胆讲一讲【如何预防抑郁症】、【如何帮助你身边抑郁的朋友】。

作为一名确诊抑郁症八年、美国本科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斗胆讲一讲【如何预防抑郁症】、【如何帮助你身边抑郁的朋友】。 昨天看到一个大号发微博说,自己身边也有很多年轻人有抑郁倾向,抑郁症好可怕,怎么预防? 这个问题仔细一想,非常有意思。 中国的抑郁人群有五千多万。年轻人和儿童抑郁的比例在逐年升高。而问一问自己,有任何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告诉过你,该怎么从抑郁中自救吗?从来都没有。 你意图求救,他们嗤之以鼻,甚至可能会说,你就是想太多了,睡一觉就好了。于是你戴上面具画上笑脸,黑暗中被稻草压得粉身碎骨。 - 我写这篇,只想写一写「关于抑郁的真相」,以及「如何预防抑郁」。 ▎1. 为什么要加一个括号写“抑郁(情绪)”? 目前在美国,所有的精神疾病确诊都依据一个权威性的手册,是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类似于名录,记录了每个心理病症确诊所需要满足的条件。 手册里写明,满足至少 5 个症状、并不间断持续两周以上抑郁情绪(“same 2 weeks”)、并与之前相比生活或行为受到明显影响的,才被考虑被定性为”抑郁症“。是的,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经历过抑郁情绪。它就像开心、快乐、难过、生气等所有情绪一样,是会不规律出现的情绪。 只有长期、不间断地、影响生活质量、并与多个症状同时出现时,才需要引起重视。因此,「不是经历了抑郁情绪,就是得了抑郁症。」 ▎2. 同理,电脑上的心理测试也少做。我们在本科学习心理疾病确诊的时候,没有见过其中任何一个。不要没事吓自己。 ▎3. 抑郁是一种病,它就像感冒发烧,不是你的错。 ▎4. 很遗憾,人类目前并不知道为什么人会得抑郁症。我们只知道,先天和后天都有关系。事实上,几乎每一个心理疾病都有遗传的特质。如果亲生子妹有抑郁症,这个人有抑郁症的概率要比普通人高上 50%。 ▎5. 现有的治疗方法有药物和心理治疗。各有利弊。目前还没有万无一失的治疗方法。 ▎6. 抑郁可能出现的很突然,也可能消失的很突然。抑郁是可以自愈的。 ▎7. 当有人因为严重抑郁想死的时候,ta 真的控制不了自己,是 ta 的大脑暂时坏了。要帮助ta,不要怪 ta。 - 预防抑郁和自救,我尝试过几个有用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但也许可以试试。 ▎1. 抽血体检。 不要只查血常规,问问医生有什么荷尔蒙缺乏可能会导致困倦乏力、失去兴趣、性冷淡。 说真的,要不是去查了,我绝对猜不到我天生缺维生素D和B12,导致的症状和抑郁情绪一摸一样。后来我定期吃维生素,每天都像小学生春游一样开心。最近的一次体检,我又查出轻微甲减,症状是乏力困倦、打不起精神。因此每次我感觉到心态要崩,都会告诉自己:“我的维生素/甲状腺激素水平又捣乱了。”而不是“完蛋了,我又抑郁了。 “这样归因可以有效防止情绪进一步恶化。 有很多抑郁情绪的出现都是因为激素水平失调,测一下就知道了。推荐所有人都定期体检。 ▎2. 运动。 最好是那种,努力跨过一个槛后,会感到平静和身心舒展,甚至感动和感恩的运动。比方说跑步、瑜伽、跳舞、拳击等,需要自己去尝试和寻找适合你的运动。 运动中,多巴胺、血清素和内啡肽会同时分泌,特别是有镇痛剂效果的内啡肽,在运动后期逐渐开始分泌,治愈效果无与伦比。我曾经会在抑郁较严重时每天打拳,结束后会控制不住酣畅淋漓地哭泣。这种哭泣是好的。You should cry. ▎3. 与朋友、伴侣、家人谈论你的抑郁。 有研究证明,向亲密的人分享自己在经历的痛苦,对于抑郁的缓解抑郁巨大。不是在他们面前当作没事人一样社交徒增压力,而是与一个你信任、亲近的人坐下来,促膝长谈,谈论你感受到的一切,被拥抱和爱。和别人分享痛苦并不丢人,你很安全。 ▎4. 学习如何呼吸。 呼吸是冥想中最重要的环节。当人压力大、崩溃、焦虑时,呼吸往往是急促而短的。我抑郁最严重的时候,会感觉每天喘不过气,吸入的气只能到达嗓子眼;相反,如果你的呼吸长而平缓,像婴儿般腹式呼吸,你多半不会经历焦虑或抑郁。之前我男朋友在寺庙冥想的时候,主持对他说,当你能做到一次呼吸长达 60 秒 对,慢慢地,吸入肺再呼出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扰乱你、摧毁你、焦灼你。 怎么学习呼吸/冥想?有很多冥想软件APP有语音引导,我自己在用的叫 Peace、潮汐这两个,还有助眠的语音引导。可以下一个,每天早上和入睡前,花 10 分钟练习。 ▎5. 对于抑郁不严重的患者,谨慎考虑吃药治疗。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目前市面上没有任何一款抗抑郁药无副作用。去年我第一次尝试吃抑郁药,接着我凌晨两点被送进医院急诊室:睡梦中惊醒,心脏痛,喘不过气,眼前出现幻觉,全身麻痹,满嘴血腥味。去医院检查心电图,又无异常。当时三甲医院精神科的医生开药的时候告诉我,这已经是副作用较小的进口药了。 除此以外,在正统的心理治疗中也明确写道,所有的抗抑郁药都有两个致命弱点:a. 情感平淡化。你感觉不到痛苦,自然也感觉不到快乐,所有事件给你的感觉都是一样的,麻痹而飘飘然的。药物用一层白布盖住了痛苦,也盖住了你的全部。b. 戒断反应。药物永远无法根治问题,只能掩盖问题。当你尝试停止服药,很多人会出现严重的戒断反应,甚至可能自杀。 ▎6. 心理医生可以看,要够有钱,并且耗得了时间。 真正帮了我的,是1-4点作为习惯充满我的生活。作为一个曾经的抑郁症患者和心理学学生想说,现在抑郁症治疗的发展还路阻且长,但普及抑郁症知识、预防抑郁的方法、积极帮助正处于抑郁中的朋友,是每个人都该做的,能救人一命的爱。 I can feel your pain. 我与你同在,这个世界值得。 source: 微博 标签:#好文分享 频道:@sharebooks4you 群组:@sharing_books4u

封面图片

《心灵迷雾2025》简介:2025年的心灵迷雾2025可能是一部关注人性与心理的作品。故事围绕着主角们在生活中遭遇的各种困境和内

《心灵迷雾2025》 简介:2025年的心灵迷雾2025可能是一部关注人性与心理的作品。故事围绕着主角们在生活中遭遇的各种困境和内心的挣扎展开,这些困境如同心灵的迷雾,笼罩着他们,使他们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主角们可能在事业、爱情、家庭等方面面临挫折,导致内心产生各种复杂的情绪。在剧情发展过程中,他们通过自我探索、与他人的交流以及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逐渐驱散心灵的迷雾,找到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剧情充满情感纠葛、心理探索与成长治愈元素 标签: #心灵迷雾2025 #情感剧 #心理探索 #成长治愈 文件大小 NG 链接: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