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公斤级车载液氢系统“赛道1000”发布 氢能重卡续航突破1000公里

百公斤级车载液氢系统“赛道1000”发布 氢能重卡续航突破1000公里 新一代“赛道1000”车载液氢系统采用了正向设计和模块化理念,对储供加流程进行了深度的优化整合。系统由液氢气瓶、阀箱、汽化缓冲、控制、承力结构等五大模块构成,确保了系统的高效、稳定和可靠。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零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配套,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我国车载液氢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该系统还构建了我国唯一的车载液氢系统关键零部件及系统级测试体系,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性能上,“赛道1000”同样表现出色。在相同的外廓尺寸下,其有效容积增大了20%,携氢量提升至百公斤级,液氢气瓶质量储氢密度高达12%,整体系统储氢密度也超过了10%。此外,“赛道1000”还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套专用加氢、回气接口,这一创新设计为液氢重卡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能加氢的两轮车 台铃氢能源电动车批量下线:续航100km

能加氢的两轮车 台铃氢能源电动车批量下线:续航100km 官方介绍,台铃氢能源电动车主电源为氢燃料,储氢瓶氢气纯度≥99.999%。氢燃料电池的原理,简单来说相当于一个“发电机”,即通过燃料内氢和氧相结合的化学反应产生电能,源源不断为车辆供电,驱动电动车前行,因此做到了污染物“零排放”。车型搭载的QL-H固态储氢瓶,瓶口低于0.07MP,通过氢气和氧气通过燃料电池发生化学反应,实现氢气的充放功能。在供电设计上,车型还搭载了混动电源磷酸铁锂电池,具备350W额定功率。当车辆运行时,氢燃料电池作为牵引主动力,锂电池则在启动加速阶段提供辅助动力;车辆惰行、停止时,燃料电池为锂电池充电;制动时,锂电池回收制动能量,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新型纳米孔材料储存的氢比固态氢本身多67%

新型纳米孔材料储存的氢比固态氢本身多67% 在所有燃料中,它的单位质量能量最高,但储存起来很麻烦。把它保存在气罐里,需要大约 700 个大气压的压缩。如果将其保存为液体,则需要保持比绝对零度高出 20 度的低温。即使把它压缩成超冷液体,它的重量可能很轻,但它所占的体积却令人吃惊,而且很不方便,这使得它既耗能,又很难在空间有限的地方进行包装。现在,韩国研究人员称,他们已经创造出一种材料,能以比低温液态氢密度高一倍的密度储存氢。这项新研究的第一作者、蔚山国立科学技术研究院(UNIST)的 Hyunchul Oh 说:"我们的创新材料代表了氢气存储领域的范式转变,为传统方法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作为一种分子,氢可以通过一种叫做物理吸附的过程物理吸附到多孔材料中。高多孔材料以前曾展示过在单位质量内储存大量氢的能力,但它们在小体积内储存大量能量方面却一直很吃力。由五个氢分子(紫色和红色)组成的分子团占据了材料中的一个孔隙直到现在。研究小组合成了纳米多孔硼氢化镁(Mg(BH4)2),这种框架由部分带负电荷的氢原子构成纳米孔的内表面,能够吸附氢气和氮气。虽然氮气和氢气都能进入孔隙,但研究人员发现,由于氮气和氢气在孔隙中占据不同的吸附位点,氢气的气体吸收量要大三倍。研究人员观察到,小孔中氢密度高的原因在于氢分子的各向异性(与方向有关)形状,在接近环境压力时,氢分子通常呈紧密堆积的球状。这种材料以三维排列方式储存了五个氢分子团,从而提高了容积容量。他们发现,Mg(BH4)2每升孔隙容积可存储前所未有的 144 克氢,而低温液态氢只能存储 70.8 克/升,固态氢甚至只能存储 86 克/升。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大规模氢气存储的关键难题,提高了氢气的效率和经济可行性。这会是氢动力飞机的解决方案吗?可能不会。正如几年前ZeroAvia 公司的 Val Miftakhov 向我们解释的那样,航空环境中的液态氢系统可以实现 30% 左右的氢气质量分数,另外 70% 的重量则由储氢罐和低温冷却设备增加。根据这项研究,这种纳米孔存储材料的质量分数为 21.7%,因此其单位重量所携带的能量是储罐中气态氢气的两倍,但低温液态系统会更轻。另一方面,它肯定能在长途运输或卡车运输中发挥作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重量不是问题,而体积则更为重要。当然,这似乎也是目前静态储能的最佳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氢气的使用或多或少会像电池一样。我们还想进一步了解它是如何释放的,在什么样的温度和压力下工作,以及以这种方式储存氢气的往返能量损失可能是多少,但这无疑是该领域的一个突破性进展。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化学》杂志上。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Stadler燃料电池列车创造纪录 一箱氢可行驶2800多公里

Stadler燃料电池列车创造纪录 一箱氢可行驶2800多公里 随着在美国的测试接近尾声,Stadler 的 Flirt H2 客运列车已驶上轨道,创下了单罐氢气行驶 2803 公里的记录最新一个例子是由 Stadler Rail AG 公司制造的,它在 2021 年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当地寒冷的冬季,在柏林和 Warnemünde 之间的一条线路上,仅靠电池充电就能行驶 224 公里(约 140 英里)。并非所有铁路网络都能支持电气化,电池的续航能力也不足以满足长途货物或人员运输的需要。这就是氢能的用武之地,它可以实现长途旅行,而且只排放蒸汽和水。在 2022 年柏林国际轨道交通展览会上,施泰德首次推出了 Flirt H2 客运车型,并开始在瑞士进行测试。它的设计目的是取代非电气化或部分电气化网络中的柴油动力列车,其特点是两节车厢由电机驱动,中间装有氢气罐和燃料电池。燃料电池为车载电池提供能量,从而为电力驱动提供动力。该车最初是为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县交通局制造的,据报道最高时速为 127 公里(79 英里/小时),每次加油续航里程为 460 公里(286 英里)。不过,这个续航里程数字刚刚在科罗拉多州普韦布洛的 ENSCO 测试赛道上被刷新,让斯塔德勒再次刷新了记录。3 月 20 日晚,Flirt H2 在赛道上行驶了第一圈。随后,工程师们轮流操控了 46 个多小时,最后列车停了下来,单罐氢气行驶了 2803 公里(1741.7 英里)。这创造了"氢动力客运列车在不加油或不充电的情况下行驶距离最长"的世界纪录。我们不知道平均速度、燃料电池系统的容量(尽管《氢洞察》报道称,SBCTA 型列车配备了"12 个燃料电池,每个 100 千瓦"),也不知道是否使用了绿色氢气作为燃料,但这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项世界纪录确立了我们最畅销的 Flirt Electric Multiple Unit(Flirt H2)氢动力版的理想性能范围,"Stadler 的 Ansgar Brockmeyer 博士说。"Stadler 的 Ansgar Brockmeyer 博士表示:"这是我们整个团队取得的一项不朽成就,我们非常自豪能够再创一项纪录。"除了加利福尼亚州的确认订单外,施塔德勒还透露,两家意大利铁路运营商已经签署了15辆氢动力列车的供货合同。下面是创纪录距离的录像。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国内首列氢能源智轨电车装配下线 一次加氢可行驶200多公里

国内首列氢能源智轨电车装配下线 一次加氢可行驶200多公里 车辆氢能系统按高标准开发,其中氢气泄露检测功能安全完整性等级达到最高等级,并采用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相比金属内胆纤维全缠绕气瓶安全性更高、重量更轻。其能量系统采用氢系统+磷酸铁锂电池双系统架构,氢系统采用2套独立的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储氢系统进行冗余设计,续航里程更长、加氢时间更短、更低碳节能环保。对比宜宾智轨项目已投运的智轨电车,氢能源智轨电车具有以下特点:运营效率更高:创新采用了35MPa储氢系统和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加氢速度快的特点,可大幅度提升车辆运营效率。续航里程更长:一次加氢可行驶200多公里,能够满足城市公共交通的长距离运营需求。更绿色环保:在行驶过程中零排放、无污染,真正实现了绿色出行,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更安全:该车辆配备多重安全防护系统,从电池管理到车辆整体结构设计,都经过了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乘客和行人的安全。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研发高比能氢混动力电源 解决工业级无人机续航难题

中国科学家研发高比能氢混动力电源 解决工业级无人机续航难题 3月28日,科研人员在为无人机装配高比能氢混动力电源。(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据介绍,目前电动无人机的主流动力电源为锂电池,但锂电池存在续航时间短、低温环境适应性差等不足。相比之下,氢混动力电源具有比能量高、可靠性高、宽温域等优点,常用于中型固定翼和大型多旋翼无人机,能有效解决工业级无人机续航时间短的问题。“我们以系统化全链条的模式研发燃料电池和锂电耦合电源系统,其特点是比能量高、续航时间长、宽温域、燃料加注快。”陈忠伟表示,该团队研发的高比能氢混动力电源的比能量达每千克600瓦时,可应用环境温度范围为零下20摄氏度至40摄氏度。陈忠伟介绍,该团队将持续开发下一代氢混动力电源技术,结合高比功率电堆设计技术和高能量密度氢源技术,动力电源比能量将突破每千克800瓦时,应用环境温度范围拓宽到零下40摄氏度至60摄氏度。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车长客自主研制的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试跑 时速160公里

中车长客自主研制的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试跑 时速160公里 这款列车应用了多储能、多氢能系统分布式的混合动力供能方案,以及中车长客自主开发的氢电混动能量管理策略和控制系统,最高续航可超过1000公里。中车长客在完成氢能源市域列车氢动力系统及其关键部件耐久、高低温、振动、电磁兼容、防火安全等方面试验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不同速度等级下能耗、续航里程、可靠性、牵引、制动、动力学等整车试验,首次验证了氢能列车在-25℃至35℃环境温度下的实际性能,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