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遭遇湍流事故已致1人死亡多人受伤 研究称这都是气候变化“惹的祸”

新航遭遇湍流事故已致1人死亡多人受伤 研究称这都是气候变化“惹的祸” 英国雷丁大学去年发布的一项研究认为,CAT现象的加剧是由于气候变化,并预计未来如不采取大规模的减排行动,未来的CAT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多。不过,对于雷丁大学的这项研究,曾从事民航飞行多年、目前任职于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实际上,我认为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气候变化是导致飞机飞行过程中遭遇湍流次数增加的主要原因,这只是一种猜测。”5月21日,救援人员在泰国曼谷素万那普机场外等待接应旅客。图片来源:新华社发(拉亨摄)部分乘客被抛向天花板,新航迫降事故已致1人死亡新航在社媒上称,SQ321航班由伦敦飞往新加坡,机上载有211名乘客和18名机组人员,途中遭遇严重气流颠簸,备降泰国曼谷机场,于当地时间21日15时45分(北京时间16时45分)降落。该机场和新航确认,机上1人死亡、多人受伤。图片来源:X航空刊物FlightGlobal和民用飞机信息网站Airfleets等航空网站信息显示,执飞这趟航班的波音777-300ER型客机于2008年交付给新航,机龄约16年。在新冠疫情期间,这架飞机曾改为临时货机,后在2021年暂时停飞,直到今年4月才恢复服务。航班实时飞行状况查询网站FlightRadar24的信息显示,新航SQ321航班在3分钟内从11300米巡航高度急剧降到9400米,在这一高度停留不到10分钟,再次迅速下降,随后不到半小时在素万那普机场着陆。机上一名乘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当时飞机突然急剧下降,所有在座位上没有系安全带的人都立即被抛到天花板上。“一些人的头撞上头顶的行李舱,直接把它撞凹了。”新航并未透露客机遭遇了哪种类型的湍流。据路透社报道,航空专家怀疑是遭遇了所谓的CAT,这是目前的技术几乎无法检测到的湍流。CAT是威胁航空安全的一种极端危险性天气现象,因其不伴有明显的天气现象,因此机载雷达难以探测。世界气象组织之前就曾指出,CAT经常在没有任何可见迹象的情况下发生。大多数情况下,湍流仅会导致飞机轻微晃动和轻微的高度降低。但如遇更罕见、更严重的CAT,飞机会急速颠簸,严重时可能会短暂失控。研究人员称,像CAT这样的意外强湍流不仅对乘客和机组人员构成威胁,而且还威胁到载客飞机的长期安全。根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数据,2009年至2022年期间,有163人在往返美国机场的航班上受到“严重湍流(即CAT)伤害”。气候变化的“锅”?研究称1979~2020年严重湍流的持续时间增长了55%有研究认为,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正在致使湍流现象增加。英国雷丁大学2023年年中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的研究称,到2020年,飞机在飞行中遇到的颠簸次数比40年前多了55%。该研究将这一现象归咎于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这改变了喷流气流,加剧了北大西洋和全球的CAT现象。这表明,除非采取大规模的减排行动,否则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湍流。具体来看,雷丁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在北大西洋上空的一处“典型点”(也是全球最繁忙的飞行线路之一),在1979年至2020年间,严重湍流的持续时间增长了55%,从1979年的17.7小时增加到2020年的27.4小时。同期,中度湍流的持续时间从70.0小时增加到96.1小时,增幅为37%,轻度湍流的持续时间从466.5小时增加到546.8小时,增幅为17%。研究同时发现,美国、欧洲、中东和南大西洋上空的其他繁忙航线的湍流也有显著增加。上述研究的合著者之一、雷丁大学大气科学家Paul Williams说:“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将在未来增加CAT(频率),现在我们有证据表明这种情况已经开始了。”领导上述雷丁大学研究的气象学家Mark Prosser认为,针对湍流增加这一情况,航空公司应该开始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他指出,仅在美国,湍流每年就会给航空业造成1.5亿美元至5亿美元的损失。这是因为在湍流中每多飞行一分钟,都会增加飞机的磨损,以及乘客和空乘人员受伤的风险。Paul Williams则建议,“应该投资改进湍流预报和探测系统。”不过,对于雷丁大学的上述研究,曾从事民航飞行多年、目前任职于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实际上,我认为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气候变化是导致飞机飞行过程中遭遇湍流次数增加的主要原因,这只是一种猜测。CAT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属于小概率事件,乘客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过分担忧。”该业内人士强调,飞行员都接受过处理极端湍流的训练,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手动干预,即使是飞机处于自动驾驶状态时。在同一空域飞行的其他驾驶舱机组人员也可以立即反应,并尽可能与空管协调,以绕过有湍流区域。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南美航空一波音787客机遭遇湍流紧急迫降致50人受伤

南美航空一波音787客机遭遇湍流紧急迫降致50人受伤 在高空中,当空气稳定地水平流动时,飞机也能稳定飞行,但是,空气的稳定如果被破坏了,就会以混乱或随机的方式流动,从而形成湍流,比如雷暴,又比如山脉、高空中的急流,飞机周遭气流温度等因素也会引起乱流。相比于上面这些,晴空湍流更加难以应对,它们往往突然发生,让人防不胜防,而且这些年有明显增多的现象:一项新研究显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晴空湍流正在增加,这意味着人们坐飞机将可能遇到更多强烈颠簸。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自1979年以来,美国大陆上空严重的晴空湍流增加了41%;北大西洋上空的剧烈飞行颠簸增加得最为明显,增加了55%,该区域每年的剧烈颠簸持续时间从17.7小时增加到了27.4小时。除了强烈的晴空湍流,中等强度的晴空湍流也增加了37%:北大西洋上空每年的中等湍流持续时间从70小时增加到96.1小时。去年汉莎航空一航班遭遇晴空湍流,飞机突然下坠,食物和各种物品飞得到处都是导致湍流变多的原因则跟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气温也会越高,风切变也会越强,进而导致飞机颠簸变多。飞机颠簸增多虽然会导致乘客心理害怕,以及提高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但对安全性来说影响不大,当然,安全起见,飞行期间最好全程都系好安全带。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略微延长了一天的长度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略微延长了一天的长度 根据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和 PNAS 期刊上的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了地球自转,略微延长了一天的长度毫秒级的变化。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的模型和观测发现,气候变化和全球暖化对地球自转速度的影响将大于月球产生的影响,而过去数十亿年月球的引力作用决定了地球一天长度的增加。气候变化导致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冰川融化。极地冰水流入世界海洋,这种质量的转移影响了地球自转。因为水从两极流向了低纬度地区,减缓了自转速度,气候变化将一天的长度从目前的 86,400 秒增加了几毫秒。月球引发的潮汐摩擦曾是地球自转减缓的主要因素,但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人类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那么它对地球自转的影响将会大于月球。研究人员指出,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比我们意识到的要大,这意味着也有更多的责任。 via Solidot

封面图片

1死30受伤 新航空SQ321 伦敦到新加坡航班遇到严重的湍流

1死30受伤 新航空SQ321 伦敦到新加坡航班遇到严重的湍流 这架波音777-300ER飞机改道前往曼谷。 有许多人受伤,尽管该公司没有具体说明有多少人。飞机上211名乘客和18名机组人员。 该航班于当地时间周二下午3:45(美国东部时间上午4:45)降落在泰国曼谷。 当飞机飞过以截然不同的速度移动的相互冲突的空气体时,就会发生湍流。 CNN CNBC 等等 国际新闻 冲浪TV | 没品笑话 福利视频 | SOSO福利搜索 啪啪AV每晚激情直播

封面图片

化石记录揭开气候变化灭绝风险的秘密

化石记录揭开气候变化灭绝风险的秘密 艺术再现三叠纪晚期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物种灭绝事件之前(左)和之后(右)的海底场景。资料来源:Maija Karala在地球生命史上,过去的气候变化(通常由火山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自然变化引起)是无数物种灭绝的原因。但是,迄今为止,人们还不清楚是什么因素导致物种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力增强或减弱,也不清楚气候变化的程度如何影响物种灭绝的风险。在牛津大学研究人员的领导下,这项新研究通过分析过去 4.85 亿年来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海胆、蜗牛和贝类)的化石记录,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海洋无脊椎动物有丰富的化石记录,而且研究得很透彻,因此可以确定物种灭绝的时间和可能的原因。信息图表总结了研究发现的决定物种因气候变化而灭绝风险的关键特征和因素。资料来源:Miranta Kouvari(科学图形设计)。研究人员利用涵盖9200多个属的29万多条化石记录,整理出了一个可能影响灭绝恢复力的关键特征数据集,其中包括以前未深入研究过的特征,如偏好温度。研究人员将这些特征信息与气候模拟数据相结合,建立了一个模型,以了解哪些因素在气候变化期间对确定灭绝风险最为重要。主要发现作者发现,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物种更容易灭绝。特别是,在不同地质阶段气温变化达到或超过 7°C 的物种更容易灭绝。作者还发现,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如极地地区)的物种更容易灭绝,而只能在狭窄的温度范围(尤其是低于 15°C 的温度范围)内生活的动物灭绝的可能性要大得多。然而,地理范围的大小是预测灭绝风险的最有力因素。地理范围较大的物种灭绝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体型也很重要,体型较小的物种更容易灭绝。所研究的所有特征对灭绝风险都有累积影响。例如,同时具有较小地理范围和较窄热范围的物种甚至比只具有其中一种特征的物种更容易灭绝。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库珀-马拉诺斯基(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说:"我们的研究发现,地理范围是预测海洋无脊椎动物灭绝风险的最有力因素,但气候变化的幅度也是预测灭绝的重要因素,这对当今面临气候变化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影响。"目前,人类驱动的气候变化已经将许多物种推向或超越了灭绝的边缘,这些结果有助于确定面临最大风险的动物,并为保护它们的战略提供依据。领衔作者艾琳-索普教授(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说:"地质历史的证据表明,根据气候变化的预测,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峻的未来。特别是,我们的模型表明,生活在两极或热带地区、热范围小于15°C的物种可能面临最大的灭绝风险。然而,如果局部气候变化足够大,就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物种大量灭绝,有可能使我们更接近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据研究小组称,未来的工作应探索气候变化如何与海洋酸化和缺氧(海水缺氧)等其他可能导致物种灭绝的因素相互作用。布里斯托尔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也参与了这项研究。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丹-伦特(Dan Lunt)教授说:"这项研究表明,在地球历史上,海洋生物的灭绝风险与气候变化密不可分。当我们不顾一切地继续通过燃烧化石燃料造成气候变化时,这应该成为对人类的一个严酷警告。"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研究:气候变化影响大脑健康

研究:气候变化影响大脑健康 研究发现,极端高温和气候变化不但会影响痴呆症、癫痫症和抑郁症等疾病的患病率,还会增加入院、残疾甚至死亡的相关风险。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神经科学文献,揭示了极端高温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心理健康和神经系统疾病。 领导这项研究的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教授西索迪亚说:“大脑必须维持在相对狭窄的温度范围内才可正常运作。如果大脑患有疾病,那大脑的体温调节能力就会受到损害。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若处在非同寻常的热浪环境中,很可能会使他们的病情变得更糟糕。” 在这项星期三(5月15日)发表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审查了332份报告,探讨环境对19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包括阿尔茨海默症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偏头痛、中风、多发性硬化症和脑膜炎。他们还收集了有关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因为精神疾病经常与神经系统疾病并存。研究结果显示,天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每一种疾病,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引发较高的患病率或导致病情恶化。 研究员的发现包括,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和其他痴呆症的人在极端高温下很难做出适应性选择,如寻求帮助、穿更轻便的衣服或多喝水。此外,夜间高温往往会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不足则会使癫痫症变得更严重。 研究环境对大脑影响的神经科学家伊基兹说,气候变暖对大脑造成的损伤,或要到进行医疗干预后才会被发现。为此,科学家呼吁开展更多研究和政策干预,以减轻气候变化对个人和公共卫生系统造成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在较贫穷的国家。 2024年5月16日 12:00 PM

封面图片

新研究揭示让动物更易因气候变化灭绝的因素

新研究揭示让动物更易因气候变化灭绝的因素 英国牛津大学一项新研究,通过研究化石记录揭示了让动物更易因气候变化灭绝的因素,有助确定当今哪些物种最易受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影响,为制定保护战略提供依据。 新华社星期一(3月11日)报道,英国牛津大学近日发布公报说,在地球生命史上,过去的气候变化通常由火山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自然变化引起,曾是造成无数物种灭绝的“祸首”。但迄今人们并不清楚哪些因素可使物种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增强或减弱,也不清楚气候变化幅度如何影响物种灭绝风险。 牛津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分析了众多海洋无脊椎古动物的化石记录,其中有的物种存活于距今约4.85亿年前,这些记录涵盖9200多个属。 研究人员整理出可能影响物种复原力的关键特征的数据集,再将这些特征信息与气候模拟数据相结合建立新的模型,以了解在气候变化期间哪些因素对确定灭绝风险最为重要。 研究发现,面临气候变化幅度相对更大的物种更有可能灭绝,尤其是在不同地质阶段经历过气温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七摄氏度的物种;生活在极地地区等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物种,以及只能适应小幅气温变化的物种,灭绝几率更高;物种生存的地理范围大小是预测灭绝风险的最有力因素,地理分布范围较大的物种,其灭绝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体型也很重要,体型较小的物种灭绝风险较高。 所有上述特征对灭绝风险都有累积影响。例如,同时具有较小地理分布范围和较窄温度适应范围的物种,比只具备其中一项特征的物种更容易灭绝。 研究人员认为,未来应探索气候变化如何与其他可能导致物种灭绝的因素相互作用,如海洋酸化、海水缺氧等。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2024年3月11日 10:01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