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解密艾滋病毒的防御系统 创新疫苗策略大有可为
科学家解密艾滋病毒的防御系统 创新疫苗策略大有可为 HIV-1 病毒颗粒(粉红色/褐黄色)从慢性感染的 H9 细胞(茶色)的一个片段中萌发和复制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颗粒处于不同的成熟阶段;弧形/半圆形是开始形成的不成熟颗粒,但仍是细胞的一部分。未成熟颗粒的形态会慢慢转变为成熟形态,并表现出典型的"圆锥形或球形核心"。图片拍摄于马里兰州德特里克堡的 NIAID 综合研究设施(IRF)。图片来源:NIAID艾滋病病毒的基因多种多样,因此难以用疫苗对其进行靶向治疗,但 bNAbs 可以克服这一障碍,因为它们能与病毒中即使发生变异也保持不变的部分结合。基因靶向是一种刺激免疫系统的方法,它能引导幼稚(前体)B细胞发育成能产生bNAbs的成熟B细胞。一类名为 10E8 的 bNAbs 是开发 HIV 疫苗的优先选择,因为它能中和特别广泛的 HIV 变种。10E8 bNAb 与艾滋病毒表面糖蛋白 gp41 的一个保守区域结合,该区域参与了艾滋病毒进入人类免疫细胞的过程。由于 gp41 的关键区域隐藏在 HIV 表面的凹陷缝隙中,因此设计一种免疫原一种用于疫苗中、能引起特定免疫系统反应的分子来刺激 10E8 bNAb 的产生一直是一项挑战。之前的疫苗免疫原没有产生具有物理结构的 bNAbs,无法到达 gp41 并与之结合。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研究人员在纳米颗粒上设计了免疫原,模仿 gp41 的特定部分的外观。他们用这些免疫原为猕猴和小鼠接种疫苗,引起了10E8 B细胞前体的特异性反应,诱导出的抗体显示出成熟为bNAbs的迹象,可以到达隐藏的gp41区域。当他们在小鼠体内使用 mRNA 编码的纳米颗粒时,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反应。研究人员还发现,同样的免疫原产生的B细胞能成熟产生另一种名为LN01的gp41定向bNAb。最后,他们在实验室对人类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10E8类bNAb前体自然存在于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体内,而且他们的免疫原能与具有10E8类特征的人类幼稚B细胞结合并将其分离出来。这些观察结果表明,小鼠和猕猴的免疫数据很有希望转化为人类的免疫数据。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在Telegram中查看相关推荐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