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展示、表达自己热爱的东西」感到羞愧,是一种什么心态?

对「展示、表达自己热爱的东西」感到羞愧,是一种什么心态? 徐若航的回答 想起以前《灌篮高手》热播的时候,我们班男生和女生吵架,男生都是直接骂流川枫,因为全班女生都喜欢流川枫。 展示自己热爱的东西,意味着展示自己投入了很多感情,和自己产生了很多联系的东西,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别人伤害自己的机会。 那些心理上和自己产生联系的东西会成为人价值感的一部分,比如人的父母,伴侣,孩子,或者其他重要的人,理想,爱好,偶像、理念、三观……有时这些东西不被认可,就像人自己不被认可一样。 羞耻感是一种社会化的感觉,主要是提醒人们自恋要受损了。人除了在意事情本身怎么样,也会在意自己的自恋在关系中的变化。 羞耻感有三种来源: 有些羞耻来自外界实际的挫折,有些羞耻来自人心智里对别人的预期,和人们对自己的预期。 如果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内化的自恋是充足的,感觉自己本身就是足够值得被喜欢的,对自身的预期相对更积极,也就更愿意展示自己,相对来说也更能受得了自恋的受挫,有更多精力去了解事情本身是怎么样的。 反之,如果人内化的自恋不够,就可能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维持自己的自恋上: 避免表达真实的自己、只喜欢自己想象中的自己、过度夸大或者贬低自己、觉得自己没别人不行,或者觉得自己完全不需要关系…… 长此以往,会让人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出不来,对外界也更没有安全感。 如果要改变这种状态,也需要关注人的自恋是如何发展的: 最早来自和父母(或者其他重要养育者)的互动,在早期的关系里,能感觉自己不管表现得好不好都是值得被喜欢的,即使父母不完美,关系里的悲伤、嫉妒、孤独……也总是可以修复的。 对很多人来说,过去虽然不可挽回,未来也是可以改变的: 人在工作里,和其他人建立联系的过程里也能为自恋的发展创造条件: 工作能让人取得真实的成就感有些人失恋或者遭受重大打击之后,会变成工作狂,其中也有修复自己自恋的需求。 质量比较高的人际关系一方面能让人更多的看到自己,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怎么样才能被接受的;一方面也能因为别人开心而开心,感觉到和别人有联系而提升人的自尊。 所以,如果人能更主动的投入到工作和关系里,学会理解自身的需求,同时更多的了解别人,以及自己和别人怎么互相影响的,健康的自恋也能带来更持久和稳定的自恋,让人更享受和周围的关系,也更知道怎么爱别人和自己。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徐若航)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把最好吃的部分留到最后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把最好吃的部分留到最后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淮洪的回答 的确不同的人在吃同样的东西的时候都会有着不同的选择。有的人先吃相对难吃的部分,将最好吃的留在了最后。有的人先吃最好吃的部分,逐渐递减。有的人则随随便便,拿起来就吃,也不管好吃不好吃,有得吃就行。 其实表面上看,就是吃个东西而已。但实则上却是折射出了不同人的性格特征。在九型人格中将第一种人称之为完美型,第二种叫做自我型 第三种叫做和平型。 具有完美型人格的人大多事事追求完美,眼里容不得沙子。这样的人大多坚持原则,固执己见。做事之前大多会做充分的准备,希望将事情做的尽善尽美。但这样的人,大多易怒。吃东西便如同做事,踢掉一切障碍,留下最完美的东西。 具有自我型人格的人大多都有很强的占有欲。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会让他们想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占为己有。有时极其自我,喜欢我行我素!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大多喜欢享受,比如吃东西,他吃的永远都是最好的。 和平型的人大多随遇而安,缺乏进取心。做事随随便便,缺乏主见,优柔寡断。 至于是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间或是随随便便。我想也许只不过就是性格使然,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格没有优劣,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关键便是我们要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扬长避短! 当然,吃东西时候的选择也与人的心态有关。积极乐观的人总是能发现美好的东西,眼里看到的全是别人的优点,从而永远都会选择最美好的东西。悲观的人眼里看到的永远都是灰暗,看到的全是别人的缺点,社会的不公。他们的选择永远都是最差的,因为他们看不到美好!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淮洪)

封面图片

总喜欢给别人出主意的人,本质是种什么心态?

总喜欢给别人出主意的人,本质是种什么心态? 心理咨询师大刘的回答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特别喜欢给旁人出主意提建议,别人只要没采纳,他就会破防。 跟他相处久了,发现他有以下表现:1、坚持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而不相信灰色地带;比如,你会认为格力空调确实好,但是小米空调也很不错。而不是认为除了格力,其他品牌的空调都不行。 2、无法信任他人,所以极少将任务分配给别人,所有事都亲力亲为。 3、总是要做到自己的最好,并且默认身边的人也应该这么做;无法想象失败的自己。 4、总是无法完成一项任务,因为认为总有细节可以被改得更好。5、生活里充满了“应该“一词,总有一套认为自己和他人都要遵守的规则。当这些规则被打破时,会感到不快。 6、自信来源于自己的成就和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需要别人认可自己的成果。 7、总会久久不能放下既成的结果,过去的错误。 8、在自己没有把握一定能做好的事情上常常拖延。为什么他要这样子呢?背后的心理机制可能是自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卑的人,有五种心理补偿方式: 1、自我包装: 所谓自我包装,指的是个体通过华丽的外表来掩饰内心自卑的方式。因为内心自卑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通过外在的手段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 一旦个体选择通过自我包装的方式来获得补偿,那么个体就会变得爱慕虚荣。结果就是个体忽略自身原本的条件,盲目追求一种看上去很华丽的生活。 通常情况下,这一方式主要集中在青少年身上。 对于成年人而言,通过自我包装的方式已经无法掩饰内心的自卑了,因为懂得人都懂。他们会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获得心理补偿。 2、自我控制: 所谓的自我控制,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无欲则刚”。自卑的原因是渴望同事物建立联系,如果控制自己不去同事物建立联系,那么个体就不会感到自卑。 应用在现实中,个体可能不会有太大的理想或者目标,至少不会执着于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可能会显得十分洒脱不羁,目的是控制自己不让自己展现出野心来。 他们也很难同他人建立情感关系,因为一旦发现自己离不开某人,那么必然会暴露出自卑的本质来。通过自我控制来获得心理补偿的人,将自己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区域里。 3自我障碍: 所谓自我障碍,指的是个体在做一件事之前,提前向大家预告自己可能会失败。他们提前准备了一些理由,目的是让自己的失败“理所当然”。 他们并不渴望获得成功,只是想要“输得不那么狼狈”。他们的形式逻辑就是,宁愿体面的输也绝不狼狈地赢。 自卑者的逻辑常常与其他人不太愿意,他们的行为动机并非获得成就,而是避免伤害、羞辱和耻笑。 他们的关注点是自身最薄弱的地方,也就是自尊感。通过自我障碍的方式,获得了一种心理补偿,让他们能够“输得体面一点”。 4、内化与外化: 对于自卑者而言,内化与外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心理补偿方式: 内化者将全部的责任都推卸给自己;外化者则将失败的的责任推卸给别人。 对于内化者而言,他们把所有的问题都指向自己,把自己说的一无是处,目的是在别人批评自己之前先批评自己。他们可以接受自我批评,却无法接受别人的批评。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安慰,所以才把所有问题都推卸给自己。 外化者则像个婴儿一样,以为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就可以避免他人的指责。无论哪种方式,都是通过心理补偿来缓解自卑的手段。 5、否定事物价值 有些自卑者会极力否定事物的价值,以此来为自己的无能为力开脱。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有些事情做不到是很正常的。 可以对于自卑者而言,如果意识到自己做不到某件事,就无异于对自我的全盘否定。为了应对这种对自我的否定,他们实现否定事物的价值。 事实上,他们是因为得不到才故意贬低事物价值的,就好像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在他们的逻辑中,好像否定了他人的价值,或者否定了某个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掩饰内心的自卑一样。 以上。 我是 @心理咨询师大刘 ,一个专注于帮助他人获得个人成长、调解亲密关系矛盾,引导关系和谐发展的专业持证心理咨询师。 期待您的来访。(争渡心理咨询预约表,提供免费心理评估分析)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心理咨询师大刘)

封面图片

「极度自恋源自于极度自卑」这个说法对吗?是否准确?

「极度自恋源自于极度自卑」这个说法对吗?是否准确? 心理咨询师大刘的回答 过度自恋并不等同于自卑。‌ 只能说自恋的人也可能会表现出自卑的情感。‌ 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专门来描述这种「极度自恋」,也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NPD): 「自恋」一词作为心理病理学的概念起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使用自恋这个概念来描述心理动力过程,并指出它的特点是自我爱慕和以自我为重心。 最终,自体心理学家海因兹·科胡特在自恋上的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并向世人科普了“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个术语。 自恋是人类的普遍特征,也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自恋能帮助个体对批评和失败进行防护。甚至成为个体成就动机的一种体现。 然而,自恋型人格障碍却却有对自恋的过度要求,他们对自我价值感过度夸大并缺乏对他人的共情。 患者似乎需要他人不断赞美来证实自己的无所不能及特殊性。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自大感,他们夸大自己的才能、成就等,并要求别人把他们当作特殊人物对待。 但这种夸大并没有达到妄想的程度,与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部分相符。 对他人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另一个典型特征。 他们往往只能体会和理解自己的感受,但却无法理解、关心他人。 在人际关系中,他们更倾向于成为一个情感上的剥削者,与他们靠近的他人往往成为患者满足白身病理性自恋的工具。 这使患者难于与他人建立起基于相互依赖的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孤独感又会进一步强化其剥削性的行为。 自恋型人格障碍一般始于成年早期,在多种场景下出现,存在下列5种(或更多)种特征: 1.不切实际的自大感(例如开大自己的成就和才能;没有相应的条件,却希望被当作“特殊”人物)。 2.对无限的成功、权利、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非分之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和独特的,并且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4.要求过度的赞美。 5.特权感(例如不合理地期待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愿望)。 6.人际剥削(例如利用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7.缺乏共情:不愿意了解或认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8.经常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嫉妒自己。 9.傲慢、自大的行为或态度。以上内容不具备任何诊断建议,仅供参考,切勿对号入座贴标签。 专业的医生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是极其复杂且没有较多参考数据和资料作为辅助诊断的。 但是从目前网络上看到的一些信息来看,好像很多人都具备了给他人或者给自己诊断为NPD了。 例如现在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提问:父母/父亲/母亲是NPD怎么办? 朋友/伴侣是NPD怎么办? 隐性NPD有多可怕? 怎么改变自己的NPD? 综上,聊一聊为什么NPD如此难以诊断。 也建议大家不要随意给他人或自己贴标签。 心理咨询中一直遵循的就是【谁痛苦,谁改变】。 你不需要去定义你的痛苦,你只需要看见它,接纳它,改善它,就可以了。 1、【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亦可能出现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相似的行为,例如情感戏剧化、喜欢性挑逗等,以获得他人对其特殊身份的赞同。但总体来说,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性格常外向、表现得更热情,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则更内向、冷漠。 2、同时,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这方面的特征对治疗和预后有较大的影响。相对稳定的自我意象以及相对缺少自我伤害、冲动和放纵的特点使【自恋型人格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相互区别。 3、对个人成就的过度自豪、相对少的情绪外露,以及对他人关心的蔑视是【自恋型人格障碍】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区别。 4、尽管【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都需要被关注,但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更需要那种带有崇拜性的关注。 5、【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亦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例如意志坚强、能说会道、猜疑、剥削他人、缺乏同情心,但是,自恋型患者一般不具有冲动、攻击和欺骗的特点。 6、此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能并不缺少崇拜,以及对他人的嫉妒,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则常常没有儿童期「品行障碍」史和成人期犯罪史。 7、【自恋型】与【强迫型】患者可能都会承认有完美主义倾向,并认为别人做不好事情。但与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伴随相反的自我批判,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更愿意相信自己是完美的。 8、猜疑和社会退缩常常将【分裂型人格障碍】或【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区别出来,即便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出现这些症状,也通常是因为担心其缺陷被别人发现。 9、许多【高成就个体】都具有一些【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质(但有可能不是)。但只有当这些特质变得固着、适应不良以及持续存在,并导致明显的功能损伤或主观的痛苦时,才考虑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问题。 10、【躁狂】与【轻躁狂】:自大亦可能在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中出现,但是这些症状与情绪改变或功能损伤间的紧密联系使其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区别。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看晕了没?反正我在找资料和在写的时候直接把自己写晕了...补充说明: A族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 B族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 C族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 其他人格疾病:由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人格变化,其他特定的人格障碍,为特定的人格障碍。以上。 我是 @心理咨询师大刘 ,一个专注于帮助他人获得个人成长、调解亲密关系矛盾,引导关系和谐发展的专业持证心理咨询师。 期待您的来访。 (争渡心理咨询预约表,提供免费心理评估分析)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心理咨询师大刘)

封面图片

对感情失望是一种什么体验?

对感情失望是一种什么体验? 小尘的回答 陆淮选择出席别人的舞蹈大赛,而非我的毕业典礼那日。 我和他提了分手。 他满脸诧异,结结巴巴地辩解: 「她的那场比赛没我真不行,我只是事急从权。」 「繁星,你不是无理取闹的人。」 我平静地摇摇头,没接受这个解释。 事急从权还是心有游离,我有自己的答案。 1 答辩结束,我谢过导师,拨通了男朋友陆淮的电话。 今天是我毕业答辩的日子。 也是我的生日。 陆淮承诺一定会到场给我支持,可他食言了。 可电话拨通,却传来陌生的女声。 「你好,阿淮去后台给我拿衣服了?请问你找他有什么事呀?」 我捏着电话的手一下收紧。 语气熟稔又自然。 是陆淮同我提过无数次的那个刁蛮任性的大小姐。 还没等我说什么。 她那边的电话被人拿走,传来清冽如冰的声音。 「林阳!我说了,不要动我手机。」 似乎在撒娇吐舌:「略!小气鬼!你等着我跟我爸说削减你预算吧!」 「幼稚。」 我深吸一口气。 「阿淮。」 电话那头的人好像突然反应过来,才顾得上和我说一句话。 「繁星,不好意思,没能去参加你的讲座。我……」 我想听他解释他为什么缺席。 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有失信于我。 这是第一次。 可电话中传来了如雷般的掌声和林阳焦急又兴奋的声音。 「快快快!喊我的名字了,要我去领奖了! 「你给我拍好看点啊!不然我可不会饶了你!」 好似寒冰破裂。 陆淮的声音罕见地带上了几分笑意。 「你就长这样,指望能拍得多好看?」 我因为准备答辩,熬了好几个大夜。 为了陆淮承诺的生日惊喜,推拒了室友陪我过生日的邀请。 疲倦而孤单。 我想说什么,但手机那头传来了连绵不绝的欢呼声。 所有人都在为林阳赢得桃柳杯舞蹈冠军而庆贺。 包括我的男朋友。 陆淮。 2 那天把电话摁断后,陆淮并没有来找我。 也很正常。 他一贯很忙,一沉入研究中就很难回到现实生活。 通常都是我在图书馆找到他,叮嘱他好好吃饭。 他则从一堆草稿纸中抬头看向我,露出一个浅淡至极的微笑。 「谢谢你,繁星。」 陆淮一贯冷淡又清高,如数九寒冬中薄脆的冰。 我曾以为,我在他那里十分特别。 幼年我父亲出轨家暴,一向脾气好的妈妈忍无可忍,终于在父亲准备把魔爪伸向我的时候。 用菜刀剁断了他的后颈。 在把我关在门外后,一把火烧了对她来说的地狱。 我被亲戚踢皮球似的踢来踢去。 最后被我妈妈的闺蜜陆淮的妈妈捡了回去。 她在葬礼上哭得稀里哗啦:「跟她说了别嫁这个恶心东西,非要嫁非要嫁,现在好了,还得我养她女儿!」 我住进她家后怕给她惹麻烦。 沉默寡言,什么都想自己解决。 在学校被人欺负也不说。 直到有一次因为我的拼死反抗而变本加厉的霸凌被陆淮撞见了。 「沈繁星,你跟你妈一样是杀人犯!臭婊子! 「脾气这么差,哟哟哟,说几句就生气了,你是不是也要杀了我啊?」 一直捧着书低头演算着什么的陆淮,忽然把书一丢。 出乎所有人意料,一拳砸在为首的那个男生脸上。 声如寒冰:「你再说一句?」 他们不敢惹被校长老师寄予厚望的天才少年。 顺带着,也放过了我。 我抱着他哭湿了他三层衬衣。 他叹了口气,安抚地轻拍我后背。 但我并未受他庇佑太久。 他十二岁进北科大少年班。 十七岁全额奖学金于顶尖高校攻读物理学博士。 十八岁时,捧着生日蛋糕对我说,他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和我在一起。 3 那时的我注视着他被摇曳烛光映得格外柔和的眉眼,不可能想得到将来的他会在提起「林阳」这个名字时流露出我从未见过的温柔笑意。 我为了准备毕业熬大夜,苦读文献。 陆淮约我见面。 罕见地带了一份精致夜宵。 「林阳说你们女孩都喜欢吃这些,我不太懂,但还是听她的话给你带了一份。」 我诧异抬头,勺子僵在嘴边。 这是十余年来,我第一次从陆淮嘴里听见其他女孩的名字。 「林阳是谁?」 听我这么一问,一贯寡言的陆淮突然打开了话匣子。 他数落着那个名叫林阳的女孩有多娇气任性。 如果不是因为她父亲是项目的赞助者,他才不愿意和她有一点交集。 「繁星,你不知道,那天她稍微晒了点太阳就开始喊自己的皮肤被灼伤了。世上哪有这么容易被紫外线灼伤的皮肤,根本不科学。」 我勉强笑笑。 刻意不让自己注意到他在提及她舞蹈方面的成就时眼中一闪而过的那抹欣赏。 但自欺欺人没有用。 我与陆淮本就见面次数不多。 自从他遇见林阳。 每次见面,他必定会聊起她。 「可偏偏是这么娇气的一个人,练舞时却什么苦都能吃得下。 「繁星,我对她好像有几分改观了。」 终于,我忍不住皱眉问。 「以你的能力,需要一直陪赞助人的女儿吗? 「是她逼你陪她,还是你自己想要见她?」 不擅长应对人际关系的陆淮愣在原地。 良久,才缓缓地说:「繁星,你不喜欢她的话,我以后不提她了。」 他向我求和,承诺一定会来参加我的答辩,为我准备生日惊喜。 可我没有等来他。 只等来了一束花。 上面的卡片不是他的字迹,名字落款是「阳」。 我不想理会林阳的挑衅,连花带卡片扔进了垃圾桶。 4 我把陆淮约到了咖啡店,准备把话说清楚。 「对不起,繁星。我并非刻意缺席,只是林阳非我不可。」 他看着我,沉静的眉眼染上无奈。 「她大赛前排练扭伤脚踝,哭着打电话给我,求我陪她参加比赛。她说有我在,才能有勇气夺冠。」 我沉默。 服务员来点单,陆淮点了两人份的咖啡和一份栗子蛋糕。 一直沉默的我缓缓抬头看向他。 「陆淮,我栗子过敏。」 他神情有一瞬间的滞涩。 我和他共同生活十数年,餐桌上从未出现过含栗子的食物。 他又为什么会熟练自然地为坐在对面的人点上一份栗子蛋糕呢? 除非,有人爱吃栗子蛋糕。 而这个人并不是我。 「陆淮,你知道吗? 「那天我真的很累了……我没想到你没有来。我终于结束答辩,松了口气,环顾四周,找了一圈,却根本找不见你的身影。 「你知道我是什么感受吗?你哪怕……哪怕提前告诉我一声呢?」 陆淮叹了口气。 「事急从权。繁星,你不是胡搅蛮缠的人。」 我看着他,眼角几乎笑出泪光。 「事急从权,还是心有游离?陆淮,你真的问心无愧吗?」 陆淮抿了抿唇,没有说话。 好无力。 我深深叹了口气。 「陆淮,与其如此,不如我们分手。」 陆淮忽然僵在了原地。 我原以为是因为我这句话。 可 他的眼神直直向我身后望去。 我跟着回头。 一个活泼娇俏的女孩挎着一个身着西装的俊逸男人走了进来。 「诶?陆淮,你怎么在这儿? 「那你一定是繁星姐了吧,好巧!」 是林阳。 她笑容阳光开朗,人如其名,热烈如阳。 陆淮见到她,眼中不可抑制地升腾出喜悦。 但又很快被微不可察的嫉妒取代。 他看着林阳与西装俊逸男举止亲密。 不知出于什么心理,过来握住了我的手。 「介绍一下,我的女朋友,沈繁星。」 5 我不愿与陆淮演戏纠缠。 却还要回陆家去看望陆淮妈妈。 她是我妈妈的闺蜜,抚养我成人,对我恩重如山。 无论我和陆淮如何,都不会影响我对她的感情。 她笑嘻嘻问起我毕业的事如何,准备什么时候和阿淮结婚。 我愣在原地。 原来陆淮还没有告诉她关于我们的事。 我抿了抿唇,刚要说话。 却响起开门声,是陆淮回来了。 他把我拉到一旁说要和我好好谈谈。 「繁星,你还在生气吗?可你再生气,也不该不告而别,不该不接我电话。 「你知不知道,我很担心你。上次你不告而别,林阳也很尴尬。她以为是她影响我们的感情了。」 我直直看着陆淮的眼睛反问:「难道不是吗?」 6 他怔愣片刻。 「当然不是。我怎么会喜欢她? 「她那样娇气任性,我怎么会因为她放弃自己十余年的青梅竹马?」 我突然笑了一声。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小尘)

封面图片

懒得去维护了 改变不了的东西 说再多也没用 得不到重视的感情 我会慢慢远离 与其在别人的世界里卑微 不如在自己的世界里灿烂 人总

懒得去维护了 改变不了的东西 说再多也没用 得不到重视的感情 我会慢慢远离 与其在别人的世界里卑微 不如在自己的世界里灿烂 人总要和握不住的东西说再见 有些人有些事 到此为止或许是最好的结果 #投稿来自文案素材吧 伟总

封面图片

他是个好人,总是怕身边的人生气,所以不管人们说什么他都答应。

他是个好人,总是怕身边的人生气,所以不管人们说什么他都答应。   他是个好人,不过女友曾说他有点窝囊,而且不太想跟他做爱。   他是个好人,上次老板承诺加薪却没做到,他也不敢要求。   他是个好人,他真的是。只不过他好错了地方,而且,有点太好了。   ……   我们身旁有很多这样的「好好先生」:   •喜欢解决问题并帮助他人   •渴望他人的认同   •向人们隐藏自己的缺点与过错   •认为别人的需求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      无论关系、两性、事业还是生活,好好先生都尽力做到最好,相信只要当个「好人」,就能被爱、需求被满足、生活顺遂。然而这种策略往往不会奏效,结果当然也不会如意。这时好好先生也只会更加努力表现得更「好」,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同样的策略,最后搞得自己内心深感无力又忿忿不平。   其实,都是毒性羞耻感――源自童年创伤――让人罹患了「好人症候群」。   毒性羞耻感是一种信念,认为自己本质上就不好、有缺陷、很奇怪,或是觉得自己不会有人喜欢。毒性羞耻感并不只是觉得自己做了坏事而已,而是打从心底相信自己真的很差劲。于是想当个「好人」,就是要变成自己认知里别人所期望的那个样子,获取认同。   现在格洛弗博士要你知道:「你不必为了被爱、被欣赏、被满足,一直试著变成别的模样。你只需要做你自己。」   格洛弗博士是一位拥有超过40年经验的关系治疗师。他在咨商过程发现,许多人(特别是男性)都有同样的困扰;这些行为,很大部分都是因为童年创伤而发展出的生存机制:需求没有被及时满足、被遗弃的经验、害怕惹父母生气……。   「只要别人希望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受点委屈没关系,大家不吵架就好。」   「一定是我哪里做错了,他才会不高兴……」     格洛弗把这些症状称为「好人症候群」,借由他成立的「不再当好人」互助小组,已经成功帮助成千上万人们,改变他们的生活。   那么,该怎么做?   ◆首先,从表达情绪开始   总是逃避、委屈、自我贬低,虽然表面风平浪静,其实心里一直在压抑。   你并不是怕别人受伤才隐藏自己,不过是想让生活安稳、不要失控;   然而,适时表露情感、抛开掩护,反而更能让人感受到爱与安全感。   ◆学习放手,才能重拾人生   在关系中总是战战兢兢,深怕说错话、做错事,惹人生气?   不要执著于「帮别人」解决问题、随著他人喜怒波动,   你才能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也会减少心中的挫折与错误期待)。     如果你想谈一场没有压力的恋爱、要求加薪升迁、勇敢开口说「不」,   书中还有46个实用的练习与工具,绝对能帮你──   设立界限/面对恐惧/放下毒性羞耻感,远离好人症候群!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罗伯特.格洛弗(Robert A. Glover)   婚姻与家庭治疗博士、两性关系治疗师、生涯教练、演说家和教育工作者,拥有超过40年的专业咨商经验,他本人也是一位正在康复的「好人症候群」患者。   格洛弗博士成立了「不再当好人」互助小组,帮助全球成千上万的人们改变生活,获得他们想要的爱情、人际关系和事业目标,成为世界公认的「好人症候群」权威。他的网站提供大量专注于个人成长、人际关系、性和职涯发展的线上课程。 译者简介 王梓争   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翻译硕士班中英组高年级,论文难产中。   从事口笔译与英语教学。喜欢动物尤其是别人的狗跟猫,自己不敢养。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