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未来10年会被重视吗?

文科未来10年会被重视吗? 盐选成长计划的回答 优秀的文科生,在未来一定会有前途。 因为互联网革命其实是一场交流的革命,会交流者在其中一定最有饭吃。 而这场革命迟早会把所有人都卷进来,只要你有相关的才能,你就能得到一份精彩而不辜负你的工作。 这是比「个人奋斗」更重要的历史大势。 而我后悔的,不是当年「弃理从文」这条路,而是既然选了这条路,为什么没有更加坚定、更加勤奋地走下去; 为什么要在焦虑、犹疑和他人的嘲笑中浪费了太多时间,为什么没有练一身更好的本领。 这是我的教训,希望你能吸取。 未来,文科生为什么一定有前途 文科到底是不是一个「坑」?如果你不幸掉到了这个「坑」里,那你该怎么安慰自己,提振自己的信心? 有一位读者朋友给我的留言是这样的: 我是一名普通本科学校的文科生,今年大四了,眼下正在考研,报了一个文学类专业,虽然第二轮复习还没结束,但最近总觉得这条路走得没希望、没意思。 前两天,合租的一位理科女生说了两句话刺痛了我:「你们不就是背书吗?」「就靠资料的阐述,又没有创新性见解,也能拿够分。」 我听后很郁闷,但想想也是,本科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现在又去考研,只是为了那个学历,如果考不上就去卷下一届,但考上了,也不过就是继续生产学术垃圾罢了。 首先,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文科生肯定是有用的,即便出身普通本科院校,只要你努力,你的将来也未必比讽刺你的那位理科妹子差。 事在人为。 至于「文科的招生人数是不是过于多了」,这个问题对你没什么意义,因为严格说来,目前中国大学几乎所有专业的招生人数都过多,你在大学校园里看到的大多数同学毕业之后都会为找工作发愁,不论专业。 而这种事儿你改变不了,所以也不用去操心。 还有你强调的「普通本科学校」,这事儿其实你也不用太在乎,就像我以前在一篇文章中说的,中国国内各个大学之间的差距,真没有那么大。 简要地答完之后,下面我详细解答一下你的第一问:学好文科,在未来,为什么一定会有前途。 其实你「大学文科没学到啥」的苦恼,我在大学的时候也经历过,而且应该比你的更刻骨铭心。 我大学的时候找了个女朋友,是我中学时的班花,追了很多年才追到手的。 男生嘛,心仪的女生多看他一眼,他连俩人孩子叫什么名字都能给想好了。 我当时也自然在为两人的未来做规划。 但我一旦真正规划起来,却发现不行,我大学理转文,进了历史系,而这个专业实在太不好找工作。 我的那些师兄师姐就像你在提问中说到的,毕业后不是考研,就是考编,出路也很窄很窄。 像你一样,我也会遇到很多他人不解的嘲笑:「你转文科干吗啊?」「你学的这些东西,将来有啥用?」 于是,我对未来很焦虑、很绝望,这种焦虑和绝望的情绪传染到我平素的言行举止中,对我的性格的影响是毁灭性的(我觉得大部分正常女性应该都喜欢自信、有担当的男人,没人会喜欢三天两头问「我养不起你咋办」的焦虑狂)。 如此三弄两弄,就把我的恋情搅黄了,然后就是一个大学生失恋之后的那些常规戏码:以头抢地、黯然神伤、酩酊大醉、形容枯槁、长期颓废、怀疑人生…… 但今天,当我坐在电脑桌前,穿着睡袍、泡上一杯咖啡,哼着小曲、敲着键盘跟你回忆这些事时,我突然觉得当初的我是幼稚可笑的,为一个杞人忧天的理由错失了自己的一段精彩人生:是的,大学之后,我其实很顺利地找到了一份还算满意的工作。 而如今的我,在微信公众号上写写稿子,收入虽然说不上特别丰润,但养家糊口好歹还是没有问题的,并不会与我大学时代很多「好专业」的理科朋友拉开「霄壤之别」的差距。 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我现在这份工作是最有意义的,最能让我感觉到人生的价值的。 有一天,我跟一位出版社的编辑朋友交谈,她说:小西,你加油,中国现在特别缺好的人文素养普及类书籍,你用心写就行,将来一定是不愁卖的。 当然,我知道她这样说有客套的成分,但她传达的意思显然是明确的:当今时代,我们其实急需真正的文科生好的文科生。 那么,我能有今天这番际遇和随之而来的思想转变,是不是运气或者(有点不谦虚地说)个人努力使然呢? 我用心思考了一下,觉得可能有这些因素的影响,但绝对不是关键。 我自感最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一年是 2012 年,那会儿微信公众号已经悄然上线。 在微信公众号这个东西出现之前,我们那批大学同学压根儿想不到,文科生能靠自己写写文章,就获得读者的青睐、打赏,并以此维持生计。 因为在此之前,若想「吃笔杆子饭」,你就只能去报社等传统媒体,或者青灯古卷地写个大部头,期待能被出版社看上,出书挣点版税。 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流量打赏模式的成形,让大批能够熟练进行文字表达的文科知识分子,第一次在经济上开始「直立行走」。 随后那几年,在鲶鱼效应的搅动下,各个平台都开始争抢优质作者,「文科生」里出了一批像六神磊磊、言九林这样的大 V。 你知道现在这些顶级「文科生」们有多么名利双收么?在这个圈子里,只要你肚子里有货,笔下能流畅地表达,就真的能够养活自己,而且过得还很不错。 甚至,即便你没有那么大的才华也没有关系你知道现在中国有多少顶流大 V 有他们自己的工作室吗?你知道这些大 V 非常需要一些靠谱的文字或知识助理吗?这是个很抢手的职业。 就连我,一个刚写了微信公众号一年的人,也常常感觉自己的精力不够用,等到经济和时间允许了,我也想招一个好的助理来帮帮我。 那些大公司、大企业,对文案功底扎实、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其实同样巨大。 互联网革命是一场交流的革命,会交流者在其中一定最有饭吃。 而这场革命迟早会把所有人都卷进来,只要你有相关的才能,你就能得到一份精彩而不辜负你的工作。 这是比「个人奋斗」更重要的历史大势。 所以,你知道我现在最后悔的是什么吗?是我当初为什么要那么焦虑、迷茫、痛不欲生;是我没有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知识;是我毕业后为什么贪图安逸,选择了一份「有编」「有体制」的工作把自己「养起来」。 如果我当年在大学时能再多读一点书,在毕业后能早一点「入局」,没有错过微信的几个风口期,那么我能做到的也许会比现在好很多。 换句话说,我真正应该后悔的,不是当年「弃理从文」这条路,而是既然选了这条路,为什么没有更加坚定、更加勤奋地走下去,为什么要在焦虑、犹疑和他人的嘲笑中浪费了太多时间,为什么没有练一身更好的本领。 这是我的教训,希望你能吸取。 停止无用的焦虑,别管那些嘲笑,好好学习,因为你不知道机遇什么时候会来敲门。 当我们不再被「文科生」这顶帽子压得抬不起头来,抬头看清历史大势后,你会发现,即便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看,文科和理科到底哪一个更「吃香」,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盐选成长计划)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文科未来10年会被重视吗?

文科未来10年会被重视吗? 程墨Morgan的回答 理工科创造财富价值,文科管理财富价值,除非中国成为美帝那样的全球霸权,不然有这么多财富价值用来被管理吗?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程墨Morgan)

封面图片

理科生想学文科专业家里不支持怎么办?

理科生想学文科专业家里不支持怎么办? 再回首我心依旧的回答 你还没理解上大学以及学工学文的本质. 你上这个大学, 学什么专业, 并不是给你自己学的, 而是给你家人学的. 你的求学体验, 就是家人的情绪价值; 从经济上讲, 你将来的就业, 就是他们的饭票. 学工科的本质, 就是用上学期间繁重的学业负担, 和痛苦的学习体验, 来对冲对于未来就业的焦虑, 为整个家庭提供情绪价值. 也就是说, 你在大学里学的越痛苦, 你家里就越安心; 你在大学过的越快乐, 你家人就越焦虑, 就会愁的一宿一宿睡不着觉. "大学里越苦越累, 就越能学到东西, 将来就好找工作!" "你要是大学念了个啥也不是, 将来毕业了找不着工作, 咱家社会上两眼一抹黑, 啥门路也没有, 那可咋整啊?" 你觉得工科"学起来也让人身心疲惫", 那就对了, 那就更是验证了我以上的论点了. 而工科好找工作的本质, 就是接受工作的毒打来换取收入.同时因为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繁重的劳动强度, 不断有跑路的, 所以才会不断的招人, 大量的招人. 学工科就像把你吊起来, 皮鞭子蘸凉水, 一下一下的"啪,啪,啪"抽打在身上, 然后你会觉得异常兴奋, 高喊"打得好, 打得好! 太舒服了, 加把劲, 用力啊! Oh, ye, !#$%^*&^%$#@&*)!" 你可以不接受这个毒打, 但是就业从哪里? 这天上不下钱, 地上不长钱, 父母还不挣钱, 钱从哪里? 而学了文科, 真的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 至于学文科那些人们都干什么去了, 那就是他们家自己的事了. 所以说学文学工不只是表面上的选择 ,而是背后家庭的抉择. 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 学文的路几乎是走不通的, 也是家庭无法接受的. 你想破镜, 那恐怕只能先做到不依赖家庭, 争取经济上和精神上独立, 不过这个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而大多数人和家庭的关系, 就是"互相依赖, 又互相伤害". 对于有"就业焦虑症"的家庭, 如果家庭和个人的思想观念不一致, 那么最终只能保证有一方是精神正常.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再回首我心依旧)

封面图片

王志安日本血汗工厂的员工,说我只有文科比王志安强,也不觉得那是对其文科生老板的侮辱。这些还生活在大清朝的人渣,向人显摆王志安美满

王志安日本血汗工厂的员工,说我只有文科比王志安强,也不觉得那是对其文科生老板的侮辱。这些还生活在大清朝的人渣,向人显摆王志安美满幸福的夫妻生活、王志安有“后”(可以继承其自媒体帝国吗?)。见过显摆妻子聪明漂亮的,第一次见到显摆前妻聪明漂亮的,这都是啥变态?

封面图片

[有码高清] midv-064 立场逆转!每天被训斥的文科生,朴素的OL,即使射精也持续被花痴的我。

[有码高清] midv-064 立场逆转!每天被训斥的文科生,朴素的OL,即使射精也持续被花痴的我。 magnet:?xt=urn:btih:CE23A0A42A04C9850EB84D69DD87A78D3E6B95F3

封面图片

文科生在AI团队里,究竟能干嘛?

文科生在AI团队里,究竟能干嘛? 这大半年来,市面上被报道的 AI 团队,核心人才大多有技术背景,至少得是个理工科背景。 包括在很多 AI 社群里,懂技术的开发者,往往更受欢迎。 作为中文系毕业的文科生,我也一直在想:难道在 AI 领域,就没有咱文科生的一席之地了吗? 从事 AI 3 个月后,我参与开发的一款内部 AI 工具,终于有了点阶段性的进展。回顾这 3 个月的经历,我隐约找到了点文科生在 AI 团队可以做的事儿。 先说个太长不看版: 内部AI 产品的开发,至少有 3 个里程碑 1、找到 AI 可以帮到忙的高价值场景 2、开发出能解决问题的傻瓜式 AI 工具 3、帮助业务一线员工真正用出效果 每个里程碑达成过程中,我这个文科生起到的作用是 1、找场景阶段:调研和科普 AI 在行业中的应用 2、产品开发阶段:通过提示词,把专家经验放进产品 3、用户成功阶段:在真实业务中,帮助种子用户成功 如果你对细节感兴趣,欢迎查看下面的详细内容: 一、找到 AI 可以帮到忙的高价值场景 1、找高价值场景 6月份初,在参与筹建「开源 AI 解决方案社区」的过程中,经过跟多位AI从业者深入交流,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和行家/专家一道,找到行业的高价值场景,做出该场景的AIGC解决方案,可能更赚钱。” 这段话被转发出去之后,得到过几位行业领袖级人物的肯定。我后来参与的AI工具,也是在这个思路下开展的。 2、技术之外要做的事 想要“和行家/专家一道,找到行业的高价值场景”,AI团队就不能只懂技术。 我们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找行家/专家沟通,去了解该细分领域的知识和商业模式,去了解服务公司的核心优势。 就像那些搞运输的司机,懂发动机原理固然不错,但真想要赚钱,他们更需要搞清楚:运什么人、什么货性价比更高,走哪些路线更有赚头。 3、我这个文科生能做的事儿 对于绝大多数的行业专家来说,AI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其实是个谜。 因为新闻一会儿说AI会取代他们,一会儿又说 AI 到了冷静期,很多 AI 公司都黄了,也没个准数。 于是,我就冲了上来,做了些较为细致的调研。然后,用专家能懂的话,把AI 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对行业的真实影响,科普给他们。 等专家对「AI 能干啥和不能干啥」有个基本概念过后,我再试着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一起测试 AI 在解决业务真实问题方面的效果。 整体来看,专家们更喜欢业务导向的专题式调研报告,测试过且有know-how 层面的SOP更佳,有客户/用户的数据最好。而对于市面上常见的技术向、产品向的科普文章(和软广),他们其实兴趣不大。 二、开发出能解决问题的傻瓜式 AI 工具 1、确保 AI 能解决业务中的真实问题 5月下旬,OpenAI的创始人之一,大神Andrej Karpthy在微软Build 2023开发者大会上有提到过: “很多事情,直接写提示词(prompt)就可以搞定。在达到提示词上限之前,不需要考虑模型微调。” 在实际业务当中,很多问题,确实可以通过提示词解决。而提示词的上限,则取决于业务的重要程度和专家的专业程度。 如果,有幸在上个阶段,找到了重要性够高的业务场景。那么,这个阶段的重点,就变成了「如何和专家一起提升提示词的上限」。 从个人经验来看,很多 AI 工程师是不屑于学提示词的,绝大多数行业专家又不太会提示词。这中间的鸿沟,就需要我这个「愿意学和擅长教提示词」的人来填。 如果说提示词对专家太难,对 AI 工程师太简单,那么对我这个喜欢讲大白话的文科生,可能就刚刚好。 2、确保 AI 工具足够简单易用 入行仨月,我越发认可一句话:“公司只要有‘两个人’会提示词就行了”。 提示词真要做到「能解决业务中真实问题」的程度,不仅需要大量的业务知识和提示工程知识,还需要反复地尝试和迭代。 这其中的学习成本和试错成本,远不是业务一线伙伴所能承担的。咱千万别指望,通过几场培训和交流,就能让业务人员用起来。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 更可行的方式,是让对业务感兴趣的提示词高手(我)和对 AI 感兴趣的业务专家合作。把一些高频的、能提效的场景中要用到的提示词,都提前写完并封装好。 最终交付给业务一线伙伴的,是只要傻瓜式操作就能稳定出效果简易工具。 三、帮业务一线伙伴真正用出效果 一旦进入真实业务场景,再简单易用的提效工具,都有一定的学习成本。 哪怕简单如微信,私域运营过程中要用到的功能,也得专门搞场培训。 1、在企业内部,AI比数字化工具更难推 在业务一线伙伴那里,AI 可不只是新的提效工具那么简单,在潜意识里,他们还有被取代的担忧。 而对那些简单试用过一些AI 的业务伙伴来讲,他们在市面上的 AI 那里碰过壁,不一定相信这一款AI工具真的有用。 这种情况下,如何吸引到一定量的种子用户,如何让种子用户快速上手,如何让甜蜜用户用出效果和持续使用,都是难题。 2、但互联网时代的运营方法论,依然有效 比如,重点突破感兴趣的业务团队,深入到他们手头具体的项目中去,点对点地用 AI 工具帮他们提效。 一旦在业务中起到作用,该团队就会一直用下去。 而在沟通过程中,我还可以不断总结他们的痛点,找到真实业务中高频的具象的场景,测算出大致的提效数据。 比如从 3 天提效到 10 分钟等,好让其他业务团队能真切感受到 AI 工具的帮助,最终以点带面让相关团队都用起来。 四、其他的延展 1、关键在“行业的高价值场景”上 总结到最后,我越发感觉到,这里面真正关键的,不是找场景阶段的调研和科普,不是产品开发阶段提示词工程,也不是用户成功阶段的产品运营,而是真正找到了“行业的高价值场景”。 只有场景找得足够准,才有可能立得了项,有可能获得种子用户,有可能形成早期的标杆,有可能为公司乃至行业带来价值。 但现阶段想要找到这个场景,AI 团队一定要跟行业专家合作,一定要对该领域的技术进展和产品表现足够了解。此处,才是文科生们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 2、文理科或许都不是重点 最后,话说回来,既然都有了 AI 加持,就不用过于纠结文科、理科了。肯专研的话,很多技术上的问题、行业里的专业问题,都是可以学会的。 而且,从合作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也无需学到多么精通。收到需求后,知道技术能否实现;看到技术后,清楚业务中如何应用,就差不多了。 至于那些个高价值场景,可能还需要把这门生意摸得足够透,对市面上「需求(流量)-产品-变现」的玩法了解得足够多。 我希望自己,今后尽可能少考虑自己学的是什么专业,担任的是什么岗位。然后,把更多的心思,花在如何用我的优势和用 AI 为客户/用户创造更大价值上,花在细分领域客户/用户的需求洞察上。 毕竟,客户/用户真正关心的,不是我是谁,而是我能给他们带来的是什么。#AI工作流

封面图片

张雪峰为“文科都是服务业”言论致歉

张雪峰为“文科都是服务业”言论致歉 中国“考研名师”网络红人张雪峰日前称“文科都是服务业”,在网上引发争议。张雪峰星期六(12月9日)在其个人社交账号上就自己的相关言论致歉,并说“我给大家笑一个”。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张雪峰此前在一个直播片段中说:“文科都是服务业,什么是服务业?总结称一个字就是‘舔’,就是‘爷我给你笑一个’。” “张雪峰称文科都是服务业”这一词条星期六引发网民争议。有网民对张雪峰的话表示认可,认为“只是说了大实话”,“金融业、新闻业不都是服务业”。 但也有网民认为此话不妥,称“每个行业都是服务业”。 针对相关言论引发的争议,张雪峰在微博上道歉说:“我是不是又说错话了?对不起,对不起,我给大家笑一个......你看我在干嘛,我也在舔。可是我没觉得这有什么所谓的不好啊!” 张雪峰随后在评论区补充道:“做服务业没有不好,可是有的人心里过不去这道坎,我能过去,我就做服务业,你过不去,你就不适合做服务业。我是提醒以为某些专业高大上的人,他的本质,尤其是从业初期阶段要了解后再选择……非要恶意解读的。看了我的言论伤心了的,我向您们道歉。” 张雪峰今年6月开通填报志愿咨询业务,在直播中建议考生“别报新闻,闭着眼睛摸一个专业都比新闻好”,也一度引发网络热议。 2023年12月9日 4:46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