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碰到的人都是很自我损人利己的那种,做错了也不情愿跟朋友认错还pua,为什么总是吸引这种人呢?

为什么我碰到的人都是很自我损人利己的那种,做错了也不情愿跟朋友认错还pua,为什么总是吸引这种人呢? 墨苍离的回答 想说点难听的实话。 【遇人不淑】这个词,掩盖了一个规律。 认知潜力较大的人,在长期交往中,会潜意识的更倾向于贴近某种特质的少数人群。 这种特质在前中期交往的时候,表达出来的,都是会被当事人喜欢的,依赖的,能够获得情绪价值的。 然后这种特质的另一面,就是关系紧密了、亲密了,就开始害你。 举个例子,在现实中,有一类人会让有些异性感觉很有魅力,讲话有意思,说话直接,表达感情丰富,且有一种忧郁与冷傲的反差融合,很让这些人着迷。 但是,这类状况下,有比较大概率是(表演型+双相+边缘)的复合人格障碍。 这个特质的前期魅力有多大,后续在亲密关系中互虐和折腾就有多爽利。 偶尔【遇人不淑】,也许是盲盒开的不好。 频繁【遇人不淑】,就是被某种特质吸引了。 这时候,自己要检查一下,你对朋友或者恋人的期待,是不是只有骗子、自恋狂、虐待狂和神经病才能满足?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墨苍离)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我清华毕业,却依然很自卑」,努力又优秀的人为什么也会自卑?

「我清华毕业,却依然很自卑」,努力又优秀的人为什么也会自卑? 墨苍离的回答 世俗上的优秀,是靠排位赛来证明的。 那么,如果要不断的在排位赛打赢,符合优绩主义的叙事,就必须不断地赢。 那就没有容错性。 没有容错性,人就没有备用资源,也没有广阔的视角和多赛道对冲风险的概念。 然后,学了十几年,也不会建构新领域的认知,只会做例题,没有参考的时候,啥也不会,只能迷茫和碰运气。 这时候,什么学校毕业,他都会自卑和焦虑。 而且很有可能的是,陷入这种叙事之后,用名校学历向外求证明自己,而失去了用其他方式自我取悦的能力,那么情绪的依赖性就跟他人的评价强绑定了,就会不自觉的被乌合之众和媒体影响、忽悠。 然后再加上上了名校,幸运的见到了天生投胎技能和智商、情商碾压自己的人,又出于排位赛惯性非要跟人家去比这个比那个,然后自己内心一琢磨着比,就被虐。 这能不自卑就怪了。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墨苍离)

封面图片

为什么我姑姑总需要别人共情她,但在她面对我的问题时,却无法共情我?

为什么我姑姑总需要别人共情她,但在她面对我的问题时,却无法共情我? 墨苍离的回答 人的社会化,需要拟剧化。 即在社会舞台表演人设,展现人设。 但这个拟剧化如果过度,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表演型人格障碍,比如雷普利综合征。 比如佯病症,装病让大家来关心她。 而整天把某些过去的经历,经常挂在口头上,没完没了的找人倾诉,让人共情自己安慰自己,可以看成佯病症的延伸用夸张的精神创伤来引起周围人的关注。 以上这些,基本上都是一个潜意识动机。 让自己当社交中的主角,别人都围绕着自己的话题来关注和焦点自己。 很多的“人来疯”也是如此。 他们把现实的舞台中,自己是不是在聚光灯下看的非常重要且持续成瘾。 为了保持这种被聚焦的样子,可以做出各种远超事实的表演、虚构、谎言和夸张的受害者样子。 这些都是一种暂时或者持久的心理疾病,是成瘾的。 这些人往往不会关心他人的苦难。 因为关心本身代表着社交焦点和聚光灯的转变。 他们也不在乎他人的苦难。 只希望你给她当好观众。 说白了,你是现代祥林嫂和撒谎大王、表演人格的工具人观众,只应该负责输出赞叹、关心、同情、钦佩和爱慕。 你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是没有回报的。 记住这一点。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墨苍离)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