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浙江、广东等沿海一些省份的考生不爱出省读大学?你们选会优先考虑所在城市吗?

为什么浙江、广东等沿海一些省份的考生不爱出省读大学?你们选大学会优先考虑所在城市吗? 终将谢幕的回答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很多人,有比较恋家的倾向,即使是上大学,也不想离家太远。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实的无奈是,家乡所在城市和省份,都不是什么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很多人面临的情况是,家乡省份既没有太多好的就业机会,也没有太多比较好的学校,所以无论是读大学,还是就业,基本上都要在外省。 所以,不是这些省份的学生不爱留在家乡,而是他们留在家乡的选择非常稀少,于是就只能在经济发达的那几个地区做选择了。 而他们的选择,基本上也是经济发达外加高校比较多的地区,这样才能方便就业。 所以,你会发现,从天津开始,天津的孩子都恋家,如果考不上北京的名校,很多就首选自己家门口的南开天大了,如果去外地上不了明显高一两个档次的名校,那家门口的其他几所高校就也会很有吸引力,最多也就是考虑一下北京的。 往南走,山东稍微有些例外。 到了浙江,基本上也就是浙大之后,看华五,华五还不行看江浙沪的211,然后就是本省的其他双非了。 江苏基本上也是这个情况。 然后就是福建和广东,虽然名校不算多,但对于恋家的孩子来说,基本上够用了,而且很多人规划的未来就业也都是在本省,那读本省的学校,在本地就业也会有些优势。 剩下的就是比较尴尬的没得选的地区的学生了,他们为了就业,不得不远离家乡,既然就业都远离家乡了,读大学也就无所谓了。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终将谢幕)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江西警察学院和中上985选哪个?

江西警察学院和中上985选哪个? 在路上的回答 我是警校生,也是民警,也是父亲。我的建议,听你爸的,这个选择,肯定不会是最差的,甚至有可能,是最好的。 另外报警校的话,就报本地的,不要扯什么犊子去报公大,不是公大不好,是没必要。放假是南昌回家近还是北京回家近?每年多几千的交通费拿来买iphone不好吗?同学都是本省的,以后基本上省内任何地方,都有认识的同学,有点大事小情一个电话的事。十几二十年后同学都会逐渐走上领导岗位,这个资源,公大同学能给你吗? 高考的分数,只能证明你读书还可以,不代表你以后走上社会也能混得好。我17年前高考,当年女同学里面分数就有上浙大的,人家不也照样报警校吗?你的学生生涯已经结束了,高中毕业后,你要考虑的就是以后就业的事了,如果你是顶尖的,我肯定不会建议你报警校,但你问问自己,你是吗?不要以学生视角看问题,不要被各种舆论洗脑,实际一点。别觉得读了九八五,然后毕业年薪几十万,然后各种飞黄腾达人生巅峰,睁开眼看看现实的,冷冰冰的就业情况,看看各种公司35岁毕业裁员,稳定,其实是最大的幸福。 江西就我了解,十年前碰到过同行交流,当年工资特么的比我们浙江都高。以公安的收入,在当地生活,妥妥的第一梯队,加上你爸也是体制内,你基本上可以过的非常潇洒。自己赚钱自己花,不够再问父母拿。而且女民警,再差也就是户籍或者内勤了吧?要是你爸再有点关系,给你搞到机关干个纪检之类,或者实在不愿意干公安,家里托托关系,给你调到你爸熟悉的部门,日子不要太好过。如果本人姿色尚可,找个比你家强一裆的婆家,也是简简单单。三十不到,车房老公孩子都有了,自己又有体面的工作,我想不通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好? 写在最后,评论的网友太多,为避免争议,我还是得澄清一下。 并没有表示985比不上江警,也没有表示公大比不上江警。所有表达的核心,都是合适二字。回顾自己的成长,其实对于父母的很多做法,自己也是从嗤之以鼻,坚决反抗,到自己为人父母,才能慢慢领会。不说对错,很多也有它的理由。所谓此一时彼一时,18岁的你向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28岁的你斗志满满,立志成就一番事业。38岁的你拖家带口,远离家乡,面对领导的pua,面对下属的杠,每天回家身心俱疲不想说话,又想起许久没回的老家,许久没看的爸妈,想给他们打个电话,又觉得心乱如麻无从开口。很多选择,本无所谓对错,变的只是时间,它会教会一切。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在路上)

封面图片

报道称宗馥莉辞职风波后,宗庆后胞弟宗泽后称「是件好事,接班后不该考虑大刀阔斧改变现状」,透露哪些信息?

报道称宗馥莉辞职风波后,宗庆后胞弟宗泽后称「是件好事,接班后不该考虑大刀阔斧改变现状」,透露哪些信息? 弗兰克扬的回答 其实这位宗庆后的胞弟说的,基本上都是这两天很多人分析的内容。 基本情况就是,不到百分之三十的股权,本来也不算绝对大股东,还需要国资委和员工持股部门的支持,以前宗庆后在的时候能镇得住场面,所以表面看起来还是波澜不惊,而现在宗庆后不在了,自然以前能靠他一己之力压住的东西,也就压不住了。 前一段时间,宗庆后去世时,很多媒体都报道了关于宗庆后个人经营企业时,比较仁厚的一面。 讲的案例基本上都是,娃哈哈在收购企业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国有企业的困难,基本上都是在用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在收购,并且收购后,还要尽量做到保证原来职工的就业和福利。 因此,娃哈哈在很多时候,可以用显而易见的简单手段来提高利润率,但是宗庆后选择了没有做。 也正是因为这些举措,才给宗庆后积累下了很多不错的口碑,在他去世的时候,也自然有很多人会缅怀他。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着强烈的两面性的,你在体现着对员工的仁慈的时候,也就必然会为了照顾老职工的各种利益,而做许多妥协,这些妥协其实既有对普通员工的,更有对企业的各个级别的元老的。 你照顾基层员工的利益,其实影响不算大,毕竟基层工人的活儿,谁来干都一样,保几个老职工的就业,对企业的负担并不算太大。 但是,如果你要照顾诸多陪你一起创业打天下的元老们的利益,那对于企业的代价可就大了去了,很多已有的格局,既得的利益都是不能碰的,想要做事儿,只能另起炉灶。 所以,很多二代接班的时候,最成功的做法就是在老子的基础上各种守成,各种保守,等老子那一代的元老都渐渐淡出去之后,自己也逐渐掌控了全局,才是二代大展拳脚的时候。 当然,娃哈哈的事儿要复杂的多,本身接的不是自家产业的班儿,以前宗庆后是靠个人的能力和魅力去掌控全局的,现在你只有继承的这些股权,当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了。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弗兰克扬)

封面图片

高考志愿选专业,兴趣重要还是就业前途重要?

高考志愿选专业,兴趣重要还是就业前途重要? 终将谢幕的回答 报志愿要考虑的可不仅仅是专业的选择问题,和专业同等重要的还有大学层次,大学所在城市,以及整体配套等因素。 这几个因素再往下去细分,都有很多非常值得细细研究的东西,也都要结合个人的情况才能做出具体的分析。 因此,单纯看专业上的兴趣或者前途是没办法做一个很好的判断的。 高考志愿填报,其实最重要的永远都是你的分数,你考了一个什么样的分数,你能做的选择基本上就已经被圈定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之内了。 因为你只要去报志愿,就不可能只考虑专业,必然会在心里有一个大概的学校层次,地域的要求,至少某些明显不可能的,明显不喜欢就可以先排除了,然后剩下的再去看专业,就很有限了。 比如前些年有人来找我咨询,他的第一顺位是城市,只考虑上海。 众所周知上海北京是地域加成最严重的城市,当你的分数也就是比一本线高一点的时候,你能选的院校也就只有那几个了。 然后上海分给外省的名额,很多时候,很多院校分的也都很讲究,当你摊开这些勉强还能看得上的院校今年在你们地区的招生目录时,你就会惊喜地发现,能给你选的专业,其实并不多,在排除掉那些一眼就不会选的专业后,剩下的几个再做分析和选择,其实已经很简单了。 就算你是专业第一,你肯定也是在保专业的情况下,尽量选好的学校,好的城市,然后摊开专业排名一看,结合自己的分数,能选的院校也就那么几个了。 至于你已经专业第一了,该选感兴趣的,还是前途的,我觉得还是应该兴趣为主。 因为前途这事儿,很难预测,就业市场的风向每年都在变,你只能规避掉那些明显坑的专业,无法抓住一眼好,并且四年,七年后还好的专业。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终将谢幕)

封面图片

杭州女生高考 602 分去职业技术大学,被该校 98% 的就业率给吸引了,如何看待这一选择?

杭州女生高考 602 分去职业技术大学,被该校 98% 的就业率给吸引了,如何看待这一选择? 终将谢幕的回答 其实单纯看就业率就选择放弃更好的大学,选择去技术大学的人还是少数。 因为大家也都懂,就业一直都是要看两个方面。 一个是好就业,另一个是就业好。 好就业就是指这一行的就业率非常高,只要你愿意,所有人都能找得到工作。 其实,目前的工作大环境下,很多人都符合这个要求,只要你愿意,肯定有工作给你干。 但问题就是,好就业,不等于就业好。 给你一个月薪三千,每天996,不包吃住,月休一天的工地工作,你肯定也不会去。 这一点在各种职业技术类院校里也是一样的,看看每年报道的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各大工厂实习时遭遇的新闻,就知道各个工厂有多缺人了。 但是,这是选择上技术职业类院校的人想要的工作吗? 肯定不是! 所以,光是好就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就业好! 就业好就是指的,能找到的工作,整体待遇和工作环境都还是相对不错的。 比如计算机专业为什么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能封神? 就是因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相关技术人才,不仅好就业,而且就业后的待遇也都还不错。 而新闻报道中的这个学校,是在机电领域一直有着不错的口碑,所以毕业生的就业都是对口去几个很不错的单位。 比如这位602分的陈雨萱被录取到的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与控制技术专业,毕业基本上就是去铁路系统的那几个单位工作。 而这些单位,即使是很多211,985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想进去工作,也都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有了这个就业上的大量真实案例和对比,有这么多人选择这个学校,也就不足为奇了。 尤其是,这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就已经是五百四十多了,最高分录取到602,也算是正常情况。 只能说,这种大环境下,能毕业就高概率去个国企大单位,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了。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终将谢幕)

封面图片

当了 20 年家庭主妇后 55 岁中年妇女再就业竟比年轻人还卷,如何看待中年家庭妇女再就业这一选择?

当了 20 年家庭主妇后 55 岁中年妇女再就业竟比年轻人还卷,如何看待中年家庭妇女再就业这一选择? 醉酒当哥的回答 三位主人公的命运是相似的。 Jenny,55岁,小学没读完,个人能力比较强,经历了给人打工、当司机,开客栈创业失败、又去打工。 阿梅,45岁,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可以说基本是被时代淘汰了,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只能去打工,帮助别人卖水果。 红香,56岁,开始当保洁,后来女儿帮她开了裁缝铺。 这个人群一般读书很少,没有什么文化,之前的人生就是家庭主妇。从抚养子女,到抚养子女的子女,孩子和孩子的孩子都长大了,几十年就这样匆匆而去。此时一下子发现,自己没事做了。 她们以前没有工作,现在没有退休金,才50几岁,就伸手跟子女要钱花,感觉有点早,于是就决定一定要做点事做。一来可以打发无聊的时间,二来可以给自己赚点钱维持生活开支。 大学生就业难,他们对工作有一些基本都要求。上面的中年妇女人群,我觉得她们没什么卷的,因为她们清楚自己的学历不行,能力有限,所以所追求的工作基本上是很多人看不上的。一般都是那些工资不高,劳动强度一般的工作,像保洁,售货员或者去餐厅做服务员,这类工作。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这个人群的就业,会越来越普遍。在日本,因为人口老龄化问题,很多70岁以上的老年人还在做服务业的工作。 真实的人生没有爽文,有的只是平凡的脚踏实地,不断付出,默默努力。忙碌了前半生,接着忙碌后半生,这就是他们真正的人生写照吧。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醉酒当哥)

封面图片

从就业角度出发,建议2024年高考生报考什么专业?

从就业角度出发,建议2024年高考生报考什么专业? 盐选成长计划的回答 填报高考志愿,请严格遵循 4 个原则:1、有靠得住的至亲关系的,请先遵从「投亲」原则;2、没有这种关系的,先选好专业;3、专业一定的情况下,先选好城市;4、城市差不多时,再考虑大学优劣。这是我给大家做出选择时的权重排序。 学什么,是很重要的事 前几年,高考分数要公布的时候,我接到不少家长和应届同学的留言,问我:小西,报志愿你有什么建议?选什么样的专业你觉得最好? 中国这些年最大的特点,大约就是变化太快,快到很多父母无法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人生指导。 记得我高考出分报志愿那会儿,我爸虽然也是当年的大学生,但看到崭新的填报志愿表格和那些五花八门的专业以及学校,真的是干瞪眼。 而这时候如果你去问高中老师,老师一般都会鼓励你报有把握的更好的学校,而较少考虑专业适不适合你的问题,能十拿九稳上 985,一般老师绝不会鼓励你去 211;能去 211,则不会让你去普通学校毕竟 985、211 的升学率,培养出名校学生这种殊荣,是给老师增光的数据,也是将来老师们事业生涯的硬指标。 至于各类专家的「填报指导」,那可信度基本上跟「×× 投资专家教你炒股票」一个等级。 所以,这事儿我还是有资格帮大家多句嘴的。 我的年龄介于那些正在犯愁的家长和学生之间,离开校园至今也快有十年了,大学毕业十年是个坎儿,当年资质看似差不多的高中、大学同学如今混得怎么样,也都初见分晓。 我平时也有很多观察、比较,得到的结论是:对一个中国青年来说,高考出分填志愿这几天,真的是他一生中「命运含金量」最高的时刻之一。 选一个靠谱的专业、学校,有活力的城市,真的特别重要,它对你人生的重要程度不亚于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恺撒渡过卢比孔河。 当然,即便上了大学之后,你还可以转专业、转学校,甚至退学重考,但这些选择在今天中国的教育体系下都是「窄门」,你要做这种改选,付出的代价与现在认真点选一个专业和大学所花费的力气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一定要慎重。 以下是我根据自己、同学的经验,综合一些老师、之前同事和领导的看法,给正在填志愿的家长和同学们的四个建议。 事先声明,如果你是超级学霸或者家里有矿,请无视这些建议。 就像物理定律必须要有个适用范围一样,以下这些建议,也只针对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 一 我的第一个建议,如果你家庭的近亲属当中有人在某一个行业十分成功、掌握着相当资源,请在报志愿时优先选择「投靠」他,听从他的意见,选报他「够得着」的专业。 很多人听了肯定会急:小西,你这不是鼓励我们走后门,做「精致利己主义者」吗? 并不是,听我慢慢往下说。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把我认识的同龄人目前的际遇在脑中过了一遍,结果发现他们中能力兑换成就「性价比」最高的,是我一位高中同学。 他目前在某知名国企做技术设计工作,年纪轻轻已经混上了中层,在二线城市月薪数万,工作轻松、有房有车、家庭美满。 我们都很羡慕他,因为他家也并非大富大贵,能做到这个层级,真的很不容易。 我这位同学大学报考他所学那个专业的原因,是他叔叔是同行业另一家国企的副总工程师我这里并不是暗示他后来的就业是走了什么后门、裙带关系。 事实上,这种关系即便有,也不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由于他叔叔就是这个行业中顶尖的「行内人」,可以经常耳提面命,所以我这位同学在大学时就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学什么、往哪个方向努力。 当他那些家里没有相关职业家长的同学在大学里还在瞎学的时候,他对这个行当的人才需求已经门儿清了。 别人是闭门造车,他是有备而来,这么努力上几年,人家的专业素质就是比其他人高上一大截,一走向社会,你怎么跟这种人竞争? 更毋宁说,他叔叔在业内还有强大的人脉资源网络,这些人脉是不需要通过「走后门」那么低级的方式介绍给他的,更多时候只需要和「叔叔、伯伯、阿姨」一起吃个饭,互相认识一下,混个脸熟,他很自然地就把人脉的「势能」转换过去了。 而人脉意味着机会,机会对年轻人来说是最稀缺却也最宝贵的。 这一点相信毋需我赘言。 不仅是我这位同学,我身边的其他同龄人中,在同行业、同城市、同学校有这种至亲前辈「铺路」的人绝大多数都比其他人混得好。 所以,报志愿时优先「投亲」,虽然俗,但绝对是最应遵循的黄金准则。 而这一点,其实不是当代中国特有的潜规则,从整个人类历史看,「子承父业」都是一条一直运行的铁规律。 今天中国大部分大学的工科专业,起源于欧洲近代的职业学校,而欧洲很多职业学校最早又都是各行各业的行业工会兴办的。 这些学校当时普遍采用的录取制度是推荐信制度,学生想入学,必须要有行业内有头有脸的人物写推荐信。 这种推荐信既证明了入学者在该行当里有相当的人脉,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毕业后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所以,一个没有亲友在行内工作的青年,想进这样的专门学校学手艺,在当时是极难的。 将工科请进大学,让学生在选择「手艺」上享有充分的自由,是在 19 世纪德国洪堡教育改革之后才出现的。 洪堡教育改革以及之后的德式、苏式教育制度,其本质是试图以国家分配代替私人关系,让最合适的人才从事最合适的行业。 这个理想是非常美好的,可惜人类从没有真正实现它,因为人性如此,我们很难撼动。 所以今天,无论是受洪堡教育改革影响较小的英美,还是中国,有一个行内亲友都是一个年轻人在学习、从事某项职业时无可比拟的优势。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资源与机会大量涌现的时代,这个时期一个外行人依靠自己的打拼成为行内龙头是相对容易的。 可是眼下,不需我多言,我们正进入内卷时代,内卷的本质就是同行之间的惨烈竞争,这时你比同行多一点点人脉、经验优势,都能在竞争中得胜,而一个行内的成功亲友能给你赋的能绝非一点点。 如果你有这种资源而不用,放弃它改投其他行当,那可能会成为让你抱憾终身的事情。 所以,高考填志愿的第一条如果家中有在某个行业中成功的至亲,请优先考虑投靠,或至少听从他们的建议,进行选择。 二 如果你说:小西,你说的那种行内牛人,我家别说至亲,连好友都找不到一个,那怎么办呢? 我相信这种情况也蛮普遍的,因为我们这种人是「纯普通人」,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必须要在专业、学校和学校所在城市这三要素之中进行取舍。 那该怎么选呢? 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二条建议在专业、学校、城市这三要素中,请优先用分数换个靠谱的专业。 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卢梭有一个观点,他认为一个人无论地位多么尊贵,都应该有一门傍身的手艺,这样的话,即便将来身份陨落,因为有技能傍身,也不会沦落到太惨的境地中去。 后来,有位国王就是因为读了他的著作,苦心钻研修锁和各种机械技术,想着即便某天革命来临,自己还能靠这门手艺混口饭吃。 很不幸的是,这位非常听人劝的国王名叫路易十六,后来法国大革命真的发生了,他的修锁技能非但没有帮他谋生,反而成了他上断头台的罪状。 不过,我们也可以说,路易十六的错误在于他违背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择业第一准则」他家祖辈就是专业干国王的,他非要「自主选专业」去当锁匠,结果拉了垮。 抛开路易十六这个个案不谈,卢梭这个「有门手艺不挨饿」的思路其实还是很对头的。 我的读者当中很多人都喜欢问我未来社会会怎样,但其实这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能考虑的事情,我们该优先考虑的是像卢梭所思考的那样,先让自己生存下去。 而正如《水浒传》中所表现的那样,无论是在朝廷里还是在江湖上,像「玉臂匠」金大坚、「神医」安道全这样的「技术人才」,都是吃香的。 所以,挑一门有一定专业壁垒、值得花上四至七年去好好学一下的「手艺」,确实是眼下正在报志愿的学生们最该考虑的事情。 那些专业壁垒不明显、社会没相关应用的专业,像中文、哲学,以及我所学的历史,我建议家里没矿的朋友就尽量不要选了。 这些专业本科甚至硕士读出来,你都相当于没专业。 人生中最宝贵的这几年,你耗费在一门不能毕业后立刻给你和家人换来对应收益,只能跟人家聊聊理想的专业上,你不觉得很亏吗? 更何况,如果在这种专业的象牙塔里一条路走到黑,如果遭遇的不是六年非升即走,那就更惨了。 不是说基础学科不应该学,而是说这些「坑」在当下,不应由那些还需要为稻粱谋的普通学生用他们的青春、金钱和血肉去填。 还有一些专业,虽然看似有专业壁垒,但也被认为是坑。 比如我上大学时就盛传「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 这话初听似乎很奇怪,法学和医学,看似是文理科当中各自壁垒极高的行当,怎么就坑了呢?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盐选成长计划)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