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狂吃不胖和喝水都胖哪种更健康#?】为什么我们总感觉有狂吃不胖的人呢?其实,这主要是错觉造成的。跟狂吃不胖的人一样,

【一文了解:#狂吃不胖和喝水都胖哪种更健康#?】为什么我们总感觉有狂吃不胖的人呢?其实,这主要是错觉造成的。跟狂吃不胖的人一样,也并不存在喝水都胖的人。#为什么吃得差不多却比别人胖#?可能受基础代谢率、体脂肪分布、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影响。详戳↓↓ 狂吃不胖和喝水都胖,到底哪个更健康? via 人民日报的微博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长期喝白开水 VS 长期喝茶的人:到底谁的身体更健康?

长期喝白开水 VS 长期喝茶的人:到底谁的身体更健康? 长期喝白开水的人 身体健康有什么优势?白开水、瓶装水是生活中我们喝得较多的饮水,清淡解渴、无色无味。因为没有糖、咖啡因、任何色素添加剂等,所以不会对身体造成额外的负担。不过,虽然白开水极其普通,但对人体的生理机理具有重要的调理作用,包括维持生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等。身体状态好:白开水在维持体内水分平衡、保障身体细胞正常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体温调节、营养物质运输以及废物排出等生理过程的关键参与者。同时,白开水不含任何添加剂,这意味着它不会对身体产生额外的负担,也最安全。新陈代谢好:我们身体里各种器官代谢、生化反应的过程都离不开水分。充足的水分摄取,对于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运作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水分能够有效地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进而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和体型。心脏更健康:2022年3月,《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表明,每天补充足够的水分可以降低患心衰的风险,并减缓心脏功能的下降。研究人员解释,我们每天喝水,血液中的“血清钠”就会发生变化。而如果每天饮用足够的水,则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血清钠”,更有利于心脏健康。不容易便秘:大部分的便秘患者大多都存在喝水量不足的情况。因为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其所含水分被肠道大量吸收,使大便变得难以排出。便秘的人喝水最好是大口大口地喝(即喝满口),吞咽动作快一些,这样水能够尽快地到达结肠,同时刺激肠蠕动,改善便秘的症状。很少有结石:很多尿路结石的发生都和饮水不足有关,长期保持一个健康的喝水习惯能有效预防各类结石。而多喝水能冲洗尿路,有利于预防结石形成,以及促使尿石排出。痛风风险低:喝水对预防痛风的发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嘌呤易溶于水,痛风患者多喝水是有好处的,有利于尿酸的排出,预防尿酸肾结石,延缓肾脏进行性损害。感冒好得快:感冒发烧时,一句“多喝水”可不是什么敷衍的话,多喝水确实对感冒有一定缓解作用,补充体液流失,避免虚脱。另外,多喝水还能促使出汗和排尿,加速体内细菌和病毒快速排出。长期喝茶的人 身体健康有什么优势?生活中爱喝茶的大有人在,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茉莉花茶……很多“茶友”都有自己的独特喜好。患癌风险低:2020 年发表在《营养学进展》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喝茶真的可以预防癌症,尤其是口腔癌。同时饮用各种茶与胃癌、结直肠癌、胆道癌、肝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降低有关。茶叶的防癌效果主要与所含茶多酚类物质有关,而这一物质会在发酵过程中被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所氧化,导致其含量降低。就防癌效果来说:绿茶、白茶,不发酵或轻微发酵的效果最佳。死亡风险低:2022 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上的一项研究,对50万人随访研究发现,每天喝≥2杯茶的人,全因死亡风险比不喝茶的人低9%-13%。“三高”风险低:对于爱喝茶的人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是喝茶可以调节“三高”。2021年5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刊发了一项综述研究《饮茶与老年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中指出,喝茶可以调节老年人群的“代谢综合征”。研究指出,茶叶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酚类物质,如儿茶素具有抗氧化、降低血压、降低血糖并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水平、减少体脂形成等诸多功效。心血管病风险低:2018 年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喝茶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长期坚持饮茶的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水平下降得更慢,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 8%。患老年痴呆风险低:2022 年发表在《自然》子刊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不喝茶的人相比,喝茶可使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降低 16%。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胖人晚上锻炼收益更大#】#为什么推荐胖人晚上锻炼#?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肥胖者晚上锻炼或许健康益处更大。上海体育

【#胖人晚上锻炼收益更大#】#为什么推荐胖人晚上锻炼#?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肥胖者晚上锻炼或许健康益处更大。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欣表示,对肥胖者来说,晚上锻炼可能有助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更利于改善葡萄糖不耐受状况,从而降低心血管病风险。此外,晚上锻炼还可减轻心理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对肥胖人士的整体健康有积极影响。可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既能有效消耗热量,又不会过于激烈影响睡眠。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封面图片

【#天赋异禀的天生瘦子奥秘是什么#?】#瘦子之所以瘦的奥秘# 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很瘦,甚至从来都没有胖过;更气人的

【#天赋异禀的天生瘦子奥秘是什么#?】#瘦子之所以瘦的奥秘# 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很瘦,甚至从来都没有胖过;更气人的是,他们看上去好像怎么吃也不会胖,还会时不时和你抱怨“自己想增肥但不成功”。 此前,一项发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题为”Higher than predicted 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 and lower physical activity in healthy underweight Chinese adults“研究,以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瘦子之所以瘦”的奥秘与BMI正常的人群相比,低BMI的参与者的食物摄入量会减少12%,身体活动水平会降低23%,但他们有着比预期高的静息代谢率,包括静息能量消耗增加和甲状腺活动增强。 该研究颠覆了“苗条的人会吃更多且动得多”的主流观点,看来运动并不是“保持苗条”的关键,答案还得从代谢健康中探寻。事实上,迄今为止大多数关于肥胖的研究都集中在高BMI的群体中,而忽略了健康但体重不足(Healthy Underweight,HU)人群,说不定他们才是探明真相的正确之路。 天赋异禀的「天生瘦子」奥秘是什么? via 捉谣记的微博

封面图片

不是错觉:过了25岁、长胖真的会更容易

不是错觉:过了25岁、长胖真的会更容易 说到肥胖,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一旦跨过 25 岁的门槛,体重管理似乎变成了一场艰难的战役,脂肪悄悄累积,身材线条不再像往昔那般紧致。这不禁让人疑惑,难道说,身体在 25 岁后就悄然设下了一道“发福界线”?年龄,真的是划分苗条与臃肿的隐形标尺吗?是不是 25 岁之前都可以放开了吃?发胖真的有“年龄分界线”吗?不得不说,发胖还真有“年龄分界线”。从全球相关肥胖研究情况来看,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青、中年时期体重会逐年增加。美国一项调查显示,未成年时期,人们总体的肥胖率都是比较低的。但成年人后,肥胖率就开始增加。数据显示,18~24 岁的时候,肥胖率是最低的,只有 22.4%,但 25 岁就是一个分水岭,从 25 岁以后,肥胖率就开始飙升,而 45~74 岁阶段是肥胖率最高的。横轴是年龄段,纵轴是肥胖人群占比,可以看到25岁后肥胖率明显飙升一个中国的研究数据(下图)显示,超重和肥胖的总体患病率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趋势会有所不同,基本上也是从 24~29 年龄阶段开始,肥胖率增加;在中年男性(55~59 岁)和老年女性中达到峰值(65~69 岁)。不过,我们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胖呢?这个就没有特别明显的界线了,没人能说清楚是几岁,不同人之间的差异也很大。但总体来说,一般是随着年龄增大,大家的体重都会增加。为什么年纪大了容易长胖?很多人都会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怎么吃都不会胖,年龄大了,稍微多吃一点就会变胖。对比自己以前的照片,经常会发出感慨:岁月是一把杀猪刀。为什么年纪越大,人就越容易长胖呢?1、随着年龄增长,吃得更好更多了最大的改变是,随着年龄增长,生活条件一般更好,吃得也会更好更多。年轻的时候,大部分人因为生活、经济等问题,通常吃得比较少。但随着年龄增长,经济条件开始好了,生活水平也好了,饮食也会发生很大改变,会吃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加上很多人应酬也变多,大鱼大肉也成了家常便饭。高能量食物吃得多了,能量摄入也随着升高,自然就更容易长胖。2、随着年龄增长,运动量降低了年轻的时候,在学校里、在工作单位里,大部分还会经常活动,想想你打篮球、踢足球是不都是年轻的时候?但随着年龄增长,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很少有时间去运动了。大部分人也都习惯了长时间、久坐不动生活模式,要不长时间坐在电脑屏幕前工作,即使有点时间休息也宁愿躺着玩玩手机、看看剧,一连好几个小时都不想走动。活动少了,更不用说去健身房锻炼了。吃得多了,运动还少了,能量就更不能消耗掉,也就更容易长胖了。3、年龄越大,肌肉流失,代谢率下降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肌肉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约 10~15% 的肌肉在 20~50 岁之间流失。肌肉量直接决定人的基础代谢,肌肉组织是人体葡萄糖最大的消耗者,失去它就意味着体内大量的葡萄糖没了地方消耗,能量代谢速度也会大大降低。吃同样的食物,可能会有更多的能量在体内储存起来,导致体重增加。而且,随着年龄增大,我们的脂肪代谢也开始发生变化。有研究对 54 个人脂质周转率的变化进行了 13 年跟踪,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管是体重减少还是增加,这些人的脂肪组织的脂质周转率都降低了。脂质周转率是指脂肪细胞中的脂质被移除和储存的速度。脂质周转率的降低意味着脂肪在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放慢,这使得体重增加变得更容易,哪怕我们没有比以前吃得更多或锻炼得更少。研究中就发现,没有刻意节食的参与者,随着年龄增长,平均增重 20%。4、体内激素改变,让人很容易变胖激素是体内各种新陈代谢反应的化学信使,调控着大多数身体机能的改变。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体内的激素也会发生变化,同样会导致人更容易变胖。比如,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的睾丸酮每年以 1%~2% 的速率减少。睾丸酮调节脂肪分布,影响肌肉质量。它的减少,会使身体燃脂效率大大降低。而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也会下降,在更年期,雌激素还会出现明显下降,很容易导致腹部脂肪的堆积。如何防止长胖?实际上,我们想要的减肥,不是减骨骼、肌肉、身体水分,而是要减脂肪。因为过多的脂肪会增加疾病的风险,也使我们的身材变得臃肿。如果仅仅追求减少重量,而不去降低体脂肪比例,甚至造成肌肉流失,就会降低自己的代谢率,形成难瘦易胖体质,这和减肥的根本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而减脂肪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也就注定了,任何想要快速减肥的方法都是不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那么我该怎样与时间对抗,保持自己的身材呢?1、合理饮食饮食是头等大事。毕竟,人会长胖的基本原理是能量收支不平衡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支出了,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人体内储存。所以,要想防止长胖,首先要扭转能量收支,避免摄入过多的能量也就是常说的管住嘴。要养成长期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比如,不要吃太多,少吃高油高糖等高能量食物,少喝含糖饮料,少吃油炸食品等。大家不妨按照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推荐做起,来安排自己每天的饮食,并逐渐养成习惯坚持下去。2、坚持运动这是减肥过程中最难的部分,但也是最有效的部分。多运动锻炼对身体的健康也是多方面的。年纪大了,肌肉会慢慢减少,蓄积的脂肪越来越多,代谢也会下降。多运动锻炼能增加能量消耗,避免过多脂肪在人体蓄积,还可以加快脂肪组织的周转速度。而且,多运动锻炼还能增加体内肌肉的含量,提高人体能量代谢能力。因此,一定要坚持每天都运动,至少每周坚持三次以上的半小时运动。提醒大家,减肥并没有捷径,大家在控制体重这条路上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减肥是一项终身大事,要拼智商,拼理性,更要拼心态、拼自律能力。参考文献[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2] 周密, 祝楠波, 余灿清, 杜怀东, 吕筠,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代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国人群成年期体重变化现况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9, 40(5): 510-514[3]Chen K, Shen Z, Gu W, Lyu Z, Qi X, Mu Y, Ning Y; Meinian Investigator Group.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Aug 17. doi: 10.1111/dom.1523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589256.[5]...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运动后,有什么瞬间让你意识到自己真的更健康了吗?

运动后,有什么瞬间让你意识到自己真的更健康了吗? 实践出真知的回答 作为一个常年健身的上班族,各种训练模式都玩过,最初玩力训,后来练健美,现在”我流“撸铁维持身体素质和健康状态。就一个运动老手来说,我觉得我有回答这个问题的经验。 大部分人对运动健身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有的提高力量,有的执迷健美。但是基本目的,就是通过运动刺激来提高身体机能和肌体活性,毕竟如果身体机能增强,人体肌体活性高,健康的外在表现力更明显。 体质的变化都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内在和外在有所表现。 具体提高的程度,我觉得得和自身做对比,而不是和别人做对比,因为每个人天赋基因不同,不要拿钟南山和其他80多老头做对比,没有意义。 也就是说这么多年运动健身我亲测的效果就是可以提高精力(因为体质增强,恢复能力快),也可以有一定抗衰老效果(肌体活性高)。 因为单位有每年体检,所以从来都没检查出疾病隐患, 且就运动健身来说,这还算是我的一种简易体检的方式。因为某天如果感觉运动状态不佳,就是身体告诉自己需要休息的时候,这时候美美吃一顿,好好睡一觉,不失为恢复元气的好办法。 除了健康这种基本目标之外,我觉得运动健身对我来说还有额外的好处。 偶尔熬夜不困 我只能说偶尔因为工作原因熬夜对我没问题,并不像之前熬夜那么难受,因为我是程序员,熬夜加班也是会有,确实比其他同事精神状态好。但是如果时间久了,频繁熬夜,那身体也会垮了,健身就是一种精力消耗,熬夜也是一种精力消耗,这种叠加式消耗,很容易把身体催到压力极限。没必要的话,不要熬夜。如果偶尔熬夜,常健身的人,状态确实要好一些。 不容易吃胖 如果你平时运动强度大,每天的饮食可以通过运动消耗大部分,那应该是不会胖的,否则依然会胖,就算如此,那胖的比较慢罢了。放心的享受美食,不失为一种生活快乐。每天都有一个快乐的心情,在精神上也算是一种健康的状态了。毕竟很多人运动健身的目的不就是:放宽心的好好吃饭嘛! 生活逐渐规律 日常就是工作,回家,健身房,三点一线,放弃了一些无效社交和没意义的欲望,工作和生活效率更高了,内耗少了,更专注了。也算给身体状态,营造了一个健康的环境。 你健身后,有什么健身前不知道的感悟?为什么有人呼吁互联网打工人不要下班后去健身房运动,说会让疲惫的身体更累,这种说法靠谱吗?什么是你坚持健身之后得出来的结论?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实践出真知)

封面图片

《饮食的迷思》作者: [英] 蒂姆·斯佩克特

《饮食的迷思》 作者: [英] 蒂姆·斯佩克特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关于营养、健康和遗传的科学真相 原作名: The Diet Myth: The Real Science Behind What We Eat 译者: 李超群 出版年: 2019-3 页数: 340 当今都市流行各种所谓“健康”饮食法:生酮、轻断食、阿特金斯……各种营养成分也都受到过“健康”的追捧或“不健康”的指责: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健康/植物油伤脑、动物脂肪不易高温变性/动物脂肪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糖分给大脑快速供能/糖分扰乱分泌、红肉提供丰富的维生素B12/红肉蛋白诱发癌症……关心健康的你,到底何去何从? 本书作者是遗传方面的专家,发表专业论文逾800篇、引用率排名全球前1%,并掌握全球最大的宝贵实验数据库之一:对13000对同卵双胞胎超过20年跟踪对比的数据。作者利用这些独特的数据,并梳理大量相关文献进行荟萃分析,旨在: 全面细致地剖析了脂肪、蛋白质、糖分、维生素等几乎每种营养元素乃至咖啡因、酒精等饮食成分,辨析关于各种成分的“迷思”,也帮助读者了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口味差别巨大,为什么有人怎么吃也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为什么单靠运动对减肥帮助不大,益生元的好处在哪里,吃什么、怎么吃可能更健康……书中很多介绍可能让你惊讶:计算卡路里这事没什么用,主要靠运动也很难长久减肥,无糖饮料并不比含糖饮料更健康,贸然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反而可能损害健康…… 更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判断人体科学各种研究手段和成果的可靠性比如横断面研究可信度弱于对照组研究,等等,力求做到“授人以渔”;并让读者意识到,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相同,要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法及健康生活方式,不被海量的信息轰炸、营销推广牵着鼻子走。 作者尤其强调了肠道菌群对人体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介绍了如何通过饮食改善而非伤害它们,带领读者进入新兴的“微生物组学”世界。 #饮食 #健康 #人体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