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防联控机制3日印发《关于做好新冠重点人群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要求家庭医生落实每周联系黄色标识重点人群每周不少于2

联防联控机制3日印发《关于做好新冠重点人群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要求家庭医生落实每周联系黄色标识重点人群每周不少于2次、红色不少于3次。 乡镇卫生院配备20个以上指氧仪,村卫生室至少配备2个;配备适量氧气袋、氧气瓶以及制氧机,迅速准确识别基层首诊的重症患者,及时供氧积极抢救,尽量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并及时陪同转诊。 联防联控机制12月30日还转发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提升重症救治服务能力的通知》要求急诊和发热门诊增配担架和轮椅、确保不占用转运资源,又鼓励社区医院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氧气灌装。 (国家卫健委)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联防联控机制12月8日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规定各地为辖区内老年人每周提供2次免费抗原检测。

联防联控机制12月8日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规定各地为辖区内老年人每周提供2次免费抗原检测。 各省制定抗原检测阳性结果报告相关规定,通过APP小程序等信息系统方便各类人员填报。个人抗原自测出阳性即按指引居家隔离或照护。 (国家卫健委)

封面图片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大力推进方舱医院建设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大力推进方舱医院建设 据央视新闻消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今天(11月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疫情发生以来,一是持续加强定点医院建设。要求各地指定综合能力强、救治水平高的医院作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储备充足救治床位,特别是重症救治床位。二是大力推进方舱医院建设。各地要按照平急结合、应急优先的原则,依托现有的一些大型场馆,确保一旦发生疫情的时候,方舱医院能够快速启用,用于收治轻型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三是加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建设。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是发现社会面病例的重要场所,因此医疗机构按照相关规定规范设置发热诊室或发热门诊,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对可疑患者第一时间进行甄别,一旦出现阳性立即转入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了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其中,很重要一条即是“加强医疗资源建设”,这是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实际,为了更好、更快、更高效处置疫情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为了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正常医疗服务保障,进一步强弱项、补短板,坚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封面图片

联防联控机制26日印发“乙类乙管”后《疫情监测方案》《检测方案》《重点人群机构场所防控指引》《个人防护指南》《防控培训方案》。

联防联控机制26日印发“乙类乙管”后《疫情监测方案》《检测方案》《重点人群机构场所防控指引》《个人防护指南》《防控培训方案》。 各地依托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哨点医院,每日统计门急诊和住院患者人数、急性发热呼吸道症状人数、核酸检测数和阳性数、抗原检测数和阳性数,按照流感监测网络流程上报,并按中疾控的要求测序上传。 省会城市选择城区内若干中学和小学在校学生对在校学生每日开展发热、干咳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监测。 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布点采检污水处理厂污水样本,并对阳性样本测序。 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每周2次全员筛检,外来人员进入需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并现场做抗原。场所内出现感染者即开展全员核酸。 疫情严重时,短期内可采取推迟大型活动、限制堂食等减少人群聚集的措施。 (国家卫健委)

封面图片

联防联控机制12月7日印发《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

联防联控机制12月7日印发《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 感染者非必要不外出;自测抗原阴性且连续两天核酸检测Ct≥35可恢复正常生活出行。核酸检测、垃圾清运、环境消杀由社区安排。 如家庭共用卫生间,感染者每次用完卫生间均应消毒。 无症状者无需服药,发热咳嗽者对症用药。 服药后仍发烧持续高于38.5℃超过三天、呼吸困难或气促、儿童嗜睡或持续拒食等情况应离家就医。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24小时值班,指定专人承担感染者居家治疗健康咨询;储备常用药品、抗原检测试剂、指夹式血氧仪。 (国家卫健委)

封面图片

速报: 1月14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以下是值得关注的内容

速报: 1月14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以下是值得关注的内容 2023年1月5日,在院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达峰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到1月12日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回落到10.5万人,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3%,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1月12日在院的新冠阳性重症患者当中,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为9.7万人次,占比92.8%。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是7357人,占比是7% 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特点: 1.老年人为主。年龄最大的105岁,平均年龄75.5岁。60岁及以上的占比是89.6% 2.是普遍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具有一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占比40.7%,2种基础疾病的占比24.6%,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占比34.8%。多数基础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封面图片

1月14日的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公布全国的发热门诊、急诊、住院、重症、死亡统计数字。

1月14日的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公布全国的发热门诊、急诊、住院、重症、死亡统计数字。 全国发热门诊诊疗量12月23日达到最高286.7万人次,1月12日是47.7万。 急诊诊疗量1月2日达到最高152.6万人次,1月12日是109.2万。 感染者住院数1月5日达到最高162.5万,1月12日是127万。 在院重症患者1月5日达最高12.8万;1月12日是10.5万,其中7357例是肺炎重症、其余为基础病重症。 截至1月12日,统计到防疫转段以来全国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59938,其中64岁以下占9.9%、65至79岁占33.6%;新冠导致呼吸功能衰竭的死亡5503、合并新冠感染的基础疾病死亡54435。感染者死亡数统计中,12月30日及以后的肺炎死亡及基础病死亡数是通过新建的信息平台由医疗机构日报告,12月8日至29日间的死亡数则是各医疗机构事后收集汇总(因联防联控机制12月7日通知规定今后不再将非肺炎直接导致的死亡按新冠死亡病例统计上报)。 上海市卫健委亦与会介绍经验,公布由社区医院提供氧疗6.5万人次、雾化吸入2400人次、输液和注射治疗逾18万人次,派出抗病毒药Paxlovid和阿兹夫定近4万人份。 (中国网)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