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安部1月10日披露在横琴的两件工作案例。

国安部1月10日披露在横琴的两件工作案例。 一是,在横琴工作的澳门公职人员李女士,在工作接待中结识某国政府部门人员,随后被邀约私下聚餐聚会、参加所在国使馆的文化活动、表示愿意资助留学,同时打听横琴合作区的政策研究和落地情况,并常以调查研究为由索要内部掌握的数据信息。李女士向国安反映,国安“及时开展了应对处置”。 二是,有“企图渗透破坏”的境外反华势力,利用24小时通关的口岸频繁入境,并通过网络“利诱琴澳居民进行违法拍摄”。国安机关在口岸轮流值守、用大数据分析锁定对象、完成抓捕。 (中央电视台)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官媒披露境外间谍利用通关便利频繁入境开展情报活动

中国官媒披露境外间谍利用通关便利频繁入境开展情报活动 中国官媒披露一起境外间谍案件,案件中的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利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24小时通关的便利条件,频繁入境开展间谍情报活动。 据央视新闻星期三(1月10日)报道,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位于广东省珠海市南部,是中国重要的口岸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一些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企图将情报窃密活动的触角通过合作区伸向内地。 报道称,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工作的澳门公职人员李女士,2023年在工作接待中与某国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结识。在接下来的接触中,对方过度的热情和关注,引起了李女士的怀疑。 上述外国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邀请李女士私下进行聚餐聚会,参加由其国家驻华使馆举办的文化活动,甚至愿意资助她赴外留学等。那名工作人员同时也积极向李女士打听横琴,甚至合作区的政策研究及落地情况,常常以开展调查研究为名,向她索要内部掌握的数据信息等。 发现异常的李女士将情况向中国国家安全机关进行了反映。中国国家安全机关在李女士的主动配合下,开展应对处置工作。 中国国安机关发现,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利用合作区24小时通关的便利条件,频繁入境开展间谍情报活动,并通过网络利诱琴澳居民进行违法拍摄,对国家安全带来现实危害。 中国国家安全机关干警说,“我们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轮流在口岸工作点24小时值守,最终锁定了对象,完成抓捕,成功挫败了境外反华势力企图渗透破坏的图谋”。 2024年1月11日 1:40 PM

封面图片

中国国安部披露案例:快递公司经理泄露执法办案情况被行拘

中国国安部披露案例:快递公司经理泄露执法办案情况被行拘 中国国安部披露案例,某快递公司经理泄露执法办案情况,被行拘并罚款。 中国国安部星期三(4月10日)在微信公众号上披露这一案例。 案情显示,中国国家安全机关为侦办一起重要案件,约见了某快递公司部门经理张某。依法出示相关执法证件后,办案干警要求张某配合提供嫌疑人庞某有关涉案资料,并告知其本次执法工作情况不得向任何其他人员泄露。张某表示将配合相关工作,按要求认真阅读并签署了《保密义务承诺书》。 然而,国家安全机关干警离开后,张某由于保密意识淡薄,转头将此事告诉了同事,尽管张某还嘱咐同事“这事儿别乱说”,但“国家安全机关正在调查庞某”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庞某那里。 得知自己被国家安全机关调查后,庞某迅速逃匿,对办案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后来,经过缜密侦查和精准布控,中国国家安全机关最终对庞某成功实施抓捕。 中国国安部称,本案中,快递公司部门经理张某明知自己有保密义务并签署《保密义务承诺书》,却擅自将国家安全机关对庞某开展调查工作这一国家秘密泄露给他人,导致办案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张某的行为属于泄露有关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鉴于其本人有认错悔错表现,国家安全机关对其处以行政拘留三日的处罚,同时并处3万元(人民币,约5692新元)罚款。 中国国安部称,泄露有关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是指违反保密规定,通过口头、书面、网络等方式,使得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的人知悉的行为。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一旦泄露,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中国法律规定,公民和组织应当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保守所知悉的国家秘密。 2024年4月10日 10:15 AM

封面图片

中国国安部披露留学生被策反案例 提醒增强反间防谍意识

中国国安部披露留学生被策反案例 提醒增强反间防谍意识 中国国家安全部发文,披露一起留学生被策反从事间谍活动,后被依法处理的真实案例,提醒中国学生赴外留学要增强反间防谍意识。 中国国家安全部公众号星期三(2月7日)发表题为《真实案例丨赴外留学要增强反间防谍意识》的文章,详述一名境外高校毕业生张某,因在境外学习期间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拉拢策反,从事间谍活动,被依法处理。 文章写道,张某2006年因高考失利,在苦读一年语言预科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某国排名前列的高校。因成绩出色,张某成为了班长,负责联系该校的中国留学生,并且得到了该校校领导凯迪的“赏识”,担任其中文老师,两人也因此成了“忘年交”。 张某读大三的某天,经过凯迪的介绍,认识了两名自称埃克森、伊森的外国人。之后这两人开始请张某帮忙提供该校中国留学生的情况,还答应给予张某丰厚报酬。随着交流联系的深入,他们对张某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索要的信息也越来越敏感。 某次二人向张某提出需求时,直接亮明其间谍情报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并以张某之前提供的敏感信息为威胁,要求张某加入该国间谍情报机关。在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的金钱利诱和威胁下,张某沦为帮助他们窃密和监视中国留学生的“提线木偶”。 张某毕业准备回中国时,由于成绩无法达到中国科研院校的要求,难以实现回国工作的目标。凯迪再次找到张某,提出不仅可以帮助他更改成绩单,甚至还可以写一封推荐信,让张某得到进入中国某科研院所工作的机会。作为交换,张某要在回国以后继续配合完成埃克森、伊森的任务。 张某答应了这一要求,如愿进入某科研院所工作,并在工作期间打开同事电脑,窃取其涉密文档;或在帮助同事整理盘点待销毁涉密资料时,偷偷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感兴趣的文件私藏。 文章写道,这些涉密资料最终都落入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手中,造成了中国科研数据的泄露。国家安全机关经缜密侦查,及时锁定了张某的违法犯罪活动,并对其依法实施审查。最终,张某因犯间谍罪受到了法律严惩。 ... 2024年2月7日 3:02 PM

封面图片

中国国安部披露一涉密单位工作人员在社媒泄露身份后被策反

中国国安部披露一涉密单位工作人员在社媒泄露身份后被策反 中国国家安全部披露案例,有在涉密单位工作人员在社交媒体上泄露身份后,被境外间谍策反。 根据中国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星期五(6月14日)发布文章说,当前各类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凭借其即时性的沟通优势,成为人人必备的网络应用产品。同时,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也在其中不断地寻找目标,试图“猎取”用户手中的秘密。 文章说,今年4月15日发布的《创新引领·国安砺剑》“十大公民举报案例”专题展播中,就公布了一起犯罪嫌疑人赵某因为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泄露自己涉密人员身份,而遭到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攀拉策反的典型案例。 案例显示,在某涉密单位工作的赵某,喜欢在办公场所自拍并上传至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还时常在与网友的互动中透露自己的工作单位。其中一网民对赵某的工作表现出浓厚兴趣,经常打探其具体工作内容,并表示可出大价钱购买赵某单位的内部资料,并提出最好能够提供涉密材料。 赵某虽然已经意识到对方可能是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但在金钱的诱惑面前,还是越过红线,出卖了大量单位内部涉密文件。赵某目前已被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审查。 文章指出,随着网络社交媒体平台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难以分割的一部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运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窃密也愈发猖獗。 文章说,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往往会潜伏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的暗处,从广大网友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中发布的文字、照片、视频等信息中,分析寻找中国涉密接密人员,并伺机展开“猎密行动”。 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发现目标后,可能会通过加好友攀拉关系、表示对相关工作内容的浓厚兴趣、开展研究合作、提供高收入“兼职”等方式,伪装其真实身份和意图,与中国相关人员建立联系。 在初步建立信任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可能会采取金钱拉拢、诱蚀腐化等各种方式开展情报窃密,甚至会卸下伪装,以威胁警告等粗暴方式逼迫对象就范,以达到其窃密目的。 ... 2024年6月14日 11:39 AM

封面图片

中国国安部揭露军工专家沦境外间谍案例 被判刑15年

中国国安部揭露军工专家沦境外间谍案例 被判刑15年 中国国家安全部发文揭露一起军工领域的专家受境外情报工作人员高规格款待,最终成为境外间谍的案例。 中国国家安全部星期四(5月23日)在微信公众号发表一篇题为《深度解析:军工专家因何成为境外间谍?》的文章,披露一名军工专家成为境外间谍的犯罪过程。 文章说,张某革1986年考入某大学航海工程系,就读自动控制专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某军工单位工作,从事军工技术研究。2004年,张某革赴境外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期间,借助军工专家身份结交某国专家A,并在私下保持联系。 2011年,张某革受A帮助获得赴境外某知名大学访学机会,至此进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工作人员的视线。 2012年2月,在境外参加某国际会议期间,张某革经A和助手介绍,结识一名自称国外海军研究室的男子杰克。此后,杰克经常单独约见张某革,还带他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辅以豪车接送、高规格宴请、大额赠礼等方式接待,从而迅速建立信任,拉近彼此关系。杰克还允诺要为张的女儿赴国外留学和取得居住权提供帮助。 随后,杰克表明自己是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身分,希望合作,起初张某革没有答应合作请求,但经过杰克劝解诱导、怂恿,并保证情报联系管道安全,张某革最终答应合作请求。 回国后,张某革开始搜集中国军工情报,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提供大量军工领域核心技术机密,对国家利益造成巨大危害。 2013年12月,中国国家安全机关在张某革即将赴境外与间谍情报机关人员会面前夕,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讯问期间,张某革起初态度恶劣、百般抵赖,最终供认违法犯罪事实,因犯间谍罪被当地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 中国国家安全部在文章中提示各单位、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重点涉密岗位人员,要自觉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能力,要依法依规规范工作、要自觉保守国家秘密、要提高反间防谍意识。 2024年5月23日 10:06 AM

封面图片

中国国安部公布为国外机构提供“技术服务”涉违法案例

中国国安部公布为国外机构提供“技术服务”涉违法案例 中国国家安全部星期一(11月27日)公布一起中国网络工程师为国外机构提供“技术服务”的案例,指出类似服务涉嫌违法,并提醒网络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要提高警惕,网络空间看似无形隐匿,实则谍影重重,充满硝烟暗战。 中国国家安全部公号发布文章说,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对中国渗透窃密的重要渠道,网络间谍活动愈加活跃,技术攻击精准猛烈,窃密手法层出不穷,严重威胁中国家安全。随着中国网络技术应用快速普及深入,网络技术服务行业成为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渗透窃密、规避中国网络安全监管防护体系、实施网络间谍行为的新目标。 文章公布的一起案例显示,一名在中国从事网络技术服务的工程师今年初被一家外国软件开发商主动联系,邀请其为数十款软件批量配置有关“数字签名证书”、“杀毒软件测试”,以便“顺利通过”中国网络安全认证检测,并承诺给付高额报酬。 文章说,随着交往加深,该软件开发商进而要求该工程师使用指定的软件、加密链路与其联系,且说辞前后矛盾、行为举止反常。工程师意识到这家外国软件开发商绝不是普通的商业机构,如果为其提供“技术服务”,将会使存在安全隐患的软件绕开中国网络安全监管,进入中国应用市场。但在经济利益的诱惑驱使下,明知危害却心存侥幸,与该外国软件开发商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其数十款软件提供了“技术服务”。 文章揭露,与该工程师建立“合作关系”的外国软件开发商,真实身份是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那些由工程师提供“技术服务”的软件,都捆绑有特种木马病毒程序,一旦被点击运行,将会侵入、控制计算机、服务器等网络设备,并窃取文档、资料和数据。该间谍情报机关利用这些“携毒”软件,对中国数十家国防军工单位、高新科技企业实施了网络攻击窃密活动。 发现并查明情况后,中国国家安全机关及时通报有关单位,依法开展处置工作,避免了重大危害和损失。涉事工程师也为自己的“心存侥幸”付出了代价,被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 2023年11月27日 9:16 A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