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a在诉讼中说,辉瑞公司和BioNTech的疫苗是根据Moderna多年前开发并取得专利的信使核糖核酸技术,包括一种避

Moderna在诉讼中说,辉瑞公司和BioNTech的疫苗是根据Moderna多年前开发并取得专利的信使核糖核酸技术,包括一种避免引发不良免疫反应的化学修饰。 该公司表示,并不寻求强制令来迫使辉瑞和BioNTech的疫苗退出市场,但要求根据2022年3月8日之后的疫苗销售额来获得赔偿。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美FDA批准莫德纳RSV疫苗

美FDA批准莫德纳RSV疫苗 美股早盘,莫德纳股价一度涨近4%,不过随后却大幅跳水,目前跌逾6%。因数据显示,该公司RSV疫苗在预防至少两种RSV症状(如咳嗽和发烧)方面的有效性为79%,低于预期水平。在新冠疫苗之后,全球主要疫苗制造商纷纷聚焦RSV疫苗,辉瑞、强生、赛诺菲、阿斯利康、默沙东等都已入局。根据世卫组织(WHO)估计,每年全球有6400万儿童感染RSV。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这种病毒每年导致美国6000至1万名老年人死亡,其中6万至16万人住院。RSV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传染性病原体,在某种程度上几乎会感染每个人,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季节性流行,包括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RSV感染的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流感无异样,但其传染范围以及对儿童群体的影响更大。公开数据显示,儿童的RSV感染发病率是流感的约4倍。但几十年来,针对这种病毒一直未能研制出有效疫苗,包括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重大挫折,当时一种实验性疫苗在测试中伤害了一些儿童。直到去年5月份,全球首款RSV疫苗葛兰素史克的Arexvy在美获批上市,随后,辉瑞的RSV疫苗Abrysvo也获批准,有望迈入最畅销疫苗行列。据莫德纳声称,周五获批的疫苗是全球首款mRNA RSV疫苗,它将以mRESVIA的品牌进行销售。该公司表示,mRNA疫苗可以教会身体制造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的蛋白质,有潜力治疗多种疾病,并且比传统疫苗更有效。莫德纳首席执行官Stéphane Bancel指出:“FDA批准了我们的第二款产品mRESVIA,这款产品基于我们mRNA平台的优势和多功能性。”根据LSEG的数据,分析师平均预测莫德纳RSV疫苗在2024年的销售额为3.4亿美元,明年将增长到8.305亿美元。还有一个好消息是,美国CDC的一个顾问小组将于6月份就该疫苗的使用和目标人群的建议进行投票。莫德纳预计,在秋季疫苗接种季节之前,其RSV疫苗的适用人群将进一步扩展。接下来,莫德纳的RSV疫苗将有机会与葛兰素史克和辉瑞展开竞争,这两家公司的RSV疫苗的销售额去年都达到了数亿美元。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莫德纳RSV疫苗有效性急剧下降 股价大跌逾10%

莫德纳RSV疫苗有效性急剧下降 股价大跌逾10% 相比之下,辉瑞的RSV疫苗Abrysvo在第二年有效性达78%,葛兰素史克的RSV疫苗Arexvy到第二个RSV季节的有效性为78%。这一结果可能会进一步引发人们对莫德纳疫苗前景的怀疑,令公司股价进一步承压。莫德纳的一位发言人声称,对RSV的免疫力不是终身的,与目前所有获批的RSV疫苗一样,mRESVIA显示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效性)逐渐减弱的结果。杰富瑞分析师Michael Yee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莫德纳的新数据“处于预期的低端”,同时指出,由于几家公司在不同的季节研究疫苗,因此很难进行比较。在上月底,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莫德纳的RSV疫苗,为该公司提供了第二款拳头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周三,美国CDC的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就RSV疫苗的使用和目标人群的建议进行了投票,他们建议推迟为60岁以下成年人接种疫苗。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虽然FDA本月已经批准将葛兰素史克的Arexvy用于50至59岁人群,但委员会还是建议推迟一段时间,在收集和分析更多的数据后,再做出决定。去年,葛兰素史克赢得了RSV疫苗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分析人士表示,扩大RSV疫苗的可接种范围,可能有助于巩固该公司今年的领先地位。除了莫德纳之外,葛兰素史克当天下跌了近4%,辉瑞股价下跌约2.3%。分析师预计,今年葛兰素史克的RSV疫苗销售额将达到15.9亿美元,辉瑞为14.7亿美元,莫德纳为3.7亿美元。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接种COVID-19疫苗后感觉不适?科学家认为这其实是个好兆头

接种COVID-19疫苗后感觉不适?科学家认为这其实是个好兆头 根据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领导的一项研究,头痛、发冷和疲劳等症状可能表明免疫反应增强,只有不到25%的美国人接种了最新的COVID-19疫苗,今年已经有超过2.3万人因此死亡。不接种 COVID-19 疫苗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正是担心副作用,如疲倦、肌肉和关节疼痛、发冷、头痛、发烧、恶心和全身不适。但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这些症状表明免疫反应很强,很可能会降低感染的几率。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杂志上,它是根据辉瑞生物技术公司(Pfizer-BioNTech)或莫德纳公司(Moderna)mRNA疫苗刚推出时363名接种者的症状报告和抗体反应进行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接种第二剂疫苗后,出现七种或七种以上症状者的抗体水平几乎是未出现症状者的两倍。参与者主要是四十岁至六十岁的人,没有感染过病毒。研究中约有 40% 的人还佩戴了监测体温、呼吸和心率的设备。研究人员发现,与体温没有升高的人相比,那些在第二次服药后皮肤温度升高 1摄氏度的人在六个月后的抗体水平是前者的三倍。没有副作用也并不意味着疫苗无效 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系和威尔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伊桑-杜彻(Ethan Dutcher)博士说:"一般来说,我们发现副作用越多,抗体水平就越高。但这并不是硬性的:一些没有副作用的人比一些有副作用的人有更好的抗体。""随着病毒的发展和死亡率的下降,许多人低估了它的影响。"共同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副主任伊丽莎-埃佩尔(Elissa Epel)博士说:"对一些人来说,感染COVID-19 的代价仍然很高生病、误工、持久疲劳和可怕的Long COVID。"她说:"虽然接种疫苗后出现的症状会让人非常不舒服,但重要的是要记住,这些症状与疾病的潜在并发症相比并不逊色。"共同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教授 Aric Prather 博士说:"COVID-19 疫苗很可能会继续存在,因此确定哪些因素可以预测强烈的抗体反应仍然非常重要。"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最新建议是,所有 6 个月及以上的人都应接种最新的疫苗,65 岁及以上的人应再接种一剂。编译自/scitechdailydoi: 10.7326/m23-2956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工程化mRNA将人体变成药物制造生物工厂

工程化mRNA将人体变成药物制造生物工厂 信使核糖核酸(mRNA)包含指导细胞利用其内在机制制造特定蛋白质的指令。许多人都知道mRNA,因为它与 COVID-19 疫苗有关。但 mRNA 的潜在用途远不止于此,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基于基因的治疗方法来治疗一系列疾病。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详细介绍了这种用途。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工程化 mRNA 促使细胞分泌自身药物,成功治疗了小鼠的牛皮癣和癌症。UT西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化学系教授、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丹尼尔-西格瓦特(Daniel Siegwart)说:"有朝一日,这项技术也许能让病人在药房甚至在家里接受每月一次的治疗,而不是经常去医院或门诊输液,这将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在 mRNA 研究取得最新进展的同时,利用纳米颗粒递送治疗药物领域也取得了进展。不过,大部分研究都是为了让细胞生成蛋白质,直接用于细胞内,或者间接触发细胞通路,如基因编辑所需的通路。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采取了一种不同的方法,重点是让这些重要的蛋白质离开细胞,以便它们能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发挥治疗作用。在细胞内,信号肽(SPs)就像"隐喻的运输标签"(研究人员的术语),引导根据基因指令产生的蛋白质到达需要它们的地方。一些信号肽能将蛋白质导向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内部,而另一些信号肽(称为分泌型信号肽)则能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空间。有鉴于此,研究人员假设,可以将一种工程SP复制粘贴到mRNA编码中,使通常被限制在细胞内空间的蛋白质大胆地进入循环。他们分离出了一段mRNA,该mRNA能产生由因子VII(一种参与凝血的蛋白质)衍生的分泌型SP。然后,他们将这种编码 SP 的 mRNA 连接到四种不同的 mRNA 序列上,这些 mRNA 序列可产生某些蛋白质:mCherry(一种荧光蛋白,可提供是否从细胞中分泌的视觉线索)、红细胞生成素(一种参与造血的人类蛋白质)、etanercept(一种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性蛋白质)和抗 PD-L1 (另一种用于治疗癌症的治疗性蛋白质)。在实验室中,当修饰过的mRNA被包装进脂质纳米颗粒并输送到细胞中时,细胞会将由这些mRNA制成的SP标记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的液体中。牛皮癣是一种引起皮肤炎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研究人员用经过修饰的编码药物 etanercept 的 mRNA 治疗患有牛皮癣的小鼠时,它们的皮肤斑块明显减少。当他们用经过修饰的编码抗-PD-L1的mRNA治疗患有结肠癌和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小鼠时,肿瘤生长明显减少,小鼠的存活时间是未治疗小鼠的两倍。研究人员说,利用他们的信号肽工程核酸设计(SEND)让人体自身的机器制造和输送治疗用蛋白质,可能会提高目前通过输液给药的蛋白质药物的疗效,并有助于克服与之相关的副作用。他们说,利用这种技术生产的药物可以改善炎症性疾病、癌症、凝血障碍、糖尿病和各种遗传性疾病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减肥“神药”拒绝中国人?

减肥“神药”拒绝中国人? 一系列打击甚至令诺和诺德的股价一度下跌2.87%,所幸,还不足以浇灭中国人对减肥“神药”的期待。只是,司美格鲁肽进入中国的过程还是难免坎坷。6月25日诺和诺德刚宣布“减重版”产品在中国获批,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开卖了,6月27日就又传出“在中国限售”的消息,一下在舆论中炸开了锅。对此,诺和诺德告诉虎嗅,他们将“本着对患者负责的原则,上市后以周密计划的方式供应诺和盈(虎嗅注:司美格鲁肽“减重版”,Wegovy)”,从而确保患者用药的连续性,即确保已经开始接受治疗的患者能够持续获得治疗。据诺和诺德介绍,诺和盈已经在全球超10个国家上市,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他们“正在努力增加GLP-1类药物的产品供应”,并将以“负责任的方式在全球市场分配现有产品供应”,遵循的也将是“一致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大众的情绪,不过,仍有行业人士认为这个回应太过官方,并直指目前“降糖版”的司美格鲁肽(诺和泰)已经在部分医院出现了断供的情况。从部分医疗机构反馈和电商平台的销售情况看,诺和泰尚未出现大规模断货的情况。诺和诺德告诉虎嗅:“ 2023到2024年,我们持续增加诺和泰在中国市场的供应,以更好地帮助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司美格鲁肽是一种活性分子,有多重作用机制,产品形式也比较多样。目前诺和诺德有三款活性分子为司美格鲁肽的产品,除了此次获批的诺和盈(Wegovy,目前在国内暂未上市销售),还有“降糖版”的诺和泰(Ozempic),以及口服成人2型糖尿病用药诺和忻(于今年1月获批,还没有上市销售)。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其减重用途。自从2021年“减重版”在美国获批,司美格鲁肽就点燃了整个投资界的热情,诺和诺德、礼来等GLP-1类药物研发企业,都走上了名利双收的康庄大道。诺和诺德市值逐步逼近6500亿美元,礼来的市值更是达到8690亿美元的高度,正在赶超台积电。二者把制药界原本的“领头羊”强生(市值3500多亿美元),远远甩在了身后。司美格鲁肽更是跑在最前面的。在GLP-1类降糖药中,该药占到了55%以上市场,在减重领域也占到了85%的市场份额。业界预计,今年其销售收入就将突破280亿美元,司美格鲁肽将晋升为新“药王”。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在中国上市,无疑是在这个红火前景上,又添了一把柴。诺和诺德也向虎嗅表示:“自诺和盈获批之日起,我们已经按照计划正式启动了药品供应的相关流程,会尽快将这一重磅产品带入中国市场。”要知道,中国有庞大的糖尿病、肥胖群体和旺盛的治疗需求,是药企新的掘金富矿。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中有16.4%肥胖,加上超重者,总比例超过50%。到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率或将超65%,归因于相关问题的治疗费就将达到4180亿元。另据Frost&Sullivan预测,届时,我国GLP-1类药物市场规模也将达到515亿元。这种情况下,诺和诺德真的会限制司美格鲁肽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吗?又是“饥饿营销”?“司美格鲁肽销量的’天花板’,就是它的产能。”有医药行业资深人士向虎嗅调侃说。事实上,因为试验数据太好、海外名人又频繁“带货”,司美格鲁肽的需求量增长太快,超出了药企的预期。这导致欧美等地常曝出司美格鲁肽等GLP-1类药品断货的消息。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都曾被FDA列为短缺药物。在中国,过去两年里,也并不是每个人每次去医院都能开出司美格鲁肽的。一方面因为当时中国批准上市的是“降糖版”的司美格鲁肽,所以,原则上只有糖尿病患者可以拿到该药处方;另一方面,司美格鲁肽真的供不应求。在某电商平台上,官方店的司美格鲁肽也有在部分地区“缺货”的情况。诺和诺德和礼来,都在投入大笔资金用于扩大产能。据诺和诺德介绍,为了扩大产能,应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从2023年到2024年,诺和诺德将累计投资超过230亿美元,这是公司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投资。同期,礼来的相关投入也有至少90亿美元了。但是产能问题的解决看起来还有待时日,诺和诺德新增产能会在2026至2029年陆续投入使用;礼来的首席财务官Anat Ashkenazi更是公开表示,替尔泊肽到2025年还是会供不应求。这使事件性质发生了变化。“所谓限售的说法似乎并不准确。”资深管理顾问贺滨告诉虎嗅,因为限售一般是指供应充足但对特定地区限制限售,但司美格鲁肽目前情况是供应不足,严格的表述,可能应该说是产能不足导致企业不得不做出销售规划。即便在中国销售量较少也称不上是限售,而只能是药品分发上的倾向问题。“就像是我在家里举办一个宴会,邀请谁来参加,是与我产权相关的自主权。”贺滨向虎嗅表示。随着中国这个大市场入局,GLP-1类药物的供需关系会更加紧张吗?与海外GLP-1类药物的拥趸们担心的情况相反,该药刚进入中国之初,销量很可能并不会很高。正因为此,中国区市场是否能拿到更高的分发权重也是存疑的。从历史经验看,先进疗法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供应不充分的情况很多。比如:新冠特效药辉瑞的P药(Paxlovid)就曾经“一药难求”。更早些时候,默沙东的HPV九价疫苗(商品名:佳达修9),也让都使丽人们抢到焦虑。这些情况也曾被指是“饥饿营销”。业界认为,在其背后,实际上是企业根据市场情况给出了不同分发权重。尽管中国人口众多,患病人数和用药市场都很庞大,但是够购买力有限。有些产品,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价格已经降到地板了,但是对于中国的患者来说仍然是价格高昂,难以接受。比如司美格鲁肽“降糖版”产品诺和泰,在中国医保降价后,其1.5ml和3ml产品的单支价格分别是478.5元、814元,即便是在电商平台,也可以花七八百元买到一支,单月用药费用约800元,远低于该药在美国的费用(均价948美元/月,约合人民币6895元)。然而,这个价格在糖尿病用药领域还是很高。因为集采、医保降价后,中国常见糖尿病用药的价格基本都非常低了,比如:“销冠”二甲双胍,单片售价甚至可以低至3分钱。即便是用于减肥,也有年轻人认为其价格偏高,转而选择利拉鲁肽等价格更低的GLP-1类药物。从数据上看,诺和泰(司美格鲁肽的“降糖版”)2021年进入中国,3年以来其年销售额分别是3.03亿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3.19亿元)、21.96亿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23.11亿元)和48.21亿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50.73亿元),在全球销售额中占比分别是0.9%、3.7%和5.0%。价格又低,市场规模又小,中国市场很难获得进口药的偏爱。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面临巨大压力的GLP-1类药物赛道尤其如此。数据来自:诺和诺德2023年财报/虎嗅制图未必是中国人的最佳选择当然,药品上市初期的“短缺”问题,一般在药品生命周期进入中后期,市场需求充分释放、价格持续降低之后,会最终得到解决。比如:佳达修9,2022年在华销售额增长22%,默沙东财报中也着重提到这一点,2023年该产品在中国的批签发量同比又增长了133%,不再“一苗难求”了。GLP-1类药物在中国也有诱人的市场前景。米内网统计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GLP-1类药物在中国降糖药市场上已经占据了首位,占比超过了25%。在总的年销售额上,也只略逊色于传统降糖“神药”二甲双胍。另据中信证券测算,到2030年,中国GLP-1类药物仅减重市场就有383亿元的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市场对于任何GLP-1类药品供应商,都是不能放弃的战场。只不过,在产品迭代和仿制药(其在中...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