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内存芯片价格的下降导致三星电子和美光科技等最大的内存生产商发布了悲观的预测。其他一些企业担心供应过剩加剧,已承诺削减产能

近几个月内存芯片价格的下降导致三星电子和美光科技等最大的内存生产商发布了悲观的预测。其他一些企业担心供应过剩加剧,已承诺削减产能计划。芯片业高管和行业分析师认为,在明年年中之前,价格的下跌不会见底,甚至不会放缓。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内存芯片价格一年多以来首次反弹

内存芯片价格一年多以来首次反弹 三星 电子近日通知分销商,将不再以低于当前价格出售 DRAM 芯片。DRAM 现货价格日前停止下跌,明显早于预期。另据全球半导体观察 DRAMeXchange 数据,最常见的 DRAM 产品之一 DDR4 16Gb 2600 的现货价格在4月11日上涨0.78%,成为自2022年3月7日以来的首次价格上涨。招商证券认为,在三星电子近期减产后,内存芯片价格出现一年多以来的首次反弹,市场价格复苏有望快于预期,2023全年预计呈现先抑后扬态势。

封面图片

内存芯片价格持续上涨:预估三星利润暴增1300%

内存芯片价格持续上涨:预估三星利润暴增1300% 这一显著的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内存芯片价格的持续上涨。TrendForce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DRAM芯片价格环比上涨了13%至18%,而NAND Flash存储芯片的价格上涨更是达到了15%至20%。这一价格上涨趋势直接推动了三星半导体部门的营业利润预计达到4.6万亿韩元(约合33.3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由亏转盈的巨大转变。尽管智能手机销量保持稳定,但由于组件成本的上涨以及对AI服务的营销和研发投入增加,三星的移动业务营业利润在第二季度可能面临下滑。然而,半导体领域的强劲表现预计将支撑三星整体利润的大幅增长。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对高性能存储芯片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将进一步推动存储芯片市场的发展,三星将从这一趋势中获益匪浅。需要注意的是,利润数据是基于分析师预测,最终财务数据还是要等三星正式公布其第二季度财报。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退无可退!日系车市场份额跌至14.4% 日产等被传在华削减产能

退无可退!日系车市场份额跌至14.4% 日产等被传在华削减产能 “由于燃油车目前的促销已经达到一定的底线,因此形成了新能源车独自降价蚕食燃油车市场的局面。”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新能源车掀起的价格战正传导并直接影响燃油车的市场表现。近日还有消息传出,广州南沙有一家东风日产4S店要退网终止营业。记者拨通了该店的服务电话,该店的汽车销售人员对此表示否认:“我们的店并没有退网,但换了投资人。店内还可以正常提供试驾等业务。等待售后服务交接和转移之后,店内业务就会完全恢复。”尽管该店撤店一事不属实,但日系车式微却是不争的事实。两家日本车企计划削减在华的生产规模,日产汽车考虑将在中国的产能削减30%,本田则计划削减20%。对此,记者分别向本田与日产方面求证。本田方面回应称:“我们没有确定,也没有对外公布过关于产能调整的措施。”日产方面给出了相似的回答称:“目前没有事实支持这一报道。”对于日系车的困境,业内均聚焦于新能源车的特点让日系车优势不再。与此同时,日系车在电动车转型之上踟蹰不前。“失速”之下,日系车该如何拯救自己?降价潮下 日系车已“退无可退”今年春节刚过,比亚迪把价格战打到了合资品牌燃油车的腹地。作为A级家轿的实力选手,轩逸可以说是市场的“常青树”。在2020年~2022年,轩逸连续3年问鼎燃油轿车销量王。但在2023年,比亚迪秦PLUS以43.4万辆的销量成为当年的轿车销冠。比亚迪的价格攻势下,日系车不是没有反击。据记者了解,部分地区的经销商已经将轩逸经典版的价格调整至6.98万元起。上述东风日产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轩逸经典版低配最后落地价约在8万元,新轩逸也有2万元左右的现金优惠。“这么调整是为了应对市场的价格战,真的已经退无可退。”述东风日产销售人员表示。但消费者似乎没有买账。今年2月,比亚迪秦PLUS以月销2.1万辆的成绩登上了销量榜单第一,轩逸同期销量近2万辆。“走量的轩逸经典版确实有些‘毛坯’,开起来代步没有问题的,这些基础性能完全不输。但是可能在一些配置上,确实比不上国产车,且国产车的价格实在太便宜了。”上述东风日产销售人员说。“轩逸驾乘舒适、CVT无级变速箱平顺省油等特点是家庭用户的首选。整个日系车好开又省油,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不过,在新能源时代,日系车省油的优势被插混车型、纯电车型的优势碾压了,选择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了。”上述东风日产销售人员认为,比亚迪秦PLUS确实从轩逸手中抢走了一部分的客户。事实上,不仅是轩逸受到了国产车降价的冲击。朗逸、卡罗拉同样也不例外。2023年,两者的销量分别下滑了6%和31%。日系车市场份额跌至14.4%曾经,日系车有着“买发动机送车”的称呼,但是现在它们正在把市场份额“拱手让人”。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2月,日系车销量约为15.9万辆,同比下滑35.7%,日系车的市场份额为14.4%。图片来源:乘联会而在3年前的2020年,日系车企的市场份额一度达到了24.1%。图片来源:乘联会从销量排名来看,2024年2月厂商批发销量排行榜上,已经没有一家日系品牌进入前十名。但在3年之前,前10名中日系车可以占据3个席位。前15名中,日系车更是能够占据5个席位。图片来源:乘联会落在具体的车企身上,“下滑”也成为了主旋律。2023年,日产8年来在华销量首次跌破百万辆大关,为79.3万辆,其在2018年的巅峰时期销量达到了156万辆。本田2023年累计销量约123.42万辆,与2022年的137.31万辆相比下滑10.12%。销量下滑,使得日系车在合资车企的角色从“利润奶牛”变为业绩“拖油瓶”。3月8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在港股披露业绩预亏情况,并给出两点理由:“一是合资非豪华品牌的市场空间被大幅挤压,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二是新能源业务还处于战略投入期,新能源、智能化领域研发、品牌、渠道建设等投入加大。”中国市场销量下滑,也让日产和本田开始重新规划产能。报道称,日产在华的年产能可能会从目前的160万辆削减至110万辆,而本田从原本的160万辆减少到120万辆左右。日产和本田方面都予以否认。但是,日产与本田都已经开始通过出海来消化国内的产能。根据公开资料,东风本田的CR-V和e:NS1车型已经出海。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松山昌史表示,日产考虑将在华生产和开发的燃油车,以及即将推出的混动与纯电动汽车出口到海外市场。“电动车成冷门车”电动化转型缓慢是日系车的重要症结之一。直到近两年,日产汽车在国内推出了艾睿雅,本田汽车推出了e:NP品牌,丰田则有bZ4X车型。记者在走访终端渠道时发现,艾睿雅被摆在该家东风日产4S店最靠后的角落里,进店的消费者很难第一时间看到它。“这是一款冷门车。从这款车上市至今,我们店还没有卖出过一台。而且到店的消费者也很少是来看新能源车的。”上述东风日产店的汽车销售人员表示,他们店仅有一台艾睿雅展车,没有试驾车,也没有其他现车。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广汽本田4S店。这家广汽本田4S店将店里的“C位”给了销量担当雅阁,其纯电车型没有摆放在店内。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辛旭 摄不过,日系车企也没有放弃,如今正在尝试在雅阁、卡罗拉、奇骏等热销车型上推出强电智混、智能电混、超混电驱等多种混动版本,期望以这种方式来让消费者为其技术和产品买单,弥补新能源战略上的迟缓。目前为止,东风本田、广汽丰田还采取了推新能源子品牌的做法来证明自己电动化的决心。此外,本田和日产还在考虑通过合作应对挑战。3月15日,日产和本田宣布签署谅解备忘录,就电动汽车业务展开全面合作,包含联合采购、共同开发动力平台、零配件通用化等。日产与本田希望通过资源整合实现降本,提升对电动车产品竞争力。不过,双方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仅签署谅解备忘录,是否会达成最终合作以及具体合作方向仍有待确认。眼下,日系车已经加速电动化转型。但在比亚迪等本土制造商的进攻下,日系车稳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将不会容易,这也将是一场实力与智慧的考验。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已经降价的固态硬盘为什么突然涨价了?

已经降价的固态硬盘为什么突然涨价了? 什么是固态硬盘?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简称SSD,是一种主要以闪存(NAND Flash)作为存储介质的长期性存储器。这里面有两个概念需要重点说明一下:第一,对于存储介质来说,传统的机械硬盘是依靠“碟片”存储数据。上图为东芝DT02 7200RPM 2TB机械硬盘的拆解图,其中圆形的部分就是存储数据的“碟片”。而固态硬盘则是依靠芯片存储数据。具体来说,市面上大多数硬盘是依靠NAND Flash芯片来存储数据。不过也有少数固态硬盘依靠其它芯片存储数据,比如英特尔的900P、905P、P4800X、P5800X均采用了3D XPoint作为存储介质。而3D XPoint简而言之就是介于NAND和DRAM之间的产品。第二,固态硬盘是长期性存储器。这点主要是为了说明固态硬盘与内存的不同。由于固态硬盘和内存都能存储数据,且都以芯片作为存储介质,所以这两者经常会被一些人混淆。特别是对于手机产品来说,混淆的情况更加严重。简单来说,断电之后数据全没的是内存,断电之后数据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的(比如几年)是固态硬盘。固态硬盘的价格一般固态硬盘主要由3类芯片组成,如上图所示:1、NAND芯片:这是存储数据的芯片2、DRAM芯片:用于缓存(并非必须,有些固态硬盘会将DRAM芯片阉割掉)3、主控芯片:用于完成数据存取等工作而在上述3类芯片中,固态硬盘成本的大头一般是在NAND芯片,主控芯片和DRAM芯片在总成本中占较小。也因此固态硬盘的售价往往和NAND芯片价格直接关联。从中长期来看,NAND芯片的价格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1、技术迭代2、产能调整技术迭代:比如出现了新的存储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存储芯片单位容量的成本,这样NAND芯片的价格会整体下降。目前,存储密度提升的主要技术路径包括提高存储单元的可存储数位(bit)量和提升3D NAND Flash的堆叠层数。根据每个存储单元存储的可存储数位量,NAND Flash分为SLC、MLC、TLC、QLC。SLC(Single-level Cell)为每个存储单元存储的数据只有1位,而MLC(Multi-level Cell)、TLC(Triple-level Cell)和QLC(Quad-Level Cell)每个存储单元存储的数据分别为2位、3位与4位,存储密度梯度提升。传统NAND Flash为平面闪存(2D NAND),3D NAND使用多层垂直堆叠技术,拥有更大容量、更低功耗、更优耐用性以及更低成本的优势。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将来PLC(Penta-Level Cell)普及了,或者有厂商能造出堆叠层数更高的NAND芯片,那么NAND芯片价格又会迎来一波下降。产能调整:比如上游存储芯片原厂增加资本支出扩张产能,导致供过于求,NAND芯片的市场价格就会呈现下降趋势。反之亦然,当上游存储芯片原厂削减产能,导致供不应求,NAND芯片的市场价格就会呈现上升趋势。从短期来看,NAND芯片的价格主要受下游需求波动影响。比如固态硬盘价格的上涨可能导致固态硬盘下游客户短期内加大采购量,价格下跌则可能导致下游客户短期内减少采购量,从而对固态硬盘的供需产生影响,导致固态硬盘的市场价格波动幅度高于上游NAND芯片市场价格的波动。QLC的普及NAND芯片价格为什么先降后涨?简单来说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QLC的普及和NAND芯片减产。QLC从诞生之日起,来自性能和寿命方面的质疑就始终不绝于耳。但在2022年,众多服务器厂商开始接受并大量配置QLC固态硬盘进入到自己的产品中。以戴尔为例,戴尔科技集团在2022年宣布专为非结构化数据而生的PowerScale率先引入QLC SSD。其中PowerScale F600和F900这两款支持NVMe的节点提供了15TB和30TB两种QLC SSD的选择。特别是30TB的QLC SSD将提供PowerScale产品组合中密度最高的闪存。单个PowerScale F900节点就可支持高达736TB的原始容量或者900TB的有效容量(每个节点都开启数据缩减的情况下),而整个存储集群容量更提高至高达186PB,这将是以前最大容量的两倍。其实服务器厂商对于QLC固态硬盘表现出“真香”的态度并不让人意外。一方面随着行业的发展,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在不断增长。那么配置大容量固态硬盘就是必须的。另一方面,QLC真的便宜。或者按官方的话说:“引入QLC固态硬盘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部署全闪存储的整体TCO成本”。至于QLC的性能和寿命嘛,其实也没有那么大的问题。在寿命方面,虽然QLC的寿命低于TLC,但在“产品生命周期”内,QLC的寿命其实还是够用的。性能方面则可以通过其它技术进一步优化。对于基于QLC的固态硬盘产品,目前固态硬盘的供应商其实会通过多种技术对性能进行补偿,比如多通道、多die、利用高并发对性能进行补偿等。而服务器厂商则可以通过对存储系统的优化和创新对性能进行补偿,比如戴尔的PowerScale通过其存储系统整体性能的优化,使得使用QLC SSD的节点的性能和使用TLC SSD的节点维持在了同一个水平。具体来说,PowerScale本身是一个横向扩展,且通过多个节点和高速网络连接组合而成的存储集群系统,因此在实现读写功能时,或者说当有一个文件进来之后,PowerScale会把文件进行切片,然后分散给到所有的节点,让节点自己去实现落盘而背后代表的含义就是,数据不会只单独写到每一个节点之中,而是所有相关节点的多块存储介质分散地写,这样性能就得到了保障。在此基础上,PowerScale还有一个NVDIMM系统,也就是说它提供非易失性内存的能力,因此当数据写入每个节点之中时,并不是直接落盘,而是先落在每个节点的NVDIMM里,等在NVDIMM中攒够了一批再落盘。这样无论是TLC或者QLC的SSD,对PowerScale而言几乎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由此也最大化的利用了存储介质性能,并保证了对整个存储系统写操作的性能发挥。NAND芯片减产根据TrendForce的数据显示,五大NAND芯片厂商在2023年第三季度占据了大约95.4%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三星、海力士、西部数据、铠侠、美光这五大厂商只要开始减产,NAND芯片涨价就只是时间问题。铠侠:对四日市和北上闪存工厂进行生产调整,从2022年10月开始将其晶圆产量减少约30%。西部数据:在2022年第四季度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将把NAND闪存晶圆产量减少30%。美光:在2022年11月,美光就宣布了要将DRAM和NAND晶圆产量减少约20%(与截至9月1日的2022财年第四季度相比),并且美光首席执行官Sanjay Mehrotra还表示将继续监测行业状况,并根据需要作出进一步调整。这意味着美光实际减少的产能可能高于20%。海力士:在2022年10月海力士发布第三季度财报时,海力士曾表示今后将以收益性较低的产品为中心减少产量。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将保持投资缩减和减产的基调,使市场的供需平衡恢复正常。三星:三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根据评估,公司已经获得了足够的产量,以应对未来的存储芯片需求变化,三星正在调整将存储芯片产量降至有意义的水平,重点是已经获得额外供应的产品,以及优化生产线运营。”而对于三星具体的减产措施,2023年9月有业内人士透露,三星电子已加大NAND闪存减产力度,预计到2023年底减产幅度将达50%。三星已在2023年上半年将NAND闪存产量削减了20%。2023年下半年以来,三星减产的步伐有所加快,三星已将NAND闪存产量缩减约40%。所以由于五大NAND芯片厂商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减产策略,等到市场上的存量芯片消耗差不多了,NAND芯片也就会迎来涨价了。固态硬盘涨价NAND芯片涨价了,作为“下游产品”的固态硬盘也会随之涨价。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下游厂商对于涨价这件事会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以江波龙为例,江波龙电子主要从事Flash及DRAM存储器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拥有嵌入式存储、...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存储行业,活过来了

存储行业,活过来了 Gartner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存储器市场规模下降了37%,成为半导体市场中下降最大的细分领域。彼时几家存储大厂集体经营亏损预估达破纪录的50亿美元,创下过去15年来最严重的低迷。存储原厂相继减产、降价、减少开支...,以应对行业低迷。存储市场的“溃败”尚历历在目,每一位行业玩家和亲历者仍心有余悸。然而,纵使每一道车辙都留下了时代的印记,但周期轮转的车轮始终在滚滚向前。自2023年尾,2024年以来,随着芯片库存调整卓有成效,市场需求回暖推动,全球存储芯片价格正从去年的暴跌中逐步回升。这一在上论行业周期中跌宕最大,损失最惨重的赛道,似乎正在走出低谷。无论是存储原厂的业绩表现,还是调研机构的市场观察,都在印证这一观点。可以理解为:存储市场,活过来了。存储大厂业绩加速回暖随着手机、PC及服务器等行业市场需求的逐渐复苏,加上存储原厂产能削减措施的逐步实施,部分大类存储产品的价格已触底反弹,步入上升通道。涨价潮令上游存储大厂业绩加速回暖。三星电子:利润暴增931.3%,创历史最高在行业复苏的背景下,三星电子凭借其在内存芯片市场的领先地位,实现了营业利润的暴涨,为行业带来强烈的震动。4月5日,三星电子表示,随着芯片价格反弹,预计第一季度营业利润将增长931%。(三星将于4月30日公布包含详细的完整财报)从三星此次公布的财务预报来看,当季营收约为71万亿韩元,同比上涨11.4%;营业利润大幅上涨至6.6万亿韩元,同比暴增931.3%。近几个季度以来,存储芯片价格的持续上涨起到了积极作用。早在去年四季度,三星就开始率先对其存储芯片进行了涨价。据此前消息显示,三星在去年四季度对NAND Flash芯片报价上调10%至20%之后,又在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再逐季涨价20%,涨价幅度远超乎业界预期。在涨价的同时,三星还对于NAND Flash和DRAM进行了增产。NAND方面,三星电子正在提升其位于中国西安NAND Flash闪存厂的产能利用率,目前已恢复到了70%左右。自2023年二季度减产之后,三星西安NAND Flash厂的产能利用率在2023下半年一度滑落至20%~30%的低谷,但是随着2023年四季度市场需求的回暖,三星西安NAND Flash厂的产能利用率也开始逐步回升。DRAM方面,三星电子的目标是到2024年第四季度晶圆产量达到200万片,比去年的数字增长41%。三星现在的目标是通过提高生产水平来挽回损失的利润,预计未来需求将会增加。三星电子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庞大的产能规模,成功抓住了市场机遇,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其中,内存芯片业务的销售额和利润的大幅增长,成为推动公司整体业绩提升的重要力量。在日前举行的年度股东大会上,三星预计2024年旗下存储半导体部门销售额有望恢复至2022年的水平,同时还定下了更高的目标要在两到三年内,重新夺回全球芯片市场第一的位置。除了芯片周期的回暖,三星还可能在近期迎来更多好消息。上个月,英伟达CEO黄仁勋暗示,英伟达有意采购三星的HBM芯片。有韩媒爆料称,英伟达最快将从9月开始大量购买三星电子的12层HBM3E。倘若消息落实,这将为三星电子未来的业绩进一步增长带来潜在动力。美光科技:HBM在2024年销售一空3月20日,美国存储芯片大厂美光公布了截至2024年2月29日的2024财年第二季财报,美光第二财季受益于DRAM和NAND Flash需求及价格同步上升,该季营收58亿美元,同比大涨58%,环比增长23%。美光2024财年第二季财报(图源:美光财报)从具体产品划分收入构成来看,美光第二财季DRAM收入环比增长21%至42亿美元,占总收入的71%。这主要得益于该季DRAM平均价格上涨了10%,出货量也有个位数百分比的增长;第二财季NAND收入环比增长了27%至16亿美元,占美光总收入的27%。根据此前美光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其第二财季DRAM平均价格上涨了10%;NAND Flash的平均价格涨幅超过了30%。同时财报也显示,产品涨价带动了美光的整体毛利率提升了19个百分点。据悉,美光在该季营收、毛利率、净利均大超预期,并成功结束连续五个季度的亏损,扭亏为盈。从各应用领域收入来看,来自数据中心领域的营收增长是最为迅猛,环比增长超过一倍。这主要得益于AI服务器的需求正在推动HBM、DDR5和数据中心SSD的快速增长。这进而也导致了先进的DRAM和NAND的供应处于供不应求当中,对所有存储器和存储终端市场的定价产生了积极的连锁反应。美光在财报中强调:“我们的HBM在2024年销售一空,2025年的绝大多数供应已经分配完毕。我们继续预计HBM比特份额将在2025年的某个时候与我们的整体DRAM比特份额相等。”美光预计,接下来每个季度的芯片价格都会上涨,重申2025财年将实现创纪录的收入,云收入也将呈现季度翻倍增长,同时客户的库存已经减少,急需补充新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2024财年,美光的业绩增长动力主要还是来自于DRAM和NAND Flash的价格上涨及需求的增长。而HBM所能够为美光带来的营收贡献仍比较有限。美光最新业绩以及业绩展望数据表明,美光已经熬过整个芯片行业周期的最糟糕时期,并且重新走向盈利模式,AI热潮带来的存储需求激增可谓核心驱动力。美光首席执行官Sanjay Mehrotra在业绩会议上向投资者承诺,2024年将标志着存储行业大幅反弹,2025年则将达到创纪录的销售额水平。但这也意味着美光需要加大产能制造足够数量的HBM存储,这需要与英伟达等AI芯片厂商紧密合作,帮助数据中心运营商们加快AI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及开发更多的人工智能软件。SK海力士:率先扭亏为盈SK海力士是存储巨头中率先实现全公司单季度扭亏的公司。据财报显示,SK海力士2023财年第四季度结合并收入为11.306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为0.346万亿韩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SK海力士仅时隔一年就摆脱了从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一直持续的营业亏损。SK海力士季度毛利率和净利率表现(图源:SK海力士财报)顺应高性能DRAM需求的增长趋势,SK海力士将顺利进行用于AI的存储器HBM3E的量产和HBM4的研发,同时将DDR5 DRAM和LPDDR5T DRAM等高性能、高容量产品及时供应于服务器和移动端市场。对于市况复苏相对缓慢的NAND闪存,SK海力士2023年主要集中于投资和费用的效率化。后续,SK海力士决定通过以eSSD等高端产品为主扩大销售,改善盈利并加强内部管理。除此之外,从铠侠、西部数据以及存储器终端厂商发布的最新财报中也可以看出,各大厂商业绩均迎来较好表现。2024年,存储行业步入上行周期眼下存储芯片最核心的三大应用市场,即手机、PC和服务器,已基本突破了“黑暗期”。同时,以智能汽车、AI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兴起,将在未来推动存储产业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从行业角度看,根据TrendForce预测数据,不论是DRAM还是NAND Flash,2024年的整体存储合约均价有望呈现逐季上涨态势,同时通过观察以三星、SK海力士为代表的头部存储厂商近期业绩的环比改善变化,存储行业有望在2024年步入上行周期。有业内人士表示,去年三、四季度是存储大厂减产限制供应所带动的涨价;而如今涨价主要是因为新需求增加所带动的,接下来延续涨价没有悬念。此前韩国公布今年3月份芯片出口额年增35.7%,达到117亿美元,创下2022年3月以来的最佳单月表现。这一数据也显示出,目前半导体市场在经历低谷之后,已经开始逐步反弹。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DRAM芯片价格较前一季度增加约20%,而NAND Flash芯片价格涨幅在23%-28%之间。展望第二季度,TrendForce预估DRA...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半导体全球“第一”争夺战

半导体全球“第一”争夺战 本来,在“争夺第一”的爱恨纠缠之中,只有英特尔和三星两位人选。不过2023年的情况出乎人们的意料:去年英特尔挤下三星,成为全球芯片销售霸主,英伟达快速攀升至第二,三星则退居第三。现在,能够获得争夺第一资格的,已经出现了三位候选者:英特尔、英伟达、三星。01“第一”王座的候选者被AI潮流推上的候选者去年,半导体市场以存储衰退为标志,整体增长处于下滑区间。就在这样的一年里,一个开创性的事件发生了,英伟达的销售额在半导体厂商的销量排名中占据了榜首。从TechInsights公布的数据来看,英伟达2023年Q4的半导体销售额增长23%,达到了98亿美元。而这个季度的营收里,台积电是196亿美元、三星是164亿美元、英特尔则为146亿美元。英伟达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供应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英伟达从2019-2024年的五年来按照产品线可视化的收入。从上图能够看出,英伟达的主要收入已经发生了变化。曾经历史上,占据大部分份额的还是主要的业务线GPU,但是在生成式AI的浪潮下,用于分析和人工智能的数据中心处理器已经成为其最大的收入来源。这类数据中心处理器的昂贵,大家都有目共睹。虽然贵,但为了维持大模型需要的大算力,科技公司都不得不爽快付钱。那么英伟达的第二大收入则是计算机GPU,占到了17.1%。这两条产品线合计能够占到英伟达收入的95.1%。上图显示了半导体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公司的市值比较(截至2024年4月9日),能够看出英伟达的市值一枝独秀,超过1万亿美元,英特尔的市值则在1600美元左右。此外,英伟达的利润方面一直在创历史新高,去年Q3季度,毛利率在74%,到了Q4季度毛利率继续上涨到76%。这么来看,上游的台积电等代工企业也没有在英伟达身上分到AI 盛宴,被英伟达独吞了。英特尔:老牌半导体“第一”英特尔在半导体领域是老大,毋庸置疑。1978年,英特尔生产出了著名的16位8086处理器。它是史上第一款x86处理器,后来也成为个人计算机的标准平台,意义非凡。在1980年主导和推动全球PC市场,到了1992年,英特尔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半导体供应商。此后的25年,英特尔稳坐龙头,从未跌落。直到2017年,三星将其取而代之。从去年的统计结果来看,英特尔营收达到542.28亿美元。英特尔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客户端业务和数据中心及AI业务,这两大业务是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两者合计占比达到80%以上。分别来看,去年PC市场从底部回暖,英特尔的PC客户端业务也有变化,营收在293亿美元,尤其是第四季度该业务营收同比上涨了33%。虽然PC业务有恢复的趋势,但是数据中心业务是在下滑的。全年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业务群 (DCAI)营收在155亿美元,同比下滑20%。数据中心市场红红火火,但英特尔却难见增长,足以看出英特尔面临的对手依旧强劲。三星:韩国产业代表存储市场去年的萎缩,还是影响到了三星。2023年三星电子半导体部门的销售额在443.74亿美元,比起2022年下降了33.8%。这么大的营收下滑,让三星从第一跌到了第三。三星DS部门生产的DRAM(内存)、NAND Flash(闪存)存储芯片常年贡献公司60%以上的收入,是第一大营收部门。因此,2022年开始的存储芯片价格大跌,直接带崩了公司业绩。从财务报告来看,三星受到存储芯片业务部近15万亿韩元历史巨亏的拖累,三星集团全年收入减少14%,营业利润减少超八成,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15年来首次跌破10万亿韩元。三星半导体部门的首席执行官兼设备解决方案 (DS) 部门负责人Kyung Kye-hyun在召开年度股东大会上放话:“我们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重新夺回全球第一的位置。”02争夺“第一”,谁更有胜算?其实我们关注“第一”,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个企业能够成为龙头,更多的是未来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风向。2023年,半导体行业整体下行。数据显示,去年该行业规模5448亿美元,相较2022年下滑8.8%。除了英伟达外,无论是英特尔还是三星都出现了营业额下降的情况。2024年来讲,还是有转机的。到底在争夺“第一”的比赛中,谁能够有更多胜算呢?存储芯片价格涨势已成定局三星能够多次取代英特尔和其存储的发展不无关系。目前存储市场报价始终是在上涨的。数据显示,固态硬盘(SSD)今年一季度的大宗交易价格比去年四季度高出1成,且连续两个季度呈上涨趋势。此外,NAND闪存价格已经连续5个月上涨,其中2024年1月份USB通用NAND闪存卡(128Gb 16G×8 MLC)的固定成交价格为4.72美元,环比上涨8.87%,2月份继续环比增长3.82%至4.9美元。从今年一季度的财务情况来看,三星正在走向上坡。受益于内存价格反弹,三星电子今年第一季度营业利润同比暴增931%。4月5日,三星在其初步财报中称,今年第一季度的营业利润为6.6万亿韩元(约49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6400亿韩元。这也创下了三星自2022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高营业利润纪录。第一季度营收将同比增长11%至71万亿韩元。此外,我们也能看到HBM的出现,也同样将SK 海力士从利润暴跌的路上拉了回来。目前,三星在HBM方面的最新进展来看,截至2023年底,三星已完成与三大GPU客户的HBM3资格认证,并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HBM3E 12-Hi的样品测试正在进行,预计2024年第二季度开始晶圆贴片,第三季度起将大规模增产。那么在存储的助力下,无论能否回到第一,三星的业绩增长是可以预见的。代工初绽微光代工方面,英特尔和三星两家的代工业务,虽然都做得声势浩大,但与代工的头部台积电确实相距甚远。英特尔这边,在英特尔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中,披露了自家的芯片制造业务(通常称为代工业务)的财务状况。目前这个财务状况,并不算好。从披露来看,英特尔的代工业务在2023年的营业亏损在70亿美元,销售额在189亿美元。但是上一年,英特尔代工业务的亏损是在52亿美元,销售额在275亿美元。这么说,英特尔赋予厚望的代工业务,近两年来不仅销售额在减少,亏损还在扩大。从2000年初开始,三星开始提供晶圆代工服务,过去也曾是全球第一的芯片代工大厂,后被台积电反超。三星这边也在嚷嚷和台积电一较高下,但其2023年市场份额下滑至12%左右,与后者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不过,最近两家都接到了不小的代工订单。英特尔获得了价值150亿美元的代工订单,微软成为最新客户;三星则传出拿下了英伟达2.5D 封装订单。好日子还有多久?英伟达冲上第一,确实是意料之外。数据中心市场这块,英伟达作为霸主站稳脚跟。不过,GPU并不是一次性产品,英伟达的很多大客户都在囤积GPU,当微软、亚马逊达到所要的产能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在未来继续购买GPU。除非,英伟达再次推出的GPU,能够实现非常惊人的性能。股市上,曾经有一家公司,也受到过投资者的钟爱,只是当希望变成失望时,股价开始暴跌。那就是特斯拉,2017年,投资者相信电动汽车将会席卷全世界。不过,现实终究是残酷的,现在,特斯拉的股价较2021年的最高点下跌了超过50%。英伟达的目前的超高市值,与投资者对人工智能的狂热不无关系。我们不是要否认人工智能的颠覆力,不过还是可以想象一下,未来10年后是否真的有可能“人工智能将被应用于诸多领域,而且你需要那些能够运行只有英伟达可以提供的芯片的大型系统。”最近,英特尔发布了Gaudi 3 AI芯片采用台积电5nm工艺。在AI模型算力中,相比于英伟达H100 GPU,Gaudi3 AI芯片的模型训练速度、推理速度分别提升40%和50%...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