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韦韬:所有高价值数据对正向业务有价值的时候,在黑产上价值往往更高

蚂蚁集团韦韬:所有高价值数据对正向业务有价值的时候,在黑产上价值往往更高 2024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4)期间,新浪科技对话蚂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安全官、蚂蚁密算董事长韦韬,他表示,所有高价值数据,对正向业务有价值的时候,在黑产上价值往往更高,在他看来,行业将会从通算、智算走向密算,并且将保障存储计算、运维研发全链路安全可控。韦韬首先提到当下大模型发展面对的最关键问题不是算力,而是数据,他说:“整个大模型技术往下面一步演进,无论是在通用技术领域,特别是在专业领域,大模型现在最缺的是数据,数据才是决定 AI 应用能力的上限。当没有数据的时候,无论是更聪明的大模型,还是最聪明的人都是做不出决策的,要硬做决策只能盲猜或者胡说八道。真正的行业、专业应用问题解决,都是依赖于关键数据的供给能不能按需获得。”(新浪科技)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Cathie Wood:灰度是DCG目前最有价值的部分】

【Cathie Wood:灰度是DCG目前最有价值的部分】 ARK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Cathie Wood周二表示,灰度投资的信托基金是该公司目前最有价值的部分,它们是摇钱树。我们认为,他们会尽力保住这一点。Genesis的困境让其母公司DCG的健康状况受到质疑,但显而易见,灰度是该公司最稳健的业务部门。 数据显示,Wood最近一直在“抄底”比特币信托基金灰度比特币信托(Grayscale Bitcoin Trust,GBTC)。根据ARK Invest的交易披露,木头姐上周于其旗下所管理的ARK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ETF(ARKW.US)中增持了约31.53万股GBTC。ARKW本月已经三次增持了GBTC,这是自2021年7月以来的首次。尽管GBTC相对于比特币的折让率已跌至创纪录水平,但Wood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将会缩小,GBTC有“很大的上行空间”。 尽管FTX的崩溃加剧了加密货币投资者的恐慌,但Wood表示,对GBTC的托管安排“感到放心”。我们知道所有GBTC背后的比特币都在Coinbase的冷钱包(cold storage)中,Coinbase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在这里感觉很舒服。 Wood表示,预计比特币将在FTX崩溃引发的危机过后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Wood坚持乐观地预测,到2030年,比特币的价格将达到每枚100万美元,原因是这种数字资产的基础技术。

封面图片

英伟达透露中国数据中心业务收入 正向中国客户提供新品样品

英伟达透露中国数据中心业务收入 正向中国客户提供新品样品 财报发布之后,英伟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以及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科莉特·克雷斯(Colette Kress)等高管参加了季度财报电话会议,详细解读了财报的关键点并回答了分析师们的提问。在电话会议中,英伟达的高管团队详尽地列举了采纳英伟达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和行业,证明了公司业务在市场上的需求无穷无尽。黄仁勋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应用领域。这不仅是开发软件的新方法,也是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催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这推动了我们的增长。”他进一步补充道:“我们正在向新的行业扩展我们的多元化业务。”“汽车、医疗、机器人、金融服务等价值数百亿美元的行业都在拥簇我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黄仁勋预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将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发展。“世界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英伟达首席财务官克雷斯表示。“第四财季的数据中心收入主要是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相关训练所推动的。我们估计,过去一年中约有40%的数据中心收入来源于人工智能。”她特别提到,微软的Copilot使用了英伟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最近取得了成功。此外,Meta在最近一个季度也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视作其增长的主要动力。克雷斯指出:“过去一年中,各行各业采用人工智能成为了最显著的趋势之一。”“近80家汽车制造商正在使用英伟达的人工智能架构进行自动驾驶和其他应用的开发。我们预计这一数字将继续增长。”“制药公司正利用我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计算机辅助的药物发现,”她继续说道。“在金融服务领域,多家公司正在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欺诈检测、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及完成交易。”克雷斯强调:“……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都见证了强劲的增长。”她提到,第四财季中国市场的数据中心收入占比约为5%,并预计这一比例在当前季度将保持稳定。英伟达表示,数据中心的营收受到了美国最近对中国市场出口先进人工智能芯片所施加的限制的影响。黄仁勋表示:“我们清楚地了解这些限制,并且已经通过一种软件无法破解的方式对我们的产品进行了重新配置,这需要一些时间,因此我们现在正重新向中国市场供应产品。”“我们目前正在向中国客户提供样品。”在第四财季英伟达推出的新产品中,Spectrum-X网络平台是第一个专为提升生成式人工智能性能而设计的以太网平台。克雷斯表示:“本季度,我们正在按计划交付Spectrum-X。”她还指出,尽管公司的人工智能GPU芯片供应已经有所改善,但预计在今年晚些时候发货的新一代B100芯片仍将供不应求。克雷斯表示:“我们很高兴看到基于Hopper架构的产品供应正在改善。”“对Hopper产品的需求依然非常强劲。我们预见到,由于需求远超供应,下一代产品的供应将面临限制。”黄仁勋则表示,“无论何时我们推出新产品,正如你所知,它们都会从零增长到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完成。”展望2025财年第一财季,英伟达预计营收将达到240亿美元,有上下2%的浮动。分析师此前预测的当季营收为220亿美元。黄仁勋表示:“我们一次只预测一个季度,但从根本上讲,增长的条件是非常好的。”“我们正处在从通用计算向加速计算转变的阶段。”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最近一周时间在上海、深圳、北京见了近20位一线AI从业者,其中包括投资人,大厂AI业务&模型厂&应用厂的员工,独立开发者,fou

最近一周时间在上海、深圳、北京见了近20位一线AI从业者,其中包括投资人,大厂AI业务&模型厂&应用厂的员工,独立开发者,founder。很累,收获也很多。总结一下我觉得重要的共识和非共识,以下内容没有优先顺序,想到哪写到哪: 1.关于竞争:大厂、模型厂、应用厂 大厂没有逃脱局部兵力不足的问题,越是铺得广的厂这个问题越严重,字节的遍历填格子打法在业务相似度低的时候是人才密度不够的,战术上重视就行。反而阿里的通义因为更研究院模式,没有主核,分布式创新使得反而跑出来一些模型和应用侧有意思的东西,这个很值得大厂内部思考一下。 模型厂基于GPT-5迟迟不到,可能也判断出了,算力未必是万能解药,开始卷差异化,差异化对于tob的竞争尤为重要。但国内的模型厂还有一个不得不卷应用的任务,但不基于模型差异化的应用很难卷出用户体验增量,各位厂里的小伙伴都在努力地拉齐共识和内部创新的过程中。 应用厂,AI搜索的共识形成得太快了,其实没有留下太多保护期,大明牌的卷度会很激烈。反而是AI+every thing因为去年的过分乐观到今年的幻灭,留出了大量的创新保护窗口,给不迷信AI解决一切问题,但试图先用AI对具体领域做一些用户体验提升的公司留下了机会。 额外补一个硬件厂,世界上还有大量的数据没有被搜集,每个带有数据收集器的硬件厂都有属于自己的机会,但硬件厂目前很少有软硬一体的能力。补齐短板的玩家会可能会跑出来新东西。 2.关于模型能力 GPT-4o展示了快非常重要,快是核心体验之一,那么moe就必须得卷了,groq这种加速的基建也会变得非常有价值。如果大规模的智力代差比如3.5->4不会卷得那么快的话,代差之间可能更多是成本和速度的竞争。 长上下文很牛,但低成本的长上下文才有意义,基于长上下文成本急剧下降这个假设,能解决很多当前的用户体验问题。 多模态暂时在应用层的优势不明显,不考虑终态世界模型之类的,当前可能主要体现在一些之前没覆盖到的小CV场景。 fine - tuning不是净提升,是某类问题解决的更好,但通用问题更差的trade off,可以通过调整尽量降低负面影响,但从技术成本和数据成本来考虑,暂时很难作为可普及的常用武器库。 更细分的卷法,卷RAG,卷function call,卷代码能力,卷交互理解,卷情绪理解等等 可能真正值得卷的是意图识别,意图识别才是ai的推荐系统。 3.关于投融资 国内目前的情况是:创业者说市场温度低难拿钱,投资人说好项目少没法投。回到本质还是大家想用钱干什么,如果是为了加速市场形成,烧出一个煊赫盛世应该是不太可能了,因为各有各的难处,但如果真的想要构建一个未来5-10年在AI世界有独特社会分工的企业,大家还是很认可的。但目前市面上能持之以恒解自己的题的人很稀缺。 海外听到了多种说法,鉴于没有一手信息就不评价了,但如果做海外市场,还是建议谨慎考虑融资动作。 4.关于用户需求 PMF对还是TMF对?还是前者对,但现在加了一层技术可行性的约束,使用门槛很高,但体验提升巨大,也有机会。 工具效率/工作流,这是目前AI落地得最好的部分,但目前最大公约数已经挖完了,而AI目前远达不到数字员工的级别,很长一段时间基于某个职业的AI工作流copilot应该都是主要落地形式。tob和toc在这个领域都能持续跑出来赚钱的东西。 情感陪伴/内容消费,成本下不来,质量上不去,商业模式讲不清楚(付费逻辑只有hs内容能跑通,免费逻辑留存一直上不去)。 AI也不是唯一主线,AR眼镜等硬件对原本手机场景的分割,电话、拍照、翻译。还有web3。基于满足用户需求来思考,AI未必是唯一的锤子。 5.关于长期主义的优劣势 这回出来有一个比较深的感受是,基本上可以把founder分为偏长期主义和不偏长期主义两类,而这两类似乎都有其生存空间和价值。 因为我的个人偏好,所以说明一下长期主义的优劣势: 优势是,长期主义在各类决策上,难度都会降纬,因为长期主义代表你对于未来世界是有一个大概想象的,你知道五年之后想要什么,所以对于判断做什么不做什么会变容易,对于招谁不招谁也会变得容易。单一目标的决策总是比多目标的决策好做。 劣势是,早期找PMF切入点可能会非常难且漫长,对于耐力、定力和资源的要求会更高,是的,长期主义是更消耗资源的,因为反馈周期会更长。

封面图片

扎克伯格与他价值8800亿的翻身秘密

扎克伯格与他价值8800亿的翻身秘密 此后还有一系列炸裂消息,近几天已广为流传:Meta 历史首次为股东派息;Meta 市值单日增加2061.4亿美元,成为美股历史上单日市值增加最多的公司;Meta 全年美股收益达到公司历史最高记录。所有的变化都一年内发生,Meta 市值从 3155 亿美元,狂飙至 1.2 万亿美元,差不多增加了 8800 亿美元,按 2023 年底的时间节点来算,约等于 19 个京东。这将扎克伯格一举提升为美国最富传奇色彩的 CEO 之一,势必也会成为最富争议的话题人物,同时给所有人留下一个问题:这家伙到底做了什么?一年时间,从泥沼到天堂如果站在 2023 开年的时间点,回看 Meta,你会觉得这家公司要完了。彼时的2023 年 2 月,Meta 发布 2022 全年及 Q4 财报,季度营收下降 4%,利润大降 55%。这宣告了自 Facebook 改名 Meta 后,在元宇宙上持续一年的彻底失败。备受关注的元宇宙业务部门 Reality Labs ,一年亏掉 137 亿美元,超过微软对 OpenAI 的总投资额。更多的隐患在于外部环境变化。2021 年 4 月,苹果调整了 iOS 系统的隐私政策APP 开发者需要在征得用户同意后,才能跟踪其在其他 APP 上的操作信息,专有术语叫做广告标识(IDFA),此前像 Facebook 这样以在线广告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社媒公司,极度依赖 IDFA 做定制化的广告推送。这也直接导致扎克伯格转向元宇宙,他迫切需要一个能绕开操作系统的新入口,以便重构用户信息收集的基础逻辑。2022 年 10 月,马斯克入主 Twitter,随即开始大幅裁员,优化 Twitter 成本结构,增加盈利能力。一方面人们相信马斯克,相信这将给 Meta 带来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裁员总是粗暴却有效的治理手段。这进一步削弱了资本市场对 Meta 的信心。但令大部分人没想到的是,这其实是 Meta 迄今为止最后一次显露颓势。2023 年 Q1,扎克伯格敲定第二次万人裁员,公司股价应声上涨。对于扎克伯格“裁员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的说法,大家颇为买账。而事实证明,Meta 的财报自此确实开始节节走高。此外,自 2023 年 Q1 开始,全球在线广告业务的发展态势,完全遵从了 Snap CEO Evan Spiegel 的预料:广告下滑的情况,似乎正在触底反弹。Meta、Google、Snap 等一众企业的广告业务收入,都在 2023 逐步开始复苏。 到了第三季度, Meta 的财报显示,广告业务营收为336.43亿美元、同比增长24%,占其该季度营收的 98.5% 以上。如果说以上都是外因,那么 Meta 自己在 AI 层面的投入和成功,则成为其反败为胜的内因。扎克伯格就像一个资本雄厚且耐心极好的牌手,在最为困难的时候,尽一切可能留在牌桌上,等到东风一起,便开始了迅猛的进攻。苹果的算计,敌不过“新工业革命”一些讲述苹果隐私政策变更的报道,会遵循这样一条主线:苹果发现许多企业正在倒卖用户隐私信息,库克公开对数据收集行为进行批评,苹果隐私团队团队决定下手,将魔鬼关回匣子里。但把这种“隐私侠”般的人设,安在苹果头上,却让人觉得有些违和。毕竟苹果的产品利润不但高的离谱, iOS 15 偷偷扫描用户相册的丑闻,也早已被公之于众。另外,虽然隐私政策的修改,会伤害 iOS 生态下以在线广告为核心的企业,但这有利于苹果自身的搜索广告业务发展。2021 年该隐私政策实行后,苹果在搜索广告的市场份额,在六个月内翻了两倍以上作为广告主,虽然你不能再轻易的获取 IDFA (广告标识),做到精准的广告推荐,但你可以购买苹果的搜索广告,让你的 APP 永远出现在 APP Store 的搜索框旁边。苹果搜索广告的位置示意,图片来自苹果公司官网这是一种从上游把控用户入口后的特权,苹果能做到,Google能做到,但 Meta 不行。苹果和 Meta 的关系,其实已经相当僵硬。双方在即时通讯工具层面存在直接竞争,在 XR 层面存在直接竞争,在广告业务层面也存在竞争。2018 年 Facebook 陷入“剑桥分析”丑闻,有记者问库克,如果你是扎克伯格,你会怎么做?库克回答,我不会陷入他的处境。2020 年,苹果开始推动隐私政策修改时,Meta 则在《纽约时报》发布报道,斥责苹果不顾中小企业死活。只是这种仅限于公关层面的反抗,颇为无力。真正的转机出现在 2022 年底,生成式 AI 的到来,彻底搅浑了水。LLama 2 发布后,Meta 成了事实意义上,研发开源大模型最成功的企业。这种成功直接反应在其两款在线广告产品中,一款叫做 Meta Advantage ,另一款叫做 AI Sandbox。Meta Advantage 在 2022 年 3 月推出,核心在于把机器学习能力引入广告的制作和投放,这一产品成为 Meta 对抗低谷期的主要抓手。Meta Advantage 的核心在于将人的决策,在广告营销的过程中,逐渐让渡给 AI。比如,Meta 的广告投放,允许广告商配置目标人群,但 Advantage Detailed Targeting 允许Meta将广告定位扩展至预设目标受众以外的群体,Meta 官方公布的效果是,启用 Advantage Detailed Targeting 后,转化成本降低了 37%。再比如 Advantage+ Creative ,可以自动优化广告效果,包括画面滤镜、文字位置等;Advantage+ Placements ,让平台可以帮助广告商优化展示位置;Advantage+ shopping campaigns 功能在于在优化促销活动。一套 Meta Advantage 的工具应用,根据 Meta 官方宣传数字,可以降低 22% 的 CPA(每次行动费用,比如按用户每次点击广告来计费)。AI Sandbox 是 Advantage 取得初步成功后,更为激进的 AI 实验手段它是一个沙盒,早期开放给少部分用户,测试最前言的 AI for Advertising 功能,主要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比如自动产生多个版本的广告文案,基于文本生成图像,根据 Meta 旗下各个平台的资源位要求,自动调整图片尺寸等。这一系列在 AI 领域的成绩,最早完全依赖 Meta 最大牌的 AI 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和他组建的 FAIR(基础人工智能实验室),但 OpenAI 的成绩让扎克伯格和杨立昆可能存在的矛盾,骤然暴露在公众面前一方面大家指责杨立昆的管理和研究风格都过于学术,导致在业务上,Meta 的 AI 水平已经被排除第一梯队以外(2023 年 5 月,美国总统拜登和副总统哈里斯召开白宫 AI 峰会,邀请了微软、Google、OpenAI、Anthroic,但没叫 Meta);另一方面,以推文内容来看,杨立昆似乎并不太看好大模型的发展。2023 年 2 月,扎克伯格果断做出了调整,宣布 Meta 将会组建一个顶级产品开发集团,专门关注内容生成式 AI 技术。有媒体披露,该团队的组建信息刚刚出现在 Meta 内网,立即就收到了 2000 多份转岗申请,因为不管 Meta 如何裁员,人工智能部门绝对安全。有趣的是,新部门的负责人是副总裁艾哈迈德・艾达尔,曾在苹果工作 16 年,现今向 Meta 首席产品官克里斯・考克斯汇报。左侧人物为艾哈迈德・艾达尔Meta 的 AI 重心,自此已经逐渐向艾达尔和他的新部门转移,业界将其看作驱动 Meta 生成式 AI 向前的关键人物。至于杨立昆的 FAIR 则变得风雨飘摇,2023 年 9 月,媒体爆料 FAIR 团队因算力分配不均,出现内斗,几篇关键论文的核心作者半数离职。新的产品,新的领导人,大大加强了广告商对 Meta 的信心,虽然有数据显示,苹果隐私政策生效后,广告商的成本增加了 37%,但 LLama 2 的成功,让大家相信 Meta 在生成式 AI 上的进展能逐渐夺回主动。开源成了 Meta 的最大倚仗无论杨立昆背负着怎样的争议,以开源策略对抗 OpenAI,在生成式 AI 时代占据一席之地,绝对是个无比成功的计划。LLama 2 在几种主流测试基准中,性能与 GPT-3.5 相当的。一旦开源模型与闭源模型的性能逼近,没人会再为闭源付费。LLama 2 发布一周内就收到超过 15 万次下载请求...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国科技投资这一年:低迷中寻找微光

中国科技投资这一年:低迷中寻找微光 中国互联网大公司自春节前后就开始密集投入大模型,且都由一把手亲自盯。上一次类似的景象还是社区团购。为争夺训练大模型的 GPU 计算资源,2023 年 6 月前,字节就给英伟达下了超 10 亿美元订单,百度当时给英伟达的订单也至少有 10 亿元人民币。激光雷达公司禾赛在 2023 年 2 月登陆纳斯达克,美股中概股也一度在年初反弹。到 2023 年 1 月底,纳斯达克中概股指数(KWEB)已比 2022 年 10 月时的低点上涨近 90%。但一年下来,更适合的总结是 “高开低走”。在 2024 年开端,我们用 25 张图表回顾 2023 年,涵盖钱的来源与去向;增长行业和失速行业,以及一级市场的终点退出之难。数据回应了一些感受,也修正着另一些感受。美国投资者离场,国资机构成最活跃投资者全球投向一级市场的钱都在减少,中国一级市场整体融资额 2023 年下降 32% 至约 4800 亿元人民币,为 2016 年以来最低值。退潮的现金流中,一些钱撤得更猛烈。2023 年美国投资者参与的中国一级市场融资额为 85 亿美元(约 600 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又少了超 60%;它们参与的交易事件数也比前一年减少近一半,只有 250 起。2023 年 8 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国主体在非公开市场投资中国芯片、量子计算以及某些 AI 领域的公司。美国财政部预计会在 2024 年公布相关禁令细则并推进执行。另一些钱的存在感增强。2023 年一级市场出手最多的前 20 个机构中,14 家有国资背景;前一年这个数字是 8 家,2021 年是 3。接近消失的大科技公司投资中国投资者中,2021 年达到巅峰的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投资大幅下滑。腾讯 2023 的投资额是 2021 年顶峰时的 1/7,阿里则不足其上一个高峰 2017 年时的 1/10;收入 7000 多亿元人民币的字节跳动,对外投资不到 50 亿元人民币。大模型成为中国互联网大公司追逐的焦点。阿里、腾讯、美团等公司都在 2023 年投资了大模型创业公司,腾讯、阿里还少见地一起投资了智谱 AI 和百川智能。据“晚点 LatePost”了解,字节跳动也曾在 2023 年上半年考虑投资大模型公司 MiniMax 和阶跃星辰,但最终未出手。字节在 2023 年年中决策:不再投资大模型公司,而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大模型。中国互联网大公司对外投资大模型的力度远逊于美国同行。微软、亚马逊、Google、英伟达、Databricks 去年贡献了 5 起单轮融资额超 10 亿美元的投资承诺或收购交易。大公司的对外投资和收购是刺激创业市场活跃的重要因素。截至 2020 年,腾讯累计已投出 70 多家上市公司,包括京东、美团、拼多多、快手等。商汤、旷视、寒武纪和小鹏等科技和汽车公司则获得过阿里和蚂蚁等公司的投资。字节跳动和阿里过去在 to B 领域的多起收购也为创业者和投资机构创造了退出机会。早年间,中国投资市场讨论的话题还是创业逃不出 “to BAT”。而如今,想 “to BAT” 也难了。剩下的美元投资也有了更多价值观一百多年来,只要和平还在,美国资本的海外投资基本只考虑财务回报率这一指标,而不太考虑政府或所谓美国利益。1920 年代末,亨利·福特(Herry Ford)就将先进的汽车流水线带去尚未与美国建交的苏联,建了苏联第一个汽车工厂高尔基汽车厂。1941 年珍珠港事件前几个月,Jersey Standard(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Vacuum Oil(施丹维克石油公司) 等几家石油巨头(后合并为埃克森美孚)还在向德国、日本出售石油。现在中国公司能拿到的美元投资里,来自美国的占比显著减少,石油美元提升。中东对中国一级市场的投资现在已相当于美国资本的 1/2 2015 年还只有 5%。相比美国财务投资者,中东主权基金有更多诉求尤其是沙特。沙特主权基金 PIF 的最大投资逻辑是布局新能源、科技和旅游等新产业,使沙特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成为中东地区强国,它希望被投基金和公司能配合沙特招商引资。如去年 10 月获得沙特新未来城(NEOM)及旗下投资基金 1 亿美元投资的小马智行就计划与 NEOM 在沙特成立合资公司。这与中国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有相似之处。一位投资人曾向“晚点 LatePost”建议,探究各基金到底如何完成了地方政府的返投与招商要求:“大家都做到了吗?到底怎么做到的?”受此影响,去中东活动的中国投资机构在 2023 年大增。北京、上海等中国主要城市往返利雅德(沙特首都)、迪拜与阿布扎比(阿联酋两个主要成员国)的航班恢复情况远好于中美之间。一位阿联酋投资人说,2022 年底防疫措施松绑以来,包括北京市长、上海、广州副市长在内的中国官员和各地招商引资人员纷纷造访中东,他 “几乎每两周就会接待一次中国考察团”。据房地产咨询公司 Asteco 数据,2023 全年,迪拜办公室租金上涨近 3 成;中东当地媒体 Arabian Business 统计,2023 年三季度,利雅得优质写字楼租金较前一年同期增长近 24%。投资机构聚集的甲级写字楼空置率上升沙漠中的豪华办公楼遥远,北上深甲级写字楼才是投资机构的日常。据戴德梁行数据,上海静安核心商圈写字楼的空置率达到 13.7%。这侧面反映着机构们正在收紧的钱袋。当美元基金的年底团建目的地从新西兰、北海道降级为丽江、西双版纳,更多创业公司重新思考资金管理逻辑:要么寻找自身方向与中外政策的契合点,在市场逻辑衰弱时寻求其它加持;要么努力提前自己造血的时间。哪条路都不好走。中国一年诞生 4 家大模型独角兽,但模型创业窗口已经关闭即使整体低迷,钱也总会找到相对好的增值去处。因底层技术进展和 ChatGPT 的爆火,AI(人工智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成为 2023 年最大的科技投资亮点,AI 领域融资事件数比前一年增长 145%。AI 的关注度也随之暴涨,其 2023 年在中国的资讯指数达到过去多年峰值的近 6 倍。不过有违直觉的一点是,AI 领域 2023 年的总融资额实际比前一年还少了 4.5%,为 257 亿元人民币,不到 2021 年的一半。大部分钱和眼球集中到了少数公司身上。过去一年,中国诞生 4 家大模型独角兽(10 亿美元估值公司),另有月之暗面估值到了 7 亿美元。5 家公司公开披露的融资约 100 亿元人民币,以不到 1% 的交易数占比吸收了中国 AI 领域近 40% 的投资。中国模型层的创业和融资窗口已在 2023 年快速关闭。参与了中国多家大模型创业公司融资交易的华兴资本 AGI 团队负责人秦川预计,大模型应用会成为 2024 年 AI 投资重点,模型层的融资节奏则会随头部公司估值高企而放缓。全国各地投建智算中心,已披露前十大项目总投资额超 400 亿元根据“IDC 圈”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3 年底,全国披露的 “智算中心” 项目已有 129 个,已披露的总算力规模超 7.7 万 P(1P 相当于每秒 1000 万亿次计算速度),在建规模 4.9 万 P。已披露投资额的 2023 年智算中心新项目中,前十项目投资额合计超 400 亿元。这些智算中心项目的建设主体是地方国资、三大电信运营商和阿里云等大型云厂商。百度和科大讯飞等公司人士告诉“晚点 LatePost”,2024 年中国将有一轮 AI 计算中心投资潮,他们已在为拿订单积极准备。半导体投资继续往上游走,RISC-V 产生单轮 30 亿元大融资需求与政策的双重牵引下,半导体投资近三年内都在向材料、设备和制造等上游环节倾斜。2023 年,半导体设备领域融资数已是芯片设计的两倍。GPU、DPU、ARM 架构 CPU 融资从 2021 年的高峰滑落,RISC-V 成为 2023 年芯片下游设计环节为数不多仍有大额融资的领域:如 2023 年 6 月奕斯伟计算完成超 30 亿元人民币 D 轮融资...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另外,李想对产品的理解一直没有变。在之前混沌大学的演讲中,李想就谈到了好产品的三个标准:“安全、价值、优越感”,而上周的发布会上

另外,李想对产品的理解一直没有变。在之前混沌大学的演讲中,李想就谈到了好产品的三个标准:“安全、价值、优越感”,而上周的发布会上,他仅仅稍作修改,变成了“安全、价值、特殊向往感”。个人的理解,这是对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一种简化。“安全”是基础需求,是必要条件。“价值”是功能需求,需要做取舍(尤其是硬件部分) - 李想最喜欢问产品经理的问题是,“如果这辆车增加10000块的BOM成本,你会把成本加在哪里?” 本质上这就是取舍,需要对用户真实需求的洞察,比如内饰和空间,比如“女王副驾”。而“特殊向往感”更像是马斯洛金字塔顶端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是品牌层面上的,也需要落实在产品中,要让“移动的家”占领用户心智和口碑,需要超额投入,超额配置。 2. 发展节奏。这是我觉得理想和李想最突出的地方。 李想一开始就明白,理想汽车最终的使命是要做成自动驾驶的超级平台,因为“所有产品型公司最终的宿命都是要将自己变成平台型公司。” 然而相比小鹏、蔚来、特斯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理想汽车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投入是相当克制的。 如果将理想汽车的发展粗略分成从0到1(生存期)、从1到10(发展期)、从10到100(霸权期)三个阶段,那么“每个阶段干每个阶段事,每个阶段的目标是不同的,每个阶段的资源投入是不同的,每个阶段的业务架构也是不同的。” 在生存期,唯一目标就是要活下来 - 具体来说就是“现金流为正,毛利在20%以上”。之所以要做到毛利20个点,是因为研发费用投入基本上10个点以上,而销售管理费用即便做得非常好也需要 7-8个点,同时还需要一些Capex投入。只有做到20%以上毛利,才说明企业可以健康地发展,在做长期重投入时,“才可以不怂,才可以坚定地去投”。因此,过去几年中,在小鹏的自动驾驶团队都已经上千人的时候,理想汽车的自动驾驶团队好像才只有几十人;在友商都推出N多不同车型的时候,理想汽车始终专注于做好一款车。结果就是,除了极个别的季度之外,理想汽车始终保持了20%以上的毛利率,并且销量在“电动三傻”中后来居上,并且将后两者的差距越拉越大。 如今,理想汽车已经成功度过了生存期,进入了从1到10的发展期,而这个阶段的目标也很清晰,就是“2025年拿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20%的份额,进而拿到自动驾驶决赛的入场券。” 在这个阶段,整个新能源车市场已经跨越了鸿沟,而核心竞争力也在发生变化,“一个车型打天下”不够了,于是有L7、L8、L9产品矩阵;产品力不再是唯一的关键,销售网络、服务网络(李想反复强调充电不是服务,而是产品的一部分)的要求都变得更高。自动驾驶的优先级空前提高了,从一个使用参与比14%的边缘功能变成使用参与比60%以上的核心功能,“这时会产生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你买了一个二三十层的楼房,它是有没有电梯的差别。所以以后在中高端车市场,如果不能提供城市 NOA,消费者就是买和不买的差别。” 同期特斯拉已经用BEV逻辑颠覆了传统的辅助驾驶逻辑,真正构建出一套基于AI的操作系统,抄作业最好的机会到来了(只不过有点儿贵,想要做好的话需要从芯片、模型、数据标注都需要自己做,20亿美元起),这时之前生存期积累下来的高毛利和正向现金流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可以支持自动驾驶团队招更多的人和更好的人。不得不说,节奏的把握确实到位。 3. 关于组织、流程和工具。 电动车是一个新物种,而做电动车的企业也必须把自己变成新物种。“车太复杂了,尤其是智能电动车,我们是一家汽车企业、一个互联网企业、一个软件企业,我们还是个人工智能企业、一个商业零售企业、一个制造企业。组织就变成最大的一个挑战。” 在历次演讲中,李想都讲了很多组织、架构、流程、工具方面的事情,但我理解本质上都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以目标为导向,不断寻找最优的人才、工具、组织形态。这是一个动态减熵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CEO亲力亲为,像设计产品一样设计公司,并且一遍遍地推倒重构,革自己的命。 4. 最后,关于使命。尽管看似都是新能源汽车企业,但理想和Tesla的使命截然不同。 特斯拉的使命是“加速可持续交通的到来” (to accelerate the advent of sustainable transport by bringing compelling mass market electric cars to market as soon as possible.)而理想汽车的使命是 “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作为对比,比亚迪的使命是“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蔚来汽车的使命是“为用户创造愉悦的生活方式”,小鹏汽车的使命是“用科技为人类创造更便捷愉悦的出行生活”。国内的企业里,个人最有共鸣的还是理想汽车的使命。) 可以看到,特斯拉本质上是一家能源工程公司,而理想汽车本质上是一家产品公司(未来或许希望变成AI平台公司)。特斯拉很酷,但理想汽车或许更有温度。 新能源+自动驾驶的比赛已经进入中局,这是未来5-10年最精彩的一次商业战争。理想的开局不错,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一定会走到最后。未来还是很有看头。 2023.3.6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