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科技新突破 北理工团队实现纳米剪纸转子自由操控

纳米科技新突破 北理工团队实现纳米剪纸转子自由操控 微纳制造技术是指尺度为微米和纳米量级的工业制造技术,比如芯片生产就属于微纳制造。近年来,我国科学家牵头研发出一种名为 “纳米剪纸” 的全新微纳制造技术,前不久北京理工大学科研团队运用光电镊精准操控等创新技术,首次实现了对纳米剪纸微型转子的自由操控,进一步拓宽了 “纳米剪纸” 技术的应用前景。(央视新闻)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我国科研团队实现光动力治疗皮肤损伤技术突破

我国科研团队实现光动力治疗皮肤损伤技术突破 北京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历经数年,成功研发出仅重 3.6 克的微型一体化光动力治疗装置,实现对鲜红斑痣等皮肤疾病的高效光动力治疗。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npj - 柔性电子》发表。

封面图片

韩国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亚纳米晶体管的生长方法

韩国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亚纳米晶体管的生长方法 半导体器件的尺寸取决于栅电极的宽度和效率。由于光刻技术的限制,目前的制造工艺无法将栅极长度控制在几纳米以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小组使用二硫化钼的镜像孪生边界(MTB)作为栅极电极,这种1D金属的宽度只有0.4纳米。IBS 团队通过在原子水平上改变二维半导体的晶体结构,实现了一维 MTB 金属相。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IRDS)预测,到2037年,半导体技术将达到约0.5纳米,晶体管栅极长度将达到12纳米。研究团队的晶体管显示,其沟道宽度小至 3.9 纳米,超过了这一预测。基于 1D MTB 的晶体管在电路性能方面也具有优势。与当前一些在高度集成电路中面临寄生电容问题的技术(FinFET 或 GAA)不同,这种新型晶体管由于结构简单、栅极宽度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类问题。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传中芯国际将成立内部研发团队 年内启动3纳米工艺研发工作

传中芯国际将成立内部研发团队 年内启动3纳米工艺研发工作 《中央日报》提到,中芯国际的初步目标是开始运营其 5 纳米生产线,该生产线不仅将批量生产用于各种产品的华为芯片,还将批量生产人工智能芯片。据悉,这家中国制造商将利用现有的 DUV 设备来实现这一目标,由于全球唯一能提供尖端 EUV 技术的 ASML 公司已被禁止向中芯国际以及任何中国公司提供该设备,因此中芯国际可能会重新利用现有的 DUV 设备。然而,中芯国际正把目光投向 5 纳米节点之外,就像它与华为合作推出 7 纳米麒麟 9000S 时一样。最新报道称,这家半导体制造商已经组建了一个内部研发团队,将开始 3 纳米节点的研发工作。阻碍中芯国际实现目标的最大障碍之一是低产量和高生产成本,但据说该公司的策略是接受中国政府的巨额补贴。获得补贴对中芯国际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考虑到早前有报道称,由于使用了较旧的 DUV 设备,中芯国际5 纳米芯片的成本将比采用相同制造工艺的台积电高50%。不过,预计该公司的首批 3 纳米晶圆要等到几年后才会推出。首先,华为 5 纳米芯片的商业化将得到优先考虑,在我们目睹向 3 纳米晶圆过渡之前,这种技术可能还要沿用几年。无论中芯国际将做出何种决定,有一点是明确的:这将是该公司承担的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脑机与机器狗结合:麻省理工团队让“意念操控机器人”成真】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论文,目标是让人类可以通过一副无线眼镜

【脑机与机器狗结合:麻省理工团队让“意念操控机器人”成真】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论文,目标是让人类可以通过一副无线眼镜操纵四足机器人执行一些简单的护理工作。眼镜以实时闭环脑机接口技术(BCI)为基础,采用的是感应式(非植入式或非侵入式)技术路线。 #抽屉IT

封面图片

中国脑机接口新突破清华大学团队实现高位截瘫患者脑控光标

中国脑机接口新突破清华大学团队实现高位截瘫患者脑控光标 这意味着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迎来又一个突破性进展。据介绍,患者因意外事故导致颈椎C3-C4节段高位截瘫,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去年12月,由贾旺团队为患者成功实施微创无线脑机接口NEO(Neural Electronic Opportunity)植入手术。经过两个月的康复训练,患者实现了通过意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抓握水瓶等脑机接口运动辅助功能,同时还实现了在普通家居环境中,仅凭意念就可控制电脑屏幕光标移动。根据康复计划中,团队将进一步训练患者通过意念活动控制电子书翻页、光标点击确认等,增强患者与电子设备的交互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宣武医院与清华大学团队共同宣布首例患者脑机接口康复取得突破性进展。首例接受脑机接口处理器植入脑内的患者是一位车祸引起的颈椎处脊髓完全性损伤(ASIA评分A级)的男性。脑机接口处理器为两枚硬币大小,植入患者颅骨中成功采集感觉运动脑区颅内神经信号。在3个月居家脑机接口康复训练后,该患者可通过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抓握解码准确率超过90%。官方表示,与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脑机接口不同,清华团队的系统是把电极放在大脑硬膜外,通过长期动物试验研制,不会破坏神经组织;采用近场无线供电和传输信号,体内无需电池。据了解,脑机接口技术未来有望在医疗、康复、娱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脑机接口技术可用于帮助瘫痪患者恢复行走、说话等功能,用于帮助盲人、聋人感知周围环境。当然,该技术也能用于开发新的娱乐方式,比如脑机接口游戏等。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实现前所未有的原子接近度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实现前所未有的原子接近度 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技术,可以将原子(用箭头表示的球体)排列得比以前更紧密,最小可达 50 纳米。该研究小组计划利用这种方法将原子操纵到可以产生第一个纯磁性量子门的配置中这是新型量子计算机的关键构件。在这张图片中,磁相互作用由彩色线条表示。图片来源:研究人员提供;麻省理工学院新闻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将原子冷却到静止状态,然后用激光将粒子排列到相距 500 纳米的位置这个限制是由光波长决定的。现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技术,可以将原子排列得更近,最小仅为 50 纳米。一个红血球的宽度约为 1000 纳米。物理学家在镝实验中展示了这种新方法,镝是自然界中磁性最强的原子。他们利用新方法操纵了两层镝原子,并将两层原子精确定位在 50 纳米之间。在这种极端接近的情况下,磁相互作用的强度是相隔 500 纳米的两层原子的 1000 倍。不同颜色的激光用于冷却和捕获镝原子。图片来源:研究人员提供更重要的是,科学家们能够测量原子接近所产生的两种新效应。它们增强的磁力导致了"热化",即热量从一层传递到另一层,以及层间的同步振荡。当原子层之间的距离越远,这些效应就越弱。麻省理工学院约翰-麦克阿瑟物理学教授沃尔夫冈-凯特尔(Wolfgang Ketterle)说:"我们已经把原子的间距从 500 纳米提高到 50 纳米,可以利用这一点做很多事情。在 50 纳米处,原子的行为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凯特尔和他的同事说,这种新方法可以应用于许多其他原子,以研究量子现象。该研究小组计划利用这种技术将原子操纵成可以产生第一个纯磁性量子门的构型这是新型量子计算机的关键构件。研究小组于5月2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包括第一作者、物理系研究生杜力,以及皮埃尔-巴拉尔、迈克尔-坎塔拉、朱利叶斯-德-洪德和卢宇坤他们都是麻省理工学院-哈佛超冷原子中心、物理系和电子研究实验室的成员。研究人员调整激光系统的控制电子装置。图片来源:研究人员提供为了操纵和排列原子,物理学家通常首先将原子云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然后使用激光束系统将原子集中到一个光学陷阱中。激光是一种具有特定波长(电场最大值之间的距离)和频率的电磁波。波长将光所能形成的最小图案限制在 500 纳米,即所谓的光学分辨率极限。由于原子会被特定频率的激光吸引,因此原子会被定位在激光强度的峰值点上。因此,现有技术对原子粒子的定位距离有限,无法用于探索更短距离内发生的现象。凯特尔解释说:"传统技术止步于 500 纳米,受限的不是原子,而是光的波长。我们现在发现了一种新的光技巧,可以突破这一限制。"该团队的新方法与当前的技术一样,首先冷却原子云在这种情况下,冷却到大约 1 微开尔文,仅比绝对零度高出一线此时,原子接近静止。然后,物理学家可以使用激光将冻结的粒子移动到所需的构型中。然后,杜和他的合作者使用了两束激光,每束激光都有不同的频率(即颜色)和圆偏振(即激光电场的方向)。当这两束激光穿过超冷原子云时,原子会沿着两束激光中任何一束的偏振,向相反的方向自旋。结果,两束激光产生了两组相同的原子,只是自旋方向相反。每束激光都形成了一个驻波,即空间周期为 500 纳米的电场强度周期性模式。由于它们的偏振不同,每个驻波都能根据原子的自旋吸引和俘获两组原子中的一组。激光可以叠加和调整,使其各自峰值之间的距离小到 50 纳米,这意味着被引力吸引到各自激光峰值的原子将被同样的 50 纳米分开。但要做到这一点,激光器必须非常稳定,不受任何外部噪音的影响,例如实验中的震动甚至呼吸声。研究小组意识到,他们可以通过一根光纤来引导这两束激光,从而使它们保持稳定。杜力说:"通过光纤发送两束激光的想法意味着整台机器可能会剧烈晃动,但两束激光彼此保持绝对稳定。"作为对新技术的首次测试,研究小组使用了镝原子一种稀土金属,它是元素周期表中磁性最强的元素之一,尤其是在超低温条件下。然而,在原子尺度上,该元素的磁相互作用在 500 纳米的距离上也相对较弱。就像普通冰箱磁铁一样,原子之间的磁吸引力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科学家们怀疑,如果他们的新技术能将镝原子间隔到 50 纳米的距离,就可能观察到磁性原子之间原本微弱的相互作用。坎塔拉说:"我们可能会突然产生磁相互作用,这种作用过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现在却非常强大。"研究小组将他们的技术应用于镝,首先对原子进行过冷处理,然后通过两束激光将原子分成两个自旋组或自旋层。他们发现,两层镝原子确实向各自的激光峰引力,这实际上将原子层分开了 50 纳米这是任何超冷原子实验所能达到的最近距离。在这种极度接近的情况下,原子的自然磁性相互作用得到了显著增强,比相距 500 纳米的原子强 1000 倍。研究小组观察到,这些相互作用产生了两种新的量子现象:集体振荡,即一层的振动导致另一层同步振动;热化,即一层纯粹通过原子的磁波动将热量传递给另一层。杜指出:"到目前为止,只有当原子处于同一物理空间并发生碰撞时,它们之间才能交换热量。现在,我们看到了被真空隔开的原子层,它们通过波动的磁场交换热量。"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引入了一种新技术,可用于将多种类型的原子靠近放置。他们还表明,原子放置得足够近时,会表现出有趣的量子现象,可以利用这些现象来制造新的量子材料,并有可能制造出用于量子计算机的磁驱动原子系统。坎塔拉说:"我们将超分辨率方法带入了这一领域,它将成为进行量子模拟的通用工具。可能有许多变体,我们正在研究这些变体"。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