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禁闻】中国楼市低迷,各地政府为刺激民众购房,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发购房补贴款。但近来很多购房者在网上投诉,说购房补

【#中国禁闻】中国楼市低迷,各地政府为刺激民众购房,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发购房补贴款。但近来很多购房者在网上投诉,说购房补贴迟迟没有到账。有网民怀疑,中共地方政府没有钱,出台这样的政策,本来就是一个骗局。 观看首播 订阅干净世界: 支持我们: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多地购房补贴无法兑现

中国多地购房补贴无法兑现 4月12日澎湃新闻报道,一些城市的购房补贴未能按时发放,引发了购房者的不满。例如,淄博市的购房补贴计划于2023年4月公示,但至2024年4月仍未发放,导致购房者等待已久。对此,山东省淄博市回应称补贴发放受财务拨款影响,缺乏具体时间表,令人担忧。 国内专家指出,购房补贴政策的执行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财政预算不足以及发放流程缓慢等,建议政府通过公开渠道解决购房者的疑虑。 外媒报道指出地方政府为了刺激消费,试图通过购房补贴来促进房地产市场,然而面临着财政压力和补贴无法及时发放的问题。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购房者的信心,导致房价下跌,进而加剧地方财政困境,形成恶性循环。 原文链接 《澎湃新闻》 《自由亚洲电台》

封面图片

7 月 4 日,杭州富阳区出台房地产新政,试点 “购房者入学报名”,规定购新房者全款支付后,子女可凭购房合同入学报名。记者查询发

7 月 4 日,杭州富阳区出台房地产新政,试点 “购房者入学报名”,规定购新房者全款支付后,子女可凭购房合同入学报名。记者查询发现,江苏、山东、福建等省个别地方此前已在实行 “购房者凭购房合同入学” 政策。江苏徐州 7 月 2 日出台的房地产新政提到,购房人凭网签备案合同、契税发票在所在辖区就近入学,并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安排。不过徐州的 “凭购房合同入学” 政策,对购买的是否为新房未作明确要求。(澎湃)

封面图片

苏州加入楼市政策宽松潮不再审核购房资格

苏州加入楼市政策宽松潮不再审核购房资格 中国苏州加入楼市政策宽松潮,决定不再审核购房资格,并取消首套房和二套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苏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微信公众号公布,苏州市房地产长效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星期天(6月2日)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即日起实施16条措施,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满足居民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这些措施包括推动商品住房去库存。坚持“以需定购”,组织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部分存量商品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社会主体购买商品住房用于职工租住。 其他措施还包括实施换购住房个税退税优惠、实施购房契税补贴、对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给予50%契税补贴,以及对“卖旧买新”的实施分层次购房契税补贴。在该市购买或拥有合法产权住房且实际居住的非苏州户籍人员,可以申请办理落户。 苏州也取消首套房和二套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风险状况,自主确定每笔贷款的具体利率水平。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由不低于20%调整为不低于15%,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由不低于30%调整为不低于25%。 购房人在所购住房城区范围内无住房的,或在所购住房城区范围内仅有一套住房且正在挂牌出售的,办理新购住房的按揭贷款时可按首套住房认定。对苏州市二孩及以上家庭办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时,在住房套数认定时核减一套住房。 上海、广州和深圳三个中国一线城市上周接连放宽房地产政策,加入全国楼市政策宽松潮。至此,中国央行5月17日打出重磅楼市宽松政策组合拳以来,四个一线城市中仅剩北京还未跟进出台新政。 2024年6月2日 4:01 PM

封面图片

吉林省市:发放购房补贴 打击抹黑唱衰楼市的不当言论

吉林省吉林市:发放购房补贴 打击抹黑唱衰楼市的不当言论 据吉林省吉林市人民政府网站,10月21日,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吉林市进一步促进房地产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涉及公积金贷款、购房补贴等17项措施。其中提到,提高个人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单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家庭最高贷款额度为50万元,双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家庭最高贷款额度为70万元。积极支持二、三孩家庭购房。自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购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国有土地上新建商品住房的二、三孩家庭,政府每平方米补贴100元,最高补贴额不超过1.44万元。申报购房补贴截止时间为2024年6月30日。规范房地产中介市场。规范房地产经纪服务。加强经纪服务收费管理,实行明码标价制度;严禁经纪机构操纵经纪服务收费,不得混合标价和捆绑收费;依法重点打击房地产经纪人通过自媒体发布抹黑、唱衰房地产市场的不当言论行为。 来源:

封面图片

中国官媒:警惕非理性购房之声

中国官媒:警惕非理性购房之声 中国宣布降低房贷利率后,官媒《经济日报》发文解读并呼吁购房者理性看待相关政策,避免被促销、抢购等声音绑架,陷入恐慌情绪,做出非理性决策。 《经济日报》星期五(9月8日)以《不要误读“房贷利率降低”,警惕非理性购房之声》为题发文,指房贷利率调降后,部分房地产中介、营销机构利用购房者的信息不对称劣势,刻意夸大房贷利率降低对于楼市价格的影响,散布非理性购房之声,对此要予以警惕并厘清事实逻辑。 文章强调,此次房贷利率降低,主要针对二套房,进一步释放改善性住房需求,“房住不炒”的大前提没有变,购房者无需过度恐慌。 文章并解释,此次利率降低是全国政策下限降低,而非所有城市的房贷利率都“一刀切”降至全国政策下限。也就是虽然全国首套房利率政策下限是4.0%,但各城市的实际执行利率却差别较大。例如,部分城市符合“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条件,其首套房利率早已低于4.0%;而部分城市购房需求旺盛,其首套房利率仍保持在4.7%左右的较高水平。 文章直言,此次政策调整对一线热点城市的影响有限,目前各一线热点城市的首套房、二套房利率尚未大幅下降。文章以北京地区为例,指首套房、二套房利率仍为“5年期以上LPR+55个基点”和“5年期以上LPR+105个基点”,即利率为4.75%和5.25%。 文章指出,政策发布后对于贷款购房者而言存在两种情况,其一是首套房利率调降至不低于原贷款发放时,所在城市的首套房利率下限;其二是“认房不认贷”政策落地后,部分二套房贷款能够转认为首套房贷款,利率由此下降。 文章最后也强调,各地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地制宜、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更好满足刚性、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中国一线城市全面落实“认房不认贷”后,沉寂多时的楼市热闹起来。上海房产中介在新政出台当夜通宵加班,北京多个楼盘连夜涨价。不过专家分析也指出,新政策将带动短期楼市买气回升,但对于长期销售和房价难有明显提振作用。

封面图片

中国烂尾楼危机在七月导致许多购房者公开发布声明停止支付房贷,政府随即推出措施允许缓缴最多六个月房贷,以及动用政策性银行资金来加快

中国烂尾楼危机在七月导致许多购房者公开发布声明停止支付房贷,政府随即推出措施允许缓缴最多六个月房贷,以及动用政策性银行资金来加快楼盘建设。 但在两个月后,由于停工项目进展有限,更多的购房者加入了抵制行动。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