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等 10 部门印发《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重点解决科技伦理审查职责不明确、审查程序不规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科技部等 10 部门印发《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重点解决科技伦理审查职责不明确、审查程序不规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10 月 8 日消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尤其是 AI 大模型的出现,而随之产生的伦理问题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促进科技向善,迫切需要加强科技伦理治理。 因此,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IT之家下文简称“办法”)的通知。 官方指出,这是覆盖各领域科技伦理审查的综合性、通用性规定,重点解决科技伦理审查职责不明确、审查程序不规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从健全体系、规范程序、严格标准、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措施、作出相关规定。 《办法》划定了科技伦理审查的主要范围,明确了科技伦理审查的责任主体、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设立标准和组织运行机制,明确了科技伦理审查的基本程序,确定了伦理审查内容和审查标准。 据介绍,《办法》意在规范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的科技伦理审查工作,强化科技伦理风险防控,促进负责任创新。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科技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

科技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 10月8日,由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正式公布,意在规范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的科技伦理审查工作,强化科技伦理风险防控,促进负责任创新。文件指出,科技伦理审查应坚持科学、独立、公正、透明原则,公开审查制度和审查程序,客观审慎评估科技活动伦理风险,依规开展审查。 消息来源:每经AI快讯

封面图片

科技部发文规范AI使用,禁用AIGC直接生成申报材料

科技部发文规范AI使用,禁用AIGC直接生成申报材料 据科学技术部消息,科技部监督司近日编制印发《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提出不得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直接生成申报材料,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列为成果共同完成人,同时强调科研人员应把科技伦理要求贯穿到研究活动的全过程。《指引》适用对象包括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及其科研人员,有关规范要求覆盖科技活动的主要环节和过程。

封面图片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十三部门修订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十三部门修订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 《办法》将网络平台运营者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等情形纳入网络安全审查,并明确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网络平台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根据审查实际需要,增加证监会作为网络安全审查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同时完善了国家安全风险评估因素等内容。

封面图片

#本周热读 过去,美国曾鼓励中国建立一套健全的反垄断制度。如今,随着中美科技战愈演愈烈,中国开始对一些涉及美国公司但需要中国审批

#本周热读 过去,美国曾鼓励中国建立一套健全的反垄断制度。如今,随着中美科技战愈演愈烈,中国开始对一些涉及美国公司但需要中国审批的合并案拖延不决。 跨国公司高管及其所在行业协会称,近年来中国政府越来越多地利用并购审查程序和反垄断规则来推进自身的政治和经济目标。

封面图片

简讯: 国家网信办发布公告,2023 年一季度,全国网信系统进一步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健全制度机制,增强工作队伍,规范网络执法行为

简讯: 国家网信办发布公告,2023 年一季度,全国网信系统进一步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健全制度机制,增强工作队伍,规范网络执法行为,持续推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坚决依法查处网上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累计约谈网站 2203 家,暂停功能或更新网站 48 家,下架应用程序 55 款,关停小程序 12 款,会同电信主管部门取消违法网站许可或备案、关闭违法网站 4208 家。 针对必应搜索网等网站平台存在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信息等问题,国家网信办指导属地网信办分别依法约谈相关网站负责人,责令其限期整改,暂停相关功能,处置相关账号,从严处理责任人,并分别给予罚款的行政处罚。 针对百度、新浪微博、斗鱼、豆瓣等网络平台履行主体责任不力,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未尽管理义务,造成淫秽色情、封建迷信、招嫖卖淫、赌博引流、高利借贷等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的问题,国家网信办指导属地网信办分别依法约谈相关网站负责人,责令其限期整改,处置相关账号,从严处理责任人,并分别给予罚款的行政处罚。 来源:

封面图片

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将在2022年9月30日起施行

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将在2022年9月30日起施行 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将在2022年9月30日起施行 为了规范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的,应当遵守下列要求: (一)不得推送《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规定的违法和不良信息,特别是恶意炒作娱乐八卦、绯闻隐私、奢靡炫富、审丑扮丑等违背公序良俗内容,不得以恶意翻炒为目的,关联某一话题集中推送相关旧闻; (二)未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不得弹窗推送新闻信息,弹窗推送信息涉及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依法应当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或者取得相关许可的,应当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或者取得相关许可; (三)弹窗推送新闻信息的,应当严格依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不得超范围转载,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和新闻信息内容,保证新闻信息来源可追溯; (四)提升弹窗推送信息多样性,科学设定新闻信息和垂直领域内容占比,体现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不得集中推送、炒作社会热点敏感事件、恶性案件、灾难事故等,引发社会恐慌; (五)健全弹窗信息推送内容管理规范,完善信息筛选、编辑、推送等工作流程,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审核力量,加强弹窗信息内容审核; (六)保障用户权益,以服务协议等明确告知用户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的具体形式、内容频次、取消渠道等,充分考虑用户体验,科学规划推送频次,不得对普通用户和会员用户进行不合理地差别推送,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或者影响用户关闭弹窗,弹窗信息应当显著标明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身份; (七)不得设置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算法模型;不得利用算法实施恶意屏蔽信息、过度推荐等行为;不得利用算法针对未成年人用户进行画像,向其推送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信息; (八)弹窗推送广告信息的,应当具有可识别性,显著标明“广告”和关闭标志,确保弹窗广告一键关闭; (九)不得以弹窗信息推送方式呈现恶意引流跳转的第三方链接、二维码等信息,不得通过弹窗信息推送服务诱导用户点击,实施流量造假、流量劫持。 第六条 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应当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设置便捷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处理关于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的公众投诉举报。 第七条 鼓励和指导互联网行业组织建立健全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行业准则,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八条 网信部门会同电信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协作监管等工作机制,监督指导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依法依规提供服务。 第九条 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的,由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第十条 本规定自2022年9月30日起施行。 消息来源: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