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点了一下淘宝上的“小蓝鸟长筒男袜”,淘宝已经连续一个月为我推送各类“小蓝鸟男袜”了,搞得我好尴尬,生怕被懂行的同事看到,但又

#大公司负面消息 偶尔点了一下淘宝上的“小蓝鸟长筒男袜”,淘宝已经连续一个月为我推送各类“小蓝鸟男袜”了,搞得我好尴尬,生怕被懂行的同事看到,但又不知道怎么让淘宝不要再推类似的东西给我。每次逛淘宝,都像逛某hub或者某x,本来想买东西的,结果逛了半小时都忘了要买什么,即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又影响购物体验。这种情况已经在淘宝好久好久了却一点也没有改善,还变本加厉。所以现在几乎不用淘宝买东西,除非京东实在找不到的才会转向淘宝翻翻。京东就是高效啊,不管物流还是购物体验。现在看来,京东更想是个电商里的武林高手,而淘宝已经走火入魔,变成了可以买东西的自媒体平台,而就我个人对自媒体的印象,只要出现带货情节一般都划过,做的确实不错的也就是点赞投币,几乎很少掏真金白银。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淘宝在购物体验上的问题。

淘宝在购物体验上的问题。 物流效率,没人比得过京东,与之相比,淘宝在 5 年里,发明了臭名昭著的蜂站,菜鸟只管把末端快递堆到蜂站,不管实际用户的诉求是什么样的。 买贵赔付,京东先做的,淘宝去年才刚上这个功能,而且,只有少数商家能参加。 发货延迟自动赔付,拼多多做了,直接从商家账上扣钱,赔付给消费者,非常狠,但也保障了效率。淘宝,无。 会员运营,每个人见仁见智。但我觉得 plus 会员 > 拼多多月卡 >> 88vip。88vip 可以说除了绑定赠送饿了么优酷还好点,品牌运营和权益运营,极差,毫无调性和优惠可言,只是把圈出来的一群人群当成韭菜。 app 流畅体验,这个需要说么,宇宙最卡的 app 就是淘宝了。 搜索。淘宝杀猪算法,只要你买过比较贵的东西,立马把所有搜索的商品价格上一个台阶。请搜下电饭煲,如果你第一页全是千元以上的电饭煲,恭喜你,你是高端韭菜。 推荐,推荐是唯一淘宝大幅度优势领先于京东的地方,但是拼多多把这个点追上来了,基本体验差不多。 对于消费者来说,用第一性原理概括,不要用几万页 PPT 说明你生态多吊,技术多牛逼,赋能闭环组合拳有多 6,就问一句,好用吗? 不好用。

封面图片

淘宝能用微信支付了 大厂们终于肯让我们舒服点了

淘宝能用微信支付了 大厂们终于肯让我们舒服点了 而在这新闻下面,有不少网友都在炫耀,自己早就用上了。世超也在第一时间咨询了淘宝官方客服,对方倒也不遮掩,明说了微信支付功能已经推出,只不过现在只有部分用户在买某些商品时能用上。世超还想让帮忙看看自己是不是天选之子,结果淘宝官方客服告诉我们,这个功能你得真买东西,付钱的时候,才知道这个订单能不能微信支付。而据我所知,这已经这最近一段时间,淘宝开放微信支付的第二步动作了。去年 10 月的时候,就有不少网友发现自己可以在淘宝进行微信支付了。只不过当时的微信支付还没这次这么丝滑,只能保存支付码,然后用微信扫码付钱,还挺麻烦的。不过有意思的是,当时淘宝客服的说法是,微信扫码支付相当于是给没支付宝绑卡、也没有支付宝余额用户开的一个后门。短短几个月过去,淘宝已经再往前试探一步,进一步扩大对微信支付的接受程度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畅想,过不了多久,淘宝可以全员无缝使用微信支付了呢?不过也有些网友觉得,淘宝微信不得不握手言和,不然大家就都去 PDD 了。也有网友说,这么干,淘宝真就是在背刺支付宝啊。这么说起来,阿里拆分之后,好像影响真的远比我们以为的深远,如果赶明儿支付宝反手牵手京东,那就真有意思了。不过在世超看来,淘宝这次能够放下心结推进微信支付,只对淘宝来说的话,肯定不亏。毕竟早在 2020 年,根据微信和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联合发布的《 2020 微信县域乡村数字经济报告 》称,微信支付已是二三线的首选支付方式。另一边,阿里巴巴在 2022 年的国内活跃消费者就已超过 10 亿。想要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如果能利用微信这个流量池和微信支付这个 “ 抓手 ” ,肯定不是坏事。所以大家且等着吧,今天是微信支付进淘宝,搞不好明天群里就又能分享淘宝购物车抄作业了。而且吧,经过这么多年的互联网封锁墙,给我们消费者添了这么多堵之后,大厂们也该到了停战的时候了。你想想,大厂间大建 “ 柏林墙 ” 已经足足过去 14 年时间,这期间给多少人的上网体验打了折扣?国内互联网史上第一次强制用户 “ 二选一 ” ,就是 2010 年闹出的,腾讯和 360 的 “ 3Q 大战 ” 。而真正意义上开始各种屏蔽链接的 “ 断联操作 ” ,则是在 2013 年由阿里和腾讯掀起的。事件的起因是,当时淘宝以微信存在安全漏洞为由,关闭了微信跳转到淘宝商品和店铺的通道,另一个说法是腾讯先出手封掉了很多淘宝卖家的营销账号。微信也不惯着,反手就把淘宝挡在门外,而且他们给的理由也很直接:就是 TMD 淘宝 / 天猫先不仁的。随后,所谓阿里系阵营的新浪微博、酷盘、虾米音乐纷纷下场站队,取消了 “ 分享到微信 ” 的按钮;那微信也不甘示弱,将导向淘宝网站流量渠道全部关闭,双方还不断收购企业、或者另起炉灶来进攻对方的护城河。在此之后,尝到了甜头、又手握社交流量这把尚方宝剑,微信屏蔽的链接越来越多。Uber 、网易、微软、字节等公司业务都没能幸免,而阿里又在另一端不断拉拢这些公司,试图结盟对抗。就这么几轮下来,最后就成了扭曲的淘口令、抖音口令。你想在朋友圈发个蚂蚁森林证书或者求个敬业福,都会被自动隐藏,想在京东上用上支付宝付款也不可能。这些巨头之间的大战,为了保住自身地位、抢占更多用户和流量,这些都无可厚非。可受伤的还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消费者,他们每交锋、博弈一次,都会让我觉得 ** 软件更难用了,这些操作真蛋疼!其实吧,对这些企业来说,不断筑起的高墙也搞得他们筋疲力尽。这不,淘宝 + 京东都没堵住一个拼多多的崛起、微信也被抖音偷走了不少社交流量。故事的转机发生在 2021 年 7 月,当时工信部启动了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屏蔽网址链接就是重点整治的问题之一。在此之后,或主动或被动,大厂间的拆墙行动逐渐多了起来。比如一些淘宝和抖音的链接,已经可以直接在微信里打开。到了去年 9 月,阿里妈妈还和腾讯广告进一步深化了合作,微信视频号、朋友圈、小程序等广告流量,能通过阿里妈妈 UD 效果广告,直接跳转淘宝直播间、淘宝、天猫店铺以及商品详情。而前不久,抖音也开始可以直播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腾讯系游戏。到了今天,淘宝已经开始逐渐开放微信支付。这些行动无一不在表明着,那些构筑在中文互联网 APP 之间的 “ 墙 ” ,正在逐渐倒塌。从商业角度看,移动互联网流量眼见到顶,再针尖对麦芒似乎意义依然不大,存量博弈不如互通有无、携手增长。那对我们大家来说,拆掉了 “ 墙 ” ,能让各种 APP 互相间流通起来,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便秘操作。起码我妈不会和我说支付宝转你 2000 ,你微信转我。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淘宝终于愿意救救它的网页端了

淘宝终于愿意救救它的网页端了 说他们看重淘江湖吧,结果他们直播也没聊啥东西,说他们不看重吧,他们团队把马云 2004 年发的一篇帖子都给挖出来加精置顶了。不知道大家对淘江湖这个论坛怎么想的,对小辣椒来说,淘江湖三个字算是唤醒了我多年前的记忆。可能有些年纪和小辣椒相近的朋友,应该还记得这个淘宝在 2009 年搞的论坛。现在在 X 上,还能找到( 大概是 )它当时注册的账号。也许它的名气确实有点拉胯,在那个外事问Google,内事问百度,房事问天涯,性事问猫扑的时代,也没扑腾起太大的水花。但经过了这么多年,回头一看,淘江湖竟然还是阿里进入社交领域的第一步。这么一说,淘江湖论坛的历史意义就有点子重了。相信大部分差友,对于那个各大论坛百花齐放的时代还有所记忆。当时马化腾在惠多网上讲小母牛跳高挺牛逼的新式歇后语,天下霸唱、当年明月在天涯论坛上连载了《 鬼吹灯 》和《 明朝那些事 》,初代网红 “ 芙蓉姐姐 ” 和 “ 奶茶妹妹 ” 章泽天通过猫扑论坛走红……可以这么说,在那个网络交流的蛮荒年代, BBS 论坛是人们进行网络社交的一大窗口。在 BBS 论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于网络交流的欲望,又催生出了 SNS( 社交网络服务 )平台。单说这个概念你可能还不清楚,举个例子当年吸引了万千学生,保留了不知道多少人黑历史的人人网,就是 SNS 平台。而淘江湖论坛,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之所以要介绍上边关于 BBS 和 SNS 的故事,是因为淘江湖这个网站,虽然对外称是论坛,但它实际上更像是 SNS 平台。BBS 和 SNS 之间的区别,就是 BBS 侧重于网友针对某个问题的讨论,大家在某个帖子下聊完就散了。SNS 则侧重于交友,你和其他网友可以在帖子之外,有更多互动的可能性。记住这一点,这将是淘江湖赖以生存的核心理念。在当时的淘江湖上,人们就像是在今天的微博或者朋友圈一样,喜欢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可能是美景,可能是自拍,也可能只是随口一说的牢骚。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网络依旧充满好奇。在这个上网还需要一定门槛的时代,信息垃圾还是个十分遥远的词汇,人们渴望从网络上汲取到所有的信息,并且乐于网络社交。淘江湖上的网友也是如此,人们互相关注,添加好友不亦乐乎。淘江湖上这种对于网络社交的需求,丝毫不亚于其他的论坛和平台这一切,当然是有原因的。不用小辣椒提醒,你应该还记得这是依托淘宝网诞生的论坛。提起淘宝,那当然离不开购物了。淘江湖同样如此,它和购物天生密不可分。2011 年在香港出版的《 淘宝网执平货赚快钱 》一书中,专门有一部分内容,提到了淘江湖对于销售的重要性。作者告诉大家,你们要专心经营店铺,不能抱着玩玩的心态,要及时通过阿里旺旺和客户交流,还要注意自己的服务态度。做到以上步骤的同时,还要用心经营淘江湖论坛,有事没事去上边发帖,广交好友。因为在淘江湖论坛积累的名气,会反馈到商家的店铺里。同时作者还给出了一个小妙招,教大家如何在淘江湖论坛发软文广告。好家伙,我现在才知道当年刷到的帖子,原来有这么多广告。emmm ,这玩意咋这么熟悉呢。说实话,小辣椒有种刷小红书的既视感了。刷到一个帖子,都不敢确定是不是推广……按理说淘江湖论坛的思路没啥毛病,但结果是,到了 2013 年 9 月,它就下线了,原业务转型为淘宝 U 站,并入 “ 我的淘宝 ” 。至于下线的原因,据称是因为阿里喜欢搞运营,对效率太过看重,甚至干出了为完成 KPI ,拉来淘宝用户并推荐商品,把论坛做成了小淘宝。不用想也知道,按着牛头强喝水,哪能有什么好下场,牛不顶你屁股算丫运气好。与此同时,论坛也开始逐渐落伍,人们的网络交流渠道越来越多,智能手机的出现,也瓜分了网友们的注意力,淘江湖的死,也在情理之中。可正如一开头就提到的,这个在土里埋了快十一年的淘江湖,突然间就诈尸了,一点预兆都没有。我大概看了一下,淘江湖现在除了首页外,有茶馆、生意经、黑板报三个板块。茶馆就是闲聊,生意经是聊买卖相关内容,黑板报就是留言灌水。其实也没太多可讲的,小辣椒个人感觉,重生的淘江湖,现在更倾向于一个卖家群体之间答疑解惑的场所。里边大部分的帖子,都是带着疑问来的。偶尔能看到几个感慨情怀,以及想知道马云动向的。为啥把淘江湖这个老古董从坟墓里挖出来再营业,在看完淘江湖直播秀,刷了几条帖子后,答案已经很明显了。与其说是复活淘江湖,不如说淘宝之后想优化网页端的购物体验。这两年还用网页买东西的人应该知道,甭管是淘宝,还是京东、当当、唯品会什么的,它是真难用啊。差友们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愿意用手机端还是用网页端买东西?现在包括淘宝在内的很多公司,哪怕是从网页端发家,可一旦开始做移动端,网页端的大本营,立马就变得像一坨答辩。要么是让你下载 APP 观看全部内容,要么是让你扫码登录才能继续浏览页面……也不知道是不是某个部门背负着 APP 下载量的 KPI ,不然怎么会做出如此逆天的设计。就像淘江湖直播里嘉宾提到的: “ 既然都用 app 扫码了,为什么还要用网页端呢? ”严格来说,淘宝还算好的,还有很多的新生代产品,压根没网页端,就很难受。在网上你分明能搜到 “XX 网页版 ” ,但是点进去,它只会给你一个 APP 下载链接。比如说淘宝的好兄弟闲鱼……可能有些差友觉得,有手机 APP 就够了,很多 APP 已经做得十分优秀了。但是作为产品的使用者,我们永远猜不到自己会在什么时候需要使用产品的网页端。就像是小辣椒我,放到 4 年前,我绝对想不到刷网页版抖音会成为刚需。平时工作的时候,无论是找资料还是截图,网页端比移动端方便太多了。淘江湖直播里嘉宾也提到,他们摸鱼的时候会用淘宝网页端,但实在是太难用了,当场被劝退。四舍五入,淘宝亏了一个亿。据说这次淘宝网页版是 7 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更新,也不知道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一时间也没法确定,只能看后续变动了。但现在有人还愿意搞网页优化,怎么说也算是件好事。优化一下一言难尽的用户体验,总比看着你我面对难用的网页干瞪眼强,你说是吧?至于纯粹是给淘宝网页端当僚机的淘江湖论坛,最坏的结果,也坏不过 2013 年的下线关闭了。就让它在原地,自由地野蛮生长吧。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618淘宝京东均取消预售:电商平台整不出新活儿了

618淘宝京东均取消预售:电商平台整不出新活儿了 淘宝天猫今年则是直接拿出了跨店满 300 减 50 的满减政策,以往淘天大促的经典玩法预售期和尾款期则都被取消。今年,淘系 618 前后相关的促销活动变得密集,时间也相应拉长,4 月 23 日28 日系 “ 百亿秒杀节 ”,像是 618 正式活动的预热。5 月 21 日 28 日为 618 第一波活动,5 月 31 日晚 8 点 6 月 20 日为第二波活动。论消费者的体感,618 最大的变化就是消费者完成消费的周期变短了,数学题变简单了。以前的 618 也在 5 月末开启,淘宝和京东的玩法都是先开一波定金预售,大约一周后开始支付尾款,在这两个活动期之间发放大量消费券,再积累一波声量。淘宝一度在预售机制上做了不少创新,从最开始的尾款只能单独支付,到可以合并凑单满减。此前有消息说,预售订单占了整个大促订单总量的三分之一。那么,为什么淘宝京东会在今年突然一致取消预售?先从预售制度本身看。零售电商专家庄帅分析,随着大促规模的加大,参与预售的商家和消费群体不断扩大,问题也开始出现,“ 例如预售的商品不能按期发货、补差价出现涨价情况、售后服务与普通商品不一致等,甚至出现金融风险。”这一系列问题会让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变差、消费风险上升,平台口碑和平台其他正常售卖商品的商家均受影响,所以京东淘宝不约而同地取消预售制,解决的实际上是历史遗留问题。2022 年 618 期间,一位消费者就曾反映,自己在京东遇到了预售涨价的情况。她讲述,618 之前她加购了一款 3599 元的商品,想着等 618 再下单,但等到该店开启 618 预售活动之后,她发现这款商品比之前上涨了 1500 元。该消费者表示,她购物车里的另一件商品也是如此情况,618 预售前和预售中的商品标价,3 天涨了 3 次。这其实也是大促机制的 Bug 导致的问题。商家在参与大促的时候,虽然要遵循平台给出的优惠政策,拿出直接的折扣,或参与满减,但商家仍有自主定价权。一方面不能错过大促,另一方面又很难拿出干脆的优惠,所以一些商家才会想出偷偷涨价的下下策。这类不太体面的暗箱操作自然不是绝大部分,但即便是所有商家都合规参与大促预售,预售制本身也极其消耗消费体验。此前有消费者指出,本可以快速下单收货,尤其是需要急用某些东西的时候,但一旦碰上大促,就必须要进入他们的节奏,从支付定金到收到货,起码要一周以上。电商发展到今天,本是进入到了追求更快物流、更好消费体验的阶段,但在大促面前,这成为了一个悖论。更何况,大促能给出的真金白银的优惠,越来越少。所以,消费者体验变差,又容易在定金到尾款这段 “ 消费冷静期 ” 考虑退货,直接拉高商家的退货退款比例,再然后就是物流承压,售后纠纷等等棘手的问题。再看整个电商环境,大促已然是一个噱头大于实际的存在,低价不再仅仅依赖大促来完成,更何况电商对于大促的态度,早已天翻地覆。电商或许已经不再需要高举猛打的大促了。预售制原本是平台联合商家,通过更低价格在大促前提前锁定消费需求的一种方式。从最早的预售制规定看,消费者在支付定金之后,只有在付了尾款后才能整单退款,一定程度上,定金订单就帮助卖家和平台完成了一部分销量任务。在疯狂比拼 GMV、直播带货、大促超低价的时代,预售制的提前锁单带来的好处,能直观地反馈在大促结束后各电商拿出的 GMV 成绩单上。所以,某种意义上上讲,这是在服务于各个平台的 “ 战报数据 ” 而不是消费者。近两年,电商平台已不再执着于 GMV,甚至已不再公布大促 GMV,销售规模在电商领域中逐渐成为往事,取而代之的是经营质量与体验。现在,大促更低调了,周期缩短,不再需要和以前同等水平的声量。这预示着,无论是前期预热、中期曝光程度还是后期销售结果,大促都不再承担重任了。“ 直播的出现、拼多多以价格驱动的平台机制,都让促销每天在发生,大部分品牌也不需要过度依赖平台的大促销售商品。” 庄帅表示。以后的大促会是何种光景?京东和淘宝走的是不同的路。从今年京东的动作看,低价仍是核心,但玩法上化繁为简。除了平台流量会继续向低价商品倾斜之外,京东还在今年 618 大促中新增了 “ 半年最低价 ” 新玩法。若商家成功报名 618,同时商品在 618 期间的价格低于过去 180 天的到手价,则商家可以自动参与到该玩法中。说白了,京东此举就是直接向商家要最低价,回归大促本质。对于重新打响低价战的京东来说,花哨的凑单满减和预售并不能直接实现其低价目标,大促的意义更在于争取到更多实际优惠,为后续京东的价格战铺路。淘天一边,今年最大的变化是在 “ 五一大促 ” 和 618 之前,悄然试验了一个 “ 百亿秒杀节 ”,给出直接的七折优惠。淘宝的商业模式和京东有很大区别,大量 C 店、无统一物流加持等等,让淘宝选择了不同的路,也是最舒服的路,就是一波接一波地做促销活动,通过密集的折扣战,建立价格力的印象。取消预售或许只是一个开端。回归冷静期的大促,京东倾向于从商家和平台出发,走实际路线,营造一种 “ 我这里最便宜 ” 的氛围,淘天则更擅长造节,走密集路线,要的是一种 “ 我这里老打折 ” 的意味。当大促去掉粉饰,放弃氛围感,留给平台的也只剩下一个本质问题,就是如何拿出常态化、实打实的优惠。毕竟,无论如何包装,电商的本质依旧是零售,而零售,是没办法绕开价格的。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拼多多这是被淘宝彻底逼急了 竟然用上这种招数

拼多多这是被淘宝彻底逼急了 竟然用上这种招数 这行小字还特地加了引号,伪装成评论关键词,展示在商品名称下面。俗话说,人越失去什么,也就越爱强调什么?先不讨论这种公然拉踩“竞品”的做法道不道德,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说明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淘宝更便宜,为了挽回这些用户,不得不使出这种“招数”。更有意思的是,拼多多这种策略主要针对Android用户,对于苹果用户却是另一种态度(几年前Apple Store曾下架拼多多)。我对比了身边人的账户,发现好像只有Android机才能看到类似的标识,所有的苹果用户都被“歧视”了……用户不再增长,营收和利润却节节高升,答案显而易见。“聪明”的用户早就开始对比各家电商APP了,是不是因为太多人在对比中都选择了“tb”,才会有开头我们提到这种“拉踩标签”的玩法诞生呢?拼多多一向以低价平台自居,如果它还维持着价格优势,何必用这种手段,一个商品一个商品地打标签,来强调谁比谁便宜?这只能说明,拼多多真的被淘宝逼急了。刻意在Android机上耍心机,更是直接表明,淘宝已经侵入了拼多多的腹地。低价优势不再从能量守恒定律来说,高营收和低价是不可能调和的矛盾,拼多多的价格优势正在渐渐消失。不论是品牌还是白牌,最近越来越多的用户都发现淘宝比拼多多更便宜了。比如百亿补贴的核心标品iPhone15,就有用户在小红书上表示,淘宝不仅比拼多多便宜了100块,发货速度还要快上三天。一套五百多块的化妆桌椅,拼多多要比淘宝贵出五十多块。媒体人雷斯林曾经专门撰文比较拼多多和淘宝的价格,发现拼多多明显更贵:2022年的时候在拼多多买四斤猫粮只要25元,但是现在却要花36-38元;想买美心月饼,惊讶地发现同款产品在淘宝卖108,在拼多多卖189。其他如同款马面裙、吸尘器、电脑椅、投影仪、FANCL小药盒,拼多多少则贵十几块,多则贵两倍……“低价平台”维持不住低价,一是拼多多本身的低价模式不可持续,二是淘宝已经在全面发力低价。拼多多的低价无非几点:一是低频、高单价的知名品牌产品,实现低价心智靠的是补贴。拼多多百亿补贴会场里面的苹果手机,就是其低价心智的金字招牌。为了用这些硬通货形成又“真”又“便宜”的印象,只能烧钱补贴。最早拼多多补贴最厉害的几年,靠的是融美国人的钱,而现在互联网已经过了野蛮生长随便烧钱的阶段,拼多多只能让商家自己出钱补贴。现在和品牌拥有更大“议价能力”的淘宝开始猛追,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已经维持不了价格优势,很多品类的价格都超过淘宝。第二类是一些高频消费的生活日用品,拼多多依靠的是大量的白牌商家,在供应链上疯狂压榨,用算法或者运营策略,逼着供应商疯狂内卷,搞起永无止尽的价格大逃杀。于是,商家为了节省成本,甚至会在原料、工艺上改动一些非常小的细节偷工减料。要么把纸巾做得稍微薄1毫米,或者稍微掺一点粗糙点的原料,在原料和工艺上做出特别细微的调整。要么就要和同行工厂卷生卷死,做到一个全行业最低价,但是只有把80%的流量都拿走你才能盈利。第三就是靠对消费者的无底线倾斜。动辄禁言商家、主动给消费者仅退款,或者因为消费者的差评、退换货直接去罚商家商户上的保证金。在推广费、运费险、仅退款的货品物流成本、以及基础服务费、类目服务费看,以及各种名目的罚款等,各种隐性成本压力下,很多商家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做出了提价的决定,这些都推高了拼多多整体的商品价格。部分消费者对“低价”非常敏感,他们很轻松的就会切换APP购物。最近拼多多不得不推出了高价违规政策,对价格高的商家直接屏蔽店铺权益,这样简单粗暴的规则,既要商家付费买流量,又要商家维持只能勉强活命的低价。步步紧逼了两年,拼多多的财报显示,货币化率还在提高,也就是说,拼多多还在提高各个环节的服务费率。羊毛出在猪身上,商家的费率高了,只能靠提价维持生存,成本最终一定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拼多多变贵了,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淘宝侵入腹地据36氪报道,今年年初至4月底,淘宝百亿补贴的销售额增长了792%。淘宝的“百亿补贴”秒杀节,戴森吹风机、吸尘器、电风扇“全家桶”仅1999元,这几件原价加起来要近万元。这种力度和决心,在前几年的淘宝很难看到。对于白牌,低价频道淘工厂在“N元N件”玩法成功之后,佣金激励也够狠:所有新品新链接订单在冷启动阶段仅收取0.6%的固定佣金,佣金最高优惠幅度高达95%。有用户直言:淘工厂便宜到我怀疑它不挣钱。拼多多的基本盘农产品,淘宝也紧追不舍。淘工厂今年开始布局生鲜领域,配套上线了“破损包赔”和“晚发包赔”服务。所有生鲜食品普通商品佣金全部优惠5折,入选“超链”的商品,食品品类佣金降至2%,生鲜品类仅收0.6%。对于高净值人群,淘宝能提供的许多服务,“更年轻”的拼多多则无法提供。比如88VIP的大额券、品牌商品折上95折、无限次退换货包运费、娱乐会员权益,以及晚发货自动赔付等。前几天拼多多的“炸裂”财报,让不少人又唱起电商王者易主的调子,但商家清楚,核心用户也明白,拼多多华美的袍子下,跳蚤越来越多。最快今年,我们应该能看到形势的明显变化。平台运营的套路,正在反噬消费者部分商品如此明目张胆地挂出“比别人便宜”,看似为消费者着想,其实是拼多多的惯用套路。早先,拼多多安排了一批精明的商家。同样的商品,这些商家在其他平台加价出售,在拼多多则以偏低价格售卖,而其他平台卖出的商品也从拼多多发货。这样,当你收到其他平台网购的快递包裹,拼多多就会故意发送一条短信,告诉你:你在别的地方买亏了,拼多多更便宜。拼多多的低价心智,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种运营手段树立的,因为消费者不可能每次买东西都多平台比价。但这类搞价格歧视的商家只占拼多多大盘的极少数,消费者最终会发现价格猫腻,套路不可能一直这么玩下去。所以拼多多这次花样翻新,直接在商详页下手。但商详页已经是转化漏斗的底部,效率与短信相比要差得多。在用户运营上耍手段是拼多多的一贯套路。有没有人告诉过你,拼多多的“先用后付”,下单时显示的价格和实际付款的价格可能会有差异?比如图中这位用户,童鞋标价20.9元,实际到手价是29.3元,贵了近三分之一的价格。更好玩的是,用户分析了多种可能,最终也没弄明白自己为什么多付了9块钱。像这种细心的消费者是少数,真正有比价习惯的人不多,多数人收到货不会与发货价格进行比较。拼多多的GMV就在这一过程中默默增长。还有,大概很少有人会去横向对比拼多多APP界面,但实际上,不同人、不同账号看到的商品价格和优惠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人甚至看不到百亿补贴、万人团和超级省。据网友推测,在一段时间内,优惠用得太多、抢到了低价黄金、多退货几次、甚至反复切换APP进行比价……系统就会判定你不够“本分”,优惠和部分活动界面自动消失,看到商品的价格也比其他人贵。还有人发现,一旦打开相册权限,拼多多竟然自动用相册中的图片追评了一条。联想到之前不了了之的“后门事件”,不由得让人细思极恐。拼多多对消费者的态度始终十分微妙,表面上无底线妥协,退款退货十分积极,实际心机满满,“砍一刀”的荒谬已经人尽皆知,更多套路还没有进入公众视野。在消费者这边,...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抖音独立商城App上线:移动互联网迎来最后一场白刃战

抖音独立商城App上线:移动互联网迎来最后一场白刃战 小米应用商店截图这几年下来,抖音的兴趣电商发展很快,确实到了要再进一步的时候。把商城从原本的App里剥离出来,很大程度上,是抖音想要做大货架电商,去跟淘宝、京东、拼多多这些传统电商平台,抢夺蛋糕,零距离battle。但这件事哪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一直以来,抖音都是一个主攻娱乐的平台,吸引来的泛流量,大多没有购物属性,而传统电商平台立足市场多年,标签清晰,早就形成了稳固的用户群体,抖音想要打破现有格局,挑战不小。不难想象,这大概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后一场白刃战。兴趣电商向传统电商妥协本质上,抖音推出单独的商城App,是一次兴趣电商向传统电商的妥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抖音都在高举“兴趣电商”的大旗,鼓吹着要用优质内容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冲动。不能否认的是,抖音靠着兴趣电商这一战略,前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果,2022年的时候,就实现了GMV破万亿元。但抖音如果一直做兴趣电商,局限性也很明显。回想一下抖音电商的带货模式,一个视频对应一款产品,一个直播间上架为数不多的货品, 跟货架电商比起来,商家能展示的产品数量相当有限。 再加上算法推荐机制下,整个过程就变成了,从大量产品中不断做筛选,直到找到极少数的爆款,其他产品很快被淘汰掉了。另一方面,抖音的日活月活虽然很高,但大部分用户来到这里,是来刷段子、看娱乐短视频打发时间的,而不会专门来购物。可能偶尔在短视频或直播中,刷到了感兴趣的商品,一时冲动才下单。换句话说,抖音流量大是大,但绝大多数都是没法留存和转化的泛粉。直播电商重地,现在已经卷到飞起,新的机会所剩不多。在这种情况下,也造成了抖音电商低客单价的产品泛滥成灾。锌财经此前在《小杨哥公司被立案,头部主播翻车翻出经验来了》提到了,眼下直播电商仍然是一个价格竞争的场域,来到直播间的消费者,就是想买到实惠的东西。比如在抖音食品饮料领域,10元以下的商品是越来越好卖的。因此主播和直播机构为了迎合这种需求,不得不各种压价,为“家人们”谋福利,去打造所谓的低价爆品。但低价未必是真的低价,很多时候“便宜的才是最贵的”。 商家们表面上看是亏本了,事实上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种种“补贴”早在暗中明码标价,换种方式在消费者身上讨回来罢了。好比说疯狂小杨哥和东方甄选之前带货的“御徽缘”的梅菜扣肉,6碗才59.9元,一碗折合不到10块,远远低于正常五花肉的市场价,如今就陷入了“槽头肉”争议。按照现状,抖音很快就会逼近天花板,寻找新的出路是当务之急。对抖音来说,把电商版块拆出去,也挺合理。拆分出去,也不能万事大吉目前来看,抖音是打算把娱乐和电商分成两个独立的版块,各自为营,并行作战。这事不是没有征兆,意识到兴趣电商存在先天短板后,2022年,抖音提出了“全域兴趣电商”的概念,开始大力投入货架电商建设,想要打破直播短视频的内容场景和搜索、店铺、商城等货架场景之间的隔阂。在抖音电商的设想中,未来内容场景和货架场景的GMV将各占一半。想法很美好,但把电商版块拆分出去,抖音就能从现有电商格局中,撕下一块肉吗?显然是很困难的。首先时代变了,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网络零售市场的增量放缓,各个平台都进入了存量竞争阶段。同时,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用户可选择的App越来越多,每家都要付出更高的费用去争夺用户,获客成本被大大拉高了。然后在传统的电商领域,淘宝、京东、拼多多这些平台,花了10年,甚至20多年的时间,去确定自己的标签,植入用户心智。像是京东,早在2008年,京东商城就开始卖平板电视,没过多久,又把空调、冰箱、电视这些大家电都加进去了。在这过程中,京东也完成了3C产品的全线搭建,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器3C网购平台。拼多多就更不用说了,自从上线以来,就把视线放到了五环外的用户,主打一个性价比,低价货品的心智深入人心。这些年下来,用户习惯已经培养出来了,不太容易改变。打个比方,现在提到买电器3C类产品,会想打开京东,提到买衣服美妆,会想到淘宝,提到买水果垃圾袋这些生活品类,又会想到拼多多。但直到现在,抖音在大部分用户心中,仍然是一个娱乐平台,购物只是附加属性。也就是说,在电商领域,抖音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用户心智模型,那用户又为什么要选择它呢?可以预见,抖音商城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大的成本,去获取新客,而后续的经营也会面临很多挑战。商家需要确定性生意这几年,直播电商虽然混得风生水起,一片火热,但以搜索制为主的传统电商,地位一直没被撼动,归根结底,是商家需要确定性的生意。像淘宝、京东、拼多多这些平台,本来就是为购物而生的。用户打开这些平台带着目的,就是想要买东西,因此购买转化率也会更高。在此基础上,这些因购物而来的流量,又会按照每个平台的固有调性,渗透到服饰、美妆护肤、数码产品等等不同领域。那么对于商家来讲,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选择合适的平台。这样一来,更有利于把品牌粉丝留存下来。也只有把流量真正留下来,转化成可运营的私域,提升品牌复购率,才是长效经营的合理方式。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传统货架电商的基因优势,给到了商家更多安全感。对比来看,抖音欠缺的地方还有很多。想当初,抖音电商起家的时候,其实是吃到了“差异化”竞争的红利。彼时传统电商的格局已经稳固了,抖音作为后来者,靠着巨大的内容流量优势,吸引到很多商家入局。流量虽然不精准,但对商家来说,总归是多了个渠道。眼下,抖音想要做货架电商,但仍没解决流量标签混杂的问题。再加上它把电商版块拆分出来后,原本的平台流量优势也不存在了,那给到商家的吸引力和确定性就更少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抖音电商此前一直把重心放在“售”上,相对忽视售后服务,但货架电商其实非常考验供应链体系和履约能力,好比说京东有“京东物流”,淘宝有“菜鸟驿站”,这些都是抖音电商需要补全的功课。最后一场白刃战,抖音注定不好打。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