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书裁员1000人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现在大一点的互联网公司其实也都不需要那么多人,完全是一群基层和中层为了升职加薪,扩大自己团队

飞书裁员1000人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现在大一点的互联网公司其实也都不需要那么多人,完全是一群基层和中层为了升职加薪,扩大自己团队,当组织更大的时候就更容易达到这个目的。互联网行情好的时候,往往上升速度跟坐火箭一样,行情差的时候,精细化运作反而倒逼成本,降本增效 本质上是满足基层和中层升职加薪的需求,总是有各种话术可以应付,比如说稳定性的问题,专门招几个人搞,然后又开了一个方向,多了一个leader岗位 大厂除了纯底层技术岗位,升职加薪最快的方式就是不断拓展边界,承担更多的业务;而真正纯技术岗位需要实打实的做出效率/效果的提升,完成成本/金钱的收益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刘强东不需要“松弛感”

刘强东不需要“松弛感” 互联网进入新周期,电商巨头都在追求更高效率,强调降本增效,讲究聚焦务实。但京东的人效比,却远远落后于拼多多和阿里。截至2023年12月31日,拼多多拥有员工约1.3万人,阿里的员工总数为21.9万人,京东的员工总数超51.7万人(含物流一线员工)。刘强东的“兄弟”确实人数众多,已经是阿里的近2.4倍,拼多多的近40倍。2023年,京东用51.7万员工实现收入10847亿元,单位员工营收210万元;阿里用21.9万员工实现收入8687亿元,单个员工一年创造396万元。拼多多去年营收2476亿元,单个员工一年创造收入快要逼近2000万元,业绩增长势如破竹。可以看出,京东集团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效率却远远不及同行。几天前,拼多多2024年一季度财报发布之后,营收利润双双超过预期,市值再度超越阿里巴巴,成为美股市值最高的中概股公司。但尴尬的不仅是阿里,拼多多的市值已然相当于4.7个京东。市场正在无情的变迁。内忧外患下,刘强东很难不产生危机感。刘强东亲自下场整肃“大公司病”京东正在酝酿一场自上而下的管理调整。近日,京东内部发生了考勤调整、午休时间缩短、人员优化等一系列变动。这背后,是为了严格管理并遏止部分员工代打卡的行为和风气。据悉,京东每月1.4万员工代打卡,甚至出现了代打卡微信群,代打卡一次收取15元,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有京东员工透露,有一些实习生两个月都不来,通过代打卡,骗走了公司1.5万元的工资。这些问题无疑激怒了铁腕且务实的刘强东。有消息称,京东内部确实在整体反思一下这个事件,该调整系管理层反思了过去4、5年间公司在管理上出现的失误,承认体系存在“大企业病”,管理上出现了严重问题,尤其在拼搏上有很大的懈怠。“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刘强东的承诺言犹在耳。但到了今天,刘强东认为,京东相比其他互联网公司显得太过松散,缺乏拼搏精神,这种情况亟需改进。5月26日,刘强东的内部讲话录屏突然在网上流传,他直言不讳的讲,无论是深入的行业还是内外部环境,京东永远不能允许大量员工“躺着睡大觉”。刘强东称,“如果你的业绩好,你可以永远不需要去加班加点,公司永远是爱你的,永远给你非常好的收入待遇。如果你业绩没那么好,只达到了平均水平,你只要拼搏,公司永远不会辞退你。但是业绩不好,又从来不拼搏的人,这家公司永远不能容忍,公司一个都不能容忍,都会逐步通过各种手段全部淘汰出局。”这次讲话中,刘强东再次谈到了他对“兄弟”的定义。“我也知道每个人选择不一样,有的同事希望享受生活,生活第一、工作第二,不想拼。我也能理解,这样的选择也没有错。但只能说你不是我的兄弟,也不是我的敌人。我们不是一路人、不是一家人。我们不应该一起共事。你的存在会让我们拼搏的兄弟们利益严重受损,这对仍每天战斗、在加班加点工作的人,是不公平的。”刘强东讲。同时,对于在前线“肉搏”的采销员工,刘强东则大方的给所有人进行了加薪。刘强东称,公司各项参数稳住了下滑的势头,4月份的利润比一季度的表现还要好很多。所以决定将对所有采销C1、C2、C3三个层级的管理者,现金薪酬最低涨幅20%。其中,C1和C3层级平均涨幅30%,最高50%;C2层级平均涨幅50%,最低涨幅30%,最高100%。同时,自2024年7月1日起,通过一年半时间,京东采销年度固定薪酬由16薪提升至20薪,业绩激励上不封顶。对于京东这次声势浩大的组织整肃,社交媒体上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刘强东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京东已经快成为北京的养老厂了,能不能重新唤起大家的积极性,下坡转上坡,就看管理者的魄力了。”另一部分则表示质疑,认为这些措施过于苛刻,可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生活平衡。正值618重要节点,本应全力备战大促的京东,此时创始人亲自下场强调“纪律”和“军心”,无疑是对“大公司病”的正式宣战,肃内部效率上的决心和力度可见一斑。有投资人曾这样形容,刘强东是一头狮子带着一群绵羊打仗,绵羊打着打着就变成了狼。但京东上市已经十年,总经理可能就有成百上千个,很多人拥有了股权和优渥薪酬,红利吃饱的人不可能与白手起家的人斗志相同,正逐步失去“狼性文化”,缺乏战斗力和服务意识。但电商市场仍面临着极为复杂的竞争局面,稍不谨慎就有可能被市场无情淘汰。面对导致企业缓慢和低效的“大公司病”,京东如果不能尽快劈开管理上混混沌沌的一潭死水,这些问题一定会在日后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为了增长,为了生存京东强调降本增效的最终目的为了增长,为了生存。从京东2024年一季报中可以看到,收入2600亿元,净利润89亿元,净利率只有3.4%左右。而拼多多一季度收入868.1亿元,净利润达到280亿元,净利率达到了32%。再往前推,2022年全年,京东集团净收入达10462亿元,净利润达282亿元,净利率2.7%;而2023年全年,京东集团收入10846.62亿元;归母净利润241.67亿元。净利率2.22%。也就是说,京东已经出现了净利润率下滑的趋势,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警示信号。2024年一季度,拼多多的经营利润为259.7亿元,同比飙升274.7%,超过京东和阿里的总和;京东的经营利润为77亿元,同比增长20.3%;阿里巴巴的经营利润为152.4亿元,同比增长3.2%。再看活跃用户数:阿里2022财年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13.1亿;京东未公布2022年数据,但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其活跃用户数量为5.883亿;拼多多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年活跃买家数为8.819亿。以种种数据来看,京东还远没到能够“躺平”的时候,反而必须重燃斗志设法自救。电商企业已经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而成熟期的企业需要从内部管理中挖掘增长潜力。不管是京东曾经存在的派系问题,还是现在团队的进取心以及公司上下整体的效率低下问题,这些都是京东急需要改进的问题。京东对“大公司病”的警觉并非一日之寒。2019年互联网发展整体放缓,刘强东就曾强力出手,在京东内部打响了“贬功臣,抑兄弟”的一轮人事改革,对公司架构进行自上而下的清理洗牌。他提到,“人员急剧膨胀,发号施令的人愈来愈多,干活的人愈来愈少……这样下去,京东注定没有希望!公司只会逐渐被市场无情淘汰!”“京东现在混日子的越来越多,干活的越来越少,混日子的不是我兄弟,一起拼杀于江湖的才是!”随即,他推出了一系列的铁腕举措宣布淘汰10%的高管、裁员、取消快递员底薪…那段时间,京东CTO张晨、CLO(首席法务官)隆雨、CPO(首席公共事务官)蓝烨相继离职。这些人,曾是刘强东下力气挖来的,其中不乏让刘四度访贤才同意加入。一系列的主动求变让京东暂时稳住了阵脚。2019年京东全年实现净利122亿元,2018年则是亏损250亿元。实际上,“大公司病”对所有大型企业而言都是一种煎熬,艰难掉头的不仅京东一家。5月23日,阿里在发布2024财年年报的同时,也公开了一封由阿里巴巴董事长蔡崇信和CEO吴泳铭联合署名的致股东信。信中不仅展望了阿里的未来战略和经营方向,更坦诚地承认,在过去的25年里,阿里也患上了“大公司病”,并坚定表示将对其进行彻底的治疗。从阿里最新公布的财报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员工被这艘“大船”甩了出去,一季度阿里少了超1.4万人,与两年多前的高峰期相比,更是直接少了5.4万人。自2021年底,阿里巴巴员工数量达到259316...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互联网已死?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机器人生产的

互联网已死?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机器人生产的 该理论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分是机器人取代了人类在互联网上的活动;另外一部分是行为者正在利用这些机器人来操纵网民。当机器人在互联网的活动超过人类的时候,一些人认为这就意味着互联网“已死”,而在这个理论中互联网的“死亡”日期2016年到2017年之间。这个日期的主要依据是,2016年的时候,安全公司Imperva(网络安全领导者之一)发布了一份关于机器人访问流量的报告,揭示机器人占据了互联网52%的网络流量。已死的互联网理论最早是在哪里被人提出的,已经很难进行考证了,它经常被认为只是阴谋论而已,但也许没那么简单。互联网的机器人内容其实,现在的机器人不仅使用了超过50%的网络流量,超过50%的内容也是由机器人生产的,特别是在社交平台上,机器人不仅在生产文章、视频和图片等内容形式,甚至连评论区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是由机器人生产的。你会发现,中文互联网中,现有的社交平台很多都引入了官方的评论机器人,有些会直接告诉你那是AI评论,有些则不会告知。图:这个就是微博的评论机器人由于我个人一直在做自媒体,在各个平台上发表我的作品,所以我比较清楚这一点,那些牛头不对马嘴的评论基本是由机器人贡献的。至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内容超过一半都是由机器人生产的,一些报告显示,是从2022 年开始的。2022年是生成式AI诞生的年份,这一年 OpenAI 推出了首款生成式AI大模型ChatGPT,它能够直接模仿人类创作内容,而且它对所有普通用户开放,甚至一些服务现在是免费的。以前所谓的机器人创作内容,其实只是一种“伪原创”,通过一些工具将原有文章进行一些简单的修改比如把一些词语用同义词替换一下,以此来欺骗搜索引擎或者社交平台,来得到更好的搜索排名。但是,有了生成式AI大模型之后,一切都变了,人工智能可以直接根据你的简单指令几秒内生成相应的内容,文章,图片,视频都可以通过指令直接生成。所以,没什么好意外的,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内容如果不是机器人生产的那才奇怪。不过不仅如此,你在社交平台上关注的很多所谓大V,背后可能也只是机器人而已。社交平台不会对外公布它们有多少内容是由机器人生产的,也不会对外公布哪些账户是由机器人在输出内容的。不过,在马斯克收购推特平台(现在的X平台,类似国内的微博)的时候,推特上机器人运行的账户比例被搬上了台面来讨论。推特原有的老板告诉马斯克大约每日活跃用户 (mDAU) 的5%是机器人,但是马斯克请了专业机构 Cybra 公司进行了重新评估,该公司回馈给马斯克两个报告,一份报告显示13.7%的推特日活用户是机器人,而另一份则显示11%。更搞笑的是,这10%多点的机器人日活用户创造了大部分的推特内容。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人们要让机器人不遗余力的去生产内容呢,而社交平台也不进行筛选。其实,答案很简单,平台根本管不过来,机器人会专门不停针对算法来调整自己的内容,以此来躲避搜索引擎或者社交平台的审查。马斯克博文的AI翻译但由于机器人生产的内容确实影响了真实用户的体验,所以马斯克现在正在探索让推特用户支付会员费以阻止机器人内容(估计在他眼里机器人内容就像广告一样烦人)。至于生产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据我了解主要就是三点:第一点就是挣取这些社交平台的广告分成。很多没有接触过自媒体的人可能并不清楚,你在平台上发表作品是有广告分成的,这部分收益现在也是我们怪罗这个ip的主要收入来源。在行情好的时候,一篇百万播放的视频有几千块的收益,而即便是现在行情不好的时候,这个收益依然还算能维持。由于热门内容很容易继续出爆款,所以你会发现,一个稍微热门一点的事件或者话题,你会刷到不同用户制作的完全雷同的内容。第二点就是账户买卖。做自媒体的应该都知道,从最早微博兴趣开始,互联网上就出现了一个专门买卖社交媒体账户的产业链,这个产业算是互联网的灰色地带,但是它从诞生到现在就没有停止过。而且从最初的微博账户买卖,演变成今天我们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去购买任何一个社交媒体平台的账户,而且拥有上百万粉丝的账户都可以轻松买到。很多人可能想要知道,这些账号的粉丝都是怎么来的,以前我一直以为就是一些僵尸粉(不活跃的账户)而已,但其实即便僵尸粉也是有成本的,而且质量还差。很多这类账号其实就是靠内容吸引来的,只是它们的内容并不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出来,而是直接由机器人批量抓起,批量修改,然后24小时不停发布。因为完全由机器人制作和发布,效率非常高,一个运营人员可以同时运营数十个账户,每天大量的发布热门内容,以此来吸引用户关注。等粉丝基数达到一定程度,直接将账号出售,以此盈利。第三点,也是最让人讨厌的一点,行为人通过发布一些内容来引导舆论。评论区是一个引导评论的方向的好地方,但其实机器人创作内容可不是仅通过评论来引导,而是直接制作和发布相应的内容。由于大多时候我们很难了解到事件的全部,所以很容易被这些断章取义的内容误导。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通过海量机器人发布“断章取义”的内容把舆论引向有利自己的那一边。所以,任何互联网的瓜都要理性地吃,不然一不小心可能就站错队了最后如果行为人的目的只是赚取广告分成和吸粉卖号的话,那么他们不会对自己发布的内容负责,他们只会在乎内容能够拿到多少流量。而目前机器人创作的内容,没有人工审核的话,它只会创造虚假内容,加上我们前面提到的断章取义引导舆论的。可以说现在的互联网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因此说互联网已死真的不为过。参考链接: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入职互联网某【中年大厂】4个月了,回顾一下这段时间的感受。

入职互联网某【中年大厂】4个月了,回顾一下这段时间的感受。 这两年,绝大多数【中年大厂】的业务趋向见顶,为增量做功的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成本剧增,数据和结果为导向的考核制度实际上已面临失效。很多时候,业务目标不是for用户或客户,而是面向科层制的痼弊,尤其是以P9、P10为代表的中层管理者。 在经济调整期,科层制痼弊尤为明显,比如阿里从“打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到“向拼多多学习”的战略转变业务上的近似掩盖了两家公司本质上的不同。 反映在职场关系中,【中年大厂】的目标和动作是自下而上构成的,以P9、P10为颗粒度做布朗运动,用战术上的紧锣密鼓来掩盖战略上的空虚迷茫,没有一个能凝聚共识的方法论和目标。 在大厂的新常态下,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的区分度也不再明晰,考核中主观因素占比提升,善于描绘蓝图的员工受到擢赏,于是公司业务和目标更加脱实向虚。 在基层员工来看,这一切似乎是战略和用人问题,或是创始人的认知和专注度问题,但在文科生来看,不过历史周期律而已。

封面图片

美国科技企业2024年已裁员超5万人 人工智能人才却仍然紧俏

美国科技企业2024年已裁员超5万人 人工智能人才却仍然紧俏 今年,Alphabet、亚马逊、Meta和微软都进行了裁员,此外还有eBay、Unity Software、SAP和思科。科技公司削减成本的举措令华尔街欢呼,因为这将许多科技股推至创纪录高位,人们乐观地认为,控制支出加上人工智能带来的效率提升将导致利润上升。但是,对于成千上万被裁的科技人员来说,再就业的道路是艰巨的。再就业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数据显示,总的来说,2023年是科技行业有史以来裁员人数次多的一年,仅次于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当时的互联网泡沫危机导致Pets.com、eToys和Webvan等公司的倒闭,自那时以来还没有这么多科技工作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失去工作。数据还显示,今年2月的裁员人数是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当时金融危机迫使企业进入现金保全模式。巨大分歧据一些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从科技行业下岗的未具名人士表示,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招聘的资格要求愈发严格、且薪水还低于此前工作。对于软件开发人员和数据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特别令人困惑的情况,他们几年前还拥有一些世界上最具市场价值和最受重视的技能,现在正在考虑是否需要退出这个行业去找其他职位。Layoffs.fyi的联合创始人罗杰·李(Roger Lee)表示,“市场已今非昔比,为了获得一个新职位,许多销售人员和招聘人员完全离开了科技行业。就连工程师也在妥协接受不那么稳定、工作环境更艰苦、工资和福利更低的工作。Lee还援引薪酬基准平台Comprehensive.io的数据称,过去两年科技行业多数岗位的薪酬“基本停滞”。不过在科技行业,当前市场也存在巨大分歧。Lee指出,尽管其他地方的裁员仍在继续,不过人工智能领域正在推动快速招聘和扩张的回归。根据Comprehensive.io 的数据,人工智能工程师的工资从去年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增长了12%,全国高级人工智能工程师的平均工资超过19万美元。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Alphabet旗下研究前沿技术的X实验室裁员几十人 寻求外部投资者

Alphabet旗下研究前沿技术的X实验室裁员几十人 寻求外部投资者 X实验室一直在大胆研究前沿技术,以解决气候变化和互联互通等重大挑战,但迄今为止,研究几乎没有产生任何持续性业务。X实验室负责人阿斯特罗·泰勒(Astro Teller)在电子邮件中写道:“我们正在拓展我们的方法,把重点放在将更多项目分拆成独立公司上,并获得市场资本的资助。”“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放开合作范围,与更多行业和金融合作伙伴合作,同时坚持精简团队和提升资本效率。”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X实验室将解雇几十名员工,主要是后勤人员。Alphabet 没有回复寻求置评的电子邮件。由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创办的X实验室开展过诸如自动驾驶汽车以及将高空气球互联网等项目,为此俘获了公众的想象力。但近年来Alphabet上下都削减成本,X实验室在证明自己可以将押注前沿技术转化为有利可图的市场业务方面面临着更大压力。本月,谷歌裁减了硬件和工程团队的几百个工作岗位。随着公司更为关注人工智能,可能还会有更多裁员。一直严控财务的Alphabet首席财务官露丝·波拉特(Ruth Porat)将转任公司总裁兼首席投资官,负责管理包括X实验室在内的部门。韦德布什证券分析师丹·艾夫斯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她将在实验室投入更多精力,帮助成功和可行的业务进行转化。”自从谷歌于2015年重组以来,X实验室的各个项目都一直试图转化为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独立企业,归到公司旗下的“其他赌注”(OtherBets)业务。但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Alphabet只能容纳目前这么多的“其他赌注”,这给准备采取下一步行动的X实验室业务造成了发展瓶颈。X实验室内部的创业项目经常面临着选择,要么等待“其他赌注”业务有空缺,要么就自行创业。据两名知情人士透露,X实验室员工过去曾探索过为自己的创业项目筹集外部资本,但他们撞上了Alphabet管理层的担忧。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次除了寻求外部风险投资外,X实验室还联系了家族理财室、主权财富基金、私募股权公司和战略投资者,以及相关行业公司。在大企业纷纷裁员和削减预算的当下,硅谷的各个创新技术实验室受到了影响。去年,谷歌裁掉了公司内部创业孵化器Area 120的大部分岗位。X实验室去年也裁掉了一些工作岗位,但现在做出的调整更大。泰勒在给员工的电邮中写道:“这种方法将使我们有更多机会专注于X员工们最擅长的事情:开发突破性技术,帮助解决世界上一些最紧迫的挑战。”“因为世界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前沿项目。”(辰辰)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社会不需要被“动员”。异议社区曾经将力气花在了错误的地方

社会不需要被“动员”。异议社区曾经将力气花在了错误的地方 回答读者提问:「白纸的舆论很快就淡掉了,一切都结束了吗,难道我们什么都没做到吗?动员是不是越来越难了呢?该怎么办?」 iyp:人们对舆论过于关注了。事实上一个国家是否在走向极权/ 是否还有希望,人们对正在发生的事的态度如何并没有那么重要,应该被观察的是一般行为常规的改变 即我们期望从他人身上看到的东西的改变。 社会秩序就是这样一种期望的平衡,每个人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行事,即在考虑到他人的预期行为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利益和风险规避,通过这些行为确认他人的类似期望。这个秩序就是由每个人的行动来重现的。 请注意,在此任何偏差都会变成 "失败的策略",并且自动受到遵循所谓的 "最优" 策略的其他人的行为的惩罚。比如你拿着标语牌走进广场,而潜在的支持者选择了 “弃权" 而不是 “加入” 这是因为大家的预期表明,其他人也会选择不站出来。这意味着小团体行动的风险会很大。我们曾经就听到过 :“我不怕危险,怕的是社会的麻木让我不值得冒险”。它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预期;另一种情况,潜在的反对者选择了 “谴责" 而不是 "保持沉默",这并不是因为谁采取了多么强大的动员,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知道这样的选择是正常的,他们相信其他人也会这样做,不会受到鄙视或惩罚。 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立即转换为完全不同的社会预期平衡,然后其他策略就会变得最优。但这不会是协调的,人们无法达成一致。关于替代方案的对话本身就属于一套 “失败" 的策略。 要想实现转变,就必须出现一个足够强大的例子,形成替代性的期望 新的 "默契契约"。但它如何才能出现?每一个敢于树立新行为榜样的人都会在当前的平衡中去冒险使用 “失败" 策略,并会受到 “惩罚";而单独一个最终被惩罚的例子并不能激励其他人,就如 、 等人的案件,它们都不是单独起作用的,需要有足够多的人采取类似这样的冒险策略 大到能改变周围多数人的奖惩预期。类似于我们曾经描述过的 “” 的原理,因为它实现了自我复制。同样类似于您所了解的 :“在一个新闻是犯罪的国家里,让所有人都成为记者”。 虽然,只要有另一种平衡占主导地位,这就只能在局部发生。也许来自现有秩序的惩罚会被视为一种收益(例如殉道者和 );或者一个平行的奖励系统会出现(作为反抗者的 );但可以设想,最初的群体将有可能会重塑社会部分人的期望,新人会转而采用其他行为策略,从而强化了替代性预期;以此类推 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就出现了。 这样的转变用级联的概念来描述。抗议门槛模型中的级联,撤回对政党的忠诚的级联...... 等等。如我们描述过的 。 以白纸行动为例,当反封锁的消息在互联网上逐渐变得热门时,当 “” 广为流传时,是在提醒人们一般行为的常规正在改变,它在暗示:街上随便哪个人都可能厌倦了封锁;如果你在街头大声宣传清零可能会遭到鄙视 …… 这就是为什么行动会迅速跨地区复制。 另一方面,镇压当局的舆论工具是在做相反的事,他们通过 ,来虚构一种截然不同的现实,从而希望暗示人们:街上随便哪个人都可能支持清零政策;如果你在街头大声宣传反封锁可能会被迅速举报给警察;甭说不可能有反对党了,就连改良派官员也会迅速被清理出去 …… 等等。您可能很熟悉的环境叙事。 可悲的是,这类舆论工具作用显著 尤其是在异议群体中被广为信任;其典型表现有3种:1、虚无和愤世嫉俗(“、崩溃吧 、”);2、(“支那人就是不行”);3、自我孤立和自我边缘(“……”)。所有这些表现都在加强镇压当局的 ,其性质都属于政府水军的吹鼓手,不断帮助提醒社会关于“反叛必输”的心理预期。这些信号,一步步将社会插入一个新的常规,一个新的预期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草木皆兵,人人自危,每个人都被孤独和恐惧所包围,每个人都在假设身边的任何其他人都不可信。这就是噩梦运转的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批评异议社区在某些时候不经意流露出的自怜自艾,那是一个严重的败笔。批评绝非缺少理解和同情,相反,真正的理解和同情是帮助您重新思考对我方 。 也许人们能指出形形色色的宣传者,但真正的宣传不是由任何人手动控制的 它是一个逐渐展开的信号螺旋,它改变了社会的实际预期。中国社会不是被所改变的,而是因为人们的日常预期发生了改变,逐渐的但并不缓慢的改变,这意味着你我关于其他人的最佳行为策略,你我 “知道" 他们的行为方式,会发生变化。而这就变成了一个自我实现预言。 幸运的是,白纸行动有望促成一个新的 "默契契约”,通过推动社会 ,逐渐改变社会奖惩预期。另一边,,这场镇压将是严酷的和持续的,是针对所有人的,因为镇压当局的目标是要重新夺回社会心理这个战场。 这就是反抗者应该致力于坚守住的位置 。守住火种并不是口头的倡导动员能做到的。或者说,有效的动员并不是活动家站在那里大喊着呼吁公众去怎么做,而是创造一种替代性的预期,人们将主动跟上来。 #China #WhitePaper #protest #tips #Strategies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