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观察学生群体无时无刻不在为信息差付出巨额的代价

据我观察 学生群体无时无刻不在为信息差付出巨额的代价 小到课堂作业,期末考试,大到升学规划 其实父母(家庭)的信息差造就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路径 从底层上来的学生 他们眼中只有高考这一条路 也就导致大学里他们仍然奔着保研,考试,成绩,作业,和高考一样的路径在走 这也导致了可能很多名校的底层学生最终可能也没有特别好的出路 我认识一些没有高考的学生 他们很优秀 高中读的国际学校,不用担心高考,课程自己选择,不用花太多余的时间在应试成绩上 后面理所当然直接留学,一路平坦,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比同龄人了解更多真正的学术的知识 这种差距是指数级扩增的,彼此间的差距在不断放大,你可以想象,当一个寒门学子到研究生毕业还没弄明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自己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别人高中已经在top院校做过学术研究,有实习经历,甚至有融资经验,靠考试卷上去的学生又拿什么来比呢?别人剩下从高中毕业到研究生毕业中间五六年的时间还能和你拉开无穷大的差距,像刚刚提到的,这个差距是指数级扩增。 而这个差距并不是因为学生自身的问题,仅仅是因为家庭带来的信息差和条件,即使你们是相同的资质,不同的信息差造就的路径是天差地别的 普通学生往往需要一个契机去破除这个信息差,然后发现这个世界的路还有很多,还很宽 我有几个朋友,要去香港那边读博了(他们和我都算寒门hhh),我和他们认识是因为一起做过学术项目/学术交流,他们的导师是线下遇到,直接聊的来就邀请过去读博了,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其实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逻辑就是,导师实际上是市场上的一个小公司,他需要招研究生/博士生来帮助他一起完成学术成果和任务。所以他们的JD本质上是看谁有能力做“学术/科研”,但大多数学生疲于做题,上课,卷绩点。这里需要提的是,成绩是导师筛人的途径,是因为这个是可量化的,毕竟简历太多,但如果你有很好的学术成果和项目能力展示在他面前,我相信那个导师很愿意直接要这个有能力的而非绩点高的。当大多数人在做题时,你不知道的是别人在ICLR已经发表成果,别人在开源几千甚至几万star的项目,别人已经进THU实验室做科研了,而这些项目/论文,给他们带来的就是导师接触的机会,自然会找过来,优秀的人自然与优秀的人为伍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一个学生真正的成长,并不在于你读了qs多少的学校,也不在于读了哪个档的985,而是在于越早认识到导师和之间真正的关系,跳脱出

一个学生真正的成长,并不在于你读了qs多少的学校,也不在于读了哪个档的985,而是在于越早认识到导师和学生之间真正的关系,跳脱出应试教育,跳脱出学校单一评价体系的框架时,才算是真正的蜕变。 常常看到b站上有985硕士/博士毕业,放一个自拍,然后哭找不到工作,评论区大家抱团取暖。我并不因他们被信息差困住而嘲笑,但我也从不会插嘴,很多路需要我们自己完整走一遍,而不是听别人两句话就能移除我们自身的思想钢印。 放上“哈雷的图书馆”两年前的文章,我觉得写的很好,他本人也是清华的,当年高考应该是全省的两位数排名

封面图片

不要忘了这个孩子, 不要忘了付出代价的人,

不要忘了这个孩子, 不要忘了付出代价的人, 不要忘了呐喊的人, 不要忘了抗争的人。 我们今天的自由是他们用自由换来的。只要他们还没有获得自由,我们就都在监狱里。现在是我们替他们呐喊的时候,如果他们一直在监狱里,我们迟早还会进去。转发 欢迎您加入 『』

封面图片

提前还房贷,并不是说大家都可以全款,而是还一部分后,利息会少很多,和别人的利息差距会小一点儿,心里也会平衡点。如果全国的房贷利率

提前还房贷,并不是说大家都可以全款,而是还一部分后,利息会少很多,和别人的利息差距会小一点儿,心里也会平衡点。如果全国的房贷利率都是统一的,也就没那么多提前还房贷的人了,关键是差距太大了 以前贷100万,要还200万,这100万拿去投资收益得300,净赚100 现在贷100万,要还200 万,这100万拿去投资收益得180,算下来还净亏20 现在全款100,要还0,投资收益0,不亏不赚。 全部都不算房产增值减值的情况。

封面图片

信息差和认知真的会迫害很多人。

#内幕消息 信息差和认知真的会迫害很多人。 最近在河南做市场,不开玩笑,做完这两个月我需要去找心理医生了。 很多家长在报志愿的时候用免费/几十块几百块的系统,一问到我们价格就直接消失。 我们解释说我们系统的概率算法研发了七八年,能保证孩子浪费分数不超过5分,280完人次使用没有差评。 家长不信。 我们做产品对比,说那些免费的甚至说几十块钱的,很有可能会害了孩子,因为概率测算根本就没有做研发,显示出来的概率基本都是不准确的。 家长不信。 我们请提前高考命题组的专家讲数学卷出题逻辑和高考估分怎么估。 家长连看都不看。 所有家长都在问:本科批是什么,提前批是什么,我孩子xxx分能不能上本科,大学学了xxx专业能不能赚钱。 不关心孩子性格适不适合,也不在乎这个专业毕了业的具体出路。甚至我们把各种规则内容都发在群里了,家长还是不看,不付费就来私聊我问东问西。 一窝蜂的“张雪峰说这个好”“我看主播说这个专业适合考公呢”…… 就算我们把专业和职业的相关度明明白白的列出来了,家长还是听【短视频的只言片语】 有些家长说我们为了骗钱,把我们背后top2的团队直接说成诈骗犯,搬出营业执照都没有用。 太吓人了,宁愿把孩子的报志愿工作交给【几十块钱、广告满网页飞、各种其他产品引流】的“填报系统”,也不愿听我们分享报志愿的逻辑和接下来的关键节点。 心真的很累,为他们的孩子感到绝望。在这个动不动就要孩子复读的省份我看不到希望……

封面图片

最近的一个粗浅的感知,不知道在海外的豆友们有没有相同的感受:和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相比,中国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用脑子”。

最近的一个粗浅的感知,不知道在海外的豆友们有没有相同的感受:和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相比,中国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用脑子”。 不是说智识上有任何区别,打过交道的美国人在学习上工作里也都是很有能力的,课堂上会议上舌灿莲花。但是到了生活里,大部分美国人都仿佛把脑子给关了一样。超市里“买3个5刀”,美国人直接拿了三个,我说“你可以只买一个也是1块7啊”(法律规定不可以捆绑销售),对方摇摇头“嗨,不想做算数”。回想起国内,一到双十一这券那券,每个人都拿出数学系的精神去抠几块钱的优惠,这放在美国简直难以想象。 旅行也是。我跟攀友讲我们这趟有两种方案,一种多一夜住宿但是机票便宜,一种得早起赶飞机不过省一晚住宿,然后我们可以先去这后去那……攀友两眼一黑,“你定吧,我觉得差别不大”。 甚至娱乐也是。国内追星圈子里,甚至有不少人去计算一个偶像团里每个人在MV里露出了多少秒,明星打榜的走榜趋势,动不动有人就发长文去分析经纪公司利益争斗,恨不得写个甄嬛传。这也太累了,我不过就想看看小偶像青春魅力,动脑子干啥呢。 其实过度热衷于动脑子的,也只是生活中的少数,大部分中国人也没有这么极端的。但我的确觉得,一个大的印象是中国人的“算计”是一个非常自然而然发生的动作,我们有时候甚至会自豪于自己的“精明”而嘲笑美国人蠢(上一代尤其)。我则是有时候会有点羡慕的,我觉得我们过得太紧绷了,有时候很羡慕美国年轻人的松弛,不用那么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不用在意别人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不用考虑那么多外在的生存规则尽管我个人觉得,美国这个社会的温水煮青蛙太过于“舒适”,陷阱也不少,有时候也会隐隐为这些松弛的年轻人们感到一丝担忧。 对于中国人自己,我觉得可能精明的算计恐怕也是一种政治文化特色在一个难于反抗的境地,算计是活下来的最好策略吧。 当然我也只是这么一说,最后大家该怎么过怎么过,不要太在意过法本身了。 【网评】简单原因就是国内人时间成本低。券就是价格歧视,就是为了把愿意双十一花几个小时去省钱的人选出来。你愿意花15分钟研究吃饭怎么省5元,app就会复杂到让你花15分钟来省5元。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不是中国人爱算计,而是被算计成这样的。

封面图片

11名硕博生联名举报教授学术造假

11名硕博生联名举报教授学术造假 1月16日晚,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11名研究生实名举报该院动物营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黄某若涉嫌学术造假,并公开了一份长达125页的举报材料。19日凌晨,华中农大官微发布通报核实举报属实。很快这个消息便登上了各大社交媒体的热搜,“他们赌上了前途,毫无退路”“小镇做题家拼命学习,却发现没有未来”的评论在网络风传。11名学生的未来也引起网友的担心。 央视网发文呼吁完善学术不端举报机制,要保护好举报人,让大家敢于举报。 据报道这并不是近年来唯一一起学生发长文举报导师的案例。有外媒认为这所折射出的,则是当下象牙塔里,学子与导师之间严重的权力不对等。 原文链接 《央视网》 《北京青年报》 《中国数字时代》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