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芯科技48伏气囊芯片测试成功,国产车规芯片再突破

国芯科技48伏气囊芯片测试成功,国产车规芯片再突破 近日,国芯科技宣布,其全球首款48伏安全气囊点火芯片 ccl1800b 完成内部测试,标志着国产车规芯片在核心安全领域取得关键进展。 该芯片专为新一代汽车48伏电气架构设计,具备高集成度、宽压兼容和高安全性,有望加速国产汽车电子系统升级。目前芯片已进入第三方检测阶段,相关认证工作正在推进中。 国芯科技公告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第一财经 - 直播区<b>国芯科技:和智绘微联合开发的GPU芯片目前正在流片验证中 |</b> 国芯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和参

第一财经 - 直播区 <b>国芯科技:和智绘微联合开发的GPU芯片目前正在流片验证中 |</b> 国芯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和参股公司智绘微合作,联合投资和开发GPU芯片,公司主要从事后...| #财经 #新闻 #资讯

封面图片

第一财经 - 直播区<b>晚间重要公告汇总 |</b> 【品大事】<br /><br />恒瑞医药: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

第一财经 - 直播区 <b>晚间重要公告汇总 |</b> 【品大事】<br /><br />恒瑞医药: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br /><br />国芯科技:汽车电子安全气囊点火驱动专用芯片新产品内部测...| #财经 #新闻 #资讯

封面图片

第一财经 - 直播区<b>众合科技:自主研发的“众合芯”是国内首款支持SIL4级IO安全控制专用芯片 |</b> 众合科技在互动

第一财经 - 直播区 <b>众合科技:自主研发的“众合芯”是国内首款支持SIL4级IO安全控制专用芯片 |</b> 众合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众合芯”是国内首款支持SIL4级IO安...| #财经 #新闻 #资讯

封面图片

业内高管称,芯粒可能是设计功能更强大芯片的一种更简单方式,就像高科技乐高积木一样。

业内高管称,芯粒可能是设计功能更强大芯片的一种更简单方式,就像高科技乐高积木一样。 据知情人士称,一些中国工程师已经在测试芯粒系统,以达到单个先进制程半导体的性能。天风国际证券在一份报告中称,从中国视角来看,芯粒或为打破国产制程瓶颈的关键方案。

封面图片

据信,芯动科技(Innosilicon)国内首款高性能服务器级显卡回片测试成功,是为 5G 数据中心定制的产品。

据信,芯动科技(Innosilicon)国内首款高性能服务器级显卡回片测试成功,是为 5G 数据中心定制的产品。 该芯片据信使用 PCIe 4.0 接口和 GDDR6x 显存,提供 HDMI 2.1 和 DP 1.4 输出。 PowerVR 架构,理论上最高可以达到 6Tflops FP32 水平,接近 RTX2060/RX580。

封面图片

中国车载芯片9成靠进口 10年实现国产替代

中国车载芯片9成靠进口 10年实现国产替代 中国政府将在2030年前针对70种以上的车载芯片制定自主技术标准。在车载芯片领域,日美欧大型企业具有优势,中国国产比例仅为1成左右。中国计划在10年内促进企业间合作,形成以国产产品代替海外大企业进口的态势,构建不受美国出口管制等影响的国内供应链。主管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工业和信息化部1月8日制定了《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已经通知了业界团体等。要求在2025年之前针对重要的逾30种车载芯片制定技术标准,到2030年扩大至70种以上。将通过完善与整车及核心系统相关的芯片的性能测试,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预计中国将以制定标准为推动力,实现汽车厂商与芯片企业的密切合作,有效利用政府旗下机构的认证,促进汽车厂商搭载本国产品。相关举措还将扩大至与自动驾驶技术等相关的车载芯片,力争构建不受美国制裁影响的自主的芯片供应链。中国之所以致力于发展车载芯片,原因是在中国政府力争以从汽油车转向纯电动汽车(EV)为契机、从销量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大国”走向领先世界市场的“汽车强国”的背景下,芯片成为了软肋。汽车行业团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中国2023年的新车销量同比增长12%,达到3009万辆,出口也接近500万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其中,以纯电动汽车为中心的新能源汽车增加38%,达到949万辆,引领世界市场。纯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需要搭载比传统汽油车更多的芯片。中国大型汽车企业透露,纯电动汽车的芯片搭载数量约为1300个,与汽油车的近500个相比急剧增加。调查公司盖世汽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无人驾驶的“L4级”则超过3000个。在中国政府的号召下,汽车企业也在推进开发。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将在SUV搭载旗下企业开发的芯片。大型半导体代工企业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SMIC)的高管表示,将着力开发面向汽车领域的产品。不过,盖世汽车的数据显示,控制电流、影响纯电动汽车性能的功率半导体的中国国产比例仅为15%左右,用于实现自动驾驶等的尖端芯片则不到5%。包括这些芯片在内的车载芯片整体的国产比例被认为在1成左右,仅为估计国产比例达到约2成的芯片整体的一半。在中国,开发车载芯片的企业达到300家,但技术开发跟不上。德国英飞凌科技、荷兰的恩智浦半导体和日本瑞萨电子等实力雄厚,很多中国企业都依赖进口。车载芯片多为芯片线宽为数十纳米以上的产品,与尖端产品相比线宽较宽,因此未成为美国主导的出口管制的对象。但是,根据今后的中美关系和技术进步,海外产品的采购也存在被限制的风险。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3年12月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的芯片相关会议上,常务副会长付炳锋强调称“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汽车芯片成为全球资源竞争的焦点。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完全有能力培育出新一轮的汽车芯片产业。”据中国媒体报道,与制定汽车相关政策的研究机构的专家高翔提出看法称,在政府支援政策等的推动下,即使是技术难度极高的芯片,中国也有望在5~10年内实现国产化的替代。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