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没有科举的话,或许中国会完全不同;而本书正是对这一制度的重量级研究之作。

科举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没有科举的话,或许中国会完全不同;而本书正是对这一制度的重量级研究之作。 包弼徳(PeterBol),哈佛大学东亚系Charles H. Carswell讲席教授,代表作《斯文:唐宋思想转型》("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 . 艾尔曼的这本书……从文化史的角度,深入而细致地叙述了明清科举史的变迁,科举如何影响了传统中国皇权与精英士绅,科举文化与社会生活怎样形成复杂关系,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文化史意义上的中国。……它可以说是海外学者有关明清中国科举研究领域第三本标志性著作。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文科资深教授,代表作《中国思想史》《宅兹中国》《何为中国》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历代登科总录 宋代登科总录 》

《中国历代登科总录 宋代登科总录 》 简介:辑录宋代科举取士文献,系统整理两宋时期进士、诸科等登科者信息,涵盖姓名、籍贯、科次及官职等,完整呈现科举制度运作与人才选拔机制。基于墓志、方志及官方史料考订编纂,具有极高史料价值。 亮点:首次全景式汇编宋代科举数据,填补制度史研究空白,详载十万余登科者传记,揭示科举与社会流动关联,为宋史研究提供关键数据库。 标签:#科举制度史 #宋代社会研究 #历史文献考订 #登科人物数据库 #文化传承 链接:

封面图片

《宋代科举社会》作者: 梁庚尧

《宋代科举社会》 作者: 梁庚尧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年: 2017-1 页数: 249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滥觞于隋唐,成熟于宋代。宋廷以考试选拔人才,不限门第,且因出版市场发达,教育机会扩大,知识传播日益普遍,许多没有家世背景的子弟为了出人头地,有志于读书应考,以求仕进。读书人不论出身,均有机会经由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宦,演变而为所谓的科举社会。 庞大的士人队伍壅塞于科举管道,只有极少数人功成名就,士人难免产生前途茫茫之感,而求神问卜、祈梦相命,甚至发展出梓潼信仰。不过,大多数的士人在一两次落第后,可能碍于生计,放弃科举入仕的目标,或从事教书、改业经商,或表演伎艺、卖卜,各觅出路。 本书深入剖析宋代科举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背后推动的力量,进而阐述此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与科举文化的形成,呈现出宋代科举社会丰富的内涵,引领读者深入了解科举制度,并通过此一制度了解中国社会,尤其是文化担纲者士人的生活、心理及其相关文化。本书是中国科举文化研究、宋代社会史研究的典范之作,问世以来深受海内外学界好评。 #科举 #制度 #历史 #政治 #社会 #宋代 #宋史

封面图片

《钱穆国学作品集》包含钱穆先生的简体版作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华文化十二讲》《中国历史精神》《宋明理学概论》和繁体版作品《国

《钱穆国学作品集》包含钱穆先生的简体版作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华文化十二讲》《中国历史精神》《宋明理学概论》和繁体版作品《国史大纲:全2册》《中国思想史(新校本)》《人生十论》《国学概论》《中国史学名著(新校本)》《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共10册。 这一套书是钱穆先生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系统研究的著作,从多个角度看解读中国文化,从多层面描述中国历史,以史为鉴,看朝代兴替,知历代得失,为时代改革借镜。并以中国哲学解释世界,了解世界,写出了中国特色也表达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作者简介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 1930年,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曾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立新亚书院,担任院长。 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封面图片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5卷) 》|简介:在这本书课程中,你将探索中国科举制度通史(5卷)的各个方面,学习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些知识。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5卷) 》|简介:在这本书课程中,你将探索中国科举制度通史(5卷)的各个方面,学习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些知识。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技能提升,本书都提供了系统的步骤和实践技巧,确保每一位读者都能够充分理解和运用。 |标签:#课程#中国科举制度通史(5卷)#学习资料 |文件大小:NG |链接:

封面图片

内容简介· · · · · ·

内容简介· · · · · · 如果没有科举,或许中国会完全不同! “当今世界上读过最多八股文文章的人”对科举制度的重量级分析之作! 海外学者有关明清中国科举研究领域第三本标志性著作! 如数家珍般地一一介绍历年科举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再现那个时代令人欢喜令人愁,甚至使得举国若狂的科举图景。 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撰写万字长文推荐! . 通过对横跨元明清三代、千余种科举相关史料的研究分析,艾尔曼教授探讨了1315-1905年间作为晚期帝制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科举制度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重面向。艾尔曼对科举制度的探讨修正了很多我们先前对于这一考试体系实际运作过程的看法,其中既有对科举作为政治和文化组织运作(political and cultural machinery)的分析,也有对科举在被现代改革者们无情废止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法预料之社会后果的反思,同时深入解读了科举作为一套历时久远、运作成熟的制度的历史意义。

封面图片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作者: 鲁西奇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新民说 出版年: 2014 王朝兴衰、社会形态演进、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分析模式与阐述框架,从不同角度与层面揭示中国历史的本质与奥秘,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但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主体人。本书认为“中国历史”首先是“中国人”的历史,是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为了生存与发展、追求美好生活,不断“适应”并“改造”其所处的环境,摸索并建立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需求的社会组织与制度,创造并不断“改进”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的历史。 区域多样性的思想方法,更着意强调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多元构成,强调中国文化的内部差异;促使我们以一种更为宏大、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在中国大历史叙述中未能占据“一席之地”的各种区域性的历史与文化,尊重诸种形式的区域特性及其文化表现形态,承认并致力于揭示其在人类文明和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更重要的是,将关注的目光从巍峨的殿堂转移到乡村的庙宇、集市,从“核心”转移到“边缘”,从“正统”转移到“异端”但这不是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改变,因为在“多样性”的思想方法中,朝廷的殿堂与乡村的庙宇、核心与边缘、“正统”与“异端”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同等意义的存在,是并列共存的关系,并无上、下或重要、次要之别。 对“边缘”(边缘区、边缘人群、边缘社会与边缘文化)的关注是作者这些年从事田野与研究工作最主要的倾向之一,也可以说是具有个人特点的研究路径。除了对于边缘人群、边缘社会与文化的“同情”,作者还希望在“边缘”中能看到或“找到”新因素与新的社会群体的孕育与形成的迹象或可能。所以,在田野工作中,作者强调“倾听村落边缘的微弱声音”,用“心”去理解社会边缘人群的话语; 在文献分析与运用中,作者则试图从官府、文人等主流人群留下来的文献中,去挖掘弱势的边缘群体留下来的零星记录。 #历史 #空间 #社群 #社会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