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移民》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新民说 原作名: Die Ausgewanderten 译者: 刁承俊 出版年: 2020-3 页数: 280 内容简介 所谓移民,即失去礼拜天的灵魂 在大地上寻找更好的人的定义 最后只能以死还乡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成名之作,包括四个超长短篇小说:第一篇《亨利•塞尔温大夫》讲述了塞尔温大夫的一生,他从七岁随家离开立陶宛乡村,本想去美国却流落到英国,在晚年一贫如洗;第二篇《保罗•贝雷耶特》讲述了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国民小学教师的一生,因为家族的不幸,他陷入被驱逐者的忧郁和对德国的复杂情感;第三篇《安布罗斯•阿德尔瓦尔特》讲述了移居纽约的舅公带传奇色彩却又悲凉意味十足的一生,他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大银行家的管家,但最后住进疗养院,主动接受休克疗法;第四篇《马克斯•费尔贝尔》讲述了画家费尔贝尔的一生,以及费尔贝尔母亲留下的回忆录。这些不同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关于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在原居住地和异国他乡的悲惨遭遇。 #小说 #小说集 #短篇小说 #文化 #德国文学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月亮与篝火》作者: [意]切萨雷·帕韦塞

《月亮与篝火》 作者: [意]切萨雷·帕韦塞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大方 原作名: La luna e i falò 译者: 陈英 出版年: 2025-3-1 页数: 272 《月亮与篝火》是意大利作家切萨雷· 帕韦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小说,首次发表于 1949年。 弃婴“鳗鱼”厌倦了在美国的闯荡,回到意大利北部乡村寻找失去的童年,却意外了解到故乡在法西斯占领时期的残酷往事,意识到他所追寻的故乡早已破碎。无尽的怅惘中,他再次踏上旅途。 切萨雷·帕韦塞:战后意大利文学的引路人,卡尔维诺的精神导师。帕韦塞比卡尔维诺年长15岁,二人曾同在伊诺第出版社工作,是帕韦塞发现了卡尔维诺的才能,卡尔维诺视帕韦塞为师长,帕韦塞是卡尔维诺的第一读者。 《月亮与篝火》:帕韦塞的长篇小说代表作,知名意大利语译者陈英全新译本。附译者后记。 “我们需要一个故乡,即使只是为了离开它。”叙述者寻找故乡,却不得不再次踏上旅程的故事映照了作者时常琢磨的《李尔王》中的话:“就如忍受来时的路那样,人也必须忍受此后的旅程。”而帕韦塞在小说出版的次年苦闷离世,小说中的愁绪和悲剧感仿佛是整个时代的情绪。 118×170mm小开本,方便携带。 帕韦塞作品集包括小说《月亮与篝火》《与琉喀对话》,以及诗集、日记各一种。 #小说 #文学

封面图片

《魏玛德国》作者: [德] 霍斯特·穆勒

《魏玛德国》 作者: [德] 霍斯特·穆勒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之江文化 副标题: 从共和到纳粹 原作名: Die Weimarer Republik: Demokratie in der Krise 译者: 孙瑜 出版年: 2023-10 页数: 352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魏玛共和国在革命中宣告成立。成立伊始,魏玛共和国便笼罩在不祥的征兆之下。战败的经验以及《凡尔赛和约》的强硬条款为德国带来巨额负债,左翼及右翼极端思想、通货膨胀和大规模失业共同蚕食着人们对魏玛共和国的信任。20世纪30年代初期,集体失望最终演化为绝望,传播希望、承诺虚妄出路的极端纳粹思想日益深得人心。 在这本包罗万象的巨著中,霍斯特·穆勒通过对艾伯特和兴登堡两位魏玛德国总统的描写,以及对以施特雷泽曼为代表的魏玛德国的重要人物及其活动的讲述,描摹了魏玛德国时代的日常生活。本书也对纳粹如何通过虚假的承诺与极端手段导致魏玛共和国的瓦解,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本书生动描绘了魏玛共和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意识形态。 #历史 #政治 #纳粹#政党 #魏玛

封面图片

《乔瓦尼的房间》作者: [美] 詹姆斯·鲍德温

《乔瓦尼的房间》 作者: [美] 詹姆斯·鲍德温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品方: 群岛图书 原作名: Giovanni’s Room 译者: 李佳纯 出版年: 2024-10 页数: 180 入选《大西洋月刊》“过去100年伟大的美国小说” BBC“100部塑造世界的英语小说” 附 科尔姆·托宾 精彩导读 年轻的美国人大卫在巴黎寻找自我,他的未婚妻赫拉独自在西班牙漫游。大卫在纪尧姆开的酒吧里遇到一个名叫乔瓦尼的意大利酒保。乔瓦尼唤醒了大卫心底的欲望,大卫进入乔瓦尼的房间,房间狭窄、失序,远离市区。 从小说的开头我们就知道大卫抛弃了乔瓦尼,知道赫拉回到了美国,还知道乔瓦尼因 杀害酒吧老板被判了死刑。鲍德温在时间轴上自由移动,大卫在男人和女人中间来回摇摆。 詹姆斯·鲍德温以敏锐而深刻的想象力,探索了爱的深渊,创造了一个关于死亡和激情的动人故事,揭示了人类内心无从言说的复杂性。 “我几乎不知道该如何形容那个房间。某种程度上,它变成我曾经住过的每一个房间,而往后我住的每一个房间都会让我想起乔瓦尼的房间。其实我并没有在那里住很久我们在春天之前相遇,我在夏天的时候离开他但还是让我觉得自己已在那里住了一辈子。” #小说 #文学 #美国文学

封面图片

作者简介· · · · · ·

作者简介· · · · · ·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年8月17日生于罗马尼亚蒂米什县一个农民家庭,村庄以德语为通用语言。1982年,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低地》出版。1987年与丈夫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移居西德,现常居柏林。 赫塔·米勒曾多次获德国的文学奖项,20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封面图片

《隐墙》作者: [奥地利] 玛尔伦·豪斯霍费尔

《隐墙》 作者: [奥地利] 玛尔伦·豪斯霍费尔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明室Lucida 原作名: Die Wand 译者: 钟皓楠 出版年: 2024-3 页数: 256 世界毁灭了,我才能“活”下去 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小说机杼》作者詹姆斯·伍德,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盛赞推荐! 奥地利国家大奖得主 女性主义文学先驱 玛尔伦·豪斯霍费尔 小说代表作 |中文版首译 末 日版《瓦尔登湖》,关于自由与存在的终极 寓言 入选德国之声“百佳小说”、《纽约客》2022年度图书 《伦敦书评》《大西洋月刊》《芝加哥书评》《华尔街日报》齐名推荐 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不断再版,备受赞誉 与表姐夫妇一起在山中小屋度假的“我”,第二天发现表姐夫妇神秘失踪,而“我”自己却被一道隐形的墙壁所隔离,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墙壁另一侧的人类和动物都石化了,“我”似乎是唯一的幸存者…… 《隐墙》是玛尔伦·豪斯霍费尔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自1963年首次出版以来,被视为20世纪德语文学经典之一,对许多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诺奖得主耶利内克就曾将自己的同名戏剧献给豪斯霍费尔。在本书中,作者以简洁的笔调和简单的情节,构建了一幅后人类时代的末日图景,并且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探讨了人最纯粹的存在状态。书中对自由、存在乃至现代文明的反思,给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提供了一种独到的启示。 #小说 #德语文学 #文学 #德文

封面图片

《生命线》作者: [美] 温麟衍 (Leana Wen)

《生命线》 作者: [美] 温麟衍 (Leana Wen)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医生的公共卫生之战 原作名: Lifelines: A Doctor's Journey in the Fight for Public Health 译者: 步凯 出版年: 2023-10-30 页数: 340 “今天是公共卫生拯救了你的生命,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一本“一生所学,皆为此刻”的回忆录 一个了解公共卫生内部运作的窗口 从急诊科医生到公共卫生领袖 华裔女性为社会正义和公共健康而战 “直到最近,我才将温麟衍博士视为医学专业知识和常识的来源……但在她的新书《生命线》中,我了解到温麟衍不同寻常的背景,以及激发她投身公共卫生领域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温麟衍的回忆录是一个行动的呼声。最终,国家将克服这种病毒,但温麟衍是对的:真正的康复将更为漫长。” 《华盛顿邮报》 “今天是公共卫生拯救了你的生命,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这是温麟衍博士喜欢说的一句话。你之所以不知道,是因为良好的公共卫生是看不见的。它只有在被忽视和资金不足时才会显现出来,而这一残酷的事实在COVID-19的破坏中变得前所未有地显而易见。 温麟衍一直在公共卫生的最前线工作,领导对抗阿片类药物流行、传染病暴发、母婴死亡率上升以及疫情中的虚假信息。温麟衍根据自己的深刻经历,详细揭示了公共卫生如何独特地包含科学、宣传、医学和政治,如何在保护弱势群体和维护社区安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以及其在应对社会问题时的创新性解决方法,例如将枪支暴力视为传染病,将种族主义视为健康威胁。 温麟衍自己的故事是一个独特的美国移民的故事:她和家人曾经依靠领取食品券生活,有时甚至无家可归。她13岁上大学,从医学院毕业,在急诊室工作,获得罗德奖学金,并转向公共卫生事业。 《生命线》提供了扣人心弦的故事和无与伦比的权威,它是一本振奋人心的回忆录,一个了解公共卫生内部运作的窗口,让人们认识到人人享有健康是一项基本的权利。 #公共卫生 #健康 #社会 #医疗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