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麦克弗森将自由主义民主区分为保障式民主模式、发展式民主模式、均衡式民主模式和参与式民主模式,同时对于不同的模式进行了比

在本书中,麦克弗森将自由主义民主区分为保障式民主模式、发展式民主模式、均衡式民主模式和参与式民主模式,同时对于不同的模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麦克弗森提出自己对参与式民主理论的理解。麦克弗森不仅探讨了相关民主模式的问题,也对经济民主、工业民主、社会民主等议题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作者简介 · · · · · · 麦克弗森生于加拿大,1955年在伦敦经济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于1956年成为多伦多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是当代西方著名政治学家,代表作包括《占有性个人主义 理论:从霍伯斯到洛克》等。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在书中,麦克弗森使用「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概念去界定自霍布斯到洛克的政治学说中隐含著的预设前提,并论证现代自由主义政治理论所遭遇的

在书中,麦克弗森使用「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概念去界定自霍布斯到洛克的政治学说中隐含著的预设前提,并论证现代自由主义政治理论所遭遇的困境正是植根于个人主义的占有性。麦克弗森不仅以此书对17世纪英国政治哲学做出马克思主义式的解读,而且树立了从理论文本内部寻找其隐含预设的分析范式,并展示了其缬密的论证逻辑。观点和方法上的创新使得本书成为当代政治哲学领域的经典。 作者简介 · · · · · · C. B. 麦克弗森(Crawford Brough Macpherson,19111987),负有盛名的加拿大政治学家,曾求学于多伦多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后执教于多伦多大学。麦克弗森著作不丰,但皆为经典,《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政治理论:从霍布斯到洛克》(1962)、《自由民主的生命与时代》(1977)等作品对当代政治哲学理论发展影响深远。 译校者简介 张传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讲师。 王 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封面图片

内容简介:“民主”这个词无所不在,当代民主往往与选举挂钩,却也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民主的实质,不谈选举,民主还剩下什么?实现民主难

内容简介: “民主”这个词无所不在,当代民主往往与选举挂钩,却也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民主的实质,不谈选举,民主还剩下什么?实现民主难道仅有选举这一种方式吗?抽签是非理性的、荒唐的、不负责任的?抽签是如何成为实现民主、共和的理念的利器?又缘何被腰斩?如今为何又会在西方得到重生?此书以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证明,在过去2600多年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实现民主、共和理念的主要方式是抽选而不是选举。作者通过大量史料,复原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国、佛罗伦斯共和国、威尼斯共和国的政治运作,细致展现了抽签模式在其中的具体实践,抽签所扮演的角色,包括运用抽签的原因,抽签过程如何操作,抽签对当时的政制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等等,全面探讨了抽签这种遴选方式在民主、共和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 : 王绍光,清华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1954年生于武汉,1982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康乃尔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90-2000年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政治系。 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政治经济学,中国政治,东亚新兴工业经济体,中央-地方关系,民主理论与实践。1993年和胡鞍钢合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推动了分税制的建设和改革。已出版中英文专著与合著30多本,主要有:《祛魅与超越》《民主四讲》《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 #政治 #科普 #通俗读物 #民主 #共和 #价值观 #历史

封面图片

#观点 约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政治经济学一直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即资本、商品和人员应该能够跨越国界,寻找生产力和利润的最高回报。

#观点 约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政治经济学一直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即资本、商品和人员应该能够跨越国界,寻找生产力和利润的最高回报。 但全球经济乱象中,国家利益排在全球市场之后的想法已化为泡影。关心自由民主的人应该制定一个新制度,以便更好地平衡地方和全球利益。

封面图片

《现代危机》作者: [美]詹姆斯·麦克亚当斯 编

《现代危机》 作者: [美]詹姆斯·麦克亚当斯 编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副标题: 政治学评论 19391962 原作名: The Crisis of Modern Times:Perspectives from The Review of Politics, 1939–1962 译者: 曹磊 出版年: 2012-6-30 页数: 414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政治学评论》在主编、政治史学家沃特马·古里安(Waldemar Gurian)卓越的领导下,成为美国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本书收录了1939年到1962年之间,那一批杰出的,使这本刊物成为不朽的美国和欧洲移民知识分子的经典文章。对于当时的学术精英们来说,德国和俄国新型独裁政体的出现以及对其他政体的威胁更具有毁灭性,欧洲的战争要求人们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哲学前景与人性困境。他们的观点以及这本刊物本身所体现的“知识分子良心的模式”,在今天仍然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从雅克·马里坦和伊夫·西蒙,到汉娜·阿伦特和列奥·施特劳斯,这本杂志不断吸引最优秀的作者思考20世纪最深刻的政治学问题。本书涉及的主题从极权主义和虚无主义到教育的价值和个体的尊严。作者们的正直和智慧充分说明为什么这本杂志直到现在仍然是严肃的政治哲学研究者们关注的首要期刊。” #政治 #政治学 #现代 #现代性

封面图片

推荐:有声书《Anatomy of the State》

推荐:有声书《Anatomy of the State》 作者:Murray N. Rothbard 和社会学家弗兰茨·奥本海默 (Franz Oppenheimer)和作家艾尔伯特·杰伊·诺克 (Albert Jay Nock) 一道,经济学家穆瑞·罗斯巴德 (Murray Rothbard) 指出:国家是一个掠夺性的实体 “国家”不生产任何东西,而是从从事生产的人民那里偷取资源。在将这一观点应用于美国历史时,罗斯巴德使用了前美国副总统、国务卿约翰·C·卡尔霍恩 (John C. Calhoun)的作品。 穆瑞·N·罗思巴德:美国犹太裔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自然法理论家、政治理论家,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知名学者,他的著作大量介绍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工作,对于现代的自由意志主义和无政府资本主义理论的发展和传播有着极大贡献。 罗思巴德认为收税就是抢劫,而政府就是一群盗贼。他称国家为“系统地抢劫和奴役大众的组织”。 我们明天将发布一篇相关文章。您现在就可以听这本书。 #State #Anarchism

封面图片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资本论》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 《资本论》第一卷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部分。《资本论》第一卷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一般基础(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秘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因而从根本的层次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并且有始有终、首尾呼应,具有逻辑和历史的相对完整性。 《资本论》第二卷考察的是广义的资本流通过程;即除了直接生产过程外,把交换过程加进来了。这一卷主要分析单个资本的再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揭示资本主义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这些分析,一方面是对《资本论》第一卷的补充和展开,由此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不仅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且是一个不断运动(再生产)的过程,它只有在这种连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增值;另一方面是向《资本论》第三卷的过渡,或者说是第三卷的引言,因为第三卷考察的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独立化的资本形式,是以第二卷对资本循环的分析为基础和出发点的。 《资本论》第三卷是对资本运动总过程的分析,既是理论分析的高潮,又是理论分析的完成。因为这里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本质的层次上。而是上升到社会的表面。由此,把资本主义这个庞然大物从里到外清楚地再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前两卷暂时存而未论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回答,前面做过的许多分析(如价值、货币等)在这里又得到了更加深入、更加丰富、更加具体的论证。 #资本论 #马克思 #恩格斯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 #群友推荐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