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色》作者: [法] CRUSCHIFORM

《好色》 作者: [法] CRUSCHIFORM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 读库 副标题: 自然的色彩方案 原作名: COLORAMA: imagier des nuances des couleur 译者: 李珈仪 出版年: 2018-12 页数: 280 “好色”,既是好的彩色,也是对色彩的喜爱。 本书将从一颗珍珠、一朵矢车菊、一捧河水与一片星夜中寻找好的色彩,也将在一块粉底、一支铅笔、一树樱花与一轮落日中见证人类对色彩的喜爱。越是身陷眼球饱食的时代,人们越是需要美好的色彩。一百三十三种身边的色彩作为本书的主角,将带领读 者追溯紫色从古希腊第一颗骨螺中被提取而出的时刻,也记叙了红土球场在地中海沿岸诞生的历史过程。走完这程从雪白到月光白的“奥德赛之旅”,色盘将在书页中闭合,最终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是自然的奇迹。 白色来自乳品、棉花与栖身在白桦树干上的桦尺蠖,黄色来自琥珀、向日葵与金丝雀,而漂流在大洋上的冰山也在数千年的孤独旅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色彩肌理。人类从自然中获得启迪,为交通信号灯制定恰当的警示色,将一件带着水手标志的蓝白条纹海魂衫装进船客的行李,甚至用天空的颜色粉刷了一款久负盛名的自行车。这是自然为人类提供的色彩方案,它让画家的调色盘成为变幻的秘密,也启蒙了人类对于色彩最初的想象。 本书的法语原版与英文版(COLORAMA)已相继出版,持续畅销,风靡国际。作为一本简洁而富有趣味的色彩科普书籍,本书是全球各大美术馆书店的推荐读物。既可以成为小朋友色彩启蒙的“美育课本”,也是色彩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收藏品。 CRUSCHIFORM是巴黎著名的创意工作室,在包括美学创意、图书装帧与插画绘制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多年探索。作为CRUSCHIFORM首部以色彩为主题的创意图书,本书文字内容与装帧设计饱含美学思考,独具匠心。本书的中文版《好色:自然的色彩方案》由读库出品,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版的设计精髓。 #色彩 #艺术 #设计 #创意 #颜色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法哲学原理》作者: [德]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 作者: [德] 黑格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 原作名: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译者: 范扬 / 张企泰 出版年: 1961-6 页数: 409 《法哲学》一书充分表现了黑格尔的“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联合”专政的根本政治立场,也就表现他在德国当时“半封建半官僚的专制政治”的条件下,多少吸收了一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来“赞助中等阶级”,亦郎赞助当时德国新兴的、比较软弱的资产阶级的倾向。这书的保守之处主要表现在黑格尔是以君主、贵族为这个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的主导方面。《法哲学》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大部门。 #黑格尔 #哲学 #自然法 #政治

封面图片

《忧郁的热带》作者: [法]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忧郁的热带》 作者: [法]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译者: 王志明 出版年: 2009-09 页数: 522 《忧郁的热带》是结构人类学宗师列维-斯特劳斯的著名的思想自传,更是人类学历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青年时代,列维-斯特劳斯亲访亚马逊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寻找保持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本书记述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 列维-斯特劳斯以全新的路径、开放的眼光,根据敏锐的洞察力,辅以生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部落放在了整个人类发展的脉络之中,提出了引人入胜的相互印证和比较研究。 《忧郁的热带》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的人类学、文学及人类思想的杰作。 #游记 #人类学 #文学 #人类 #社会

封面图片

《事实与虚构》作者: [法]弗朗索瓦丝·拉沃卡

《事实与虚构》 作者: [法]弗朗索瓦丝·拉沃卡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论边界 原作名: Fait et fiction : Pour une frontière 译者: 曹丹红 出版年: 2024-1 页数: 676 “虚构本质上的慷慨是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一种补偿” 半个世纪以来虚构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入选法国国家图书中心奖译金项目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曹丹红教授翻译、推荐 跨媒介、跨文化、跨学科视角,考察多样化虚构实践 在“后真相时代”,捍卫事实与虚构的边界 内容简介 虚构文化在我们时代的构建与扩张,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和存在于世的方式。《事实与虚构:论边界》是法国学术明星弗朗索瓦丝•拉沃卡的重磅作品。这本书完整地评估了关于虚构从古至今的争议,重新思考文学、电影、戏剧和电子游戏中的虚构界限,跨越文学理论、精神分析、法律、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 本书资料收集极其丰富,几乎达至百科全书般完备,既表明了作者意图构建一门新学科的主张以虚构为研究对象,向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开放,亦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虚构研究的总结,旨在更好地理解虚构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本书在讲“虚构”,却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捍卫,呈现人类对了解“真实”的努力。毕竟,虚构本质上的慷慨是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一种补偿。 #文化 #虚构 #社会 #历史 #文化 #艺术

封面图片

《最后的同类》作者: [法]西比勒·格林伯特

《最后的同类》 作者: [法]西比勒·格林伯特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原作名: LE DERNIER DES SIENS 译者: 赵苓岑 出版年: 2024-10 页数: 148 如何对待动物,就是如何对待我们自己。 荣获2022年动物龚古尔奖、2023年弗朗索瓦·索默文学奖,入围雷诺多文学奖、费米娜文学奖短名单 法国《解放报》《读书杂志》《费加罗报》一致推荐 一场人与动物的救赎之旅,一段残酷的北极企鹅消亡史 地球上最后一只“企鹅”的漫漫归乡路 以19世纪欧洲大范围捕杀大海雀导致其灭绝为背景,讲述一个被遗忘的物种的集体消亡。 大海雀,因其外观与企鹅相似,故被称作北极大企鹅,它们曾经广泛分布在大西洋周围的各座岛屿,但由于它们不会飞行,且动作缓慢,18至19世纪,欧洲人开始对大海雀进行大肆捕杀。残杀企鹅、器官收藏、标本买卖,野蛮与文明、欲望与道德在世界尽头轮番上演,曾经遍布北极的大海雀集体灭亡,而人们的记忆中,它们似乎从来没有存在过…… “我绝不会卖企鹅!”地球上最后一只“企鹅”VS地球上最后一个见到这只企鹅的人,彼此见证、彼此救赎。他们是最后的“同类”。 北极再无企鹅,但至少我们应该记得它们存在过。 【内容简介】 1835年,年轻的科学家古斯被里尔自然历史博物馆派往北欧研究动物群。在这个过程中,他目睹了一场针对大海雀的屠杀,并拯救了其中一只。 古斯并不知道他拯救的是地球上最后一只大海雀。他给它取名旺旺,并送它回到奥克尼群岛的家。他更不知道的是,身为研究人员的自己和不信任人类的大海雀之间很快就会产生深厚的依恋和羁绊。 他们是岛上唯一的、最后的存在。 在第六次物种灭绝之际,西比勒·格林伯特塑造了一对令人难忘的伙伴人与动物,并成功创造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动物角色它的内心、它的情感、它的智慧,与此同时,人类被一个既亲密又形而上的问题所困扰:爱永远不会再出现的事物意味着什么? #动物 #文学 #人类 #企鹅

封面图片

《抵达》作者: 包刚升

《抵达》 作者: 包刚升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一部政治演化史 出版年: 2023-7 页数: 752 ◎内容简介 “人类政治从何而来?” “人类政治在哪里?” “人类政治向何处去?” 对于政治领域的关键三问,本书从演化论视角给出了回应。聚焦人类政治演化的基本脉络,本书将不同政体与政治模式视为一个个“政治物种”,分析早期国家诞生的社会条件,从国家分化与演化的维度阐述城邦国家、一般国家、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从政体分化与演化的维度讨论君主政体、封建政体、立宪政体、民主政体的差异与转换,以及人类不同群体在塑造有效国家与有效约束国家上的一系列差异如何形塑了不同时空的政治模式。 如果将人类政治演化比喻为一条大河,那么理解这条大河过去的基本流向后,或许就会更加明了今天我们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要抵达的方向。 #政治 #历史 #人类 #政体 #政治模式

封面图片

【书名】念念远山【作者】罗伯特·麦克法伦

【书名】念念远山 【作者】罗伯特·麦克法伦 【格式】#epub #mobi #azw3 #pdf 【分类】#文学 #自然学 #旅行 【简介】作者通过个人旅行经历,深入探讨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关系。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山脉的壮丽,同时反思了人类对自然的感知和情感投射,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探险,也是一次心灵上的旅行,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能性。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