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宁-克鲁格效应可能只是一种统计偏差

邓宁-克鲁格效应可能只是一种统计偏差 愚蠢的人通常不会认为自己愚蠢,这种现象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和贾斯汀·克鲁格通过实验发现,能力欠缺的人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无能,不能准确评估自身的能力。然而对这项实验重新分析发现,邓宁-克鲁格效应很可能只是一种统计偏差。研究人员发现,能力欠缺的人事实上擅长估计自己的能力,只有少数人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还有少部分人会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与邓宁和克鲁格的结论是完全相悖的即能力欠缺的人总是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无能。人天生就有能力衡量其能力和知识。来源 ,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有时,过度自信,以为自己啥都知道,其实自己并不知道,也就是进入第一种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达克效应)

有时,过度自信,以为自己啥都知道,其实自己并不知道,也就是进入第一种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达克效应), 其分别有4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封面图片

片名:《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片名:《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又名: 巴斯特民谣 / 巴斯特的歌谣 / 西部老巴的故事(台) / 细说当年话西部(港) 导演: 伊桑·科恩 / 乔尔·科恩 编剧: 伊桑·科恩 / 乔尔·科恩 主演: 哈利·米尔林 / 佐伊·卡赞 / 连姆·尼森 / 詹姆斯·弗兰科 / 大卫·克朗姆霍茨 类型: 剧情 / 喜剧 / 爱情 / 悬疑 / 歌舞 / 西部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08-31(威尼斯电影节) / 2018-11-16(美国) 片长: 133分钟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剧情简介 · · · · · ·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是由六个部分组成的西部题材选集电影,乔尔·科恩和伊桑·科恩利用他们独树一帜又无与伦比的视角,讲述了关于美国边境的系列故事。电影的每一章都讲述了一则独特的美国西部故事。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西部老巴的故事 #细说当年话西部 【第一步点击订阅】:https://t.me/+G8AOBF1h_TxhM2Nl 【第二步点击观影】:https://t.me/c/1909290747/391

封面图片

制式仪刀: OO: 426 XX: 16

制式仪刀: OO: 426 XX: 16 汪汪猫: 这不就是当今互联网现状么,满地的我比谁都懂 OO: 297, XX: 0 Noah: 卓别林参加卓别林模仿赛还只是拿了第二名呢 OO: 216, XX: 2 多巴胺: 邓宁-克鲁格效应 Dunning-Kruger effect 一种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 OO: 142, XX: 4 呵呵哒: @Cosecant 比起学历我更看重逻辑。知识型的学历未必逻辑过关。不讨论问题本身,而是诉诸于权威,遇到这样的人最好敬而远之。 OO: 77, XX: 10 铝热剂烧硬盘: @Cosecant 这个level的大佬得看引用数了 OO: 6, XX: 1

封面图片

诺贝尔经济学奖学者保罗•克鲁格曼5月发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耐人寻味。

诺贝尔经济学奖学者保罗•克鲁格曼5月发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耐人寻味。 他说:“中国经济面对目前的困境,最显而易见的解决办法是将更多收入转移到家庭,从生产端转移到消费端,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增强消费需求。但中国似乎奇怪地不愿做这些显而易见的事情,它们执着的仍然专注于大量生产而非消费。 via

封面图片

诺奖得主克鲁格曼回应特朗普关税提议:可能需要133%的关税

诺奖得主克鲁格曼回应特朗普关税提议:可能需要133%的关税 克鲁格曼表示,如果特朗普的提议得以实施,取代所得税所需的平均关税将达到133%。这位经济学家还分享了这一估计背后的数学原理。他说,进口约占美国GDP的14%,而不包括工资税的联邦所得税收入占8%。他补充说,为了取代所得税,关税税率应该是8/14,即57%左右。然而,这位经济学家说,由于关税往往会提高消费者的进口价格,更高的关税将减少进口,这意味着“你需要更高的关税税率”。他表示,这将产生进一步减少进口的周期性效应,从而需要进一步提高关税,以创造收入,抵消所得税。克鲁格曼说,决定最终需要征收多高的关税取决于对更高进口价格的需求弹性。他解释说,假设弹性为1,所需的关税将为133%。他警告说:“弹性越高,它就会越高,可能会达到无穷大。”这位经济学家还对比了现在和19世纪的情况,当时美国政府主要靠关税来维持生计。“因为那时的政府规模要小得多,”他说。“认为我们可以回到那些日子是无知的,”克鲁格曼说。美国重回19世纪?特朗普提出“全关税”财政收入体系:用进口关税替代所得税分析指出,全关税政策是将“提高关税+为企业减税”结合起来,发挥到极致,扭转100多年来鼓励自由贸易、要求高收入家庭缴纳比中产阶级更高税率的经济政策。自1·6美国国会暴乱事件以来,特朗普时隔三年重回国会山,并提出“全关税”系统的想法,将“提高关税+为企业减税”立场发挥到极致。据媒体援引一位出席会议的共和党议员消息,周四特朗普重回国会山,与众议院共和党和美国商界领袖举行会晤。在周四上午与众议院共和党的会议上,特朗普提出了“全关税”联邦收入体系的想法,其规模足以取代所得税。 分析指出,特朗普一贯支持提高关税以保护国内产业,同时长期支持为企业减税。而全关税政策则是将把这两种立场结合起来,并发挥到极致,扭转100多年来鼓励自由贸易、要求高收入家庭缴纳比中产阶级更高的税率经济政策,这种政策立场似有重归19世纪财政政策之势。这相当于对高收入人群减税,同时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David Kamin在 X 上写道,用关税广泛取代所得税肯定会重创中低收入的美国人,并奖励高收入人群,这听起来像是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大幅增税。提高关税特朗普在入主白宫的第一个任期内就倡导关税,据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特朗普在国会山还谈到了利用关税作为筹码与“不良行为者”进行谈判。这表明曾将“关税”作为外交政策主要工具的特朗普,如果在11月击败拜登,可能大幅提高贸易保护主义议程。此前文章指出,特朗普考虑,如果他再次当选,将对所有从其他国家进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至少10%的关税。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之一,特朗普的关税计划涉及对每年超过3万亿美元的进口商品征税,这种广泛的关税可能会对全球供应链和国际贸易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实施这种政策可能会导致许多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这可能会推高整体的消费价格,从而导致美国和全球通胀飙升。为企业减税特朗普周四还在华盛顿与大约100名美国最大公司的CEO举行私人会议,他表达了对降低企业税率的支持,参会者包括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和苹果CEO库克。据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特朗普承诺将把企业税率降至20%,进一步降低他在任期间已大幅削减的美国大企业所得税。分析指出,目前企业税率为21%,即使是小幅减税也意味着每年为盈利的美国企业减税数十亿美元。两位了解特朗普言论的消息人士称,20%这个数字很接近。特朗普还承诺将他在2017年签署的减税政策永久化,并敦促更新该法案的关键部分,包括为个人和小企业减税。他还主张将小费收入从联邦税收中免除。此外,特朗普向高管们承诺,如果他赢得第二任期,将大幅削减监管。他还贬低能源项目和其他用途的许可程序,称其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监管或征税。特朗普在民意调查中领先拜登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在国会山与共和党议员和商界领袖会面,这是他自2021年1月6日以来首次重返该地区,当时时任总统的特朗普因煽动暴力暴徒冲进国会大厦,暂时停止了总统权力的和平移交,遭到众议院弹劾。而目前,全国和各州的多项民调都显示,在这场势均力敌的竞选中特朗普领先拜登。众议院共和党人也表态“非常支持”特朗普及其想法。此前曾批评特朗普的大多数共和党人现在都已公开支持他,特朗普此次重返国会山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个政治上的圆满或和解。路易斯安那州参议员卡西迪曾投票定特朗普罪名“煽动叛乱”,但他仍出席了与共和党参议员的会晤。卡西迪表示:民调显示他将成为我们的下任总统,所以你不得不与他合作。戴蒙曾怒怼特朗普,但戴蒙现在也表示:特朗普政策值得称赞,将准备再次与特朗普合作,就像他愿意与任何总统合作一样。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刷手机时很多人有这种癖好 可能是得了一种“病”……

刷手机时很多人有这种癖好 可能是得了一种“病”…… 访问:Saily - 使用eSIM实现手机全球数据漫游 安全可靠 源自NordVPN 数字仓鼠指的是热衷于囤积数字化信息的人,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收藏了一些不忍错过的网络资源,甚至还会分门别类地整理好,以备不时之需或以后再看,这种现象被网友们叫做“数字仓鼠症”。不信你现在就去翻翻看自己各大网站、APP 的收藏夹,不出十秒你就会脱口而出:“我什么时候收藏了这个?”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收藏对我们有用的网络资源,但最后却常常落得个吃灰的下场?我们又该如何妥善应用收藏起来的宝贵信息呢?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已收藏=已完成?自己骗自己最简单我们之所以很容易忘记自己曾经收藏过的文章或视频,其实这是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记忆效应在作怪:蔡格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指的是人们对于未完成事情的印象,会比已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也就是说,我们会更容易忘记那些我们认为已完成的事情。这个效应由苏联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在一项记忆实验中首次发现,在这个实验中,她让 47 位志愿者完成 22 个简单的任务,例如写下一首喜欢的诗,串珠子,倒数等等,但是只有一半的任务允许志愿者做完,另一半则在中途就被阻止。最终的实验结果发现,人们对未完成任务的记忆更好,平均回忆率达到 68%,而已完成任务的回忆率则只有 43%。当我们看到一篇极好的文章但是没时间细品,或者刷到一个很实用的教学视频但是还没来得及去实践,“细品文章”或“付诸实践”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件未完成事件。试想一下,当你心里总有些应做之事还没完成,是不是会感到不踏实?但是“收藏”这个动作却帮我们放下了心里的石头,因为当我们想到了收藏这个方法的时候,我们的心理会发生一个微妙的转变,未完成事件随之变成了“收藏文章/视频”,于是收藏便替你收了个尾,给我们的大脑造成了一种“事件已完成”的错觉。这时候,蔡格尼克效应就开始起作用了,让大脑开始执行遗忘的程序:“既然这些事情都已经以收藏结尾了,那我还记着干嘛?干脆忘了得了,我还要去处理其他的事情呢!”已收藏=已学会?知识:你想得美对于数字仓鼠症,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解释是我们似乎真的会认为那些知识进了收藏夹,就等同于进了自己的脑子。这个解释基于认知心理学中的目标追求理论(Theory of goal pursuit),认为人类的大脑天生就是目标导向的,不仅会持续地关注已有的目标,即使在漫无目的的情况下也会无意识地时刻寻找一个目标。所以,就算我们只是在无聊地刷手机,但我们的大脑也没闲着,一直在给自己找事做。可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时不时就能刷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大脑哪来那么多精力同时追求那么多目标?大脑可比我们想象得更聪明,它可能会有两种做法,一是不把这件事情当成目标,这时候你的内心台词大概是:“算了,我太懒了,虽然有用,但我肯定不会去做的。”二是用一种极为简单轻松的方式来完成这些目标。那什么办法能够一键完成目标呢?没错,就是收藏起来。试想一下,当你看到一个很有用的教学视频,但是现在没时间看,所以你选择将它放进收藏夹,这时候你是不是在想:“先收藏起来,等我忙完了就打开视频来学一学。”这样的想法其实就是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简单的行动计划。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行动计划,就能让我们对未完成目标的认知投入减弱,大脑就不会再持续地关注这个目标,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很快就会忘记这个教学视频的存在。心理学研究者马希坎普和鲍迈斯特(Masicampo & Baumeister)在 2011 年用一系列实验证明了这个理论假设,两位研究者将 68 名大学生志愿者分成三组:目标组、计划组和控制组,并将在 2 周后的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作为他们的目标,认为该目标不重要的人被分到了控制组,而认为该目标很重要的人则被平均分到了目标组和计划组。接下来,控制组需要描述他们平常会参加什么活动,以及未来几周内打算参加什么活动,目标组需要描述期末考试为什么很重要,而计划组则需要为期末考试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例如将在何时何地复习什么内容。最后,研究者用一个填词任务来考察三组志愿者对考试这一目标的关注程度,如果某组志愿者在填词任务中填写了更多与考试相关的词语,那就说明这组志愿者对目标保持了较高、较持久的注意力,即认知投入是较高的。最终结果发现,计划组对考试相关的词语的填写显著少于目标组,并且和控制组没有差别,说明制定计划能够减少人们对于某个目标的认知投入,该目标也就更容易被搁置。(当然,这不是说计划不重要,关键还是看能不能执行)这就验证了那句话:“知识进了我的收藏夹,跟进了我的脑子有什么区别?”收藏夹怎样才不会吃灰?我们收藏有用的资源,本意是为了在空闲的时间来提升自己,或者充实自己的生活,所以收藏夹本身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以下这几个办法,也许可以帮助你更切实地利用好收藏功能,让收藏夹不再吃灰。1、有选择性地收藏网络上有很多对我们有用处的资源,但是如果我们不加筛选就把所有的有用资源都加入收藏夹,这只会让我们把它当成储藏的仓库,而不是帮助自己学习的工具。建议只收藏那些对自己真正有价值并且比较有可能会去付诸实践的知识,尽量减少需要处理的信息量。2、对收藏夹进行断舍离相信很多人手里已经有很多吃灰已久的收藏夹,里面有很多虽然有用但不再适合自己的资源,是时候给自己的收藏夹来一次断舍离了,删除那些不再需要的资源,只留下对自己还有价值的资源,以便自己逐渐消化这些知识。3、制定学习计划无论是新收藏的资源,还是清理后留下的资源,我们都可以为它们制定一系列的学习计划,包括在什么时间学习什么内容,还可以利用手机软件来提醒自己定时完成学习计划。注意,计划的意义是让我们不必同时想那么多事情,以便专注于当下,而不是让学习任务直接“进计划表吃灰去吧”。4、定期回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制定一个定时回顾的周期,例如每个月找一个周末来回顾自己的收藏夹,清理不需要的资源,为有价值的收藏资源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好了,看完这篇文章的你,还不快点个收藏……参考文献[1] Seifert, C. M., & Patalano, A. L. (1991). Memory for incomplete tasks: A re-examination of the Zeigarnik effect.[2] Moskowitz, G. B. (2002). Preconscious effects of temporary goals on atten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8(4), 397-404.[3] Masicampo, E. J., & Baumeister, R. F. (2011). Consider it done! Plan making can eliminate the cognitive effects of unfulfilled go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4), 667.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