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喽”风潮席卷网络,各种“吗喽”表情包占据了年轻人的生活圈,成为他们的表达方式。这一现象引发了“吗喽”直播、特效、文学等衍生品

“吗喽”风潮席卷网络,各种“吗喽”表情包占据了年轻人的生活圈,成为他们的表达方式。这一现象引发了“吗喽”直播、特效、文学等衍生品的兴起。起源于方言的“吗喽”一词,通过自嘲梗表达了年轻人内心的焦虑和挣扎,成为他们笑对生活、减轻内心负担的方式。虽然自嘲,但每个“小吗喽”都有自己的梦想,憧憬着成为齐天大圣。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哲学。 心情投稿地 分享你的喜怒哀乐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吗喽”风潮席卷网络,各种“吗喽”表情包占据了年轻人的生活圈,成为他们的表达方式。这一现象引发了“吗喽”直播、特效、文学等衍生品

“吗喽”风潮席卷网络,各种“吗喽”表情包占据了年轻人的生活圈,成为他们的表达方式。这一现象引发了“吗喽”直播、特效、文学等衍生品的兴起。起源于方言的“吗喽”一词,通过自嘲梗表达了年轻人内心的焦虑和挣扎,成为他们笑对生活、减轻内心负担的方式。虽然自嘲,但每个“小吗喽”都有自己的梦想,憧憬着成为齐天大圣。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哲学。 东方汇娱乐丨福利频道 TG中文大全丨TG最全资源 【福利来手摇快3(送彩金388)】 【福利来PC28(送彩金388)】

封面图片

当“梗”成为表达常态,“文字失语”现象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当“梗”成为表达常态,“文字失语”现象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1月,豆瓣用户“胡桃(厌学中)”创建了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豆瓣小组,至2021年8月1日,已有127273名“文字失语者”在这里集聚。与生理性病变引起的失语症不同,文字失语者所经历的“失语”,更像是一种社会病。相较于“引用诗句、运用复杂修辞”,文字失语者失去的能力更为基础。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小组简介如此表述:“长期以来,作为倾听者和旁观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如何组织文字的逻辑、怎么清楚地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 2021年初,遇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张晓雯只会说“无语”、“离谱”。曾经在行写书评、影评的她,过了三年多就退化到了“在电脑前枯坐很久也憋不出几个字”的程度。通常在粉丝圈为偶像新歌写热评文案的张晓雯,去年在偶像新专辑发布时只写了几句就彻底卡壳。供职于一家公司的文案写作岗的王怡,在为一位医生编辑微博文案时总觉得词不达意,累赘干瘪,遣词造句中也有诸如“确实”、“其实”的助词被放错地方。艺术系研一在读的高莹觉得无法以文字形式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常常只能说:“真的是……就是那种感觉,你知道吧?”医学本科在读的杨逢意形容自己和朋友的交流大多都是“不断抛梗、接梗”。然而一旦身在“圈层”之外,杨逢意就会变得局促。常常不确定该如何向对方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一条百来字的朋友圈,她要删删减减好久,而最终发出去的往往不过一两句话,甚至一个字也没有。她疑心自己惯常玩梗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浅薄”。 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70.9%的受访者认为,语言贫乏是由于互联网时代要求更加直接和简洁的表达, 65.4%的受访者则将此归因于同质化表达、全民复制的网络氛围。 杨逢意认为,尽管不乏个人懒惰的因素,但“同质化表达”有时也是被迫发生的。“比如说yyds(永远的神)、srds(虽然但是)、绝绝子这样的表达,大家都在说,如果你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或者不用这些词,那可能就无法和身边的人正常交流。所以你怎么办呢?只能随大流。”反感缩写的石静楠也有“被裹挟”的感觉。“比如‘内卷’本来是个学术概念,但现在它的含义被拓展得太宽泛…这个时候我要是总跟朋友说,这个词不是这个意思。那会显得我不有趣、很奇怪。”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曾在受访于《文汇报》时指出:“语言表达内涵与外延成反比,词义越是模糊、越是简单,其使用范围就越大”。在“万物皆可绝绝子”的时代里,表达似乎开始变得轻而易举。但石静楠认为,当现成的表达可供随时取用时,人可能会倾向于不做思考,直接“拿来”。这会造成表达能力的萎缩。 为了改善“文字失语”,高莹曾开了两个微博小号,逼着自己写“小作文”。然而这项活动持续了不到三个月,就因学业、生活的忙碌而搁浅。与高莹类似,杨逢意形容自己只是“偶尔会有想要复健的动力”,甚至“根本就忘记了我还加过这么个小组、有过强烈的复健想法。” 而对王怡来讲,在自己所写文案几次被说“无法触动人心”之后,她开始试图扭转以往表达习惯留下来的强大惯性。首先是有意识地避免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削减自己对梗、表情包的依赖性,再次是读书、保持学习。除此之外,她也试图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培养记录的习惯。坚持半年多之后,王怡觉得自己写出来的文字比之前好很多。张晓雯同样以“即时记录”的方式逼迫自己重拾文字表达,通过重新开始读书、做写作练习,努力让自己支离破碎的文字变得连贯起来。她还有意控制自己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迫使自己寻找其他选项。曾经口头语言的匮乏也得到了改善。阅读和思考也是石静楠认为最重要的两个复健措施。为了倒逼自己读书、思考、输出文字,石晓楠建立了微信读书社群,她每周都会以表格形式统计组员的阅读情况。这样既能和他人碰撞思想、交流观点,又能倒逼自己读书、督促自己思考。 (澎湃新闻,新华每日电讯)

封面图片

躺又躺不平,摆又摆不烂:当代年轻人争相确诊“淡淡综合症”

躺又躺不平,摆又摆不烂:当代年轻人争相确诊“淡淡综合症” 那么,何为“淡学”?为什么“淡淡综合症”成了当代年轻人中常见而流行的精神状态?何为“淡学”?所谓“淡学”,可以简单概括为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保持情绪平淡,不发怒不发疯,对过程“浅尝辄止”,对结果“都可以,无所谓”“让一切都淡淡的”甚至成为一种人生宣言。职场里有很多“淡人”。他们淡淡地活着:展现出一种既非积极进取,也不消极怠工的态度,被形象地描述为“躺又躺不平,摆又摆不烂”。不参与内卷,也无谓升职加薪,面对这些外界刺激,“淡人”们仿佛内心早已建立了一道坚固的屏障,这些波动都无法触及他们的情绪深处,对任何形式的赞誉或责备也能泰然处之。因为对于一个淡人来说,并非每一场工作上的冲突都值得投入情感,不是每一次的压力都需以紧张回应。“淡学”的拥趸更强调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接受生活的平淡无奇,不会过分渴求刺激和变化,在日复一日的琐事中,维持住自己基本的生存动机。若非必要,他们不会进入一段关系,即使在亲密关系中也是不争取、不勉强、不挽留。面对感情生活里一些令人抓马的狗血桥段还能表现得一切如常,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是很多人公认的,作为一个“淡人”的必修课。有观点将“淡学”流行的部分原因归结为年轻人面临的各种压力,如学业、工作、人际关系等。从这个角度看,选择精神减负、欲望极简,是“淡人”们舒缓压力、消解内耗、积蓄能量的自我疗愈之方。而很多年轻人主动成为“淡人”,实际上是希望选择一种生活态度降低期望来保护自己免受情绪上的伤害,通过调整自身的阈值塑造一个稳定平和的精神世界,以淡定的态度来应对可能碰到的种种不确定性。“淡学”不是精神桃花源“淡学”听起来很安逸,但也并非年轻人们想象的那么安全,因为“淡淡”本身就是个难以言说又难以界定的状态,而且,每个“淡人”纵然有共性特征,却拥有迥然不同的品质、性格和动机。有人担心,“淡学”可能反映出一种社会逃避的倾向。在《社会学概论》(孙本文著)中,作者提到,当个体面临无法应对的社会压力时,可能会选择逃避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寻求内心的平静。然而,这种逃避行为可能导致社会功能的退化,甚至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在文化心理学者看来,当个体无法适应或认同主流文化时,可能会产生文化失调,进而引发心理问题。对于年轻人来说,过度追求“淡”可能意味着他们与主流文化或社会期望产生了疏离感。“淡学”所倡导的淡然态度可能导致个体在情感表达上的抑制。情感表达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同时也能够帮助个体有效处理内心冲突。然而,当个体过度追求“淡”,刻意压抑或忽视自己的情感时,可能导致情感表达受阻,从而增加了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的风险。这种情感抑制可能导致情感疏离和沟通障碍,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功能。“淡学”所蕴含的对生活平淡化的追求可能引发个体的动机缺失。动机是个体行为和目标导向的关键因素,它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然而,当个体过度追求“淡”,对生活失去热情和追求时,可能导致动机水平下降,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和目标。这种动机缺失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停滞和发展受限,增加患上心理问题的风险。此外,“淡学”可能加剧个体的逃避心理。逃避心理是个体在面对压力、困难或挑战时,选择回避或逃避现实的一种心理倾向。而“淡学”所倡导的“无所谓”态度,可能使个体更容易选择逃避,避免面对现实中的问题。这种逃避心理可能导致个体无法有效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进而加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经常情绪太“淡”要警惕病理性因素当情绪“太淡”不再是一种偶尔出现的现象,而是成为了一种持续且难以改变的常态,需要开始认真对待这种状况,并深入探讨背后可能隐藏的原因;要鉴别这种淡漠到底是一种积极取向的适应和自我调节,还是某些病理性问题的外在表现。1.抑郁症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抑郁症患者在临床诊断中,常常表现出情感淡漠、兴趣丧失、对生活失去热情等症状。这些症状的背后,实际上是他们的大脑神经递质出现了失衡。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在大脑中的水平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和心情。当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发生异常时,就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受损,进而使得患者出现情感淡漠的症状。2.某些人格障碍的患者,可能会长期缺乏情感体验和表达,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刺激反应迟钝。或者即使体验到情感,也很难用言语或其他方式来表达出来。这种表面上很符合一个“淡人”的标准,但实际上长期的淡漠状态,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社交功能,还可能导致日常生活中逐渐加剧的孤立感与社交障碍。3.我们也不能忽视身体疾病对情绪状态的影响。一些涉及神经系统的疾病,比如帕金森病或者多发性硬化症,可能会损害那些与情绪调节有关的大脑区域,导致情绪反应减少。另外,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异常,也经常与情绪波动或淡漠相关联。激素水平的失衡可能会对人的情感体验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情绪上的麻木或缺乏动力。4.此外,还有一些生物学因素、遗传学因素、环境因素等,也可能与情感淡漠有关。例如,某些脑部损伤或疾病,可能导致大脑中与情感相关的区域受损,从而导致情感淡漠。或者,长时间的应激、创伤经历,也可能导致个体对外部刺激产生麻木的反应。所以,在决定做个“淡人”之前,还是要先保证做个精神心理的健康人:学会觉察和照料自己的情绪,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淡淡”地看待生活中的波澜,能在简单日常里发现积极因素,在复杂的世界里保留宁静而幸福的自我。参考文献[1]《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 Shock(文化适应的心理动态)》Colleen Ward & H. Triandis著[2]《情绪心理学》K.T.Strongman著[3]《成就动机》David McClelland著[4]《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Jerome S. Blackman著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为什么总是女性在返乡##返乡剧能治好你的精神内耗吗# 从《去有风的地方》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到把成都发扬光大的《故乡,别来无恙》

#为什么总是女性在返乡##返乡剧能治好你的精神内耗吗# 从《去有风的地方》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到把成都发扬光大的《故乡,别来无恙》,再到被称为“泉州宣传片”的《春色寄情人》。返乡剧正在成为国产剧的独特风景线。从“逃往北上广”到“逃离北上广”,返乡剧能治好这届观众的精神内耗吗?↓ - 转发 @娱理: #为什么总是女性在返乡##返乡剧能治好你的精神内耗吗# 搞清楚返乡剧为什么流行之前,先要搞清楚返乡剧究竟在返什么?@剧能说 观察到,2010年上映的《杜拉拉升职记》里,都市女郎脚踩恨天高、背着各款名牌包包出入CBD著名商业区,言必中英文夹杂,与其说这个故事讲的是职场爱情,不如说它为当时的观众临摹了一种大城市的生活图景。 十年后,北上广的造梦叙事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取而代之的是《我在他乡挺好的》《去有风的地方》等剧集的“B面”叙事。在都市梦的B面,人像零件一样被紧紧镶嵌在这个巨大的城市机器之上,没有英雄梦想,只有日复一日疲惫的生活。从“逃往北上广”到“逃离北上广”,当流行文化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届年轻人提供着答案。 有意思的是,返乡剧中的主角大多是女性。从国产剧《去有风的地方》《故乡,别来无恙》《小城故事多》《春色寄情人》,到韩剧《海岸村恰恰恰》《什么都不想做》《欢迎来到三达里》,再到台剧《俗女养成记》《村里来了个暴走女外科》,创作者都把叙事中心瞄定在了“女性返乡”上。 性别视角的不同决定了“返乡剧”的故事落点不同。以女性作为主角的“返乡剧”,因为和偶像剧品类的杂糅,结局往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大都市对职业理想的追寻破灭后,一份圆满的爱情成为女主角重新构建人生意义的重要方式。也因此,这类剧集往往指向价值观的回归...↓ via 新浪娱乐的微博

封面图片

没步入社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吗?

没步入社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吗? Zpuzzle的回答 文学以及艺术创作中的“经历”、“经验”和大众口中的“阅历”、“经验”并不是一个概念。大众口中的“阅历”,是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个层面去说的,意在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和不可替代性。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结论是没错的,如果没有复杂场景的实践经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很难转化为实际的、可被个人完全掌握的知识。但是,艺术创作中的“经验”,强调的是创作者对内心体验的挖掘,而这与一个人的具体阅历多少并无关系。 对此,在《西西弗神话》中,加缪也曾说过:最终还是荒诞及其矛盾的生活能给我们教益。因为,谬误在于认为经验的数量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其实仅仅取决于我们本身。这里不妨简而言之。有两个人,寿命相同,世界也总是提供等量的经验。这要看我们意识如何了。感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而且多多益善,这就是生活,最大限度的生活。 …… 因此,任何深度、任何感动、任何激情、任何牺牲,在荒诞人看来(即使他期望也不成),也不可能使四十年有意识的生活,等同于持续六十年的清醒。疯狂和死亡,这是荒诞人无可挽回的事情。人并不选择。荒诞及其包含的生活的增量,“也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是人的反面,即死亡。仔细掂量掂量的话,这里只关系到一个机会的问题。一定得择机而行。二十年的生活和经验,永远是无可替代的。这里加缪说的“认为经验的数量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是对那种在创作中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批评。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我之前就曾经说过,那些从红军时期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老干部,一生中可能经历了如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原子弹研发等改变中国命运乃至世界格局的重大事情,他们的阅历不可谓不丰富。可是,看他们写的文章和诗词,绝大多数都不忍卒读,能写成老干体都算是有水平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老干部虽然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但有的没上过几天学,有的虽然上过大学却缺乏文学方面的素养,这使得他们的人生阅历很难变为优秀的文学作品。 相反,很多缺乏“人生阅历”的人,但因为有足够的文学天赋和创作能力,可以从他人的作品中和自己的成长中获得文学创作的经验。如曹禺写出惊世之作《雷雨》的时候只有23岁,还是清华大学的一名在校学生,跟那些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战士比,他能有多丰富的人生阅历呢?但这并不妨碍他写出《雷雨》。 而且,从各方面的案例来看,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人生经历过于丰富并不见得是好事,因为人生经历一旦丰富,人就很容易变“油”。这一方面是因为,文艺创作本身是需要有一定的闲暇和余裕支撑的,当人生经历过于丰富的时候,这些文艺创作所必需的闲暇和余裕就可能被挤占;另一方面,很多人在获得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时候,也容易把自身的阅历合理化,从而丧失了艺术创作所应该有的内省和批判。 这方面的代表,是一些“官场小说”以及各行业内的人创作的一些以行业内的故事为题材的作品。这里就以“官场小说”为例,很多人在行政体系内浸淫日久,会习惯于这种体制内的生活状态以及在其中所积累的各种“人生经验”。相比于“外行”,他们创作官场小说会有非常丰富的细节这是他们创作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因为他们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认同,又很容易将这种小说写为升官图。站在文学的角度,无论如何称赞其“细节真实”、“情节生动”等,都无法改变它并不是一个好的文学作品的县市。 正因如此,所以很多在青少年时期有一些文学创作天赋的人,在真正进入社会、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发现自己的“灵气”没有了。这个“灵气”虽然有些虚无缥缈,但也不算是全无道理。 所以,在艺术创作中,“阅历”、“经历”这些东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感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而且多多益善,这就是生活,最大限度的生活。这种“感受”的深度和表达技巧的融合,是一部好的作品的基础。比如,你自从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工作,就一直在家蹲着,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与那些一毕业就进入职场,发展地顺风顺水的人相比,你固然缺乏职场和社交的经验,但是你对一个宅家的人的心态、与父母相处的细节、对这种相对封闭生活的思考,却一定会比那些一直在职场的人更深一些。再比如,同样是40岁,别人早已结婚,孩子都要考大学,而你还在单身,也没有啥结婚的想法,那么别人固然有养育子女的经验,但你也有三四十岁独自一人生活的经验。尽管在社会层面上,对这这两种生活会有不同的评价,但在文学层面上,二者并没有高下之分。 即便是在学校里,对于有文学天赋的孩子来说,也一定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很多有趣的东西。而且,由于所处年龄的不同,青少年所感受到的东西与中年人也会存在很大区别,这都是进行文学创作的切入点。 但正如前面所说,那些阅历丰富的老干部,因为缺乏文学创作和表达的能力,终归只能让自己的经历成为别人创作的素材,而对于中学生来说,“感受自己的生活”也只是文学创作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能否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将其真正以“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则决定了其能否写出好的作品。而文学的“深刻”,更为强调的也是这种表达的深度,而非是思想的“价值”否则,这世界上也就没必要存在艺术,而只需要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等这些学科也就够了。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Zpuzzle)

封面图片

心理咨询师可以在咨询中哭泣吗?

心理咨询师可以在咨询中哭泣吗? 田凯的回答 心理咨询师可以在咨询中哭泣。 但需要留意,哭泣时不能陷入自己的悲伤情绪中忽略访客,要给访客留出心理空间。咨询师在听到某些悲伤情景时,会产生两类反应,一种是自己的基本情绪,这是做为人的自然反应;还有一类是被激活的移情反应,这是需要面对的议题。 自己常常很难区分这两者区别。 咨询师的哭泣应尽量节制,不干扰访客的表达。尽量让访客的注意力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被咨询师吸引。访客可能会对咨询师的表达有反应,比如对哭泣的咨询师,访客可能感觉到不好意思或者是感觉到歉意,这是需要工作的。 背后可能蕴含情感的过度压抑。 咨询师要处理很多矛盾的信息。这对咨询师的自体感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在听到悲愤的信息时,咨询师不仅仅要感受这些信息带给访客的体验,同时还要消化过滤这些信息,从中发现这些信息的意义、对访客的潜在价值、并酌情在何时反馈。 咨询师并不适合“原封不动的直接表达情绪”,即使和访客同频在深水中,也需要有稳定的自体站在岸上,这对咨询进展很重要。 有很多方式可以更好的代替哭泣,但无论是哪一种,还是要看是否适合咨询师本人。在很多咨询情景下,没有什么比内外一致的真诚更让人感觉到温暖和力量。比起出声哭泣,咨询师亦可以通过沉默、叹息、眼中饱含泪水、眼眶红了更节制的方式替代直接。 一方面感受到悲伤的情景,一方面要考量访客的最大利益。 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对自己成长会是巨大且“革命性的”,随着工作进展,咨询师常常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这会引发改变的动力。而这些改变往往是趋向完整圆满人格的。我们总是为过去所影响,当下的一切念想又直接影响未来。 咨询中一个重要的启发是,当我们在咨询中触及自己的议题时,内省过去,就会修通过往,从而“斩断”国往对现在的一些不利影响,从而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高品质生活。 咨询师如发现自己经常哭泣,则可能是自己的悲伤被唤醒,投射到当下。对自己过往辛酸和创伤压制隔离时,可能会在看影视作品、读书、看到生活某个情景被激活,产生剧烈的悲伤情绪。也可能在梦境中出现一些情绪反应。 此时,可以尝试和这个悲伤多呆一会儿,看看这个悲伤在告诉自己什么。 情绪和情绪变化是个人成长最好的老师。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总是在获得更多知识、技能后,变得“不是人”,经历若干成长后,再“重新做个人”,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越来越整合与趋向内外一致。这经历了对自己过往缺陷的转化、激活来自内心的勇气、坦然面对外界的挑战与压力。 诸多过程后,成为更高人格水平的人。 2024.6.20 随笔 作者田凯,田凯个人简介,全职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督导师,心理咨询工作十五年,咨询个案13000+,在知乎分享心理咨询工作经验,关注我的知友可申请观看我最新直播了解最新行业信息。最近一期直播如下: 田凯:田凯直播 |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流派 之前的直播可以私信预约申请看回放: 田凯:田凯 | 我的心理咨询师工作经验直播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田凯)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