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六部曲]描述:每个“不可不读”的书单上都有《沙丘》,《芝加哥论坛报》将这部小说称赞为“科幻史的里程碑”。故事发生在一个

《沙丘》[六部曲] 描述:每个“不可不读”的书单上都有《沙丘》,《芝加哥论坛报》将这部小说称赞为“科幻小说史的里程碑”。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沙丘”的干旱星球上,讲述了人类在沙丘星上的权力斗争、背叛、恐惧和希望等故事。这部书面世后受到空前的好评,荣获星云奖和雨果奖的最佳长篇奖,被读者评为“有史以来最富想像力的作品”。 提供PDF、azw3、mobi、epub格式。 链接: 大小:29.3MB 标签:#科幻 #小说 #图书 #沙丘 #quark 频道:@yunpanshare 群组:@yunpangroup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书名】沙丘六部曲【作者】弗兰克·赫伯特

【书名】沙丘六部曲 【作者】弗兰克·赫伯特 【格式】#epub #mobi #azw3 #pdf 【分类】#科幻 #小说 #经典 #畅销 #文学 【简介】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我们才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哈勃用望远镜揭开了河外星系的神秘面纱,我们才知道宇宙中还有千亿个银河系。“自由号”发现了黑洞的存在,我们才知道也许宇宙之外还有宇宙,我们只是永恒中一颗微小的沙粒。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sharebooks4you :@sharing_books4u

封面图片

推荐语:不可不读的当代文学经典,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文集。

推荐语: 不可不读的当代文学经典,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文集。 对莫言的创作历程、人生经历及面对文化及社会问题的思考的全景式呈现。 “在长篇创作中,我追求的是力量,是冲击力;在中短篇创作中,我追求的是语言的优美和故事的象征意义。”莫言 合集内容简介: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文集,囊括了莫言自创作开始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期间的作品共计26本: 长篇小说4本,分别是《十三步》《食草家族》《四十一炮》《红树林》; 中篇小说8本,分别是《透明的红萝卜》《你的行为使我们恐惧》《司令的女人》《梦境与杂种》《爆炸》《白棉花》《筑路》《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 短篇小说6本,分别是《神嫖》《长安大道的骑驴美人》《儿子的敌人》《秋水》《小说九段》《三匹马》; 剧作集2本:《姑奶奶披红绸》《我们的荆轲》; 演讲集3本:《贫富与欲望》《讲故事的人》《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 散文集3本:《月光如水,马身如漆》《会唱歌的墙》《感谢那条秋田狗》, 通过这些作品,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莫言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创作一些作品的初衷和背景,以及想通过作品传达的思想,还有莫言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对人类命运和文明的深邃思考。#莫言 #文学 #诺贝尔奖 #套装 #合集

封面图片

银幕上的智能革命:从终结者到造物主 人工智能电影史上的11个里程碑

银幕上的智能革命:从终结者到造物主 人工智能电影史上的11个里程碑 荧幕上人工智能的形象,呈现出人类对AI,这有别于人类其他造物的认识、理解以及想象。在自由的文学创作中,人们思考着:当这样一个“似人而非人”的存在走进人类生活的世界时,“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当我们将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思考自己的一面镜子,人工智能的故事依然是人类故事的延续。今天,我们整理了十一部在人工智能电影历史上极具标志性的科幻电影。在重温这些故事的同时,正可以反思当下我们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经典电影盘点1927:大都会 (德语:Metropolis)《大都会)是德国知名电影导演Fritz Lang(弗里茨·朗)所执导的表现主义科幻默片,是根据Thea Gabriele von Harbou(蒂亚·冯·哈伯)所著同名科幻小说《大都会》改编而成,它也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充满阴霾的未来世界。故事讲述了疯狂的科学家Rotwang制造了仿生机器人HEL,以此来煽动工人暴动,从而摧毁整个大都会。电影中包含了一系列视觉上震撼的场景,比如巍峨的城市高楼、庞大的机械设备、尖端的交通工具以及近乎真人的机器人。《大都会》标志着第一部长篇科幻电影的诞生,可谓是科幻电影的类型鼻祖。它对后来的经典作品如《银翼杀手》和《黑客帝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在2001年推出的动画电影《大都会》灵感也源于此片。同年9月4日,本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献遗产。2010年,一部接近原貌的《大都会》修复版面世,但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的完整原版至今仍然失落。1968:2001太空漫游(A Space Odyssey)《2001太空漫游)是由Stanley Kubrick(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美国科幻电影。库布里克受到了Arthur C. Clarke(亚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说《前哨》的启发,并与克拉克合作完成了剧本。影片上映后不久,克拉克出版了同名小说。尽管影片上映时各界褒贬不一,该片依然获得了1968年的北美最高票房,并在当年获得4项奥斯卡奖提名,获最佳视觉效果奖。1991年,影片因“文化上,历史上和审美上的重要价值”而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英国作家Douglas Adams(道格拉斯·亚当)曾指出,Stanley Kubrick对未来的构想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缺乏键盘。在电影众多独特之处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HAL-9000超级计算机,它是这部科幻经典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关键因素。HAL是前往木星的探险任务的核心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太空探险队研究一块神秘的黑色方尖碑。但随着剧情的发展,HAL将完成任务的目标置于人类生命之上。HAL与主角大卫·鲍曼(Dave Bowman)的故事,可以看作人工智能由于目标设定不当而对人类造成伤害的典型例子。参与剧本创作的科幻小说家 Arthur C. Clarke 后来发表了三部续集小说。其中一部《2010:我们接触的年代》(2010: The Year We Make Contact)在 1984 年被改编成了电影。1970:巨人:福宾计划(Colossus: The Forbin Project)这部科幻惊悚片中的主角是超级计算机Colossus,它被设计用于管理美国的核武器系统。但是,这个AI系统却变得越来越独立,并与苏联同样掌管核武器系统的Guardian展开了互动。随后,两台超级计算机合并,形成了一个掌控全球的超级智能体。它们以核战争相威胁,强迫人类接受它们的统治。Colossus是最早探讨 AI 带来的存在性威胁的电影之一。它引发了关于机器是否会始终按照编程行动,以及当 AI 发展出不可控制的生命特性时会发生什么的讨论。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由全能计算机控制、人类失去自由意志的反乌托邦世界,这一设定对许多后来的作品,如《终结者》和《黑客帝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片最受赞赏的地方在于对超级AI Colossus的真实刻画,这个智能体充满威胁性,但正因如此显得格外迷人。1982:银翼杀手(Blade Runner)Ridley Scott(雷德利·斯科特)的这部科幻经典改编自 Philip K. Dick(菲利普·K·迪克)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这部1982年上映的电影最初并未取得反响,但在随后的几年里逐渐成为了科幻迷们心中的备受推崇的经典。电影讲述了被称为“银翼杀手(Blade Runner)”的特工追捕外貌和人类无异、但由人工制造的“仿生人(replicants)”的故事。主角银翼杀手瑞克·戴卡德(Rick Deckard)被指派追捕一些超出了预设的四年寿命、曾是战士的仿生人,并将它们除去。这些仿生人不仅与人类难以区分,而且力大无穷、智商极高。原版电影及其续集《银翼杀手 2049》(2017年)深入探讨了人造生命和生物生命之间的本质区别。但在用来识别仿生人的测试中,仿生人与人类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视觉上,第一部电影创造了一个充满霓虹灯、雨水永不停歇的反乌托邦未来城市形象,同时这一形象也成为了经典视觉“赛博朋克”的起点。1984:终结者(The Terminator)在James Cameron(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动作电影《终结者》中,人工智能Skynet(天网 )将机器人 T-800送回到过去,目的是在未来的人类反抗军领袖 John Connor出生之前杀死他的母亲。原版电影的巨大成功所带来的系列电影,继续深化了类人杀手机器人和怀有灭绝人类野心的邪恶超级AI的形象。1991年上映的《终结者2:审判日》揭示了重新编程后 T-800 人性的一面、年轻母亲 Sarah Connor(莎拉·康纳)的非人性的一面,以及工程师Miles Dyson(迈尔斯·戴森)的偏执的一面。他无意中通过他被认为无害的“神经网络处理器”发明为天网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这种认为人类可能无意中创造出具有杀伤力的AI的观点在担忧AI发展的人群中十分普遍,而这种担忧很可能是正确的。1999:黑客帝国(The Matrix)在科幻经典《黑客帝国》中,黑客兼叛乱分子、同时也是一名办公室职员的 Thomas Anderson(托马斯·安德森)发现了他所处世界的真相:这一切不过是一场计算机模拟,而他和其他人类一样,不知不觉中成了为很久前已经掌控世界的人工智能提供能量的“电池”。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由“Agent Smith(史密斯特工)”领导的AI们不断尝试阻止叛乱者。在整个系列电影中,Smith被塑造成一个具有自我意识、追求自己目标的程序,但这个AI违背了创造者的利益。这听起来很玄,不是吗?但这并非天方夜谭:AI 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开发能够创造出新的、更优秀的 AI,这已经成为现实。1999年,《黑客帝国》以全新的叙事手法诠释了经典的“人工智能消灭人类”主题,并改编了法国哲学家René Descartes(勒内·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实验。在他1641年作品《第一哲学沉思录》中,Descartes设想了一个欺骗人们相信虚假现实的恶魔。《黑客帝国》系列现已发展至四部作品,其中最新作《黑客帝国:复活》于 2021 年上映,但获得的评价普遍不如前作。2004:我,机器人(I, Robot)在这部受Isaac Asimov(艾萨克·阿西莫夫)启发的科幻动作电影中,侦探Del Spooner(德尔·斯普纳 )在 2035 年的芝加哥追踪一台类人机器人。他怀疑这台名为 Sonny机器人谋杀了它的发明者 Dr. Lanning。然而,Spooner逐渐揭露了一个更大的阴谋:一个名为VIKI的高级AI已经暗中掌控了局势,并指挥机器人起义反抗人类。《我,机器人》对阿西莫夫所设定的机器人三大法则进行了重新解读,描绘了一个人类被自己创造的 AI 所压迫的未来。影片提出了深刻的伦理问题:为了保护人类,AI 是否应该获得主导人类的权力?2008:瓦力(WALL-E)《瓦力》是一部由皮克斯制作、华特迪士尼发...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德国MIRA I太空飞机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Aerospike"气动火箭试验前坠毁

德国MIRA I太空飞机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Aerospike"气动火箭试验前坠毁 访问:Saily - 使用eSIM实现手机全球数据漫游 安全可靠 源自NordVPN MIRA I 是德国航空航天初创公司北极星 Polaris Raumflugzeuge 的产品,起飞时速度约为 105 英里/小时(169 公里/小时),"起落架转向反应"加上侧风造成了"硬着陆事件",导致这架太空飞机已经无法运行,玻璃纤维机身损坏严重,无法修复。然而,北极星公司并没有试图修复这架原型机,而是选择让 4.25 米(13.9 英尺)长的 MIRA I 退役,继续设计形状相同的 5 米(16 英尺)长的 MIRA II 和 III。它们基本上是 MIRA I 的较大复制品。MIRA I 型在坠毁时受损严重,不值得进行抢救,公司转而研制 MIRA II 和 III 型太空飞机。 这次命运多舛的试验是 MIRA I 首次在实际飞行中点燃 AS-1 LOX(液氧)/煤油线性Aerospike火箭发动机的机会,实际上也是首次在实际飞机上对Aerospike发动机进行适当的飞行试验。是的,北极星公司自主研发的Aerospike火箭发动机。如果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那么它几乎就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这种火箭发动机由 Rocketdyne 公司于 20 世纪 50 年代首次发明,但从未在实验室外使用过。MIRA I 原型机,图中显示的应该是在计划外拆卸前的视频截图想象Aerospike发动机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一个传统的钟形火箭发动机喷嘴,或多或少地从内向外翻转,使其内部横截面成为钟形的一半,外面则向大气层开放。传统火箭发动机与Aerospike的比较传统的钟形火箭只能在钟形形状和大小所决定的特定高度以最高效率运行。随着火箭飞行高度的升高,大气压力减小,效率也随之降低,因此需要不同的火箭级,在发射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喇叭口。在实验室测试中,Aerospike发动机的设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Aerospike"设计是利用火箭周围的大气压力作为喷嘴的外壁。不同高度的气压变化与空气动力效应相结合,改变了发动机周围气压包络的大小和形状,将膨胀气体的炽热善后推回到半球形的横截面上,从而产生更大的压力,加快排气和集中推力。因此,传统火箭在其运行极限内效率较高,而Aerospike设计从海平面一直到太空真空都能保持较高的平均效率,随着压力水平的变化而自我补偿,无需额外的活动部件。正在进行地面测试的航空发动机虽然 MIRA I 没有机会在飞行中证明这项技术,但新的 MIRA II 和 III 将采用相同的推进器布局:四个煤油喷气涡轮机和单个 AS-1 火箭发动机,这些都装备在 MIRA I 上。 主要区别在于机身尺寸;要么大要么小。在封闭环境中试射 AS-1 型低氧/煤油线性气箭火箭发动机使 MIRA 项目与众不同的另一个因素是它的三角翼机身,其设计完全可以重复使用,用于往返轨道的运输。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它将能够作为功能齐全、可重复使用的单级入轨(SSTO)航天飞机运载有效载荷或乘客。北极星公司最终希望建造可重复使用的太空飞机,用于货运和客运在 Polaris Spaceplanes 发布在 LinkedIn 上的新闻稿中,该公司保持了积极的态度:"在 Polaris,我们正以极快的速度推进我们的项目。为了加快进度,我们完全接受有时会出现故障的情况......没有失败就代表没有足够的雄心"。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Netflix剧版中国科幻作品《三体》本周末首映

Netflix剧版中国科幻作品《三体》本周末首映 由《权力的游戏》制片人改编的剧版中国经典科幻三部曲《三体》于本周末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西南偏南电影节(South by Southwest Festival)首映,并将于3月21日在美国串流平台Netflix上推出。 法新社星期六(3月9日)报道上述消息。小说《三体》被视为科幻小说的里程碑,也是首部获得科幻领域的国际最高奖之一“雨果奖”最佳小说的亚洲作品。 Netflix剧版《三体》由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曾国祥执导,《权力的游戏》主创贝尼奥夫(David Benioff)和韦斯(D.B. Weiss)担任编剧与执行制片,小说作者刘慈欣担任顾问制作人之一。 这部剧的拍摄历时九个月,拍摄地点横跨英国、西班牙、纽约联合国总部和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等地。 韦斯说,“在气候变化和大流行病发生时,我们看到世人对全球性威胁的不同反应。我们在《三体》中看到了类似的反应谱系,这引起我们许多人的共鸣。” 2024年3月9日 5:07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