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向高手请教的一些思考

关于如何向高手请教的一些思考 这两天新做的站谷歌UV过2,000了,对我这个新手来说还算是挺鼓舞的。因为我做这个站的预期就是:尝试能在某个主关键词,排进谷歌前10,又或者是每天能从谷歌拿到100以上的点击流量,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足够了。 不过在上周,我向@哥飞 咨询这个词的时候,他其实是不建议我做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现在复盘起来,其实主要是当时我没有向飞哥提供足够的信息,只是简单地跟他说了这个词,以及看了几眼数据,于是飞哥就自然而然地会以通用的标准来进行判断,后面得知他的分析如下 1. 这个词已经有正主了,并且很可能这个词的火热,就是由正主带起来的,我再去做这个词,基本不可能拿到第一(实际上我并不奢望排到第一) 2. 这个词的变现空间非常有限,相比于AI图片站、AI音乐站来说,即使拿到了流量,也赚不到大钱(实际上我不指望这个站赚钱) 当我们向他人请教时,如果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那么他人给出的判断自然会基于一些通用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却不一定适合当下的你 因此当我拿到飞哥“不建议做”的建议后,反复纠结琢磨了好几天,最终才把站给上了。如果我一开始就把我的目标和预期说清楚,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拧巴的情况 这个小小的插曲,对我自己后面的启发是:未来若向他人请教问题,要清楚地说出你的目标和预期是什么,你当下的情况和水平是怎么样的,这样别人才能基于你的实际情况给予建议 而不是笼统地问“这事能不能做”、“这事该不该做”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关于 $NAT 与DMT 的一些思考

封面图片

一些关于 Devin 的想法

一些关于 Devin 的想法 很多投资人 & 行业内朋友都来询问怎么看待 Devin 这个产品,发布的第一时间就有关注,并且自己也在 building developer tools,所以来写一些简单的 comments,可能过段时间就打脸。 1. 我更倾向于把 Cognition Labs 这家公司看做是一家类似于 DeepMind 的研究型公司,而不是商业型公司,这两种公司的目标和愿景是不一样的; 2. Devin 发布的演示视频很惊艳,能够处理一些基本的 GitHub Issue,甚至能解决 Upwork 上实际的问题,但是对于更复杂的场景能够解决得多好现在还是未知的 (目前还没有拿到测试资本),SWE-bench 13% 的指标还是不能直接用在生产环境上 (无干预情况下); 3. 软件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实际的 coding 其实只占其中的很少一部分,理解需求、生成代码、Debugging、优化、部署等等涉及到非常多的环节; 4. Devin 演示的一个亮点是,它所展示的决策树很长 (按照 blog 中提到能有上千个决策节点),这个要求底层模型有非常强的 reasoning 能力和 long context window,目前看起来 Devin 应该并没有 train 自己的模型 (或者说只是在 reasoning 的某些环节使用了 finetune 的模型),核心的 reasoning 能力可能还是基于 GPT-4; 5. Devin 的演示中遇到了很多出现 error 需要 debug 的情况,这个相当于是在决策树中需要回退到某个节点,选择其他路径中的某一条,如何判断哪条路径后续是正确的?Devin 在演示的过程中有一个 keyError,解决的办法是添加一个 try catch 来捕获这个 error,这条决策路径不一定是对的,比如说如果前置的代码里面已经有这个 keyError 了,那么后面再捕获这个 error 就没有意义。如果是人来进行决策,就会对可能的清况有一个更详尽的分析 (或者说直觉); 6. 抛开各种营销号吸引眼球的标题,现在来说 Devin 代替开发者还太早,不过自动驾驶 Day 1 也不是能直接上路驾驶的,L5 级别的自动化软件开发一定是终局; 7. Devin 在用户交互上提供了一些新的探索,不再是调用外部的工具,而是自己维护了一套系统内的 shell, code editor, browser,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自定义一套 DSL 来操作这些工具。但是如果考虑到现阶段没有办法实现完全的无干预 coding 的话,这套方案是和现在的整个 development workflow 脱离的。 一些私货: 1. Devv 最开始的愿景就是 Redefine development tools and achieve L5 level of automated software development. 为什么没有选择直接做一个 automated coding agent,就是因为当前的技术还不满足构建一个能够在生产环境使用的 coding agent,作为一家商业公司,这个路是很难直接走通的。Devv 的方法是先选择能够落地的、开发者日常最高频和刚需的信息检索这个场景去切入; 2. Devv Agent 当前的目标也不是做一个完全 automated 的 agent,而是在更好地辅助开发者去解决开发流程中遇到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在 copilot。 Jiayuan from

封面图片

老中人关于抑郁症的一些思考: |||

封面图片

关于早些时候转发的这条,再做一些补充。

关于早些时候转发的这条,再做一些补充。 21年美国刚开打疫苗的时候就有相关的唔这么说吧“都市传说”,最初是被医学界一些专家否认的,认为是“女人们小题大做”。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女性向自己的妇科医生反映这个情况,也有一些医生表示,这样的说法在医学上可能是说得通的。可能的解释之一便是,女性的免疫系统被疫苗激活后,可能是会引起子宫内膜的免疫细胞的变化。 我刚刚用中英文在G上搜相关关键词,搜到的研究文献有好几篇,还有一些关于文献的科普报道。且这不单单是一个种类的疫苗的影响,几乎所有种类的疫苗接种者都有报告。一些新闻链接放在评论里。 当然,绝大多数人会在一到两个周期后恢复正常,且对生育能力没有影响。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就医过程中女性对身体状况的自述,经常是被忽视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网评】我平时很准,去年夏天接种第三针,当月就没有来,到下一个周期时偏差了几天,然后便顺延偏差,直到去年底才又恢复正常。

封面图片

最近交易做的还行,刚好在群里和大家聊,分享一些思考:

#内幕消息 最近交易做的还行,刚好在群里和大家聊,分享一些思考: 如果你想炒股,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心态是,你的本金一定是优先考虑的要素。 你要努力保护好本金,但你也要明白,如果真的伤及到了这笔钱,它不会对你的生活造成任何任何的影响。 千万不要拿会影响到你生活的钱来这个世界玩,否则你的心态会炸裂的,而且你做交易的状态也会被影响。 在我刚才说的这些基础上,接下来是人性的命题。这一关帮不了大家,因为人和人的差别真的很大,这条路得靠自己去渡。 还有一点,最近有一个比较深的感受,虽然我们说不要去考验人性,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要去识别这个人能不能够深交,尤其是涉及到合作,那我建议带上利益。 因为「利益」的出现,能让你看清楚这个人到底是否能深交。 最后,分享一个我多年摸爬滚打江湖感受到的一个比较残酷的真相,就是我不太建议和比较缺钱的人有深度合作。 我不排除有例外,但多数情况我验证下来,基本符合我的判断。所以我身边合作关系比较深的人,往往现实里真的都不缺钱,也不会把钱看得很重。 蝇头小利肯定不算,看合作的深度。 深刻的关系,一定是共同经历、共同考验出来的,不管是合作伙伴还是伴侣。 诱惑这个东西,有时候是试炼剂,但也别故意为了测试而测试,平时很多小细节就能观察得出来的。 有朋友说:只要选择必有代价,不背叛唯一的原因就是背叛的代价太大他承担不起。 我是很赞同的,“背叛”其实还有一层就是别人没办法给你对方能给你的东西,未必是物质的。 当你权衡完这些,你的决策判断会清晰非常多,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经历和思考,不代表绝对正确,我多年一路走到现在,对“人”的判断,基本都是遵循以上的一些特质,所以有朋友问为啥我能看人准,当然,体感直觉也很重要,但这个东西需要大量经历被训练出来,你才能有快速决策的能力。 就和我进入短线赛道后,经常要大量练习实战,那么久而久之,盘感这东西也会被训练出来。 同样,我以前见过的人、面试过的人、约会过的人,形形色色的人其实都接触不少,大脑数据库被疯狂喂养,以至于虽然我是个I,但不是关闭社交的内向人格。 因为你作为人类,本就具备社会属性,脱离不了这层社交关系链,所以无论内向还是外向,并不能作为一个借口,而是意识层面就需要去让自己多“历炼”。

封面图片

关于感冒一些的一些反常识:

关于感冒一些的一些反常识: 1⃣ 感冒是因为感染感冒病毒,而不是因为冷 2⃣ 感冒病毒并不会长期在空气中,而是会沉淀和附着在各种表面 3⃣ 如果你的手接触到感冒病毒,并不会感染感冒,人们感染感冒通常是因为用手摸脸或者揉眼睛从而把病毒带进了体内 所以如果做好手部的清洁和消毒,就能大幅降低感冒的感染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