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 #树洞 有些认知水平很低的自恋狂,你再怎么帮他们,他们也绝不可能领情的。他们不会做出改变,只会觉得自己“强大”、“有魅力

#私密 #树洞 有些认知水平很低的自恋狂,你再怎么帮他们,他们也绝不可能领情的。他们不会做出改变,只会觉得自己“强大”、“有魅力”,是他们自己的魅力吸引你为他们付出,他们会认为你是他们的血包,而不是朋友、恋人或家人。你对他们的善意、对他们时不时卖惨的行为表现出的怜悯,对于他们来说都只不过是你臣服于他们的表现,他们觉得这是你应该做的,他们绝不会感激。最该做的就是远离他们,无法远离,就漠视他们。不给他们自恋供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反击。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树洞 #倾诉 #濮阳 有些认知水平很低的自恋狂,你再怎么帮他们,他们也绝不可能领情的。他们不会做出改变,只会觉得自己“强大”、

#树洞 #倾诉 #濮阳 有些认知水平很低的自恋狂,你再怎么帮他们,他们也绝不可能领情的。他们不会做出改变,只会觉得自己“强大”、“有魅力”,是他们自己的魅力吸引你为他们付出,他们会认为你是他们的血包,而不是朋友、恋人或家人。你对他们的善意、对他们时不时卖惨的行为表现出的怜悯,对于他们来说都只不过是你臣服于他们的表现,他们觉得这是你应该做的,他们绝不会感激。最该做的就是远离他们,无法远离,就漠视他们。不给他们自恋供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反击。 . #秘密 #求助 投稿自己的秘密,忏悔,倾诉,发泄你的故事。 投稿 @tcj188_bot

封面图片

什么是「全能自恋」?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是否需要经历「接纳不完美」这个阶段?

什么是「全能自恋」?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是否需要经历「接纳不完美」这个阶段? 情感酒馆的回答 讲起「全能自恋」这事儿,我得说,这可不是啥稀罕词儿,但在心理学圈子里,那可是一块大石头,扔进水里能激起不小的涟漪。我的观点嘛,简单来说,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确实需要经历「接纳不完美」这个坎儿。为啥这么说?咱们慢慢聊。 「全能自恋」,听着挺霸气,其实背后藏着不少辛酸。这词最早出自精神分析大师梅兰妮·克莱因之口,说的是婴儿早期的一种心理状态。那时候的孩子,觉得自个儿无所不能,妈妈就是自己的专属天使,能满足所有需求。但随着成长,现实总会给这股子天真泼冷水,我们开始意识到,哦,原来世界不是围着我转的,妈妈也有累的时候,不能随时满足我的小任性。这时候,「全能自恋」就开始逐渐褪色。 但问题来了,有些大人,可能是因为童年没得到足够的安全感,或者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没能顺利地从「全能自恋」过渡到「健康自恋」。他们可能会过分追求完美,害怕失败,担心别人的评价,总觉得自己应该做到最好,不然就是一无是处。这种心态,说白了,就是内心深处那个还没长大的孩子在作祟。 要从「全能自恋」跳到「健康自恋」,这中间的桥梁,就是「接纳不完美」。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因为这意味着你要面对自己的缺点,承认自己不是超人,有时候也会犯错。但恰恰是这一步,让我们的自我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更加真实。健康自恋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不取决于外界的评价,而是源于内心的坚定。他们会犯错,会失败,但也能从中学习,继续前行。 记得有个朋友,他以前是个完美主义者,做啥事儿都力求完美,生怕别人挑出半点毛病。但后来,他遇到了一次重大挫折,项目失败,被同事质疑,那段时间,他简直是要崩溃了。不过,正是这次经历,让他开始反思,开始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他开始尝试新的事物,不再怕失败,反而从中找到了乐趣。现在,他成了一个更加自信,也更加接地气的人,他的故事,就是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的一个生动案例。 所以说,「接纳不完美」不仅是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的必经之路,更是个人成长的重要一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自我接纳,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也学会了更好地理解他人。人生嘛,本来就是一场修行,而「接纳不完美」,就是修行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总之,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就像是从青涩的果实成熟为甘甜的果子,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勇气去面对真实的自己。当我们学会了「接纳不完美」,就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美好,原来,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平和与自在。这,大概就是成长的魅力所在吧!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情感酒馆)

封面图片

「极度自恋源自于极度自卑」这个说法对吗?是否准确?

「极度自恋源自于极度自卑」这个说法对吗?是否准确? 心理咨询师大刘的回答 过度自恋并不等同于自卑。‌ 只能说自恋的人也可能会表现出自卑的情感。‌ 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专门来描述这种「极度自恋」,也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NPD): 「自恋」一词作为心理病理学的概念起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使用自恋这个概念来描述心理动力过程,并指出它的特点是自我爱慕和以自我为重心。 最终,自体心理学家海因兹·科胡特在自恋上的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并向世人科普了“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个术语。 自恋是人类的普遍特征,也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自恋能帮助个体对批评和失败进行防护。甚至成为个体成就动机的一种体现。 然而,自恋型人格障碍却却有对自恋的过度要求,他们对自我价值感过度夸大并缺乏对他人的共情。 患者似乎需要他人不断赞美来证实自己的无所不能及特殊性。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自大感,他们夸大自己的才能、成就等,并要求别人把他们当作特殊人物对待。 但这种夸大并没有达到妄想的程度,与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部分相符。 对他人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另一个典型特征。 他们往往只能体会和理解自己的感受,但却无法理解、关心他人。 在人际关系中,他们更倾向于成为一个情感上的剥削者,与他们靠近的他人往往成为患者满足白身病理性自恋的工具。 这使患者难于与他人建立起基于相互依赖的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孤独感又会进一步强化其剥削性的行为。 自恋型人格障碍一般始于成年早期,在多种场景下出现,存在下列5种(或更多)种特征: 1.不切实际的自大感(例如开大自己的成就和才能;没有相应的条件,却希望被当作“特殊”人物)。 2.对无限的成功、权利、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非分之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和独特的,并且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4.要求过度的赞美。 5.特权感(例如不合理地期待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愿望)。 6.人际剥削(例如利用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7.缺乏共情:不愿意了解或认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8.经常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嫉妒自己。 9.傲慢、自大的行为或态度。以上内容不具备任何诊断建议,仅供参考,切勿对号入座贴标签。 专业的医生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是极其复杂且没有较多参考数据和资料作为辅助诊断的。 但是从目前网络上看到的一些信息来看,好像很多人都具备了给他人或者给自己诊断为NPD了。 例如现在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提问:父母/父亲/母亲是NPD怎么办? 朋友/伴侣是NPD怎么办? 隐性NPD有多可怕? 怎么改变自己的NPD? 综上,聊一聊为什么NPD如此难以诊断。 也建议大家不要随意给他人或自己贴标签。 心理咨询中一直遵循的就是【谁痛苦,谁改变】。 你不需要去定义你的痛苦,你只需要看见它,接纳它,改善它,就可以了。 1、【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亦可能出现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相似的行为,例如情感戏剧化、喜欢性挑逗等,以获得他人对其特殊身份的赞同。但总体来说,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性格常外向、表现得更热情,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则更内向、冷漠。 2、同时,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这方面的特征对治疗和预后有较大的影响。相对稳定的自我意象以及相对缺少自我伤害、冲动和放纵的特点使【自恋型人格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相互区别。 3、对个人成就的过度自豪、相对少的情绪外露,以及对他人关心的蔑视是【自恋型人格障碍】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区别。 4、尽管【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都需要被关注,但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更需要那种带有崇拜性的关注。 5、【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亦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例如意志坚强、能说会道、猜疑、剥削他人、缺乏同情心,但是,自恋型患者一般不具有冲动、攻击和欺骗的特点。 6、此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能并不缺少崇拜,以及对他人的嫉妒,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则常常没有儿童期「品行障碍」史和成人期犯罪史。 7、【自恋型】与【强迫型】患者可能都会承认有完美主义倾向,并认为别人做不好事情。但与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伴随相反的自我批判,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更愿意相信自己是完美的。 8、猜疑和社会退缩常常将【分裂型人格障碍】或【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区别出来,即便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出现这些症状,也通常是因为担心其缺陷被别人发现。 9、许多【高成就个体】都具有一些【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质(但有可能不是)。但只有当这些特质变得固着、适应不良以及持续存在,并导致明显的功能损伤或主观的痛苦时,才考虑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问题。 10、【躁狂】与【轻躁狂】:自大亦可能在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中出现,但是这些症状与情绪改变或功能损伤间的紧密联系使其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区别。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看晕了没?反正我在找资料和在写的时候直接把自己写晕了...补充说明: A族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 B族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 C族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 其他人格疾病:由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人格变化,其他特定的人格障碍,为特定的人格障碍。以上。 我是 @心理咨询师大刘 ,一个专注于帮助他人获得个人成长、调解亲密关系矛盾,引导关系和谐发展的专业持证心理咨询师。 期待您的来访。 (争渡心理咨询预约表,提供免费心理评估分析)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心理咨询师大刘)

封面图片

伊朗政权施加的心理虐待反映了个别自恋者的策略:煤气灯,利用受害者身份,将自己的恶意投射到他人身上,以及操纵宗教教义来为他们的行为

伊朗政权施加的心理虐待反映了个别自恋者的策略:煤气灯,利用受害者身份,将自己的恶意投射到他人身上,以及操纵宗教教义来为他们的行为辩护。 这个系统创造了一个受到创伤的人口,促进了对政权的依赖以获得安全感,并延续了虐待的循环。 我们集体未能解决伊朗战略的心理层面,可能会无意中赋予该政权权力。 自恋者从受害者的反应中获得权力,通过只关注军事和经济方面,我们冒着加强政权操纵性叙事的风险。 了解伊朗意识形态核心的心理操纵对于有效对抗其影响至关重要。 承认并应对该政权的自恋虐待将支持那些在其统治下受苦受难的人,并削弱其对权力的控制。 在面对这种“他人”时,必须表现出道德毅力和力量。 历史告诉我们,与这些政权的安抚和妥协只会增强他们的恶意。 把众所周知的脸颊变成自恋的恶霸,可以增强仇恨、疯狂和愤怒的人。 为了应对这种日益增长的威胁,不仅要谴责反犹太主义,而且要承认和对抗反对民主价值观的更广泛的意识形态战争。 通过坚定立场并保持对真相和正义的承诺,我们可以对抗伊朗政权的自恋暴政,并支持那些在其枷锁下受苦的人。 作者是外交关系论坛的执行主任。 吃瓜俱乐部 @ChiGuaClub

封面图片

与认知水平太低的人交流,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与认知水平太低的人交流,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墨苍离的回答 认知与智商的相关性很弱。 跟情绪回路有强烈的负相关。 我们去观察那些认知潜力很大,且长期固步不前的人,会发现有一些共同点。 1,情绪过滤掉智慧。 一些人看到任何论述,先用论述衡量自己。 衡量完了,没有夸自己当前状态的,不能让自己舒适的,一概视为论述者骂自己、冒犯自己、讽刺自己、不友好等等。 然后就在潜意识里先把论述分为了“道德的”“不道德的”,对后者嗤之以鼻、深恶痛绝。 这样就完美的永远避开了认知舒适区以外的智慧,从而让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转。 2,无原则平等。 一些人们喜欢把人格方面的平等,泛化到所有领域,用人格平等来要求道德和思维的平等。 这种情况下,他们拒绝认可任何实然的不平等的合理性,哪怕这种不平等是肉眼可见的。 因而他们会把任何有价值的话题,都拉到“是不是应该平等?”这种焦点上,而漠视任何的逻辑。 姚明和郭小四在这些人心目中也应该打篮球平等。 3,喜欢结论而懒于推理。 可能由于接受通识教育时,习惯且舒适于被填鸭。 一些人会在任何有价值的论述中,找到几句话作为要背诵和复读的要点,而忽视其他内容。 这显然会阻止他们有能力去推导道理,并使得他们更容易被欺骗和忽悠。 4,吹毛求疵成瘾。 人的个性化需要一些特别的表现。 而我们的文化不强调这种特定感需要扎实的支撑,所以很多人会把一些论述和道理中的小细节不断拿出来质疑讨论,以社交展现自己的小聪明。 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化和主要矛盾被迅速的稀释了,论述变成了人们能从任何细节通过穷举来显摆自己的婴儿玩家。 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如同大家来找茬那个游戏一样,培养出一批吹毛求疵但什么实务和原创能力都很稀缺的人。 5,依赖口头语。 认知潜力巨大的人往往畏惧书面词汇。 他们安于自己不足一千的词汇量,看到生僻词就会觉得作者不友好。 因而他们的语义思考库,就只能思考口头语能够描述的范围和结构。 而口头语日常使用(而不是很高超的表达)唯一能支撑的,就剩下了浅薄。 以上。 回到本题目。 与认知水平潜力很大的人交流,我没啥体验感。 不想理他们,爱看不看,不看顾恩。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墨苍离)

封面图片

▎别人做了让我们讨厌的事,我们便在脑中把他们想象成邪恶和有问题的人,这样只会把对话引向错误的方向。显然,当我们虚构可怕的想法并对

▎别人做了让我们讨厌的事,我们便在脑中把他们想象成邪恶和有问题的人,这样只会把对话引向错误的方向。显然,当我们虚构可怕的想法并对此坚信不疑时,问题并不会得到解决,只会变得越来越糟。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想法并不会改善,而是发酵成一颗颗定时炸弹。因此,我们忍无可忍决定面对问题时,便会一时失口说出让自己后悔的话。 ▎不要唠叨抱怨,不要企图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你应当每次选择一个方面,一步一步改变问题。 ▎对话的第一个原则从“心”开始,即审视你的内心。如果你无法正确认识自我,那肯定无法展开正确的对话。当面对关键对话时,你会下意识地采用多年来形成的沟通习惯争辩不休、沉默不语、自以为是…… ▎有时候,随着愤怒情绪的增长,我们的心态会从希望战胜对方转变为蓄意伤害对方。 ▎我们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时,便会固执地认为问题是对方引起的,我们是无辜的,事情根本没办法解决,而不是关注自己的所作所为。 ▎我们想要寻找借口而不是解决问题时,便会在大脑中虚构错误的想法。毫无疑问,寻找借口绝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但为了掩饰错误我们会表现得这样做很正当。 ▎当人们面对并不起眼的问题,却反应得非常情绪化时,这是因为他们讨论的往往是错误的问题。如果真正让你烦心的是对方的行为模式,但你和对方讨论的却是上次的错误表现本身,你的情绪就很有可能会失控。相反,当你真正抓住了核心问题时,你的情绪反而会变得非常冷静。 科里·帕特森 等《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 :#读书文摘 #沟通 #技能 #个人提升 : :@sharebooks4you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