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吴军老师的对于 ChatGPT 的评价的文章,有一种英雄迟暮的感觉。首先证明这件事我怎么怎么牛逼,语言模型就是我发明的,这东

看了吴军老师的对于ChatGPT的评价的文章,有一种英雄迟暮的感觉。首先证明这件事我怎么怎么牛逼,语言模型就是我发明的,这东西没什么了不起。我当年怎么怎么厉害,只是怎么样。大概是这么句型。有一点我不太同意的是,吴军老师说ChatGPT对真正的顶尖人才,不会带来任何影响,也不会带来新的机会,只会对谷歌、微软、阿里、百度这些公司带来营收。我觉得吴军老师是活在梦里,当年云计算刚出现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说云计算只是大公司能做,小公司没有意义,但现在我们都知道云技术几乎每一个公司都需要。而且Google的AlphaGo对于科研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推出蛋白质结构预测算法大大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但为什么只有对于顶尖人才的影响才是技术革命呢,对于99.99%的人就不是呢?抖音难道不是技术革命吗?没有带来新的机会吗?有多少山村的农民通过抖音这个平台让更多人看见。吴军老师也没有逃脱这三原则: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我不会再看吴军老师的文章。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相机的发明,对于那个年代的画家打击非常大。因为画得再真,也没有任何意义,再真也不可能比相机更真。后来人类开始往抽象派、印象派等多

相机的发明,对于那个年代的画家打击非常大。因为画得再真,也没有任何意义,再真也不可能比相机更真。后来人类开始往抽象派、印象派等多个流派发展,走出人类自己的道路,因此也出现无数大师。AI绘画远不如相机来得更刺激,不过它也实实在在替代了那些以为自己在创作,但其实就懂一点皮毛的绘画从业者。海龙老师前几天写了一篇《?》,其中很重要的观点是,写作对于逻辑,对于思考都有非常好的训练,这是AI无法替代。其实AI绘画也类似。非专业者应该享受过程,绘画对于专注力、观察力有非常好的训练。不要追求结果,那个结果再好看,也不会比AI来得更好。人类在一次次技术革命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也不断寻找作为人的价值。

封面图片

就随便想想都能知道,女生戴假发去偷拍男生洗澡这件事情怎么可能是真的。

就随便想想都能知道,女生戴假发去偷拍男生洗澡这件事情怎么可能是真的。可是就是有很多人信,尤其是全母教那些,跟踩了电门一样。这猥琐男们啊,眼看现在口嗨都要入罪了,瑟瑟发抖呢,好不容易见到一个反例,哪管什么真假啊,赶紧冲上去吸两口。然后呢,平时最喜欢挂在嘴边的“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等反转”“小作文我一个字都不信”,现在听不得了,一听就炸。真是太好玩了。PS可以去听听原始录音,女老师上来说的就是“一群大男孩在那里咬文嚼字,盯着人家的朋友圈”。如果说是在掰扯女生进了男浴室的事,会这么说吗?显然配图里那个说法和老师的话更匹配。【网评】他们用那么大的力气,造了一个一戳就破的谣,也不能怪他们,实在是女性能留给他们夸大渲染的”素材“,实在少之又少,以至于女生一句明显借用incel常见行为的反讽,都要被添油加醋当成真事。不过也许他们本意就是搅浑水,搞”没有真相“那一套,再不济也能满足他们的同瘟层的精神狂欢

封面图片

感觉大家对于这件事的讨论折射了挺多东西的,即便是剔除点种族主义这个点,也还有挺多可以说的,比如说我们已经默认了这个苛刻的审美环境

感觉大家对于这件事的讨论折射了挺多东西的,即便是剔除点种族主义这个点,也还有挺多可以说的,比如说我们已经默认了这个苛刻的审美环境是可以接受的这件事,我们在荧屏上看到的主角们一定得是美好的符合幻想的对得上主流审美标准的。以前学电影的时候我有很多同学梦想自己能够踏入幕前,他们有的人也很有天分,但单纯因为自己不够高,鼻梁不够挺,皮肤不够白,不够符合主流审美,不够上镜等等这些荒谬的原因被排除在了赛道之外,只能憋屈地学习做一个幕后。那些已经在赛道内的同学反正也是有很多被老师劝去做一些“改良”,心思金钱总有一些是没有放在提升专业水平这件事上,因为首先是要符合评委观众的肤浅期待,把苛刻又无聊的审美当成一套标准,不符合的人(尤其年轻女性)直接被筛除了在荧幕上作为非丑角的主角被看到的机会,这种事在幕前的各行各业的有,这给年轻一代带来的影响就是,很多有潜力但不符合那套标准的年轻人不相信自己会被鼓励,他们很容易选择不为自己争取,同时会很多空有其表的投机主义者顶替他们的位置,艺术创作的环境变得越来越无趣。在荧屏上看到多样性是一件如此重要的事,如果我以后的小孩是深肤色并且小个子低鼻梁,能在电视上看到和她一样的人饰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她来说会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我们这一代这样的人已经因为在很多行业看不到自己的存在给自己下了太多条条框框。

封面图片

日前孙燕姿在中国参加音乐节,被粉丝问到“AI孙燕姿”时,只是笑笑表示:“我有听过这件事。”

日前孙燕姿在中国参加音乐节,被粉丝问到“AI孙燕姿”时,只是笑笑表示:“我有听过这件事。”孙燕姿对此事,并没有太大的反应或不高兴,认为AI就是当前的流行趋势,早就料想到会有这样的状况了。反而是粉丝替她抱不平,觉得这侵害孙燕姿的权益了,甚至有粉丝当场对她说:“就算是模仿你的声音,但也模仿不了你的精髓、你唱歌情感。”孙燕姿经纪公司也表示,对目前这种状况,因为法规不完善,很难采取任何动作。对于网络上出现律师事务所声称代表孙燕姿,经纪公司强调,他们并不清楚,但经纪公司并没有委托任何律师事务所。(

封面图片

一开始我也不理解胖猫的热度怎么那么高,直到后来我在看这个新闻时想到了一个曾经收我钱跑路的骗子,我才明白,热度如此高不是因为这件事

一开始我也不理解胖猫的热度怎么那么高,直到后来我在看这个新闻时想到了一个曾经收我钱跑路的骗子,我才明白,热度如此高不是因为这件事多离谱,如果要论离谱,这只是个小新闻。胖猫火了就是因为双方都是相对普通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善良的人和一个欺骗者。当我们看到这个消息,我们也会看到我们自己曾经那个善良的影子,也会想起那个让人痛恨的骗子。许多人内心都曾住着一个善良的胖猫,记忆里也都有一个害人的谭竹,只不过这件事让这两种人有了具象化的体现,使每个人心中千千万万种胖猫和谭竹聚到一处,使我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产生一种不自觉的愤恨,因为经历过被欺骗,才会有的同感,我们的矛头对准的不仅是故事中的女主,也是任何一个欺骗和辜负他人的坏人。只不过刚好出现了一个时代的替罪羊。

封面图片

转帖:解释为什么要强调上图中这件事—— (对中国的重要性是一样的)

转帖:解释为什么要强调上图中这件事——(对中国的重要性是一样的)现代俄罗斯有两种政治恐惧。第一种恐惧是对惩罚的恐惧。这种恐惧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当时任何个人政治活动都会带来严重问题。一个人可能会因为二十年前支持托洛茨基而遭受惩罚,而托洛茨基当时是党的领导人之一、国防部长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一个人可能会在意识形态的讨论中抓不到重点,因为在这类讨论中,不管你向左还是向右迈出任何一步都等同于破坏。一个人可能在“去斯大林化”已经开始的情况下还在美化斯大林,完全出于惯性,或者主张考虑老兄捷克斯洛伐克在自由化方面的积极经验,却不知道严打"布拉格之春"的决定已经拍板儿了……就这样,苏联人民内心对任何政策都充满恐惧。这种恐惧在20世纪80年代末似乎消失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政治化意味着有机会给不同的候选人并关注议会辩论,但是,后者很快就变得枯燥乏味了,而前者也变成了,让人加倍感觉到“普通人”无法影响任何事情。至于直接参与政治,即使在当时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认为"普通人"不应该惹麻烦,因为“天干物燥,玩火自焚”。第二种恐惧是对不稳定和解体的恐惧。在20世纪80年代末,这种恐惧要少得多——尽管当时商店里的货架空空如也,但人们依然觉得大国不会轻易崩溃。而现在发生的都不是崩溃,而是向某种新的品质的转变,之后将意味着手足无措一片茫然。,在国内本地几乎没有影响,且颇具争议。当解体的严重性变得很明显时,戒备的情绪就会加剧。因此,俄罗斯人对反对派的态度是:大多数人认为需要反对派,但反对派是为了向当局提供建设性的替代解决方案,而不是为了争权夺利。对不稳定的恐惧还起着另一个重要作用——它往往会"强化"对惩罚的恐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害怕参与政治,TA可以用政治正确的解释来掩盖——TA并不害怕任何人,实际上TA是一个“关心稳定的爱国者”。苏联解体后的几代人对不稳定和解体的恐惧相比下要小得多,原因显而易见——他们要么是1991年的孩子,要么那时还没有出生。对他们来说,苏联已经成为历史,恢复苏联的做法会引起不同的感受~从漠不关心到拒绝接受(这点是与被伤及筋骨的乌克兰年轻人不同的地方)。不过很多俄罗斯人认为惩罚的恐惧更加难以忍受,这种恐惧虽然在社会上越来越少,但始终在家庭中流传。长辈们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上一代人的经验来约束晚辈……换言: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是无法民主化的——解体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目前的反对派/也就是“反对党”,同样做不到。什么才能做到?就是中最后提到的事。是所有这些事情的唯一要点。先打破,是达成这一要点的第一步。#纳瓦尔尼#反对派#俄罗斯#安全性#政治斗争#中国#tips#Navalny#Opposition#Russia#Security#PoliticalStruggle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