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巨头放弃了无人配送车:探索3年全球落地 无法真正降本增效

又一巨头放弃了无人配送车:探索3年全球落地无法真正降本增效又一物流巨头也放弃无人配送车项目了!紧随亚马逊,全球快递巨头联邦快递也关停了无人配送车项目。这一波操作实在猝不及防,因为4个月前才与迪拜签订了路测合作协议,半年前还在对外扩张队伍。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3034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30343.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亚马逊关停无人配送车:探索3年,难以落地商用

亚马逊关停无人配送车:探索3年,难以落地商用亚马逊关停了无人配送车项目。在此之前,这是亚马逊面向未来创新探索的重要一环,是围绕无人超市、无人机配送等在内的重要构成。但现在,亚马逊在探索之后选择了关停——400人团队面临解散和调岗,服役3年的无人配送车暂告一段落。4个月前,亚马逊还为这个项目举办了产品推介会。所以亚马逊的无人配送车项目,究竟发生了什么?来自:雷锋频道:@kejiqu群组:@kejiquchat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苹果突然放弃造车 对不景气的美国电动车市场意味着什么?

苹果突然放弃造车对不景气的美国电动车市场意味着什么?苹果是电子行业巨头,它的退出会让特斯拉公司以及底特律传统汽车制造商松一口气,因为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本身已经在放缓,苹果的撤离会给他们消除一个威胁,并且为市场提供一大批可能因此失业的工程师和其他人才。过去一年,特斯拉已经下调了汽车售价,并就需求下滑发出了警告。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老牌汽车制造商推迟了电动汽车投资,并撤销了生产计划。现在,在这个竞争激烈而又存在不确定性的市场中,他们少了一个需要担心的竞争对手,尤其是一家可挥霍610亿美元现金的科技公司。“他们可能松了一口气,”知名研究公司Gartner分析师迈克·拉姆齐(MikeRamsey)表示,“苹果一开始进入这个市场时吓到了一些人。”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不景气苹果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还没有真正腾飞之前就退出了,凸显出这项业务已经变得多么艰难。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电动汽车仍然过于昂贵,而且美国的充电系统也不完善。据彭博行业研究预测,今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预计将仅增长9%,而过去三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却高达65%。这意味着,现有制造商只能在美国市场争夺大约10%的新买家。由于销售萎靡、烧钱严重,美国电动汽车创业公司已经陷入挣扎。RivianAutomotive预计今年的产量将与去年持平,并表示将裁员,导致该公司股价创下历史最大跌幅。LucidGroup今年将只生产9000辆汽车,这使其本已薄弱的财务基础雪上加霜。特斯拉不停降价汽车租赁巨头赫兹全球控股上个月宣布,由于需求疲软、价值快速贬值和维修成本高昂,该公司计划抛售2万辆电动汽车,占其美国电动汽车车队的三分之一。此举标志着赫兹的态度发生了大反转,该公司一开始还在积极采购特斯拉和其他汽车制造商的电动汽车。与此同时,通用由于遭遇了生产问题在电动汽车制造方面陷入困境,福特则看到了需求的下降,并控制了投资计划。通用推迟了在底特律附近开设一家电动皮卡工厂的计划。德国奔驰放弃了到2030年只销售电动汽车的计划。特斯拉受益最大咨询公司GlobalData汽车研究全球副总裁杰夫·舒斯特(JeffSchuster)表示,科技行业低估了颠覆汽车行业的难度,苹果的退出成为了又一个例证。“科技行业眼高手低,他们心想,汽车是老古董,他们可以进来开发,这很容易,有什么难的?他们制造过手机,掌握了所有技术,他们可以搞定,”舒斯特在接受采访时说,“但是大多数人十有八九会觉得实际上这比他们想象的更具挑战性,更难驾驭,更复杂。”马斯克很高兴苹果退出特斯拉可能从苹果的退出中获益最多。Gartner分析师拉姆齐表示,在将汽车售价下调至少25%一年后,马斯克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硅谷出现一个同样具有高科技吸引力的竞争对手。“苹果推出电动汽车无疑对特斯拉最不利,”他表示,“特斯拉汽车被人们视为身份的象征,这让该公司受益良多。而苹果电动汽车绝对也是一种彰显身份的工具。”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Musk)周二在X上发了一条帖子,庆祝苹果放弃开发电动汽车的消息,上面有一个致敬的表情符号和一支香烟。抢夺人才猎头公司霍顿·理查森(HoldenRichardson)创始人布拉德·霍顿(BradHolden)指出,汽车制造商现在也将寻求抢夺一些因苹果取消电动汽车项目而失业的人才。“大街会有很多优秀的人才,所以他们会被别的公司抢走。”霍顿表示。...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135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1351.htm

封面图片

不要神化ChatGPT

不要神化ChatGPT图:融入ChatGPT的Bing而为了应对微软激进的布局,Google紧急地召回了佩奇和布林两位创始人,并在上周也开始内测类似的产品ApprenticeBard。同时,Google还向OpenAI的竞争对手Anthropic投资近4亿美元,以完成微软和OpenAI类似的绑定。中国科技公司也在纷纷跟进,一波类似于2016年AlphaGo的热潮又一次掀起。2月7日,百度公布了自家类ChatGPT产品的名字“文心一言”,并预计在3月推出相应的产品。2月8日,阿里巴巴也透露,聊天机器人ChatGPT目前处于内测阶段。同日,网易有道CEO周枫也独家向光锥智能确认,网易有道未来或将推出ChatGPT同源技术产品,应用场景围绕在线教育。2月9日,腾讯也表态正有序推进ChatGPT和AIGC相关方向的专项研究。一时间,不仅科技圈无人不谈ChatGPT,甚至有不少人也开始用其面向普通用户赚钱。瑞银预测,ChatGPT的月活跃用户在今年1月份达到了1亿,它完成这个目标只用了2个月,而在它之前,最快的TikTok大概花了9个月,这让ChatGPT成为迄今为止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在此之前,AI产品更多是针对B端的产品,ChatGPT也打破了toB到toC的圈层壁垒。当然,ChatGPT的伟大,更重要的还是它让通用型人工智能进一步成为可能,并降低了这项技术的进入门槛,让更多开发者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在ChatGPT的基础上开发专属应用,让AI改造世界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可以说,就像25年前刚刚萌芽的互联网正准备对全球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一样,如今ChatGPT的出现,让AI成为新一轮技术爆发的奇点成为可能。但是,光锥智能在和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从业者交流后,发现不少技术从业者反而不如圈外如此狂热。这是因为,渐进式技术进步到今天,并非一蹴而就,技术从业者一直都在保持着密切的观察和技术跟进。ChatGPT很牛,但不要神化它。一、硅谷只剩AI了谈起ChatGPT,我们仍然要从硅谷开始。和互联网、Web3、元宇宙等之前大多数具有革命或非革命意义的技术突破一样,ChatGPT仍然来自于硅谷。但和之前硅谷各项技术方向百家争鸣不同,这个时间点的ChatGPT更像是硅谷没有选择的选择。2022年,硅谷就经历了一波大裁员,并波及了几乎所有的科技公司。到了2023年2月,虽然冬天的气温已经有所回升,但硅谷的寒意却还没有褪去。据trueup.io统计数据,在2023年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月,全球326家科技公司累计裁掉了106950万人,其中大头都在硅谷,而且打击面还非常广泛,元宇宙、芯片、自动驾驶和SaaS都是重灾区。一直以来,裁员都是一个行业不景气的直接表现。以Wbe3为例,Coinbase在2023年1月计划裁掉公司20%的员工,这是美国第一家上市的合规加密交易平台,且这家公司已经在去年6月裁掉了18%的员工。研究公司PitchBook的数据显示,在2022年第四季度,Wbe3行业的风险投资就已跌到了这两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比2021年同期下降了75%。在芯片领域,美光、格罗方德、英特尔等巨头无一幸免,其中泛林集团裁员1300人,因特尔下调包括CEO在内的管理人员薪酬,并裁员数百人。SaaS领域,Salesforce在1月4日宣布裁员8000人,约占全体员工的10%。自动驾驶方面,包括Waymo、Crusie、图森未来、无人车配送公司Nuro都有裁员的消息传出。除此之外,曾经被倾注下一代互联网希望的元宇宙也终于走到了拐点。去年11月,Meta确认了成立18年来首次大规模裁员,扎克伯格向被裁员工道歉,“我错了,我要为此次裁员,以及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负责。”投资人也不再看好Meta的元宇宙未来,美国投资公司AltimeterCapital向Meta发表公开信,呼吁公司削减20%的员工成本,并将“元宇宙”项目的支出限制在每年50亿美元。而相比于一头扎入元宇宙之后又船大难掉头的Meta,涉足稍浅的微软则果断选择了弃旧从新。首先,微软对元宇宙相关业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裁剪,其宣布将在3月10日关闭2017年收购的社交平台AltspaceVR,并有可能摆脱混合现实工具包(MRTK)团队。同时,微软又在AI方面大力投入。1月初,微软就计划向OpenAI投资100亿美元,然后宣布要将包括Bing搜索、Office、Azure在内的旗下全线产品整合ChatGPT。到2月7日,微软已经在Redmond召开了整合ChatGPT的Bing发布会。其实从ChatGPT面世第一天开始,ChatGPT颠覆传统搜索的观点就已经不胫而走。所以面对微软激进的布局,Google2月6日宣布推出一款聊天机器人Bard来与ChatGPT竞争,Google云计算部门也在开展一个名为“Atlas”的项目。2月7日,Google向ChatGPT的竞争对手Anthropic投资了约3亿美元,获得了10%的股份,这让Google和Anthropic形成了类似微软与OpenAI的绑定关系。除了Google和微软之外,在ChatGPT上线前三个月,Meta其实也曾发布过一款类似的聊天机器人,只是并没有获得太多影响力。用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雅恩・勒昆(YannLeCun)的话说,“Meta的Blenderbot让人觉得很无聊”。相应的,亚马逊也已经将ChatGPT应用到了包括回答面试问题、编写软件代码和创建培训文档等工作职能中。一名亚马逊员工在Slack上表示,亚马逊云部门已经成立了一个小型工作组,以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对其业务的影响。甚至,连苹果都宣布要在下周召开内部AI峰会。如今的硅谷,AI已经成为了绝对C位。这种转向其实也表现在投资机构的动态上,2021年12月,红杉资本将自己在Twitter上的简介从“帮助有冒险精神的人创建伟大的公司”改成了“从想法到落地,我们帮助富有冒险精神的人打造伟大的DAO。”2022年,Web3赛道火热,红杉在2022年1月1日-4月26日,以大概每周一家的速度投资了17家Web3公司。但变化发生在去年9月,红杉资本发布了一篇文章《生成式AI:一个创造性的新世界》。其中写道,生成式AI有可能创造数百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PitchBook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投资圈向生成式AI公司共投入13.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93.69亿元),几乎达到了过去5年的总和。这些投资中不仅包括OpenAI、StabilityAI这样的头部企业,也包如Jasper、Regie.ai、Replika等初创企业。整体上,从投资人到大企业,再到创业者,一场关于AI2.0的大幕已经拉开。二、中美差距没那么大从硅谷到中国,ChatGPT的热度有增无减。毕竟一直以来,关键的技术革新都发生在硅谷,这两年中国尖端技术又一直面临卡脖子的问题。所以在ChatGPT出现之后,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当国外技术已经开始商业化落地的时候,国内的进度到底如何,差距又有多少?2月7日,百度对外公布了自家类ChatGPT产品的名称“文心一言”,英文名叫ERNIEBOT,目前,文心一言正在做上线前的冲刺。“文心一言”一经透露,便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搜,百度股价一度涨超17%,市值增长约700亿港元。很明显,市场对于一个中国版的ChatGPT已经期待太久。之前,有观点认为国内外差距大概在两年左右。但云知声研发副总裁刘升平认为,实际上的差距可能没有这么远。两年的说法是因为GPT-3是在两年前公布的,但其实自GPT-3发布之后,国内许多企业就已经跟进在做类似的大模型了。“实际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大概在一年左右。”小冰公司CEO李笛也向光锥智能提到:“国内人工智能技术不像芯片、操作系统一样落后于国外,相反它应该是最接近国际的。”“国内外的差距主要是一种思维上的差距。”李笛认为,国内对技术创新这件事鼓励得不够充分,如果一个公司耐得住寂寞,那它无论在哪个方向都是OK的。事实上,国内大厂基本都具备训练大模型的能力。比如百度这次发布的文心一言,就和百度文心大模型一脉相承。百度在发布文心一言名字的时候还特意提到,在人...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361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3613.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