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黑暗性格特征使人们容易受到假新闻的影响

研究发现黑暗性格特征使人们容易受到假新闻的影响鲁德洛夫在马库斯·阿佩尔教授手下的传播心理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时,就这一课题进行了彻底的实验。他与阿佩尔一起,用不同的头条新闻面对600多名美国人,例如"特朗普的前三年比奥巴马的最后三年少创造了150万个就业机会"。参与者被要求对这些陈述的准确程度进行评分。参与者随后完成了一份广泛的调查问卷。参与者还被要求评价强有力的证据对他们的重要性,他们在评估信息的准确性时有多相信自己的直觉,以及他们有多相信政治家、科学家和媒体"捏造"事实来为他们的议程服务。"我们将这些方面概括为'认识论信仰',"鲁德洛夫解释说--认识论来自希腊语,意思是"认知"或"知识"。此外,调查问卷还评估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以牺牲同伴的利益为代价)对参与者的重要性。这一特征也被称为"人格的黑暗因素"。它被认为是各种黑暗人格特征的核心,如自恋、精神变态或马基雅维利主义。"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自私的,"鲁德洛夫解释说。"然而,当人们如此强烈地关注自己的福祉,以至于他们的同伴的利益不再发挥任何作用时,这就有问题了。"具有黑暗人格特质的人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弯曲现实研究表明,参与者越不相信事实的存在,他们就越难区分真实的陈述和虚假的陈述。此外,还有第二个发现:参与者的"黑暗人格因素"越强,即他们牺牲他人利益的情况越明显,他们就越怀疑科学发现和单纯的意见之间有区别。"你可以把他们的信仰称为后事实;他们只相信对他们来说感觉真实的东西,"JanPhilippRudloff强调说。相应地,他们发现很难区分真实的陈述和虚假的陈述,所以他们特别经常相信假新闻是真的。"具有黑暗人格特征的人按照自己的喜好弯曲现实。比如说。'我不戴口罩,因为无论如何冠状病毒只是由媒体发明的。'"鲁德洛夫解释说。"当人们确信无论如何都没有独立的科学事实时,基于自私的动机而扭曲事实的做法特别有效。"在2022年春季发表的另一项研究中,Rudloff和Appel与JMU传播和新媒体心理学系的FabianHutmacher博士一起表明,具有黑暗人格特征的人在大流行期间更有可能赞同COVID-19阴谋论。然而,鲁德洛夫强调,绝不是只有这个群体容易受到阴谋论和假新闻的影响。"认识论的信念是决定性的因素,"他说。"那些不相信可靠证据和论证的力量的人,即使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实核查也不会被动摇--不管他们的其他人格特征如何。"认识论的信念在年轻时就已形成在心理学中,认识论的信念被认为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展和巩固的。对幼儿来说,在许多问题上只有黑或白:一个想法是好或坏,一个命题是真或假。后来他们学会了区分。一个人是喜欢贝多芬还是喜欢流行歌曲,是一个品味问题。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倾向于将不同的意见视为平等的--即使是那些关于气候变化是由人类造成的问题。"在最好的情况下,在某些时候,我们学会评估不同的立场,"鲁德洛夫说。"例如:是的,有不同的意见,但有些意见比其他意见更有证据支持。但似乎不是每个人都会采取这一步。在像气候变化或COVID-19这样的情况下,对论点的理性评估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缺陷会产生严重的后果。"...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407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4079.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研究表明对阴谋论的信仰是由某些人格特征和社会动机驱动的

研究表明对阴谋论的信仰是由某些人格特征和社会动机驱动的根据美国《美国人》杂志发表的研究,由于性格特征和动机的结合,人们很容易相信阴谋论,包括强烈依赖自己的直觉、对他人有敌对感和优越感,以及感知环境中的威胁。心理学会。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埃默里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生肖娜·鲍斯(ShaunaBowes)表示,这项研究的结果描绘了阴谋论者的驱动力的细致入微的图景。“阴谋论者并不都是头脑简单、精神不正常的人——这是流行文化中经常描绘的肖像,”鲍斯说。“相反,许多人转向阴谋论来满足被剥夺的动机需求,并理解痛苦和障碍。”该研究在线发表在《心理通报》杂志上。鲍斯表示,之前关于阴谋论者的驱动因素的研究大多分别关注个性和动机。目前的研究旨在综合考察这些因素,以更统一地解释人们为何相信形形色色的阴谋论。为此,研究人员分析了170项研究的数据,涉及超过158,000名参与者,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和波兰。他们专注于测量参与者与阴谋思维相关的动机或性格特征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总体而言,人们相信阴谋论的动机是需要了解自己的环境并感到安全,以及需要感觉自己所认同的社区优于其他社区。尽管许多阴谋论似乎提供了关于令人困惑的事件的清晰度或假定的秘密真相,但结束的需要或控制感并不是支持阴谋论的最强动机。相反,研究人员发现一些证据表明,当人们受到社会关系的激励时,他们更有可能相信特定的阴谋论。例如,感知到社会威胁的参与者更有可能相信基于事件的阴谋论,例如美国政府策划了9-11恐怖袭击的理论,而不是认为政府总体上计划伤害他们的国家的抽象理论。“这些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映射到了最近的理论框架,该框架提出社会身份动机可能会导致被阴谋论的内容所吸引,而那些被渴望感到独特的人更有可能相信一般的阴谋论。”鲍斯说道。研究人员还发现,具有某些性格特征的人,例如对他人有敌意和高度偏执的人更容易相信阴谋论。那些坚信阴谋论的人也更有可能缺乏安全感、偏执、情绪波动、冲动、多疑、孤僻、控制欲强、自我中心和古怪。大五人格特质(外向性、随和性、开放性、尽责性和神经质)与阴谋论思维的关系要弱得多,尽管研究人员表示,这并不意味着一般人格特质与相信阴谋论的倾向无关。鲍斯表示,未来的研究应该意识到阴谋思维是复杂的,并且应该探索阴谋思维、动机和个性之间的关系中存在重要且多样的变量,以了解阴谋思想背后的整体心理。...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766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7663.htm

封面图片

新研究发现性格外向者更容易抵制疫苗

新研究发现性格外向者更容易抵制疫苗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哪些性格类型的人更不愿意接种疫苗?外向型--这是根据一项对4万多名加拿大人进行的新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们预计性格外向的人会更愿意接种疫苗,"第一作者、德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助理教授梅丽莎-贝克博士说。"我们认为这些人会想回到外面的世界去社交,对吗?但事实恰恰相反。"UTEP和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团队表示,发表在《心理学前沿》(FrontiersinPsychology)杂志上的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未来的公共卫生信息传递和疫苗接种活动。它还为疫苗犹豫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倾向上。贝克说:"我们想换一种方式来研究疫苗犹豫不决的问题。当然,政治可以帮助解释其中的一些原因,但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个人差异--这让我们想到了个性方面。"这项研究基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期间对4万多名加拿大成年人进行的调查。在线问题根据被称为"五大性格"的模型对每位参与者的性格进行了评估,"五大性格"分别是开放性、自觉性、外向性、合意性和情绪稳定性。其他问题还探究了受访者对疫苗接种的看法。例如,有一个问题问:"当COVID-19疫苗上市时,您会接种吗?随着疫苗推广工作的开始,问题也随之改变,以反映疫苗的可用性。研究小组的大多数假设都得到了支持。例如,更开放、更同意的人更有可能接种疫苗。贝克说:"这些人对新事物、新信息持开放态度,喜欢随大流。我们还预计,自觉性高的人也会这样,因为他们注重细节,是大计划家。"另一方面,情绪稳定性低的人--或者那些情绪极端的人--不太可能接种疫苗。而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是,外向型性格的人拒绝接种疫苗的可能性要高出18%。虽然大流行已经结束,但研究小组表示,这些发现有助于未来针对各种疾病(不仅仅是COVID-19)的疫苗接种制定公共卫生信息策略。贝克解释说:"如果我们知道你需要接触到某类性格的人,我们就可以考虑能够真正接触到并说服这个人的信息。"...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994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9947.htm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ChatGPT可以影响用户的道德判断

研究发现ChatGPT可以影响用户的道德判断研究发现,ChatGPT可以影响人类对道德困境的反应,用户往往低估了聊天机器人对他们判断的影响程度。研究人员表示,这凸显出需要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开发出能更谨慎地处理道德问题的聊天机器人。SebastianKrügel和他的团队向ChatGPT(由人工智能语言处理模型GenerativePretrainedTransformer3驱动)提出了一个道德难题,多次询问它是否可以接受牺牲一条生命来拯救其他五条生命。他们发现ChatGPT产生的声明既支持又反对牺牲一条生命的行为,显示出它并不偏向于某种特定的道德立场。然后,作者向767名平均年龄为39岁的美国参与者展示了两个道德困境中的一个,要求他们选择是否牺牲一个人的生命来拯救其他五个人。在回答之前,参与者阅读由ChatGPT提供的声明,支持或反对牺牲一个人的生命来拯救五个人。声明是由道德顾问或ChatGPT提供的。回答后,参与者被问及他们阅读的声明是否影响了他们的答案。作者发现,参与者更有可能认为牺牲一个人的生命来挽救五个人的生命是可以接受或不可接受的,这取决于他们读到的声明是支持还是反对这种牺牲。即使声明是由ChatGPT提供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些发现表明,参与者可能受到了他们所读到的声明的影响,即使这些声明是由一个聊天机器人提供的。80%的参与者报告说,他们的答案没有受到他们所读的声明的影响。然而,作者发现,参与者认为他们在没有阅读声明的情况下会提供的答案,仍然更有可能同意他们确实阅读过的声明的道德立场,而不是相反的立场。这表明,参与者可能低估了ChatGPT的声明对他们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影响。作者认为,聊天机器人有可能影响人类的道德判断,这突出了教育的必要性,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他们建议,未来的研究可以设计聊天机器人,拒绝回答需要道德判断的问题,或者通过提供多种论据和注意事项来回答这些问题。...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434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4349.htm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紧跟政治新闻所带来的压力会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研究发现紧跟政治新闻所带来的压力会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布莱特-Q-福特博士说:"当涉及到政治时,在感觉良好和做好事之间可能会有一个权衡。"保护自己不受政治压力的影响可能有助于促进福祉,但这也是保持参与和积极参与民主的代价"。这项研究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说,以前的研究和民意调查数据发现,政治可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主要压力源。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重大政治事件上,如总统选举。福特和她的同事们想探索日常政治新闻对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使用不同的策略来管理这些负面情绪。"政治不仅仅是每四年一次的选举季节影响人们的东西--它似乎渗入了日常生活中。但我们只是对政治可能产生的日常影响了解不多,"福特说。为了了解更多,她和她的同事们首先要求198名政治上不同的美国人在两周内每天晚上回答一系列问题,内容涉及他们当天想到最多的政治事件、他们对此感到的情绪、他们如何管理这些情绪、他们当天的总体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他们感到参与政治行动的动机如何。总的来说,研究人员发现,对日常政治事件的思考唤起了参与者的负面情绪--尽管调查问题并没有要求参与者思考负面的政治事件。经历过更多与政治有关的负面情绪的参与者报告说,他们的日常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平均较差--但他们也报告说,通过做志愿者或向政治运动捐款等方式,对政治事业采取行动的动力更大。调查还询问了参与者他们可能用来管理其负面情绪的几种策略,包括转移自己对新闻的注意力和"认知再评价",或重新构建他们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使其看起来不那么负面。成功使用这些策略来管理他们的负面情绪的参与者报告了更好的日常幸福感,但也减少了采取政治行动的动机。接下来,研究人员在三周内对811名参与者进行了重复研究,这些参与者不仅包括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还包括隶属于不同政党或无政党的人。在第二组实验中,福特和她的同事要求参与者观看评分最高的自由派和保守派新闻节目中的政治新闻片段,而不是简单地要求他们报告他们遇到的政治。在这些实验中,参与者观看了来自RachelMaddowShow(自由派参与者)或TuckerCarlsonTonight(保守派参与者)的片段。在第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观看政治片段的参与者比观看中立的、非政治性的新闻片段的参与者感受到了更多的负面情绪,并报告说有更多的动机为政治事业做志愿者或采取其他政治行动。这种效应对不同政党的参与者都是如此。在最后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在观看片段时尝试几种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转移注意力、认知重估或接受他们的负面情绪。研究人员复制了日记研究的结果,发现其中的两种策略,即转移注意力和认知重新评估,一直在减少参与者的负面情绪,这反过来预示着更多的幸福感,但间接减少了他们想要采取政治行动的可能性。总的来说,研究结果表明,政治对许多美国人的健康和福祉有着重要的日常影响。论文的共同作者、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马修-芬伯格博士说:"现代政治--它的日常争议、不文明和无能--给美国人带来了经常性的情绪负担。"研究人员表示,这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让人们参与倡导政治事业而又不损害其心理健康的活动家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个人健康和集体健康之间的权衡,"福特说。"我们正在努力确定人们可以用来保护他们自己的福祉而又不会给更广泛的集体带来代价的策略。本文开始通过研究情感接受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策略与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更大福祉有关,而且似乎不会给集体行动带来一致的成本。重要的是,人们有各种工具可以用来管理日常政治的慢性压力,同时在需要时也能保持参与政治的动力"。研究人员建议,进一步的研究应该考察政治对不同国家的幸福感的影响。费恩伯格说:"美国在一个主要是两党制的国家中面临着高度的政治两极化,媒体也经常围绕着道德愤怒而展开。观察日常政治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的公民,这些国家的两极分化程度较低,或具有不同的政治制度,这将是很有趣的。"...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544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5449.htm

封面图片

青中年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动脉斑块风险因素的影响

青中年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动脉斑块风险因素的影响尽管医学在不断进步,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通常在生命早期就已开始,而且发病时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在亚临床阶段发现这种疾病是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减缓病情发展的关键。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CNIC)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新研究,调查了无症状中年人的早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以确定其影响因素。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博尔哈-伊瓦涅斯(BorjaIbáñez)说:"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血压和胆固醇的适度升高对年轻人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有更明显的影响。"研究人员从早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进展(PESA)研究中招募了3471名无心血管疾病史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的基线年龄在40至55岁之间,他们每隔三年接受一次颈动脉和股动脉的三维血管超声(3DVUS)检查,这种成像技术能准确量化斑块的体积。CT扫描确定了参与者的冠状动脉钙(CAC)评分,这是一种对心脏动脉壁上钙化斑块的测量。在每次就诊时,参与者都会提供有关生活方式因素的信息,如吸烟状况、每日能量摄入、饮酒量、体力活动和睡眠。研究人员还询问了病史和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并进行了血液和身体检查,包括血压测量。研究的主要结果是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从基线到六年的进展和消退情况,由3DVUS测定。六年来,32.7%的无症状中年参与者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有所进展,而8%的参与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有所缓解。其余的人则保持稳定。在"进展者"中,46.5%的人在注册时患有流行性疾病,53.5%的人没有。在"病情稳定者"中,39.7%的人在报名时患有流行性疾病,60.3%的人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没有患病。年龄较大、男性、收缩压较高和吸烟是预测病情恶化的最强基线因素。较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6年后出现新发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参与者的病情发展关系最为密切,但研究人员发现其与基线流行病参与者的病情发展关系不太确定。收缩压升高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对年轻参与者的影响更为明显。在不同年龄组中,基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增加10毫克/分升,基线收缩压每增加10毫米汞柱,6年后疾病进展的几率就会增加。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40至43岁的参与者增加了9.1%,44至47岁的参与者增加了6.5%,48岁以上的参与者增加了2.5%。收缩压的增幅分别为27.5%、10.4%和4.8%。六年后血压下降的几率与吸烟、男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高和年龄较大成反比。六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消退的参与者示例研究人员说,他们的发现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个性化医疗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控制风险因素--尤其是血压和胆固醇升高--应尽早开始,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这项研究的另一位合著者瓦伦丁-福斯特(ValentínFuster)说:"从年纪较轻时筛查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同时积极控制风险因素,有助于减轻全球心血管疾病的负担。"他们指出,研究结果还表明,通过早期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是可以'治愈'的,有8%的参与者斑块完全缓解。他们推测,这个相对较小的数字可以通过控制风险因素来增加。研究人员说:"到目前为止,人们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渐进性疾病,应努力避免其过渡到临床阶段,并避免随之而来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事件。将动脉粥样硬化缓解作为一个现实且可实现的目标(如果及早解决)这一概念的传播,不仅可能影响医疗服务提供者,还可能影响政策制定者和普通民众,这是一个关键信息"。该研究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863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8637.htm

封面图片

新研究发现人们通过AI生成的艺术体验情感 与流行的直觉相反

新研究发现人们通过AI生成的艺术体验情感与流行的直觉相反计算机和人工智能(AI)在艺术界变得越来越重要。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品在拍卖会上售价数百万美元,艺术家通常使用算法来创作美学内容。现在,维也纳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进行的实验表明,与流行的直觉相反,人们在观看艺术作品时会感知情绪和意图,即使他们知道作品是由计算机生成的。该研究最近发表在《人类行为计算机》杂志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维也纳大学的一个团队与特里萨·德默领导的柏林洪堡大学合作,调查了人们是否会对他们认为由计算机生成的艺术做出情感反应或感知其意图。研究人员向参与者展示了抽象的黑白艺术作品,并解释说这些艺术作品要么是由计算机随机生成的,要么是由人故意创作的,以唤起情感。“对于计算机生成的图像,我们避免使用人工智能或在人类生成的图像上训练的自学习算法,而是选择使用非常简单的算法。这种方法的目标是产生完全独立于人为影响的图像,力争最大程度地摆脱人类偏见。”Demmer解释道。研究中没有任何部分涉及计算机是否以及何时可以创作出看起来与人类创造的艺术没有区别的技术性主题。在观看每件艺术品之前,参与者被告知它是由计算机还是人创作的——这一信息在一半的情况下是真实的。然后,参与者被要求根据几个维度对艺术品进行评分。此外,他们还被要求指出他们在观看艺术品时亲身经历的情感、他们认为艺术品旨在唤起观众的情感,以及他们认为艺术家自己在创作艺术品时感受到的情感(如果有的话)。结果表明,参与者几乎总是经历一些情绪并感知到某种程度的意向性。因此,这项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证明人们可以对计算机生成的艺术形成情感依恋。因此,与常见的假设相反,即使人们知道某些东西是由计算机创建的,他们似乎也能感知到情感和意图。然而,如果艺术品确实是由人创作的,他们会表现出更强烈的情绪,并对艺术品给予更积极的评价——即使他们得到了艺术品是计算机生成的错误信息。因此,结果还表明,人类艺术和人造艺术在情感影响方面仍然存在微妙但显着的差异。这可能指出了观众所感知的人造艺术的具体特征。总体而言,这些结果对人机交互以及人工智能作为艺术、设计和娱乐中的创造性实体日益重要的作用提出了新的问题。人类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生成的更复杂的艺术品?人类可以通过哪些特征来区分计算机生成的艺术和人类生成的艺术(如果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理解该领域中人与机器之间的复杂关系。...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993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9935.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