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找出休眠期的VZV病毒感染重新激活并引发中风的原理

研究人员找出休眠期的VZV病毒感染重新激活并引发中风的原理大多数人在童年时感染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对一些人来说,它可能导致一种被称为水痘的疾病。尽管许多人的疾病症状很快就会消失,但病毒本身并没有真正消失。相反,它经常在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保持休眠状态。在大约30%的人中,在他们生命中的某个时刻,VZV病毒重新苏醒并再次引起疾病。这一次的疾病被称为带状疱疹。对大多数人来说,带状疱疹的特点是令人痛苦不堪的皮疹,但该疾病的病例可能伴随着其他一些健康并发症。这项新研究的主要作者安德鲁·布巴克解释说:"大多数人都知道与带状疱疹有关的痛苦的皮疹,但他们可能不知道感染后一年内中风的风险会升高。重要的是,皮疹往往已经完全愈合,个人感觉正常,但仍然带着这种明显的中风风险走动。"布巴克及其同事要回答的问题是,重新激活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究竟如何增加一个人的中风风险。研究人员怀疑这与称为外泌体的微小囊状分子有关。这些分子在细胞内形成,并将货物带到身体其他部位的组织。一种假设是重新激活的病毒触发了携带血液凝固蛋白的外泌体的产生。因此,为了调查,研究人员从10名健康受试者和13名带状疱疹患者身上分离出了外泌体。研究结果显示,带状疱疹患者的外泌体所含的凝血蛋白量明显高于健康人的外泌体。更令人吃惊的是,当带状疱疹患者的急性疾病消退三个月后,从他们身上取样时,这些水平仍然在升高。"为了从功能上确认这些外泌体的内容能够诱导凝血,我们将健康人的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的细胞片段暴露在来自带状疱疹患者或健康人的外泌体中,"Bubak在为《对话》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解释道。"我们发现,将血小板暴露在带状疱疹的外泌体中会引发它们凝结在一起,并与其他类型的血细胞形成聚合体,就像它们在形成血栓时那样。"中风风险的增加已经与其他病毒感染的后果有关,包括流感和COVID-19。然而,在这一点上,研究只关注与VZV感染有关的中风风险,所以目前还不清楚这种机制是否在中风和其他病毒性疾病之间的关系中起作用。据布巴克说,为了更好地了解中风和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在短期内,这些新发现可能有助于为临床实践提供信息。一种预防带状疱疹的疫苗已经被批准用于50岁以上的成年人,但也有抗血小板药物可以给最有中风风险的带状疱疹患者使用。布巴克说:"如果这些发现被更大规模的纵向研究所证实,那么这可能会改变临床实践。......这真的很重要,而且很容易缓解,只需要让病人带着抗血小板药物回家"。这项新研究发表在《传染病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674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6743.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新证据显示鼻腔病毒感染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快速发展有关

新证据显示鼻腔病毒感染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快速发展有关几十年来,研究人员已经报告了大脑疾病和急性病毒感染之间的关联。特别是单纯疱疹病毒长期以来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有关。但病毒感染究竟如何影响神经退行性一直不清楚。这项新研究特别关注嗅觉系统。一个人的嗅觉丧失已被发现是阿尔茨海默氏症神经变性的一个潜在早期标志。因此,这里探讨的问题是,鼻子中的病毒感染是否在加速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衰退中起作用。为了调查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分析了几个死于阿尔茨海默氏症的人的死后脑组织。与取自年龄匹配的认知健康受试者的组织样本相比,阿尔茨海默氏症组显示出大量病毒感染和嗅觉感官炎症的标记--这是一条通往海马体的关键途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写道:"总的来说,我们在这项研究中观察到的转录特征可能代表了一个经常被病原体袭击的嗅觉系统以及由此产生的病理后果,如淀粉样蛋白沉积、小胶质细胞激活和潜在的髓鞘改变。与表明早期AD的特征是嗅觉丧失、淀粉样蛋白在嗅觉上皮的沉积和嗅觉感觉神经元功能障碍的平行文献一起,我们的研究提出了嗅球/嗅道的病毒感染加速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该研究并没有关注什么具体的病原体可能是持续感染的原因。然而,研究人员推测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最可能的罪魁祸首。这两种病毒以前都与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进展有牵连,而且这两种病毒都是已知的导致终身潜伏的感染。这项新研究的主要作者安德鲁-布巴克(AndrewBubak)假设,这种由病毒引起的嗅觉丧失最终会加速海马的退化。因此,与其说我们的嗅觉被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神经变性所破坏,不如说实际上是我们失去嗅觉的过程随后导致了更多与痴呆症有关的大脑损伤。"我们知道,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之一是失去嗅觉,"布巴克说。"整个嗅觉通路通向海马体。如果你减少了该路径上的信号传递,那么你对海马的信号传递就会减少。如果你不使用它,你就会失去它"。这项新研究发表在《老龄化的神经生物学》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559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5597.htm

封面图片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愈合糖尿病伤口的新疗法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愈合糖尿病伤口的新疗法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利用干细胞外泌体治疗糖尿病伤口的突破性疗法。新研究强调利用缺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外泌体miR-4645-5p,有望通过增强角质形成细胞的自噬作用,实现更快、更有效的愈合。在最近发表于《烧伤与创伤》(Burns&Trauma)杂志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创了一种比以往更快、更有效地愈合糖尿病伤口的新方法。他们的研究重点是使用一种名为外泌体的特殊颗粒,这种颗粒来自在低氧条件下生长的干细胞,即所谓的缺氧条件。这些外泌体含有一种强效分子miR-4645-5p,能显著促进伤口愈合。这项研究深入探讨了缺氧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外泌体作为糖尿病伤口新疗法的应用。研究聚焦于这些外泌体中发现的微RNAmiR-4645-5p,通过靶向MAPKAPK2通路,从而调节AKT-mTORC1信号级联,发现了它在促进伤口愈合方面的关键作用。hyBMSC-Exos对糖尿病伤口的治疗效果示意图。资料来源:《烧伤与创伤》这种抑制作用通过促进细胞健康、增殖和迁移,提高了角质形成细胞--伤口修复的主要参与者--的自噬能力。这项研究证明,缺氧BMSCs中富含miR-4645-5p的外泌体能显著加快糖尿病伤口的愈合,为操纵细胞环境以增强自噬的新再生医学策略铺平了道路,为改善糖尿病伤口护理的效果提供了一条前景广阔的途径。首席研究员YanShi博士说:"我们的发现为糖尿病伤口护理开辟了新天地。通过利用干细胞外泌体的力量,特别是在缺氧条件下,我们看到伤口愈合过程有了显著改善,为可能挽救生命的治疗打开了大门。"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干细胞介导伤口愈合背后的机制,还为开发糖尿病伤口以及其他疾病的治疗方法开辟了新途径。通过干细胞外泌体利用和调节干细胞愈合特性的能力,可带来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疗法,减轻全球糖尿病伤口患者的负担。编译来源: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8396.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8396.htm

封面图片

为什么感冒、流感和冠状病毒感染在较凉的月份更常见?

为什么感冒、流感和冠状病毒感染在较凉的月份更常见?"传统上,人们认为感冒和流感季节发生在较凉的月份,因为人们更多地被困在室内,空气中的病毒更容易传播,"麻省眼耳科医院耳鼻喉科转化研究主任、该研究的资深作者BenjaminS.Bleier博士说。"然而,我们的研究指出了我们每年看到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季节性变化的生物学根源,最近在整个COVID-19大流行中得到了证明。"鼻子是外界环境和身体内部的第一个接触点之一,因此,它可能是致病病原体的一个进入点。病原体被吸入或直接沉积(如被手)到鼻子前面,在那里它们通过气道向后移动并进入身体感染细胞,这可能导致上呼吸道感染。长期以来,人们对气道如何保护自己免受这些病原体的侵害知之甚少。直到2018年由Bleier博士和东北大学制药科学特聘教授MansoorAmiji博士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了当细菌通过鼻子吸入时引发的先天免疫反应。鼻子前面的细胞检测到了细菌,然后向粘液中释放了数十亿个被称为细胞外囊泡(或EVs,以前被称为外泌体)的微小液体填充囊,以包围和攻击细菌。布莱尔博士将这种EV群体的释放比作"踢大黄蜂的窝"。2018年的研究还表明,EVs通过粘液从鼻腔前部沿气道到鼻腔后部穿梭保护性抗菌蛋白,然后在细菌进入身体之前保护其他细胞免受其害。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试图确定这种免疫反应是否也被通过鼻子吸入的病毒所触发,这些病毒是一些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的来源。在第一研究作者、麻省眼耳科和东北大学研究员黄迪的领导下,研究人员分析了从接受手术的病人和健康志愿者的鼻子中收集的细胞和鼻腔组织样本对三种病毒的反应:一种冠状病毒和两种导致普通感冒的鼻病毒。他们发现每种病毒都引发了鼻腔细胞的EV群反应,尽管使用的信号通路与抵抗细菌的信号通路不同。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种在对抗病毒的反应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在释放时,EVs充当了诱饵,携带着病毒将自身与之结合而不是与鼻腔细胞结合的受体。诱饵越多,EVs就越能在病毒有机会与鼻腔细胞结合之前清除粘液中的病毒,从而抑制感染。研究人员随后测试了较低的温度如何影响这种反应,鉴于鼻子的内部温度高度依赖于其吸入的外部空气的温度,这种反应在鼻腔免疫中尤其重要。他们从室温环境中抽取健康志愿者,将他们暴露在4.4°C(39.9°F)的温度下15分钟,发现鼻子内部的温度下降了约5°C(9°F)。然后他们将这种温度的降低应用于鼻腔组织样本,并观察到免疫反应的钝化。鼻腔细胞分泌的EVs数量减少了近42%,EVs中的抗病毒蛋白也受到影响。综合来看,这些发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季节性变化提供了一个机制上的解释。未来的研究将旨在用其他病原体复制这些发现。这些研究可以作为挑战研究进行,即让动物模型或人类接触一种病毒,并测量其鼻腔免疫反应。从他们最近的研究结果中,研究人员还可以想象出治疗方法可以诱导和稳定病毒的方法。...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609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6091.htm

封面图片

本澳昨(18)日新增97例新冠病毒确诊患者2名有基础疾病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死亡

本澳昨(18)日新增97例新冠病毒确诊患者2名有基础疾病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死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下称应变协调中心)表示,昨(18)日新增97例新冠病毒确诊患者入住卫生局的隔离治疗设施;另外,2名有基础疾病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死亡。第一名死者56岁,男性,有高血压、脑中风、继发性癫痫及食管癌等基础疾病,已接种3剂新冠疫苗。患者于12月13日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12月14日胸部CT显示双侧肺炎,12月17日凌晨出现低血压,12月18日出现反应差...https://www.gcs.gov.mo/detail/zh-hant/N22LS8cFaF

封面图片

【中疾控:当前我国新冠病毒感染处于较低流行水平,未发现未知的新病毒和细菌】

【中疾控:当前我国新冠病毒感染处于较低流行水平,未发现未知的新病毒和细菌】今天(12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常昭瑞介绍,新冠病毒变异株JN.1,是BA.2.86的一个亚分支。目前,BA.2.86变异株在我国报告序列中的占比非常低,但输入病例的序列占比自11月以来增加较快,增长趋势逐渐与全球趋同。专家研判认为,当前我国新冠病毒感染处于较低流行水平,且BA.2.86及其亚分支占比很低,目前该变异株在我国的公共卫生#风险较低。迄今为止,我国在呼吸道疾病病原体监测方面未发现未知的新病毒和新细菌。(央视新闻)

封面图片

振荡的免疫反应:解释唐氏综合症患者的病毒感染悖论

振荡的免疫反应:解释唐氏综合症患者的病毒感染悖论唐氏综合症患者的病毒感染频率较低。然而,一旦出现,这些感染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这是由21号染色体部分编码的抗病毒细胞因子I型干扰素(IFN-I)的表达增加引起的。IFN-I水平的升高最初会导致免疫反应的过度活跃,但身体对此进行过度矫正以减少炎症,从而导致在病毒攻击的后期增加脆弱性。这一发现于10月14日发表在《免疫》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2735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27351.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