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取得新突破 未来吃鱼或将再也不用挑刺了?

中国科学家取得新突破未来吃鱼或将再也不用挑刺了?下一步,研究人员将通过雌核生殖建立银鲫无肌间刺克隆系,并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与异育银鲫主养品种进行生长等经济性状评价。这一研究的进展为鱼类肌间刺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典范,是鲤科鱼类品质改良的重大突破,将有望破解食用大宗淡水鱼的“卡嗓子”问题,也会对未来水产品的终端消费形式产生深远影响。相关研究成果以Creationofintermuscularbone-freemutantsinamphitriploidgibelcarpbyeditingtwoduplicatedrunx2bhomeologs为题在线发表于Aquaculture。...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232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2327.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研究出无刺草鱼 口感类似鲈鱼

中国科学家研究出无刺草鱼口感类似鲈鱼报道称,高泽霞教授带领团队,在湖北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分子育种实验室中培育出无刺草鱼。有刺草鱼和无刺草鱼从外表来看差异不大,有刺草鱼一侧,拔出51根肌间小刺,鱼身共有102根,这也是平时吃鱼被卡嗓子的主要元凶。而她们最新科研成果,就是找到控制肌间刺发生的关键基因,让基因不发生作用,草鱼体内就长不出这些小刺,她们展示的无刺草鱼中,肌间处一根小刺都没有。在研发过程中,高泽霞教授团队需要对草鱼进行一代又一代的繁育和大量筛选,但是草鱼本身繁育周期较长,在湖北养殖要四年才能繁育下一代。为了加快研究进度,2021年,高教授团队将草鱼的F0带带到了气候更加温暖的广东,两年左右的时间就成功繁育出了F1代草鱼苗种。F1代里面没有刺的个体大概是17%左右的的比例,然后繁育到F2代的话,“无刺比例”就是百分之百了。经过学校学生品鉴,没有刺的草鱼吃起来比正常的草鱼更鲜嫩一点,口感近似鱼鲈鱼,更好吃。并且草鱼是全世界第一大养殖鱼类,也是草食性鱼类,相比于其他淡水鱼,可以用更低的饲料成本换取更多的优质蛋白。...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213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2135.htm

封面图片

中科院水生所创制出无肌间刺银鲫突变体

中科院水生所创制出无肌间刺银鲫突变体基于这些突破,桂建芳院士团队创建了多倍体鱼类精准育种技术,并与已在斑马鱼中鉴定出runx2b为肌间刺主效基因的华中农业大学高泽霞教授合作,经一年多的努力,在双三倍体银鲫中创制出无肌间刺突变体的新种质。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Creationofintermuscularbone-freemutantsinamphitriploidgibelcarpbyeditingtwoduplicatedrunx2bhomeologs”为题在线发表于Aquaculture。研究人员首先发现双三倍体银鲫runx2b具有两个部分同源基因(Cgrunx2b-A和Cgrunx2b-B),且每个部分同源基因具有3个序列高度一致的等位基因。接着追踪了肌间刺的骨化过程,发现肌间刺在孵化后14天左右开始从鱼体的尾部朝头部骨化,发现单独敲除CgRunx2b-A或CgRunx2b-B不影响银鲫肌间刺发育,但同时敲除CgRunx2b-A和CgRunx2b-B的所有等位基因会导致肌间刺完全缺失。通过上述的研究,已获得291尾完全缺失肌间刺的银鲫突变体。该研究揭示了CgRunx2b-A和CgRunx2b-B协同调节银鲫肌间刺发育。重要的是,创制的银鲫无肌间刺突变体和少肌间刺突变体(图1)为培育无肌间刺异育银鲫新品系奠定了基础。下一步,研究人员将通过雌核生殖建立银鲫无肌间刺克隆系,并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与异育银鲫主养品种进行生长等经济性状评价。水生所甘瑞海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桂建芳院士和周莉研究员以及华中农业大学高泽霞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2403010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901202)、湖北洪山实验室(2021hszd001)、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等项目的支持。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3.739300图1.银鲫Cgrunx2b-A和Cgrunx2b-B突变体的肌间刺表型和基因型...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250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2507.htm

封面图片

探索未来的数据存储技术 - 科学家取得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突破

探索未来的数据存储技术-科学家取得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突破在大数据和先进的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数据存储方法已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满足对大容量和高能效存储解决方案的需求,开发新一代技术至关重要。其中,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RRAM)依靠改变电阻水平来存储数据。最近发表在《AngewandteChemi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详细介绍了一个研究小组的工作,他们开创了一种制造超分子忆阻器的方法,而忆阻器是构建纳米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关键部件之一。忆阻器(memristor,memory-resistor的缩写)会根据施加的电压改变电阻。然而,在分子尺度上构建忆阻器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虽然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电阻切换,而且分子的带电状态很容易通过溶液中的反离子来稳定,但这种稳定在忆阻器所需的固态结中却很难实现。现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李原领导的研究小组选择了超分子方法。它基于一种双稳态的索烃,这意味着它在氧化态和还原态都很稳定,可以以正电、负电或不带电的状态存在。索烃是由两个大分子环组成的系统,这两个环就像链条中的两个链节一样环环相扣,但没有化学键。为了构建忆阻器,研究小组将索烃沉积在涂有含硫化合物的金电极上,通过静电作用将其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放置了第二个电极,该电极由涂有氧化镓的镓铟合金制成。索烃在两个电极之间形成了一个由扁平分子组成的自组装单层。这种被命名为AuTS-S-(CH2)3-SO3-Na+//[2]catenane//Ga2O3/EGaIn的组合形成了忆阻器。正如RRAM所要求的那样。这些新型超分子忆阻器可根据外加电压在高阻态(关)和低阻态(开)之间切换。这些分子电阻开关实现了至少1000次擦除-读取(开)-写入-读取(关)循环。接通和断开之间的切换时间大大小于一毫秒,可与商用无机忆阻器媲美。分子开关可在几分钟内"记住"设定状态-开或关。这使它们成为具有非易失性存储能力的高效分子忆阻器的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起点。此外,它们还具有二极管或整流器的功能,这使它们成为开发分子纳米忆阻器的有趣元件。...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098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0983.htm

封面图片

谷歌科学家发布:量子计算机取得重大突破

谷歌科学家发布:量子计算机取得重大突破谷歌科学家最近在ArXiv平台上发布了一篇预印本论文,声称在量子计算机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表示,通过对Sycamore处理器的升级,谷歌成功提升了量子位的数量,从之前的53个增加到了70个。这次实验中,谷歌科学家们执行了一项名为随机电路采样的任务,这个任务在量子计算中用于评估计算机的性能和效率。通过运行随机电路并分析结果输出,科学家们测试了量子计算机在解决复杂问题方面的能力。谷歌的研究结果显示,升级后的70个量子位的Sycamore处理器在执行随机电路采样任务上比业内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快了几十亿倍。例如,需要业内最先进超级计算机Frontier计算47.2年才能完成的任务,53个量子位的Sycamore处理器只需要6.18秒就能完成,而新版的70个量子位的Sycamore处理器速度更快。来源,,来自:雷锋频道:@kejiqu群组:@kejiquchat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美国科学家宣布在核聚变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美国科学家宣布在核聚变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财联社12月13日电,据BBC报道,周二,美国研究人员证实他们已经克服了一个主要障碍——从核聚变实验中产生的能量超过了投入的能量。但专家表示,在为家庭提供核聚变能源之前,还有一段路要走。该实验在加利福尼亚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国家点火装置进行。核聚变被称为能源生产的“圣杯”。它的工作原理是将轻原子对组合在一起——这种“聚变”会释放大量能量。核聚变产生的能量要比核裂变大得多,且只产生少量的短期放射性废料。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不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因此不会导致气候变化。投稿:@zaihuabot群聊:@zaihuachat频道:@testflightcn

封面图片

衣服可为电子设备充电,我国科学家取得纤维电池技术新突破

近日,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在高性能纤维电池及电池织物研究上取得新突破:通过设计具有孔道结构的纤维电极,实现电极与高分子凝胶电解质的有效复合,团队不仅解决了高分子凝胶电解质与电极界面稳定性差的难题,还发展出纤维电池连续化构建方法,实现了高安全性、高储能性能纤维电池的规模制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主刊。科研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慧胜表示,通过自主设计关键设备,团队建立了以活性浆料涂覆、高分子隔离膜包覆、纤维螺旋缠绕、凝胶电解质复合以及高分子熔融封装为核心步骤的纤维电池中试生产线,实现每小时300瓦时的产能,相当于每小时生产的电池可同时为20部手机充电。这为纤维电池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一纤维电池可应用于消防救灾、极地科考、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更多应用场景有待各方共同开拓。”彭慧胜说。标签:#纤维电池频道:@GodlyNews1投稿:@GodlyNewsBot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