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究竟何时开始穿衣?

人类究竟何时开始穿衣?现代人类的“亲属”海德堡人身着熊皮抵御寒冷(艺术图)。图片来源:图宾根大学专家指出,回答这个问题的证据主要来自几个方面:带有剥皮痕迹的骨头、缝纫针和锥子,以及虱子。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学家大卫·里德表示,他们试图了解虱子在进化史上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与人类体毛的减少以及人类穿衣的出现有关。通过观察只能生活于人类体毛中的头虱和生活于人类衣物上的衣虱在进化过程中分离的时间节点。里德团队推断,现代人类在大约17万年前,也就是倒数第二个冰河时期,开始定期穿着简单的衣物。但有证据表明,包括现代人类及其已经灭绝的“亲属”在内的人类祖先穿衣的时间要早得多。德国图宾根大学研究团队于2023年4月发表的论文指出,在德国舍宁根旧石器时代遗址上发现的熊骨头上的“蛛丝马迹”表明,约30万年前的人类(可能是海德堡人)已经开始穿着熊皮来保暖。对于这两项研究的时间差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人文学院名誉助理伊恩·吉利根解释说,虱子的证据只能揭示人类是否经常穿衣,因为虱子必须定期以人类皮肤为食。此外,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不同人群可能多次开始和停止穿衣。例如,考古记录显示,塔斯马尼亚原住民在32000年至12000年前制作了衣物,包括刮皮工具和用于缝纫的骨锥。然而,随着天气变暖,他们不再穿衣。...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3506.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3506.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如何重写人类演化史]

[中国如何重写人类演化史]《自然》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谈论了在中国发现的原始人类化石,如在周口店发现的已经丢失的北京猿人和云南元谋人,这些化石的年代悠久,与现有的古代人类化石存在差异,因此在中国古生物学界催生了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说——亚洲的智人祖先与来自非洲和欧洲的外来族群杂交产生了现代东亚人的祖先。西方研究人员认为,中国古生物学家对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说的支持含有民族主义的意味,一位研究人员说,中国人不接受智人在非洲演化的观点,他们想要一切都发源于中国。中国研究人员拒绝了这一指称,称这与民族主义毫无关系,一切都基于证据。但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说遭到了压倒性的遗传数据的否定,对中国人口的研究发现97.4%的遗传数据源自非洲的现代人类祖先,而其他遗传数据则来自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与丹尼索瓦人。如果中国发现的原始人类对现代中国人的基因有贡献,那么他们应该出现在遗传数据上。http://www.nature.com/news/how-china-is-rewriting-the-book-on-human-origins-1.20231

封面图片

谁是最早在欧洲定居的现代人类?科学家揭示新线索

谁是最早在欧洲定居的现代人类?科学家揭示新线索在现代人类永久定居欧洲之前,其他人类种群大约在6万年前从非洲迁徙到欧洲。不过,他们并没有建立长期定居点。大约在4万年前,一场重大的气候危机,加上位于今天那不勒斯附近的费列格莱恩菲尔德火山地区的超级喷发,导致早期欧洲人口减少。在克里米亚的BuranKayaIII发现的头骨碎片,属于大约37000年前的一个个体。图片来源:Eva-MariaGeigl/IJM/CNRS为了确定谁是最早在欧洲定居的现代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小组分析了克里米亚布兰卡亚三号(BuranKayaIII)遗址出土的两个头骨碎片的基因组,这两个头骨碎片的年代分别为距今3.6万年和3.7万年前。通过将它们与人类基因组数据库中的DNA序列进行比较,他们发现了这些人与现今和古代欧洲人之间的基因亲缘关系,尤其是那些与格拉维蒂文化有关的人,格拉维蒂文化以生产被称为"维纳斯"的女性雕像而闻名,其在欧洲的鼎盛时期是距今3.1万至2.3万年前。在BuranKayaIII发现的石器也与格拉维蒂文化的一些器物相似。因此,这里研究的个体在基因和技术上都为大约5000年后产生这一文明的人群做出了贡献。这项研究发表在10月23日的《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Ecology&Evolution)杂志上,它记录了欧洲人祖先的首次到来。参考文献:E.AndrewBennett、OğuzhanParasayan、SandrinePrat、StéphanePéan、LaurentCrépin、AlexandrYanevich、ThierryGrange和Eva-MariaGeigl于2023年10月23日发表的《克里米亚Buran-KayaIII地区3.6万年至3.7万年前现代人类的基因组序列》,《自然-生态学与进化》。DOI:10.1038/s41559-023-02211-9编译自: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323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3233.htm

封面图片

揭示尼安德特人的遗产:现代人类继承的东西比想象的要多

揭示尼安德特人的遗产:现代人类继承的东西比想象的要多该研究仅适用于尼安德特人灭绝前从非洲迁移过来的人的后代,特别是那些欧洲血统的人。在发表在eLife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报告说,一些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对现代人的某些特征负有责任,包括对免疫系统有重大影响的几个基因。然而,总的来说,该研究显示,现代人的基因在连续几代人中胜出。"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参与现代人类免疫、代谢和发育系统的几个已确定的基因可能在祖先迁出非洲后影响了人类的进化,"研究的共同牵头人、文理学院计算生物学助理教授April(辛竹)说。"我们已经将我们的定制软件提供给任何对进一步研究感兴趣的人免费下载和使用。"使用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的庞大数据集,包括近30万名非非洲血统的英国人的遗传和性状信息,研究人员分析了超过23.5万个可能源自尼安德特人的遗传变体。他们发现,这些DNA差异中的4303个在现代人类中发挥着实质性的作用,并影响着47个不同的遗传特征,例如某人燃烧卡路里的速度或一个人对某些疾病的天然免疫抵抗力。与以前的研究不能完全排除现代人变体的基因不同,新的研究利用更精确的统计方法来关注归因于尼安德特人基因的变体。虽然该研究使用的数据集几乎完全是生活在英国的白人个体,但该团队开发的新计算方法可以为从其他大型数据库中收集进化的见解提供一条前进的道路,以深入研究古人类对现代人的遗传影响。"对于研究人类进化的科学家来说,他们有兴趣了解数万年前与古人类的杂交如何仍然塑造了许多现今人类的生物学,这项研究可以填补其中的一些空白,"高级调查员、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SriramSankararaman说。"更广泛地说,我们的发现还可以为进化生物学家提供新的见解,研究这些类型的事件的回声如何可能产生有益和有害的后果。...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534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5349.htm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新研究:93万年前人类祖先差点灭绝

中国科学家新研究:93万年前人类祖先差点灭绝史前人口数量的变化,综合反映了该时期气候环境的变迁,因而通过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回溯,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现代人类的形成。已有化石记录表明,最近100万年是人类进化的关键时期,但人类群体历史的研究多局限于最近的30~10万年内。虽然近年来古DNA测序技术迅猛发展,但由于炎热条件不利于DNA的保存,无法从30万年前非洲人类祖先化石中提取古DNA。因此,该研究通过群体遗传学新理论分析现代人群基因组,探索百万年前的群体历史。史前虽然没有文字记载群体数量,但有效群体大小会影响每个世代的溯祖率,也就是两个谱系在上一世代来自同一祖先的概率。因此,人类祖先曾在群体基因组中留下印记,反映当时的群体大小。群体历史越久远,留存至今的印记信号越微弱。为准确解读这些信号,进而准确估算百万年前人类群体历史,科研人员创建了群体遗传学和计算生物学新理论,快速极小时间溯祖FitCoal。遵循这一理论进行数学推导,该工作获得在任意群体模型下各突变类型(即突变频谱)对应溯祖树枝长期望值的解析解,并获得精确的似然值,即在群体历史条件下观察到样本突变频谱的概率。因此,无需事先获得群体历史的先验知识,FitCoal即可自动快速搜寻出极大似然值,从而估算群体历史,对古人类群体进行“人口普查”。研究人员通过设定群体历史模型(truemodel)并分析模拟产生的DNA多态数据,衡量估计群体历史的无偏性和95%置信区间,即可评判一个分析方法的准确程度。图1显示了两个群体历史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FitCoal估计的群体历史不但是无偏的,而且其置信区间小于目前领域内常用的PSMC、StairwayPlot和SMC++三种方法。研究进一步通过大量的计算机模拟,分析不同条件下的群体历史,包括群体交融和自然选择。结果均表明FitCoal可以精准地估计百万年内的人类群体历史。基于FitCoal,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来自千人基因组计划和HGDP-CEPH基因组计划产生的、共50个现代人类群体的基因组数据,首次发现了在距今93.0万年前,人类祖先由于早、中更新世过渡期的气候剧烈变化,在短期内丧失了约98.7%的成员个体,几乎灭绝。在长达11.7万年的时间里平均成年个体数仅为1,280,并从千人基因组和HGDP-CEPH两组独立数据获得这一群体大小的估值几乎完全一致,分别为1,270和1,300。考虑到群体数量的自然波动,这一平均估值代表了远古群体瓶颈期间最小群体数量的上限。研究采用HGDP-CEPH数据集的两个南部非洲群体作了进一步验证。虽然样本量仅为6个和8个个体,但FitCoal依然检测到远古群体瓶颈。对非洲群体样本重抽样的研究成果表明,仅需3个非洲个体的基因组,FitCoal即可检测到这一远古群体瓶颈,进一步表明计算生物学创新成就了这一发现。这一严重的远古群体瓶颈,恰好与非洲人类祖先化石的缺失环节、非洲直立人(Homoerectus)化石的消失、新的古人类物种(LCA)的形成、两条古人类2号染色体的融合阶段相对应(图2)。进一步,这说明早、中更新世过渡期严重的群体瓶颈对人类进化具有关键影响,可能决定了现代人类许多关键表型的形成。同时,这一远古时期群体数量的衰减,降低了65.85%现代人群的遗传多样性,对人类生命和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该研究由营养与健康所、华东师范大学主导,联合意大利罗马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等共同完成。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营养与健康所、华东师范大学及济南市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的支持。论文链接图1. FitCoal、PSMC、StairwayPlot和SMC++估计的群体历史图2. 人类祖先在早、中更新世过渡期经历的严重群体瓶颈(图片右侧对应非洲古人类化石缺失环节和不同的化石分类、2号染色体的融合时间,其中LCA指现代人类、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共同祖先)...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104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1049.htm

封面图片

古DNA: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共存了几千年

古DNA: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共存了几千年根据发表在《ScientificReports》上的一项模拟研究,在尼安德特人消失之前,现代人可能已经在法国和西班牙北部与尼安德特人共存了1400年到2900年。这些发现加深了我们对这两种人类在该地区存在的认识。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2797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27971.htm

封面图片

实验室培养的古代鼻子受体揭示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闻到气味的

实验室培养的古代鼻子受体揭示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闻到气味的数十万年来,智人与其他种类的古人类共享世界。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整个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地区,而丹尼索瓦人则生活在俄罗斯各地,一直到东南亚,偶尔会与对方和现代人交融和杂交。关于这些古老的物种是如何生活的,我们还有很多不知道,但线索可能在他们的基因中。因此,在这项新的研究中,巴黎萨克雷大学和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培养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气味受体,将它们暴露在不同的气味中,并测量它们与我们现代人嗅觉相比的敏感性。该团队首先仔细研究了不同物种的基因组数据库,包括去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斯万特-帕博(SvantePääbo)收集的那些数据库。然后,他们可以将特定的气味受体基因与现代人类的基因进行比较,以计算出每个基因的差异程度。由此,他们从每个人类身上培养出30个气味受体,然后将它们暴露在各种气味中,并测量它们的反应。研究小组发现,这些受体大多能全面检测到相同的气味,但在对不同气味的敏感度上有很大差异。尼安德特人的嗅觉似乎与我们现在的嗅觉基本相同,只有少数基因不同--而且与你可能期望的相反,这些变化大多是坏的。尼安德特人的特定受体对辛辣、甜味、薄荷和花香的敏感度明显低于现代人。从好的方面看,他们对汗味和尿味也不太敏感,这在一个没有日常卫生习惯的世界里无疑是有益的。另一方面,丹尼索瓦人在嗅觉反应方面的差异更为广泛。他们对花香不太敏感,但对"硫磺"气味的嗅觉比我们强四倍,对香脂气味--像香草和巧克力这样的厚重的甜味的嗅觉比我们强三倍。他们对蜂蜜的气味也有很好的反应,研究小组推测这可能是他们最喜欢的食物,因为它含有丰富的能量。该研究的共同作者HiroakiMatsunami说:"我们不知道丹尼索瓦人吃了什么,但有一些原因说明这种受体必须是敏感的。每个物种都必须进化出嗅觉感受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它们寻找食物的能力。在现代人类中,它更复杂,因为我们吃的东西要比祖先复杂得多。"。这项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类的遗传学和行为,而且该团队表示,他们基于细胞的气味测试仪可以帮助研究现代人类个体间气味敏感性的遗传变异。该研究发表在《iScience》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212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2125.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