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科自研首款九谱段高清相机组件成功开机

中国电科自研首款九谱段高清相机组件成功开机据悉,四维宽幅焦面电子学组件是我国首次投入应用的九谱段TDICCD产品,具备一系列独特优势。其高传函特性确保了图像信息的准确传递,大动态范围则使得组件能够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都能保持优异的性能。此外,强抗晕特点有效防止了因强光干扰而导致的图像失真。该成像组件在常见的全色、红、绿、蓝、近红外波段基础上,新增了沿海气溶胶、黄、红边等四个波段,共计九个波段。这种多波段设计使得卫星具备了0.5米的高分辨率,以及130公里以上的超大宽幅成像能力。这一突破性的技术进步,为我国在国土资源调查、城市管理、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卫星在轨运行,四维宽幅焦面电子学组件将充分利用其高分宽幅成像能力,获取高质量的影像数据。这些数据将服务于去云雾、林地分类、植被检测等多种定量化应用场景,为我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电科芯片此次研发的成功,不仅展示了我国在电子学组件领域的强大研发实力,也为我国未来的卫星遥感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四维宽幅焦面电子学组件有望为我国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发挥更大作用。...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7620.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7620.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电科实现国产离子注入机28纳米工艺全覆盖

中国电科实现国产离子注入机28纳米工艺全覆盖研发人员正在调试离子注入机。(中国电科供图)离子注入机是芯片制造中的关键装备。在芯片制造过程中,需要掺入不同种类的元素按预定方式改变材料的电性能,这些元素以带电离子的形式被加速至预定能量并注入至特定半导体材料中,离子注入机就是执行这一掺杂工艺的芯片制造设备。当前,28纳米是芯片应用领域中覆盖面最广的成熟制程。据介绍,电科装备连续突破光路、控制、软件等关键模块的核心技术,形成中束流、大束流、高能及第三代半导体等全系列离子注入机产品格局,实现了28纳米工艺制程全覆盖,切实保障国产芯片生产制造。据了解,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离子注入设备研制及产业化的企业,电科装备已具备从产品设计到量产应用的完整研制体系,产品涵盖逻辑器件、存储器件、功率器件、传感器等工艺器件,百台设备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集成电路先进产线,累计流片2000万片,有力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806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8063.htm

封面图片

我国首款自研九谱段高清相机传回首张卫星图近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四维高景三号01星送入预定轨道,由电科芯片自主研发的四维宽

封面图片

简讯: 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已授予 Pierre Agostini、Ferenc Krausz 和 Anne L’Huillier,以表彰他们在物质中电子动态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这三位科学家成功开发了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为探索原子和分子内部的电子世界提供了新工具。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电子在极短时间尺度上的行为,还为未来的电子学和医学诊断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简讯: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已授予PierreAgostini、FerencKrausz和AnneL’Huillier,以表彰他们在物质中电子动态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这三位科学家成功开发了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为探索原子和分子内部的电子世界提供了新工具。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电子在极短时间尺度上的行为,还为未来的电子学和医学诊断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AnneL’Huillier成为第5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

封面图片

银河航天承担研制的四颗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发射成功

银河航天承担研制的四颗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发射成功本次任务的四颗卫星,是由一颗主星以及三颗辅星组成,是国际上首个四星编队飞行的X波段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对地成像系统,该组卫星在轨构成国际上首个车轮式卫星编队,其中主星重量约为320千克,辅星单星重量约为270千克。作为国际上首个车轮式卫星编队,四颗卫星犹如在太空中飞行的车轮,主星位于车轮中部,三颗辅星均匀分布在车轮轮毂上,采用星间通信链路和相位同步链路,在辅星与主星相距仅几百米的情况下,通过精密的轨道控制,保证卫星编队在轨构型的稳定性和空间安全性,相对于传统的干涉卫星系统,车轮式编队具有编队构型相对稳定、干涉基线多、测绘效率高的优势。据了解,该组卫星具备对全球非极区进行1:5万比例尺测绘能力,可以快速高效进行全球陆地高精度测绘;具备毫米级形变监测能力,能够为地面沉降、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勘查和防治提供数据支撑,是早期识别复杂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利器”;具备亚米级高分宽幅成像能力,可以全天候和全天时对地高质量成像观测,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针对民用SAR卫星小批量研制,银河航天在卫星方案设计、整星集成、发射场测试等阶段,通过数字化仿真、自动化测试、流程优化等途径,极大地提升了研制效率,相比常规研制时间缩短了60%以上。银河航天通过本次四颗SAR卫星的批量研制,验证了公司在产业链垂直整合方面的能力,整星所涉及的元器件、部组件实现自主可控。(静静)...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206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2063.htm

封面图片

110吨推力自研、可复用 天兵科技液体火箭发动机首飞试车圆满成功

110吨推力自研、可复用天兵科技液体火箭发动机首飞试车圆满成功试车过程中发动机起动迅速,工作平稳,关机正常。数据表明,发动机在额定工况下长程工作稳定,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满足火箭飞行要求。通过多次额定工况长程热试车,实现了两大目标:一是验证了发动机设计状态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证明,冷气多次起动技术、自燃点火技术、燃烧不稳定抑制技术、超大尺寸推力室3D打印制造技术、涡轮盘热力组件3D打印技术等全部关键技术得到突破,发动机的设计状态得以完全确定。二是验证了发动机批生产工艺的正确性。本次试车产品为依托社会化资源开展批量生产制造的首台套产品,标志着发动机制造工艺方案、工艺流程、生产组织模式等低成本制造路线得到验证,可全面转入40台发动机批量生产和交付阶段。天龙三号是我国商业航天领域首款大型液体运载火箭,采用全自主研制的TH-12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设计推力110吨,推重比163,为国内民营最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也是国内最大尺寸的3D打印发动机。TH-12发动机具备深度变推、全程实时健康监测,多次点火起动功能,可实现运载火箭重复使用、低成本发射的市场需求,同时采用无火工品起动技术,可满足高频次试验、强化可靠性验证的研制需求。TH-12发动机结构简单、推重比高、面推力密度大,产品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TH-12发动机全系统长程热试车圆满成功,标志着天兵科技大型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天龙三号研制加速,全面进入批量化投产阶段,将助力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的全面快速实施。此前2023年4月2日,历经三年研制的天龙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一举打破了全球23年以来私营液体火箭首飞全部失利的世界级航天“魔咒”。目前,天龙二号已经签署了10发市场订单,成为我国中小卫星发射市场上具有足够竞争力的一款中型运载火箭。...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272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2727.htm

封面图片

中国成功发射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

中国成功发射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中国星期天(10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夸父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据新华社报道,卫星发射时间为星期天早上7时43分,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42次飞行。报道称,“夸父一号”主要用于太阳耀斑爆发和日冕物质抛射与太阳磁场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研究,并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数据支持。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夸父一号”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甘为群介绍,预期“夸父一号”卫星发射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在轨测试,正式进入工作模式交付用户后,每天可观测到大概500GB的数据量,通过地面支撑系统和科学应用系统处理后向全球开放,数据共享,供科学家进行太阳物理学研究。此前,中国在去年10月14日成功发射了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该卫星搭载了氢阿尔法(Hα)波段望远镜,可在短时间内光谱扫描全日面,在扫描的波长范围里每一个光谱点都可以进行成像,填补中国在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提高在太阳物理领域研究能力。发布:2022年10月9日9:07A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