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低学历男性终身不婚率或继续走高

研究:低学历男性终身不婚率或继续走高据界面,中国人口近6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后,导致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的原因成为学界探讨的重要问题。除了备受关注的总和生育率下降,生育推迟现象也不容忽视。研究发现,教育是促使育龄妇女生育推迟的重要原因。1990-2020年,各受教育程度育龄妇女均表现出生育推迟的趋势,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推迟越快。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的初婚年龄进一步推迟,这一趋势对低教育水平男性,可能带来终身未婚率持续上升的影响。消息来源: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数据分析:中国女性终身不育率为5.16% 占比将继续升高

数据分析:中国女性终身不育率为5.16%占比将继续升高中国国家卫健委下属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2020年,中国49岁女性的终身不育率为5.16%。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该研究主要依托2010年和202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微观抽样数据,通过计算无活产子女比例来估算中国女性不同时期的终身不育水平。研究结果显示,这10年间,各年龄女性的无活产子女比例都在上升,其中20至30岁年轻女性的年龄别无活产子女比例上升最为迅猛,10年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35岁女性的无活产子女比例从5.39%上升到10.91%,40岁女性则从2.66%上升到7.85%。研究指出,较低年龄段女性无活产子女比例的上升反映了婚育推迟的现象,较高年龄段女性无活产子女比例的上升,则更多是女性生育水平下降以及终身不育现象增多的结果。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终身不育率越高。2020年,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和初中的49岁女性终身不育率均已接近5%,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和大专及以上的49岁女性终身不育率分别为6.46%和7.98%。学者分析认为,目前中国女性的终身不育水平虽低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发达国家,但终身不育水平上升的变动轨迹与这些国家比较相似。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婚育推迟程度持续深化以及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未来中国终身不育女性的人口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占比也会继续升高。研究人员建议完善相关家庭政策和社会政策,给年轻人创造更全面的生育友好环境,实现更大程度的两性平等,不断提高儿童和家庭的福祉。

封面图片

研究:大陆低学历男性终身不婚率或继续走高http://cn.epochtimes.com/gb/23/10/12/n140935

封面图片

中国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

中国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正经历人口和家庭的双重变迁,低生育率和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其中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从2015年的6.1%上升到2020年的接近10%。据中国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第三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上星期六(2月11日)在北京举行。调查显示,中国年轻一代婚育观念正发生改变,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2020年,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降至2.62人,比2010年减少了0.48人。而家庭观念变化带来的延迟婚育、不婚不育,成为生育水平下行的最主要因素。中国全国适龄人口初婚年龄不断推迟,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0世纪80年代的22岁持续上升至2020年的26.3岁,初育年龄推迟到27.2岁。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持续走低,2021年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低于2017年的1.76个和2019年的1.73个,而作为生育主体的“90后”“00后”仅为1.54个和1.48个。中国计生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说,在中国生育保障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婚育观念的引导,生育水平的提升将异常艰难。王培安建议,应充分发挥新型婚育文化的引领作用,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他还建议落实年休假制度,逐步调整缩短工作时间,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大力发展家政、养老、托幼托育产业等。中国去年出现60多年来的首次萎缩。官方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的人口数与2021年相比减少85万人,为14.1175亿人;去年出生人口数也从2021年的1062万降至956万,出生率则从7.52降至6.77,是195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封面图片

【网络民议】专家:要警惕终身不婚不育这个情况

近日,“中国总和生育率从2019年的1.52下降至2022年的1.07,一孩生育率从0.7跌至0.5”的新闻引发网络关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姜全保表示,要“警惕终身不婚不育这个情况”,评论区有大量网民发布了嘲讽言论。

封面图片

中国卫健委:四因素导致出生人口下降

中国卫健委:四因素导致出生人口下降中国去年净增人口数量创下近60年来新低,中国国家卫健委官员今天分析说,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婚育观念的变化、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偏高以及冠病疫情影响等多重因素导致中国出生人口下降。中国国家统计局本月20日发布去年人口数据,去年末中国人口14亿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即0.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据澎湃新闻报道,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今天在发布会上介绍说,中国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十三五”时期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340万,2021年相比2020年减少了473万,这是带动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杨金瑞说,年轻人的婚姻观念也发生显著变化,90后、00后作为新的婚育主体,绝大部分成长和工作在城镇,受教育年限更长,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婚姻推迟增加了女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进一步抑制了生育水平;同时,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也持续走低。另外,住房、教育、就业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加大了年轻人生育顾虑;疫情也对部分群众婚育安排产生一定影响。对于推出了三孩政策却没有奏效的质疑,杨金瑞说,三孩生育政策实施时间还不长,配套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也在陆续出台中,短期内很难显现出明显效果。杨金瑞认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不一样,人口再生产的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生育决策的因素很复杂。他透露,下一步各地各部门将着眼于群众最期盼的生育养育教育等工作,推出系列配套支持措施,出实招、出硬招,进一步推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在发布会上介绍了目前其他面临低生育率挑战的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时间支持、经济支持和服务支持三类。...发布:2022年1月20日11:25AM

封面图片

最新研究证实:孩子学历越高 爸妈活得越久

最新研究证实:孩子学历越高爸妈活得越久正所谓“仙人抚我顶,论文授长生”。以往的研究中,已经有无数学者探讨过疾病、生活方式、身体特征等各种因素和长寿的相关性,也不乏有研究深入到了一些长寿因素的分子机制。但最近《自然》子刊上有一篇文章剑走偏锋,指出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会是父母长寿的原因。子女的受教育经历每增加4.2年,父母的预期寿命就会提高3.23岁,子女的自身的长寿概率也能提升30%~59%,和收入、职业无关。也就是说,子女受教育经历的增加是父母长寿的独立因素。我们该怎么理解这项研究,这项研究的厉害之处在哪里?确定因果关系是个难题职业、收入、受教育经历等体现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与长寿的关联性并不是新闻,早已有不少研究证明过这些指标会造成人群寿命的差异。总的来说,收入、职业成就、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倾向于长寿[2,3]。然而,以往的研究都是观察性研究,并不能确定这些因素和长寿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人们只是观察到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同时也长寿,但到底何为因何为果?其实很难通过这些研究说清——可能是受教育经历影响了认知行为,受教育经历本身成为长寿的原因;可能受教育经历本身不会影响寿命,但由此导致的收入增加、社会地位提高才是长寿的原因;也可能是这些长寿的人本来就有更好的身体素质,而这个身体素质导致他们有更好的学习表现、考上好学校、得到好工作、获取高收入。也即,社会经济地位提高只是结果,长寿才是原因。……像这样,特定的因素和结果之间虽然存在关联性,但不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几乎可以说是观察性研究的固有缺陷。如果逻辑思维不够严谨,就容易发生归因谬误,闹出鸡鸣导致天亮、不系安全带降低癌症发病率之类的笑话。而本文分享的这项研究,不只发现了子女受教育程度和父母长寿的相关性,还确定了二者的因果关系,这就很厉害了。但它是怎么做到的呢?一种分析方法:孟德尔随机化本文用到的分析方法——孟德尔随机化,是一种可以检测和量化相关因素之间因果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这个方法的原理直接说有点绕,所以我们结合本文的案例来说。已知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和长寿有关,其中,社会经济地位分为教育、职业、收入三个方面。如果想验证教育对于长寿的影响,要怎么做呢?简单来说,研究者需要先从基因数据库中筛选出能代表教育程度的遗传变异,这些变异必须和职业、收入无关,且不能直接导致长寿。接下来,如果统计分析发现这些代表教育程度的遗传变异也和长寿有关,就能证明教育程度是长寿的原因,且这一因果关系不受职业、收入的影响。这个方法得出的结论之所以可靠,是因为筛选到的遗传变异在出生前就确定了,只能是原因,不能是结果。而由于找的是不能直接导致长寿的变异,这些变异就只能通过影响教育程度实现和长寿的关联,所以只要确定这些遗传变异和长寿有关,教育程度就会是导致长寿的直接原因,不必担心因果倒置或归因谬误。教育程度影响寿命的方式论证过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之后再回头看这篇文献,可以看到作者做了很细致的工作,把大多数人想得到的可能性都一一验证了。结论有:1.教育对父母的长寿、个人的长寿均有独立性影响;2.社会经济地位对寿命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而不是收入或职业;3.受教育经历通过影响生活方式、饮食、疾病而影响寿命,作者分析了25种生活方式因素、34种影响长寿的疾病,发现吸烟、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中风是教育和长寿之间最为重要的中介因素,其他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2型糖尿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乳腺癌等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教育经历的影响而影响预期寿命。这项研究虽然基于欧洲血统人群,但科学的论证思路和巨大的样本量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它至少说明,虽然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社会资源和经济地位千差万别,但我们仍可以通过改善自身和后代的教育经历缩小乃至消弭这些差距,好好地活下去。...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787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7879.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