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跨性别孩子有权享受跨性别医疗。

1.跨性别孩子有权享受跨性别医疗。2.跨性别医疗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3.家里认可孩子的跨性别身份,可以降低孩子得抑郁症的风险。4.跨性别医疗对跨性别孩子的身心健康往往是不可或缺的。5.那么小的孩子怎么能肯定自己是跨性别?孩子以后后悔了怎么办?研究表明,性别认同大约在3-5岁时发展完成,也就是说孩子完全能知道自己的性别。6.获得医疗是基本人权,不应该被政治立场和政治斗争所左右。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关于跨性别医疗的误解和事实:

关于跨性别医疗的误解和事实:误解:跨性别医疗很危险,而且没有足够的研究。事实:无数研究已经证明,跨性别医疗可以解决跨性别者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问题,降低跨性别者的自杀率。误解:医生会给跨性别孩子做不可逆的手术。事实:青春期前的跨性别孩子不需要医疗干预,只需要身边的人认可TA的性别。青春期开始后跨性别孩子可能需要青春期阻滞剂和激素替代治疗。误解:很多跨性别孩子会后悔性别转换。事实:可靠的研究表明,至少97.5%以上的跨性别孩子不会后悔。误解:科学不支持跨性别。事实:所有的医疗组织都支持跨性别者,支持为跨性别者提供医疗帮助。误解:孩子还没有能力做出跨性别的决定。事实:一个人不能自主选择自己是否是跨性别。性别不能自主选择。多项研究表明,性别认同的出现大致在3-5岁。

封面图片

【跨性别与心理健康问题】

【跨性别与心理健康问题】跨性别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是顺性别者的4倍。跨性别本身并不是心理健康问题。跨性别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主要并不是跨性别身份本身引起的。跨性别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主要原因是社会对跨性别者的歧视、忽视、仇视、和排挤。很多跨性别者会经历性别不协,性别不协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跨性别者还常常会经历抑郁、焦虑、进食障碍、药物成瘾等问题。引发跨性别群体心理问题的社会原因,具体来说,包括:跨性别群体需求不被社会看见和重视、跨性别者会因为跨性别身份而遭到歧视和攻击、法律层面上出现了大量专门针对跨性别者歧视性法律条文、跨性别者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排挤、跨性别者常常因各种歧视而陷入经济窘境。我们希望更多人来了解跨性别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传播相关知识,讨论相关议题。我们希望在社会讨论这些议题的时候能让我们跨性别者安全发声,说出我们的经历和我们遇到的困难。请保护跨性别群体的心理健康。请支持跨性别群体的心理疗愈。

封面图片

【科普】【性别不安 / 性别不协】【跨性别】

【科普】【性别不安/性别不协】【跨性别】1.性别不协:因不符合性别期待,而产生的不适。对于性别不协,当事人可以选择医疗干预,也可以不选择医疗干预。2.很多跨性别者正在经历性别不协。性别不协的具体表现因人而异。轻度性别不协可能仅仅是心理的不适,而重度的性别不协则极易引发抑郁和焦虑。3.身体性性别不协:因为自己身体不符合性别期待,而产生的不适。身体性性别不协可能与身高,体型,肌肉,声音,性器官,生殖器官,脸部长相,体毛等有关。4.有些人在身体性性别不协的同时,会同时有躯体变形障碍。具体表现在对自己身体产生错误的幻觉。身体性性别不协和躯体变形障碍是两种不同的事情。性别不协不包括对自己身体的错误认知。5.社交性性别不协:因不符合社会对性别的期待,而产生的不适。社交性性别不协可能与这些情形有关:被别人以错误的性别指代或对待,被迫穿上与自己性别不符的衣服,被别人用以前的旧名字称呼,使用按性别分开的公共设施,作为跨性别者被歧视。社交性性别不协与身体性性别不协有时会同时发生,它们之间有一定相关性。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性别不协并非精神疾病,而是跨性别群体遇到的障碍的一种。有时,精神科诊断可以帮助跨性别者更容易获取医疗帮助。但长远来说,诊断不应是获取医疗帮助的前提。7.性别不协带来的痛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缓解:寻求医疗帮助,出柜,以真实的身份更舒适地生活。具体来说,有这些可能的方式:转换人称代词,使用胸绑,将阴茎塞入两腿之间、或紧贴下腹并固定以隐藏其轮廓,改名,改身份证上的性别,接受性别肯定手术,接受激素治疗,变换服饰,变换发型,变换装扮等等。很多跨性别者在以正确的性别生活时,会感受到喜悦。8.性别不协的经历因人而异,所以缓解性别不协的方式也因人而异。请尊重别人的选择。有一些跨性别者,完全没有性别不协的经历,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封面图片

旅美跨性别网红伊登·奈特被家人安排强制带回沙特,接受“扭转治疗”。

旅美跨性别网红伊登·奈特被家人安排强制带回沙特,接受“扭转治疗”。“扭转治疗”通过伤害性少数的身心健康,来试图将性少数变成顺性别异性恋。“扭转治疗”不仅无效,还会极大地加剧性少数群体抑郁和自杀的风险,是一种极不人道的虐待行为。一个月后,伊登·奈特自杀身亡。请使用#JusticeForEden#(为伊登伸冤)和#HerNameWasEden#(她叫伊登)标签,呼吁大家关注这件事情。【网评】这就是恐跨人口中的“应该为跨性别者提供性别肯定治疗以外的措施”。

封面图片

【中国首家跨性别门诊:只有来诊者,没有患者】

【中国首家跨性别门诊:只有来诊者,没有患者】中国约有400万跨性别人口。“跨性别”是指个体的性别认同不同于其出生时被指定的生理性别。TA们的性别认同可以是男性、女性、两者都不是、或两者都是。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诊室里,TA们并不被视为患者,而被称为“来诊者”,因为医生们的理念是他们并不是在治疗一种疾病。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整形外科医生潘柏林于2017年开设了全中国首家专门面向跨性别者的综合门诊。联合国2012年的一项调查指出,亚太地区约有0.3%的成年人自我认同为跨性别者。根据这个比例估计,中国的跨性别人口总数约为400万。然而对于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TA们的存在却往往很难被看到。2023年,潘柏林医生的团队共接纳了大约1500名跨性别来诊者,平均每天约20名。在这里,来诊者将和医生探讨TA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寻找性别焦虑的根源。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零风险零成本的非医疗途径,如心理咨询或改变着装等;以及包括激素治疗、性别重置手术和声音治疗在内的医疗途径。在开诊以来的七年里,潘柏林和他的团队每天都在和不理解的父母打交道。中国传统思想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性别是天赐的,不应该改变或损害。善待自己的身体才是孝道的表现。许多父母曾对潘柏林的门诊提出质疑:“如果你有自己的孩子,你肯定不会希望他们改变性别。你根本不了解做父母的感受!”在中国,身份证和户籍登记上的性别只有在进行了性别重置手术后才能更改。然而,接受手术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限制。必须年满18岁,处于未婚或离异状态,还需要无犯罪记录和性别焦虑症的诊断证明,并且手术者的父母必须知情并同意手术。这其中,获得父母的支持往往是最大的挑战。潘柏林曾问一位来诊者的父母:“你觉得什么更重要,你孩子的性别还是他的生命?”父母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性别”。此外,手术的费用也十分高昂,至少需要约15万元人民币。手术还伴随着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可能导致瘫痪甚至死亡。即使手术成功,术后的跨性别人士在重返社会后依旧会在职场面临极大挑战。根据《2021年中国跨性别健康调研报告》,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跨性别人士曾经历过职场歧视,其中最常见的是拒绝录用,其次是被孤立或排斥以及言语上的羞辱。

封面图片

【跨性别发声】

【跨性别发声】1.无论我们在外貌、声音、举止等方面,是否能有效隐藏自己的跨性别身份,我们都有权获得基本的尊重。2.看上去像顺性别,并不是我的追求。跨性别是奇妙而美好的人生体验。(推友自述)3.总是有人来和我们说,跨性别的身份是丑陋的、可恶的、卑贱的、可耻的。总是有人说,如果想要看上去顺眼,想要被关爱,我们应该尽所有可能隐藏自己的跨性别身份。总有人说,如果我们的跨性别身份暴露,那我们就不配被爱,不配被尊重了。这些说的都不对。作为跨性别,我拥抱我的身份,我为自己的跨性别身份自豪。跨性别是美好的人生体验。(推友自述)4.很多时候,能有效隐藏自己的跨性别身份,对人身安全来说非常重要。在厌跨、恐跨、排跨的社会里,不能有效隐藏自己的跨性别身份,或者选择不隐藏自己的跨性别身份,会令当事人受到非常多的歧视。5.看上去像跨性别,并不是过错。看上去像跨性别,并不可耻。顺性别不是唯一的标准。看上去像跨性别的人,也有权有尊严的活着。6.请不要以「看上去像顺性别」的标准,去要求跨性别者。这对跨性别者来说,是额外的负担,是不合理的要求。7.当然,有很多跨性别者希望能在平时隐藏自己的跨性别身份。这可以帮助ta们以希望的身份生活,保障自己的安全,避免别人的误解。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很多跨性别者并不能或不希望隐藏自己的身份。这是可以的。这样的人很多。8.我是跨性别,我为我的身份自豪。跨性别是我重要的身份,跨性别的身份造就了我。我是别人能一眼看出的跨性别,我是一个美丽的跨性别女生。我不需要像顺性别,我活出我自己,就是最好的。(推友自述)【注1】顺性别:出生指派性别与自身性别相同。【注2】跨性别:出生指派性别与自身性别不同。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