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对复杂的社会伦理,难测的人性弱点,特别是自我虚弱灵魂归宿的探讨,说实话,初衷是非常真诚的,导演也试图将将深度提升,但效果欠佳

试图对复杂的社会伦理,难测的人性弱点,特别是自我虚弱灵魂归宿的探讨,说实话,初衷是非常真诚的,导演也试图将将深度提升,但效果欠佳,但,已经是很难得的努力了,不能要求太高。因为陆港台三地,我们与一部伟大而耐看的电影,久违多久了?如果说这部电影最终会在华人世界,会在东亚文化圈火起来,就是因为我们的环境,太压抑、太灰暗,以至于必须通过简单粗暴的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来释放我们内心的郁结与情绪。从影评的层面,我把这部电影,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世界是灰色的,善恶是模糊的。周处是一大害,但他猎杀蛟龙和恶虎,你支不支持?陈桂林滥杀了香港仔的三个跟班,但他又除了社会两害,你怎么看?这是这部电影提出的问题,导演希望通过这样的思考,来提升电影的深度。第二,对于宗教的反思,说明台湾电影界还是非常勇敢的。影片中,最大的恶,不是陈桂林,也不是黑社会老大,而是拯救灵魂的宗教尊者,这就是社会反讽与伦理冲击。第三,我们的灵魂,到底在寻求什么?阮经天扮演的陈桂林,一直在寻找一个意义,从年轻时的名,到愿意在宗教里安放自己的灵魂,到最后大开杀戒,屠灭宗教,从宗教里反叛而出,都在演绎我们凡人,一生都在寻找,但是为什么寻找,又在寻找什么?我们,真不知道答案,我自己也不知道,你知道吗?这部影片最大的败笔,就是结尾,陈桂林的归宿,竟然是伏法。自首,最后一顿饱饭,临终关怀,说实话,这样安排,真就没什么意义了,因为最后依然落入了世俗,但整部片子,所要尝试的就是如何摆脱世俗,所以,从这部电影的初衷立意,探索价值表达愿望任何一个层面,陈桂林最后如果选择自杀,都好过他被法律所杀,千倍百倍。因为,如果陈桂林选择自杀,说明他的灵魂境界,最终得到了提升,但,没有。所以,可惜了…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满江红》:成也算计,败也算计

《满江红》:成也算计,败也算计图源:《满江红》官方微博截图每条回应并不长,多是用简单的语句和转发其他微博的方式来否认种种指控——“莫须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把刀杀死一个秦桧,一首词可以杀死千万个秦桧。”“是有点久了,该来的总会来。”其中一条还表示,已经正式对4名“造谣者”提起了诉讼,“部分用户通过网络平台捏造有关电影《满江红》的不实信息并大量传播,严重危害了影片的合法权益……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然而,这些气势十足的回应很快“翻车”了。先是有网友指出,回应中的“莫须有”是秦桧为自己洗白时说的,用在这里并不合适;接着又有人发现,1月27日(前一天)是岳飞被害的日子,但《满江红》官博除了一直在发文为电影宣传,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悼念之意。然后,在此前的一系列微博发布的宣发文案里,繁体字错别字、奇怪的缺少历史常识的断句、甚至瘦金体的使用,都被网友一一挑出并送上热搜进行批判。被告的4名“造谣者”也在当晚做出了回应,均表示会积极应诉。其中一些回应也显然很了解大众的情绪点,“会请专业第三方团队对《满江红》财务进行尽调和审计”等表述吸引了更多网友参与讨论。“经不起查的。”他们说。图源:微博截图《满江红》官博的这口“气”,从1月24日电影票房超过当时排在第一的《流浪地球2》时就已经在慢慢积攒。当时有观众为《流浪地球2》鸣不平,有的把矛头指向了易烊千玺,也有不少人开始质疑《满江红》“幽灵场”众多,甚至说它是偷了《流浪地球2》的票房。《满江红》官博则在隔天(1月26日)发布了一条长达400字的声明,“在此我们负责任地声明,对于《满江红》所被指责诸如‘幽灵场’、‘偷票房’、‘买票房’、‘资本操控’、‘抄袭’等均为无稽之谈,纯属部分别有用心之人使用多种手段造谣……以点盖面恶意攻击生事。”图源:《满江红》官方微博截图这是《满江红》官博在春节档期间发布的唯一一条回应。原本以为这则声明可以给事件画下句号,却没想其实只是开始。不管是发布回应时间点的选择(选择在春节档结束、票房结果已成定局之后密集回应),还是后来的回应文案中种种情绪化、姿态十足的用语(和春节档期间400字的长文对比鲜明),又或是密集回应这一动作本身,都充满了某种“算计”,让不少网友立刻嗅出了一种熟悉的味道——仿佛是某个粉丝发言人在为自家爱豆进行一场辩护。“看着都像是直接挑了个粉头来运营…战斗欲旺盛文化水平存疑”,“战斗欲太强了,就显得精神不稳定,感觉像个大粉头子”……不少人都对《满江红》官博后来的一系列回应表示不理解,官博的这些举动也逐渐超越了电影本身成为一场全网关注的热门事件,甚至让不少还没看电影的观众觉得摸不着头脑。本以为用一些贴合电影剧情的煽动性的话就可以获得支持者们的声援,结果这种算计落了空,甚至进一步败坏了不少路人的好感。事情发展到这里,电影的宣发和电影本身,已经成了两码事。图源:《满江红》官方海报没人能否认《满江红》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片——它不仅是今年春节档的票房冠军,甚至还是中国春节影史上春节档票房最高的剧情片。而这恰恰也是另一种“算计”的结果。去年12月中旬欢喜传媒发布2023年片单,《满江红》就被放在非常扎眼的首位,黄金阵容,天团制作,当时就有不少网友猜测《满江红》的架势颇有剑指春节档的野心,几天以后果真就官宣了这一消息。春节档之所以被视作一年当中最重要的电影档期,正是因为它的观众基数大,电影只要品相不差就容易取得票房。这也是为什么春节档总是被贴上“合家欢”的属性,很多可能在一年里都不会去电影院超过两次的观众,兴许就把唯一的观影预算贡献给了春节档,这在一二三线以外的小城市、在居民文化生活并不多样的广大县城,体现得尤其明显。这样的背景之下,左右这些数量庞大的观众观影选择的因素其实可能变得很简单。只要演员是自己中意的(国民度高的演员尤甚),题材是自己熟悉的,导演又刚巧知道,这个票钱就愿意花。简单说,这就是春节档的“观众缘”。而《满江红》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成为的这样一部充满“观众缘”的电影。如果你问一个不常去电影院、甚至都不常看电影的观众为什么会去看《满江红》,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因为导演是张艺谋,因为有沈腾和岳云鹏,因为看宣传这是一部喜剧,而不是一部严肃的包含很多新概念的科幻片。这些观众可能从来不关注明星八卦,每年都看春晚,看完电影也从来不会在网上发表任何见解,但他们就是愿意为这样的电影掏钱,就是喜欢在春节看这样的电影消遣。图源:《满江红》官方剧照电影对这种“观众缘”的“算计”不止停留在演员的国民度,还继续延伸到电影故事本身的设计上——如果一部电影只让观众看到了他们喜欢的演员,只是迎合了绝大多数普通观众的趣味和价值观,却没有让他们获得故事的满足,观众一样会觉得票价不值(类似的例子并不少)。《满江红》的编剧陈宇曾在采访中谈到和张艺谋合作这部电影的共同目标,“我们都想去创作一个很绝的故事。”此前张艺谋已经多次在公开活动中提及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剧本荒,“没有好剧本,吃不饱”,并称好编剧和好剧本是电影的关键。陈宇则在《满江红》之前已经和张艺谋有过两次合作,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在北京大学讲授电影的老师。陈宇在电影上映第二天在豆瓣发布了一篇题为《关于<满江红>创作的思考乱炖》的自述,来解释自己的创作逻辑。不过虽然说是“乱炖”,整篇文章的思路却相当清晰——就像他在创作剧本时那样,“一个好的主流电影剧本,应具备广义的科学性,其内在组织结构应该如同有机体一般精密和有效,应当符合准确性原则、效率原则、奥卡姆剃刀原则等科学维度的要求。”豆瓣网友@文白将《满江红》形容为“纯计算型剧本”。图源:《满江红》官方剧照《满江红》是典型的“三一律”的结构,所有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宅子里,一个时辰内。这也是陈宇经过了选择的结果,“并不是我喜欢‘三一律’,而是‘三一律’的结构更有利于讲故事。”这部电影包含了19个主要角色,陈宇甚至为每个角色都设定了自己的困境和动机,“你站在每一个人的立场上,都能很准确地分析出他的心态,他此刻的行动,下一步的行动。每条线都得是成立的,你不能硬凹给他。”且每个角色都必须是“聪明人”,“每个人都在生死边缘游离,经常处在满盘皆输或全盘胜利的状态下。同时每个人都具备很强的信念感和力量感,每个人都不是一般人,才可能出现这种高度的戏剧张力,否则无法完成戏剧动作。”至于剧情中的反转部分,也不是简单的“翻烙饼”。陈宇的处理方法是:首先在文本层面上要极其光滑,让观众观影过程中没有磕绊;其次是要将故事引到更高的维度和格局,“每次反转都应该是升维的反转,而不是专注于去设计精巧的局,和观众斗心眼。”“很少见的张艺谋让步了对视觉色彩的极致追求而注重叙事结构。”有评价如此说道。也就是,电影的故事是为了“讲清楚”来设计,主创们为此放弃了不少自己的喜好,就希望找出能让最多观众看得懂的讲故事方式。图源:《满江红》官方剧照春节期间的数据和口碑也证明,虽然是一部杂糅了喜剧、悬疑、古装、流量明星和家国...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165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1651.htm

封面图片

诺兰专访:AI不是原子弹,但将其捧上神坛最危险

诺兰专访:AI不是原子弹,但将其捧上神坛最危险这部讲述“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生平的影片,聚焦于一个富有魅力和智慧的男人,如何率领“地球上最聪明的大脑”,攻克物理学难题的同时,发明了世界上最危险的武器的故事。诺兰及其同辈人成长中对于“核威胁”的恐惧,在当下有了新的回响。只不过,这次原子弹有了新的名字,叫AI。ChatGPT技术让人工智能再次大火,而对于新技术的恐惧和兴奋呈同样态势。数百位AI专家一同发布联名信,声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灭绝人类”的威胁。连线Wired近期刊载了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专访长文,导演在其中阐述了对于当下热议的“AI威胁”的看法,以及人工智能和70年前核威胁的比较。曾经在《星际穿越》中用爱拯救人类的诺兰却认为,AI最大的威胁,是人类有一种本能的欲望,希望将其造物捧上神坛,进而摆脱自己需要承担的一切责任。导演一针见血地指出,相对于奥本海默一辈科学家在科学与当权者之间的挣扎和反抗,当下AI从业者的“求监管”,是“虚伪”的。同时,作为执着于胶片的老派电影人,诺兰对于生成式AI在影视创作领域的发展抱有期待,但自己想做的,还是“要给演员一个真实的氛围和环境”。“人类最大的危险,是放弃责任。”诺兰在采访中说道。以下为采访对话原文,编者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修整:毁灭世界,原子弹第一问:感觉你和艾玛(诺兰的妻子,他一直以来的制片人)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一直在为《奥本海默》做准备。诺兰: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觉。我对所做的每个项目都有这种感觉。因为我试图在以前所学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每当你完成一部电影,都会有一些问题悬而未决。因此,在下一部电影中,你会把留下来的问题捡起来。在《奥本海默》中,非常有字面意义,《信条》(Tenet,诺兰的前一部电影)中就提到了奥本海默。问:所以他在你的脑海中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诺兰:奥本海默的故事已经伴随我多年。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想法——有人试图通过计算,来寻找理论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然后有一个非常小的可能性,他们将摧毁整个世界。然而,他们还是按下了按钮。问:非常戏剧性。诺兰:我是说,这简直是最戏剧性的时刻,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来看。问: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我们在1945年投下炸弹时,这不仅是一个可怕的时刻,也正是这个时刻,让人们了解到人类现在拥有了可以消灭整个人类的能力。诺兰:我对奥本海默的感觉是,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知道他与原子弹有关,在美国历史的关系中还发生了一些复杂的事情,此外就没了。坦率地说,对我来说,这就是我的电影的理想观众。那些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将会得到最疯狂的体验。因为这是个疯狂的故事。问:你是指他的个人故事?诺兰:观众应该了解,因为他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人之一。诺兰御用演员希里安·墨菲在片中扮演奥本海默豆瓣电影问: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有人对奥本海默说,你可以让任何人做任何事。类似这样的话。他是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对一切了如指掌,在那个房间里,有些科学家在做X,而在另一个房间里,那些科学家在做Y,他是一个能把这一切记在脑子里的人。诺兰:他知道如何通过他的角色的戏剧性来激励人们,投射他自己的光辉。他给所有的科学家、官员,每个人一个聚焦的目标。问:他拥有真正的魅力。诺兰:魅力,这是个完美的词。它让一切得以成形,这部电影经常涉及到这一点,正是他的魅力,让这些学者、这些理论家能够走到一起,用他们自己的双手建立起如此巨大、如此重要的东西。这是个奇迹。问:谈到建立一个巨大的东西,我最近在温哥华的TED会议上,最有趣的会议之一是一系列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谈话。很多发言者都提到了原子弹、核武器。最后一位发言者是一位技术专家——他谈到了人工智能不可避免的武器化。演讲结束时他说,维持世界秩序的唯一途径是拥有更好的人工智能武器。那是一种威慑。这听起来很像人们对原子弹的看法。感觉你的电影找到了最合适的发行时机。诺兰:我认为这种关系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是不一样的。但这是最好的比喻——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信条》中使用它——不假思索地向世界释放一项新技术的危险性。这是一个警告性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话虽如此,我确实相信,就改变和危及世界的技术而言,原子弹是独一无二的。问:而且这些技术的起源是不一样的?诺兰:有根本的区别。研究原子分裂的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向政府解释:(核能)是自然界的一个事实,来源于上帝、或任何创世者。这只是关于自然的知识,它不可避免地将会发生。没有人可以隐藏它,我们没有创造,也不拥有它。他们是这么看的。问:换句话说,他们觉得自己只是揭示了已经存在的东西。诺兰:而我认为你很难对人工智能提出这样的论点。当然,肯定有人会这样做。问:你一定是在炸弹的阴影下长大的。诺兰:我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长大的,我们有一系列核裁军之类的运动,人们非常、非常清楚核武器的威胁。当我13岁时,我和朋友们相信,我们最终会在核灾难中死去。问:但你们没有,世界在继续前进。诺兰:有一天,我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谈起这个问题,他是在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的威胁下长大的。一样一样的。在人类历史上,有些时候,核战争的危险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触手可及、触目惊心,以至于我们对它非常了解。当然,我们也只能担心这么久,然后继续前进,开始担心其他事情。问题是,危险实际上并没有消失。问:对。我的意思是,我觉得一个月前,我们都在担心某些国家可能真的会使用核武器。诺兰:我记得80年代的情况是,对核战争的恐惧已经退去,转而对环境破坏的恐惧。这几乎就像人类无法对单一一种威胁保持长时间的恐惧,我们与恐惧有一种复杂的关系。是的,某些国家一直在利用这种末日威胁和这种恐惧来摇旗呐喊。这让人非常不安。导演诺兰工作照环球影业将AI捧上神坛,才最危险问:和人工智能末日的威胁一样让人不安?诺兰:好吧,人工智能在武器系统方面的增长,以及它将产生的问题在很多年前就已经非常明显,很少有记者费心去写它。现在有一个聊天机器人可以为当地报纸写一篇文章,突然就成了一个危机。问:我们这些做媒体的人,多年来一直在这样做。盲目追求。我们中的一些人正在写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因为它可以使我们失去工作。诺兰:这就是问题的一部分。对我来说,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这就像算法这个词。我们看到公司使用算法,现在是人工智能,作为逃避其行为责任的一种手段。问:请多解释两句。诺兰:如果我们认可人工智能是全能的观点,我们就是认可它可以减轻人们对其行为的责任——在军事上、社会经济上等等。人工智能最大的危险在于,我们将这些神一样的特性归于它,从而让我们自己摆脱了困境。我不知道这其中的神话基础是什么,但纵观历史,人类有这种倾向,即创造虚假的偶像,以我们自己的形象塑造一些东西,然后说我们有神一样的力量,因为我们做出了这些东西。问:这感觉非常,非常正确。就像我们正处于那个临界点。诺兰:正是如此。问:有了这些大型的语言模型,机器甚至下一步可能开始自学。诺兰:洛杉矶时报上有一篇关于ChatGPT和...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679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6795.htm

封面图片

《奥本海默》诺兰专访:毁灭人类、原子弹比AI可怕

《奥本海默》诺兰专访:毁灭人类、原子弹比AI可怕诺兰及其同辈人成长中对于“核威胁”的恐惧,在当下有了新的回响。只不过,这次原子弹有了新的名字,叫AI。ChatGPT技术让人工智能再次大火,而对于新技术的恐惧和兴奋呈同样态势。数百位AI专家发布联名信,声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灭绝人类”的威胁。连线Wired近期刊载了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专访长文,导演在其中阐述了对于当下热议的“AI威胁”的看法,以及人工智能和70年前核威胁的比较。曾经在《星际穿越》中用爱拯救人类的诺兰却认为,AI最大的威胁,是人类有一种本能的欲望,希望将其造物捧上神坛,进而摆脱自己需要承担的一切责任。导演一针见血地指出,相对于奥本海默一辈科学家在科学与当权者之间的挣扎和反抗,当下AI从业者的“求监管”,是“虚伪”的。同时,作为执着于胶片的老派电影人,诺兰对于生成式AI在影视创作领域的发展抱有期待,但自己想做的,还是“要给演员一个真实的氛围和环境”。“人类最大的危险,是放弃责任。”诺兰在采访中说道。以下为采访对话原文,编者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修整:01毁灭世界,原子弹第一问:感觉你和艾玛(诺兰的妻子,他一直以来的制片人)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一直在为《奥本海默》做准备。诺兰: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觉。我对所做的每个项目都有这种感觉。因为我试图在以前所学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每当你完成一部电影,都会有一些问题悬而未决。因此,在下一部电影中,你会把留下来的问题捡起来。在《奥本海默》中,非常有字面意义,《信条》(Tenet,诺兰的前一部电影)中就提到了奥本海默。问:所以他在你的脑海中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诺兰:奥本海默的故事已经伴随我多年。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想法——有人试图通过计算,来寻找理论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然后有一个非常小的可能性,他们将摧毁整个世界。然而,他们还是按下了按钮。问:非常戏剧性。诺兰:我是说,这简直是最戏剧性的时刻,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来看。问: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我们在1945年投下炸弹时,这不仅是一个可怕的时刻,也正是这个时刻,让人们了解到人类现在拥有了可以消灭整个人类的能力。诺兰:我对奥本海默的感觉是,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知道他与原子弹有关,在美国历史的关系中还发生了一些复杂的事情,此外就没了。坦率地说,对我来说,这就是我的电影的理想观众。那些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将会得到最疯狂的体验。因为这是个疯狂的故事。问:你是指他的个人故事?诺兰:观众应该了解,因为他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人之一。诺兰御用演员希里安·墨菲在片中扮演奥本海默豆瓣电影问: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有人对奥本海默说,你可以让任何人做任何事。类似这样的话。他是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对一切了如指掌,在那个房间里,有些科学家在做X,而在另一个房间里,那些科学家在做Y,他是一个能把这一切记在脑子里的人。诺兰:他知道如何通过他的角色的戏剧性来激励人们,投射他自己的光辉。他给所有的科学家、官员,每个人一个聚焦的目标。问:他拥有真正的魅力。诺兰:魅力,这是个完美的词。它让一切得以成形,这部电影经常涉及到这一点,正是他的魅力,让这些学者、这些理论家能够走到一起,用他们自己的双手建立起如此巨大、如此重要的东西。这是个奇迹。问:谈到建立一个巨大的东西,我最近在温哥华的TED会议上,最有趣的会议之一是一系列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谈话。很多发言者都提到了原子弹、核武器。最后一位发言者是一位技术专家——他谈到了人工智能不可避免的武器化。演讲结束时他说,维持世界秩序的唯一途径是拥有更好的人工智能武器。那是一种威慑。这听起来很像人们对原子弹的看法。感觉你的电影找到了最合适的发行时机。诺兰:我认为这种关系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是不一样的。但这是最好的比喻——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信条》中使用它——不假思索地向世界释放一项新技术的危险性。这是一个警告性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话虽如此,我确实相信,就改变和危及世界的技术而言,原子弹是独一无二的。问:而且这些技术的起源是不一样的?诺兰:有根本的区别。研究原子分裂的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向政府解释:(核能)是自然界的一个事实,来源于上帝、或任何创世者。这只是关于自然的知识,它不可避免地将会发生。没有人可以隐藏它,我们没有创造,也不拥有它。他们是这么看的。问:换句话说,他们觉得自己只是揭示了已经存在的东西。诺兰:而我认为你很难对人工智能提出这样的论点。当然,肯定有人会这样做。问:你一定是在炸弹的阴影下长大的。我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长大的,我们有一系列核裁军之类的运动,人们非常、非常清楚核武器的威胁。当我13岁时,我和朋友们相信,我们最终会在核灾难中死去。问:但你们没有,世界在继续前进。有一天,我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谈起这个问题,他是在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的威胁下长大的。一样一样的。在人类历史上,有些时候,核战争的危险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触手可及、触目惊心,以至于我们对它非常了解。当然,我们也只能担心这么久,然后继续前进,开始担心其他事情。问题是,危险实际上并没有消失。问:对。我的意思是,我觉得一个月前,我们都在担心某些国家可能真的会使用核武器。诺兰:我记得80年代的情况是,对核战争的恐惧已经退去,转而对环境破坏的恐惧。这几乎就像人类无法对单一一种威胁保持长时间的恐惧,我们与恐惧有一种复杂的关系。是的,某些国家一直在利用这种末日威胁和这种恐惧来摇旗呐喊。这让人非常不安。导演诺兰工作照环球影业02将AI捧上神坛,才最危险问:和人工智能末日的威胁一样让人不安?诺兰:好吧,人工智能在武器系统方面的增长,以及它将产生的问题在很多年前就已经非常明显,很少有记者费心去写它。现在有一个聊天机器人可以为当地报纸写一篇文章,突然就成了一个危机。问:我们这些做媒体的人,多年来一直在这样做。盲目追求。我们中的一些人正在写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因为它可以使我们失去工作。诺兰:这就是问题的一部分。对我来说,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这就像算法这个词。我们看到公司使用算法,现在是人工智能,作为逃避其行为责任的一种手段。问:请多解释两句。诺兰:如果我们认可人工智能是全能的观点,我们就是认可它可以减轻人们对其行为的责任——在军事上、社会经济上等等。人工智能最大的危险在于,我们将这些神一样的特性归于它,从而让我们自己摆脱了困境。我不知道这其中的神话基础是什么,但纵观历史,人类有这种倾向,即创造虚假的偶像,以我们自己的形象塑造一些东西,然后说我们有神一样的力量,因为我们做出了这些东西。问:这感觉非常,非常正确。就像我们正处于那个临界点。诺兰:正是如此。问:有了这些大型的语言模型,机器甚至下一步可能开始自学。诺兰:洛杉矶时报上有一篇关于ChatGPT和OpenAI的有趣文章。它基本上ChatGPT是一个销售手段,OpenAI现在是一家私人公司。他们有世界上最伟大的销售机器,而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东西。也许我们不应该推向大众,因为现在每个人都想要AI助手...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117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1175.htm

封面图片

这届奥斯卡就是一部大爽片。

这届奥斯卡就是一部大爽片。主角不仅仅是亚裔,也是事业下坡的中年女性,是20年无戏可演的昔日童星,是沉寂10年又东山再起的性骚扰受害者,同样,也是重达600磅的男同性恋,是税务缠身的第三世界移民,是被囚禁的自由斗士,是死在战争第一秒或最后一秒的炮灰们,更是向来不受学院待见的R级奇幻片。最终,这个舞台成了见证他们翻身的地方。肯定又会旧事重提——政治正确。无疑,近些年奥斯卡确实受此因素影响。但是仔细想想,在当下这个动辄正确的年代,究竟拍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才能躲开所有的正确,不被扣这顶帽子?似乎很难。毕竟政治正确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所以,不妨换个角度看。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政治正确”。它就是要把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被看见、不受重视、不甚公平的人或事,搬上大银幕,给予他们一段“超越现实处境”的爽片时刻。这不正是电影的社会功能之一吗?更何况,《瞬息全宇宙》的大杀四方,我并不认为是“政治正确”的结果(只是因素之一)。它非常不正统,不常规,也不聚焦于肤色或身份。比起评委们喜欢的那类电影,它甚至过于离经叛道了。而且,我最近重看了一遍,要推翻我之前的结论。我觉得它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也是一部属于当代的电影。其当代性在于两点:第一,多重宇宙。漫威第五阶段就要大玩多重宇宙,但《瞬息》走的是截然不同的思路,它不像漫威那样,把多重宇宙的打通视为一种时空混乱或异质世界的入侵,总之是一种外部危机,是需要摆平和纠正的错误;抑或是其他一些电影,往往把多重宇宙视为拯救此刻的可能。《瞬息》最终告诉我们,此刻是最好的安排,这看似是俗套,但其解释却并不俗套。它说此刻是最好的安排,但这里的“好”,并不是真的好。毕竟,在众多可能的宇宙中,总有比这个更好的存在,这是一定的。那为什么还要接受此刻?影片给出的答案是:接受此刻是一种必须。这是抵抗虚无唯一的办法。也正于此处,影片的第二点当代性得以体现。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对抗虚无”的电影,而虚无正是当代人最顽固的心理病。前现代社会没有这个问题,因为那时的人们可以从劳作、宗教中,感受到完整的生命意义。这是不消说的,也是与生俱来的恩赐。但进入现代社会,理性启蒙后,传统的意义被瓦解或祛魅,“意义”才重新成了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而随着理性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随之被彻底消解。特别是到了当代,有了互联网、朋友圈、直播,外面的世界——那些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变得触手可见时,所谓的多重宇宙其实早已展现在所有人面前。那么,当这些可能性不断提醒着每个人此刻的“无意义”时,能不感到虚无吗?这其实才是《瞬息全宇宙》的语境。它抛出了一个极其当代又棘手的问题,尽管是以无比荒诞不羁的方式。影片最终的落点,你可以说非常鸡汤,但我觉得,这碗汤不同于那些正确的废话,而恰恰是一个被扭曲和忽略了的观念。它说,人必须要接受此刻,因为接受是一种必须。这里的接受绝无“此刻最好”的含义,毕竟,此刻怎么可能最好,每天又有多少麻烦事在消磨着精神,令人感到低颓。可是,只要接受这些不美好的时刻,不把它们放大成生命的无意义,才能避免掉进虚无的“贝果”,避免把自己的整个生活彻底否定掉。这话听起来有点车轱辘话,但我总觉得,再没有比这更有价值的废话了。虚无不仅连接着无意义,也连接着无价值。虚无不仅破坏个人的生活,也在破坏着整个社会系统。在一个崇尚虚无主义的人眼中,生活就是一团灰败;而如果一个社会大部分人都陷在虚无之中,那结果只可能是不停的争斗、破坏,永无建立共识的可能。所以,《瞬息全宇宙》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戳中了当下最致命的问题。它把虚无立为最大的反派,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这也导致了影片只能靠对白来解决危机,毕竟,要想打败虚无,靠动作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能靠观念。当然,说了这么多,很多人依然会觉得这就是一部政治正确的无聊电影。那么再退一步,此政治正确也总比另一种政治正确要好一点吧。又或者说,大家都在沿着各自的政治正确路线狂奔,只是,彼此的正确在对方眼里,早已经是大大的错误。而这,正是世界彻底虚无的又一个力证。

封面图片

几百元的国产芯片+Flyme手机:竟然能畅玩《原神》

几百元的国产芯片+Flyme手机:竟然能畅玩《原神》哎,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之前华为把他们的HMS服务授权给很多小厂,我们还水了一篇文章。难道浓眉大眼的 “ 珠海小苹果 ” ,现在也开始干类似的事了吗?出于好奇,我搜了一下这台手机的具体情况。运营商原价1500 ,现在海鲜市场全新的大概700 。搭载一颗百元价位少见的强劲处理器紫光展锐T770 ,1080p90Hz屏,还使用了类似于魅族Flyme9的系统。好家伙,在一堆 “ 电子垃圾处理器 ”+“ 大果粒 ”720p+ 原生Android换标的百元机里,这部手机算是正面buff叠满了。这么有趣的设备,话不多说,直接开冲。由于这个卖家的手机是叙利亚战损版,所以我重新找了个 “ 全新原封 ” 的白色版,750 块。要不是黑色的太朴素,其实还可以便宜个几十块。到手开箱后,我感觉这35真没白花。这质感,虽然离高级差得远,但也不至于一眼看出是百元机。边框是前两年流行的潮流小立边,但背面做了一个合适的弧度,不至于割手。整体设计风格,比一些常见百元机完全大塑料外观好多了。正面是一块1080p的90Hz的LCD屏,虽然下巴跑马,虽然90Hz,虽然大圆角设计显得老气。但想想它只要750 ,我实在是不能说它不好。毕竟这个价位的其他手机不少还是720p的大果粒屏,天翼一号2022在屏幕显示上算是给足了料。顺便一提,这个手机竟然送了一个20W的C口充电器。在这个10W遍地走,5W( 五福一安 )偶尔有的价位,20W也算是 “ 快充 ” 了。看完至少是千元机的外观后,我们还差一个至少是千元机的系统没看——fly……呃, “ 天翼一号2022” 系统。这个系统虽然几乎去掉了所有的 “ 魅族 ” 和 “Flyme” ,但是处处都透露着它就是一个Flyme9的事实。尽管尽力替换,某处还是露馅了:虽然换了套图标主题,但这字体,这设置页,这系统应用,不都还是魅族那味嘛!虽然mBack、互传等功能没了,但Flyme的大量灵魂功能,比如应用小窗、智能助手还是给留了下来。电信也似乎仍然在给它推送更新。总体看来,这个 “ 天翼一号2022” 系统,基本上是一个保留了80% 魅族血统的原生Flyme9。相比那些小厂的原生Android换皮,Flyme9用起来就顺手多了。除了千元机级别的外观、操作系统,这部700+ 的手机,甚至还有一套非常不赖的硬件。最起码,天翼一号背面有三个真摄像头,这可是爆杀一堆假装有多摄的百元机。而且,它的处理器也不错。唐古拉T770 ,紫光展锐出品,算是他们5G产品线上的一颗 “ 高端 ” 处理器。当然了,对于一个目前只在低端手机市场上混饭吃的企业,它的高端产品也没高端到哪去就是了。不过,还是比现在百元机常见的联发科天玑810 、G80 ,以及紫光展锐自家的低端T300 、T600 系列强上不少。它的CPU部分,多核大概比五年前的高通旗舰骁龙845稍强个10% ,单核强了20% ,完全爆杀G80 甚至是G99这类超低端处理器。考虑到肯定有不少人还在用845的机器,T770 的日常性能肯定是差不多能用的。而且它的GPU部分规模也更是爆杀那些低端芯片。跑分差不多是845的三分之二,G80 的两倍多,在百元机里算相当强劲的水平。既然性能这么好,我们来打个游戏?虽然不应该期待百元机的游戏性能,但是看跑分,天翼一号2022版应该是有一战之力的。我们还是直入主题:大型开放世界动作角色扮演游戏,原神,启动!默认的最低画质好像不怎么卡,但画面属实有点辣眼睛。所以我上了点强度,用中画质在须弥跑了30 分钟图,拉了条帧率曲线。平均33.6帧,而且帧数相当稳,卡顿频率也不是不能接受。稳帧指数小于 8 ,说明不太卡:还能再给压力,上最高画质!平均帧几乎没降,只要能忍受稍微有点卡,差不多也能玩。看来T770 的确挺强嘛!那它能通过新一代手机性能测试软件,《 崩坏:星穹铁道 》吗?试试呗。有了原神的经验,我自信满满的直接拉到最高画质,结果。直接卡爆了,帧率在15到20 之间徘徊,GPU利用率拉出了一条代表拉爆的直线。星穹铁道,恐怖如斯!不过只要降低一档画质,差不多就行了。高画质下,在星槎海中枢跑步转圈30 分钟,平均25帧。这可是电影级帧数!虽然大大小小的卡顿比较多,但能玩。一个卖750 、外观合格、搭载类Flyme系统和强劲国芯的手机,似乎Buff叠满。那它就没啥缺点吗?还是有的。我在游戏测试中,发现手上的这部天翼一号会断触。因为我在做游戏测试的时候,发现人物的走位操作不灵,时不时会自己停下来。拖动视野的时候,也偶尔会突然停住,必须抬手再拖。这两个现象说明,手机在处理拖动和长按操作的时候,有时会误以为用户的手已经离开屏幕。但因为手里只有这一个样品,所以不好说它是不是普遍问题。在网上转了一圈,发现似乎也没有其他人提到这个问题。大概率是我们运气不好,摸到了故障机。除此之外,剩下的问题都是小问题,在700+ 的价格面前,似乎不是不能克服。比如说屏幕的刷新率在90Hz稳不住,频繁在60 和90 之间跳动。还有温度和续航表现问题。相比G80 这类真低端芯片,唐古拉T770 的发热挺严重的,满载手机表面轻轻松松冲上50 度。我揣着用了两天,续航也不太符合它5000mAh电池应有的表现。用娱乐兔检测后,发现电池要么稍微有点虚标,要么损耗有点大。最后一个小问题,是它少掉的那20%Flyme血统。这部手机没有遗失查找功能,也没有互传,Flyme的实验室也被一起砍掉了。对于冲着原生Flyme来的用户,这也算是个缺憾。不过总而言之,天翼一号2022款属于那种日常使用完全没问题,甚至还能打游戏的超值百元机。如果你不在意没有保修,通过海鲜市场700 多就能到手。在这个价位段,无论红米、OPPOA系、荣耀畅玩或是其他小品牌,几乎没有能和它拼一拼的选手。...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661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6611.htm

封面图片

汤晓鸥最后一次公开发言:每晚睡觉前,都听于谦相声并思考

汤晓鸥最后一次公开发言:每晚睡觉前,都听于谦相声并思考在当天的演讲中,他分享了三名学生王晓刚、何恺明、林达华在深度学习领域追梦的故事,强调了中国年轻学者在大模型研究中所作出的原创贡献。他同时感慨:在人工智能领域,新一代的学生已经在上海成功起步。回溯历史,汤晓鸥提到,2018年度图灵奖授予了约书亚·本吉奥(YoshuaBengio)、杰弗里·辛顿(GeoffreyHinton)和杨立昆(YannLeCun)三位深度学习之父,而摁下这扇大门第一声门铃的,是2011年杰弗里·辛顿和微软的中国学者邓力在深度学习语音识别上划时代的突破,此后2012年,在图像识别比赛中同样取得了划时代的突破。在深度学习刚刚开始的几年,汤晓鸥和他的学生们在做什么?他讲到了第一个学生:王晓刚。王晓刚本科是中国科大少年班,并且是00班的第一名,硕士期间他在汤晓鸥实验室就读,后来去了MIT读博士,博士毕业后回到汤晓鸥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实验室做教授。2011至2013年期间,在CVPR(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和ICCV(计算机视觉国际大会)两个视觉领域顶级会议上,全球共有29篇文章做了深度学习,其中有14篇出自汤晓鸥的实验室,全世界其他的实验室做了15篇。“我们有18项工作在全世界第一次将深度学习用到视觉问题上,包括人脸识别、人脸检测、人脸重建、物体检测、人体姿态、图像超分、三维形状识别等计算机视觉最核心的问题。在深度学习的大门上,我们按了18次门铃。”汤晓鸥说。他介绍,王晓刚还有一项工作是让机器做的人脸识别超过了人的眼睛,这比Facebook做得还要早。2015年,王晓刚带队打败了谷歌团队,取得了中国学者史上第一个ImogeNet(一个基于图像分类和物体识别的国际竞赛)世界冠军。第二个学生是何恺明是2003年广东高考状元,本科在清华大学就读物理专业,博士是在汤晓鸥的香港中文大学实验室取得的。汤晓鸥说,何恺明在实验室读硕士期间就发了第一篇文章,取得了CVPR最佳论文,这是CVPR25年历史上从亚洲出来的第一篇最佳论文。当时的汤晓鸥和何恺明开玩笑,说他一出手就到了巅峰,从此以后的学术生涯就只能往下走了。结果他去微软和Facebook工作后一路走高。何恺明第一项工作是在MSR(微软研究院)进行。在2015年之前,深度学习最多只能训练到20多层,何恺明在网络的每一层引入了一个直联通道,从而解决了深度网络梯度传递的问题,获得了2016年的最佳论文。在这之后可以有效的训练超过百层的深度学习。在大模型时代,以Transformer为核心的大模型,包括GPT系列,也是普遍采用了这个结构,以支撑上百层的堆叠。汤晓鸥总结起来,何恺明把网络做深了,谷歌把网络的入口拉大了,这才成就了今天的大模型。何恺明的第二项工作MaskR-CNN是在Facebook做的,他首次提出了一个真正高性能的物体检测和算法框架,获得了ICCV2017年最佳论文。汤晓鸥表示,何恺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毕业不到十年内,三次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获得CVPR、ICCV最佳论文的人。他首次把基于原码的自编码思想用于视觉领域的非监督学习,开启了计算机视觉领域自监督学习的大门,并被推广到三维、音频甚至是AI领域。第三个学生林达华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大,硕士在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是MIT。他2010年在MIT读博士期间,获得NIPS最佳学生论文,2014年回到汤晓鸥的实验室做教授。林达华的第一项工作是OpenMMLab,在2018年从一个小团队开始,在没有推广投入的情况下,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视觉算法开源体系,目前用户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汤晓鸥还介绍了林达华的其他两项工作成果,即将正式发布的千亿参数、8K的多语种大语言模型“书生·浦语”,和有2000亿参数、覆盖100平方公里的城市级实景三维大模型LandMark。对于三名学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就,汤晓鸥评价:王晓刚在深度学习兴起的最初几年,洒下了很多原创的种子;何恺明将深度学习的根基打得非常牢、非常深;林达华通过开发和大模型让它枝繁叶茂。汤晓鸥表示:“让我非常欣慰的是,这颗大树已经开始开花结果。就在两周前,我们的自动驾驶大模型从9155篇文章中脱颖而出,获得了CVPR2023年的最佳论文奖。”他援引谷歌学术统计,称这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第一篇全部由中国学者完成的国际计算机视觉三大顶会的最佳论文,文章的牵头作者是王晓刚带出来的博士。此外,OpenMMLab是林达华带出来的博士陈恺做出来的,当年汤晓鸥实验室做的另一篇超过人眼的人脸识别的文章的作者陆超超,也从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回到了上海,正在和中国唯一的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先生在上海期智研究院合作,从事AI基础理论研究。“新一代的学生已经在上海成功起步。”在演讲的最后,汤晓鸥再一次感谢上海,感谢这些学生,并援引了他认为AI难以超越的“有趣灵魂”于谦在电影《老师好》里的一句台词:“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492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4925.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