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庆龙_

@崔庆龙_在大部分时候,我们都能够自动化处理一些事情,比如每天在什么时候工作,在什么时候娱乐,以及选择哪种形式。但有些时候,你会遇到这么一种情况,比如突然之间不知道干什么,以及在这种状态下,你干任何事的时候,都无法投入。比如想看电影,不知道看哪一部,打开手机,在多个APP之间跳转,想打游戏,打了没几分钟就关掉了,想找人聊天,但都是不痛不痒的敷衍和谈话,那是一个几乎不能形成目标感和投入感的状态。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意味着我们的“心理节律”暂时失效了,它不再能够通过内部序列去让外部事件变得有目的和有序,人在这个时候常常会感觉到无聊,空虚,甚至是无意义,仿佛突然间触及到了一种很底色的东西。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我们的某些行为活动,破坏了先前的节律,比如一个人过度地投入工作,而没有给自己休息和娱乐,或者说一个人让自己过度的闲置,而没有去工作或玩耍,它反映着一些心理进程被过度使用或提前使用,以至于下一时刻,我们没有能够匹配外部事件的心理状态。我之前分享过类似的内容,大意是人每天都需要工作和娱乐,这里的工作不是上班,而是一种为自己做了某些正经事的体验,它就像是精神钙片,每天都要一点才能避免骨质疏松。而娱乐是有放松和愉悦反馈的事情,它是对我们精神张力的缓解与修复,它们总是要恰当比例的分配在生活里,而且是在应有的情境下发生。比如你在娱乐时间去工作,或者在工作时间去娱乐,都有可能破坏这种节律。只要这种比例失调,人的心理节律也会被破坏,意味着我们无法再让自己处于一种自动化的心理序列中去体验生活,而是需要调用一种主动意识,专门去处理此时此刻失去目标的困境,人会陷入一种想要做些什么,但又不知道做什么的不适中。当我们想要快速搜寻目标的时候,我们就强化了这种心理失调状态,它会加速心理效能的流失,让我们更加陷入到那种拼命寻找瞬时刺激的无序中。当一个人真的处在这种不知道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建议先什么都不做,让其浊之徐清,静之徐生,在这个过程里,那个有效进程会慢慢浮现出来,它往往不是那种你在焦虑状态下能想出来的事情。或者你也可以看看他人如何处理这件事,通过别人写的东西,或者做的视频,那个人提供的方法或许并不重要,对这些经验的镜映和确认是更重要的,这种“对于困难有应对感”的经验共鸣总是能够在更深层的地方帮我们调节情绪。另外,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是有效经验,什么是无效经验,这是一种自己给自己的心理科学态度,学会对自己总结规律,在关键时候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以及当心理节律恢复后,我们如何维护它。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科学家发现细菌昼夜节律钟的复杂性

科学家发现细菌昼夜节律钟的复杂性枯草芽孢杆菌生物发光的图像资料来源:EllaBaker-JackDorling约翰-英纳斯中心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LudwigMaximillianUniversityMunich,LMUMunich)、约翰-英纳斯中心(TheJohnInnesCentre)、丹麦科技大学(TheTechnicalUniversityofDenmark)和莱顿大学(LeidenUniversity)的国际合作团队通过探测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的基因表达作为时钟活动的证据,取得了这一发现。主要作者FrancescaSartor博士(慕尼黑大学)报告说:"这种微生物的昼夜节律钟无处不在:我们看到它调控着多个基因和一系列不同的行为"。约翰-英纳斯中心的安东尼-多德(AntonyDodd)教授补充说:"令人吃惊的是,一个基因组如此小的单细胞生物,其昼夜节律钟的某些特性却能唤起更复杂生物的时钟。"该合作团队之前的工作已经证明,在这种细菌的实验室衍生菌株中存在昼夜节律钟。这是首次在枯草杆菌中观察到昼夜节律钟。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技术,插入一种叫做荧光素酶的酶,当基因表达时,这种酶就会发光。这种生物发光引导研究小组监测细菌时钟的变化情况。这篇论文的资深作者、慕尼黑大学的玛莎-梅罗(MarthaMerrow)教授说:"这项研究表明,昼夜节律钟广泛存在于枯草芽孢杆菌中。我们或许可以利用时钟知识来改善健康状况,提高食品生产或生物技术的可持续性。"这项新研究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揭示了这些时钟存在于从自然环境中收集的菌株中,因此可能在这种细菌中广泛存在。此外,枯草杆菌在恒定黑暗和恒定光照条件下都能持续显示昼夜节律,研究人员揭示了许多其他生物的昼夜节律钟中存在的细微反应。在昼夜节律生物学领域,这些反应被称为"后效"和"阿肖夫法则"。综合来看,这表明细菌能像更复杂的生物一样,随着光照和温度条件的变化,使其生理和新陈代谢与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同步。这一发现为生物技术、人类健康和植物科学提供了机遇。了解细菌昼夜节律钟的特性可能有助于我们对微生物学的工业应用;它可能使我们对微生物组是如何形成的有一个新的认识,并可能表明抗生素在一天中的某些时间对病原菌的破坏作用有多大。这些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保护农作物。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有益的土壤细菌,农民用它来帮助养分交换、植物生长和抵御病原微生物。研究小组正在开发枯草芽孢杆菌,作为研究细菌昼夜节律钟的模式生物。下一步的工作之一是找出构成时钟机制的基因。研究小组还对枯草芽孢杆菌昼夜节律钟如何依赖多细胞组织实现其全部功能感到好奇。昼夜节律钟是一种内部振荡器,能使生物的生理和新陈代谢适应24小时的环境变化,如光照、温度或捕食者行为的变化,从而为生物提供选择性优势。当我们进入不同的时区时,它们就会产生令人不安的时差效应。莱顿大学和丹麦技术大学的ÁkosT.Kovács教授说:"法国生物学家雅克-莫诺曾说过一句名言:'大肠杆菌的真实情况就是大象的真实情况'。'当时,他指的是分子生物学的普遍规则--DNA和蛋白质。同样,枯草杆菌--一种只有四千个基因的细菌--体内的昼夜节律钟竟然有一个复杂的昼夜节律系统,让人联想到苍蝇、哺乳动物和植物等复杂生物体的昼夜节律钟。'...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570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5709.htm

封面图片

我之前说过偿还心理债务的重要性,一件事你可以延迟处理,但不能不去处理。任何你回避掉的东西,都会变成持续运作的后台程序,占用着你的

我之前说过偿还心理债务的重要性,一件事你可以延迟处理,但不能不去处理。任何你回避掉的东西,都会变成持续运作的后台程序,占用着你的心理内存。慢慢你会觉得自己的心理空间越来越有限,心理活力越来越少,体验上会觉得焦躁,缺乏耐心,甚至连看一场电影,玩一个稍微大型一点的游戏都做不到。这并不是什么年纪大了,事情多了,而是心理上没有足够的内存去负载一个大型程序了,所以只能选择碎片化的消遣方式。要知道,连高级的娱乐都需要心理效能去享受。智能手机可以在后台任务达到一个占用比后自动释放内存空间,但人并没有这种自动化的心理机制,一个人的心理效能会因为负载程序过多而不断降级,进入我曾经说过的托管模式。这种状态并不舒服,会有一种哪怕什么都没做,但依然觉得很累的感觉。如果这些任务不去清理,饮食、睡眠、梦境都会受影响。当然,占用心理内存的事情不仅仅是日常的事务,但日常的事务至少是我们能够主动进行处理的。如果你感觉到自己正处在一种心理活力低下的状态中,不妨先看看,自己后台到底挂着多少任务,哪些可以关闭,哪些可以完成。等释放掉一部分空间后,就可以运行并处理更加大型的后台任务,直到它回归至一个相对冗余的状态,并以良好的习惯保持——时时勤拂拭。

封面图片

人间三角|我讨厌说什么杨过杨康

一个群体急于把未知的风险转化成熟悉的形象,把严肃的事情萌宠化、幼稚化、游戏化,这种事反复发生,一定不是偶然。这背后有一个集体心理密码。当我们说“大白”而不说“防疫工作者”,当我们说“杨过”而不说“感染过”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得到了一种隐秘的抚慰,世界似乎变得温柔了一些。

封面图片

你三岁前的记忆为何“消失”了?

你三岁前的记忆为何“消失”了?你还记不记得自己在三岁以前做过什么事情?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对于自己非常幼小时候的事情可能都只有一个非常模糊的记忆,大概你的父母会告诉你一些事情,但是你使劲想也想不起来自己真的经历过那些事情。所以到底为什么在三岁之前的记忆好像全都消失了一样?今天,就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叶盛教授来聊一聊关于咱们小时候的记忆。实际上关于幼年时期的记忆消失,很早就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注意。在现代科学蒙昧之前,很多心理学家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今天我们就不去再去赘述这些解释了,因为那些解释实在是不科学,在这也就不去传播这些不科学的想法了。今天,我们站在现代生物学、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的知识框架下,再去看到底为什么三岁之前的记忆全都消失了。这里面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三岁之前我们整个大脑的神经网络并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们知道人类其实是所有的动物当中脑神经网络最复杂的一个物种,我们的大脑大概有1000 亿个神经元,是超级复杂的。实际上我们现在地球上还没有任何一台计算机的复杂度可以和我们的大脑相媲美。这样复杂的一个大脑它不是一下子就发育成的,实际上在我们出生之后大脑仍旧在持续发育,整个发育过程大概是在我们三岁的时候达到了一个复杂度的巅峰。在三岁之前,随着我们大脑的不断地发育,这些神经元之间的物理连接形式也在发生着改变,这个时候有些记忆很可能就消失掉了,这是第一方面的原因。第二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三岁这个阶段,我们的大脑发育成熟之后又开始了新一阶段的变化——我们的大脑开始减除一些不需要的神经连接。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件事情?给大家先举个例子:我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一个词,叫“通感”。只有很少量的一部分人具有这样的通感的能力。什么叫通感呢?比如说有的通感类型,是他看到某个数字的时候这个数字会带有特殊的颜色;再比如说有的人可能是看到某个字母的时候他的耳朵里会听到一段独特的旋律。也就是说来自一种感官的信号刺激我们产生了另外一种感官的接收,这个就是一个通感的效应。通感的原因并不复杂,其实就是两块脑区之间产生了神经连接,但是科学家在研究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小朋友都是有通感的,在小朋友中通感出现的比例远远高于成年人。那么,为什么这些小朋友在他们长大之后通感都消失不见了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这些特殊的神经链路当中的某一个神经元可能死掉了。因为神经元死掉了这条链路断了,于是通感消失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神经元都还待在原地,只不过是它们之间的连接变弱了,因为这个连接被弱化了,所以他们不能有效的形成信号的传导,于是这样一个通感就消失了。那么到底是哪种意见是对的?后来科学家们偶然发现了一种叫做LSD的致幻剂,因为这种致幻剂的使用会让使用者产生大量的丰富的通感效应,于是科学家...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777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7773.htm

封面图片

为什么有些人过年不愿意回家了?

为什么有些人过年不愿意回家了?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没有避风港的孩子是不期待回家的。而在心理学上,这种对父母不亲近、有隔阂感的心理机制,被称为「失望性情感隔离」。表现就是与父母没有亲人的感觉,没有分享欲,也不想有太多的情感上的牵绊,与父母频繁接触反而会感到焦虑。失望性情感隔离并不是一种病,而是心理受到伤害后的一种表现,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当个体一次次失望积累叠加,就会逐渐失去情感链接,不愿意再跟对方接触,以免自身遭受伤害。失望性情感隔离形成的原因大多是小时候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与关心,从而导致情感诉求得不到回应。慢慢长大之后,很可能会出现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容易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逐渐变成讨好型人格。这种心理上的隔离机制,本质就是对父母过于失望,这不叫不懂事,而且潜在心理就认为与父母分享任何事都得不到正向回馈,要么被冷落,要么被否定,被数落,可能还会加强父母的控制欲。这或许就是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的出租屋就是避风港。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讲,她们绞尽脑汁都想不到回家的快乐在哪里……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白天接受足够光线照射可能是一夜好眠的关键

研究发现白天接受足够光线照射可能是一夜好眠的关键数据显示,在冬季,学生在白天接受的光照较少。其他研究表明,白天光照不足会导致晚上睡眠出问题。高级作者、华盛顿大学生物学教授霍拉西奥-德拉-伊格莱西亚说:"我们的身体有一个自然的昼夜钟,告诉我们晚上什么时候睡觉。如果你在白天太阳出来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光照,那就会'延迟'你的时钟,把晚上的睡眠开始时间推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校园内12月的一个阴天。资料来源:华盛顿大学这项研究使用手腕监测器来测量2015年至2018年507名华盛顿大学本科生的睡眠模式和光线照射。数据显示,无论哪个季节,学生每晚的睡眠量大致相同。但是,在冬季的上学日,学生平均晚睡35分钟,比夏季上学日晚醒27分钟。这一发现令研究小组感到惊讶,因为西雅图这样的高纬度城市在夏至日有将近16个小时的日照,有充足的晚间光线用于社交生活,而在冬至日只有8个小时的日照。预计在夏季,由于该季节的所有光线,学生会起得更晚。根据学生的睡眠数据,研究人员假设冬季有什么东西在"推后"学生的昼夜节律周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包括大学生在内,先天的昼夜节律周期支配着人们何时清醒,何时入睡,时间约为24小时20分钟,并且每天由我们的环境输入来"校准"。对于被研究中的华盛顿大学学生来说,睡眠数据表明,他们的昼夜节律周期在冬季比夏季晚运行40分钟。研究小组把重点放在光线上,作为对这种冬季延迟的潜在解释。但是光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对昼夜节律有不同的影响。研究人员德拉-伊格莱西亚说:"白天的光线--尤其是早晨的光线会提前人们的生物钟,所以在晚上会更早地感到疲倦,但是在一天的晚些时候或早晚的光线照射会延迟时钟,推后会感到疲倦的时间。最终入睡的时间是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光照的这些相反影响之间的推拉结果。"数据显示,在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中,白天的光照比晚上的光照具有更大的影响。白天的每一个小时的光照使学生的昼夜节律相位"上升"30分钟。德拉-伊格莱西亚说,即使是西雅图冬季多云或阴天的室外光照也有这种效果,因为这种光照仍然明显比室内人工照明更亮。每一小时的晚间光线--来自室内光源如灯和电脑屏幕的光线会将昼夜节律相位平均推迟15分钟。"这是一种推拉效应,"德拉-伊格莱西亚说。"我们在这里发现的是,由于学生在冬季没有得到足够的白天光照,他们的昼夜节律时钟比夏季有所延迟。我们中的许多人生活在城市和城镇,有大量的人造光和生活方式,使我们在白天呆在室内。这项研究表明,我们需要走出去--即使是一小会儿,尤其是在早上--以获得自然光的照射。在晚上,尽量减少屏幕时间和人工照明以帮助我们入睡"。...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704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7043.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