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大调查指近八成受访者支持与内地尽快通关#港闻有调查发现,近六成半人表示收入因为「封关」而减少,近八成人希望与内地尽快「通关」。

None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岭大调查:三成受访者受通关影响失业

岭大调查:三成受访者受通关影响失业香港岭南大学政策研究院一项调查发现,香港与大陆未完全通关之下,近六成半受访者的收入受影响,近七成人的工作受不同程度影响,有三成人更因此失业;有近八成受访者期待与大陆尽快免检疫通关。根据星岛日报报道,研究团队上月访问逾1200名18岁或以上香港市民,结果还显示近七成人希望政府能为大陆港人提供医疗资助,以及开通“远程医疗”服务。负责此次研究的岭大副校长莫家豪表示,调查结果反映两地出入境检疫隔离措施影响市民生计,生活模式大受影响,大部分港人期待早日正常通关,可恢复探亲、旅游及经商。他还认为,香港应加强与大陆各级政府沟通协调,为推进通关创造更多有利条件,香港也可采用“先易后难”策略,优先讨论与广东省通关。发布:2022年8月5日12:28PM

封面图片

【印度预算前预期调查:近八成受访者认为需加强加密监管】

【印度预算前预期调查:近八成受访者认为需加强加密监管】1月23日消息,周六的一项预算前预期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印度民众要求加强对加密货币行业的监管。根据GrantThorntonBharat的调查,近79%的受访者认为,印度BudgetFY23应专注于监管加密货币和NFT。此外,超过75%的受访者认为预算案应集中于环保能源、《资料私隐条例草案》(DataPrivacyBill)及公共信贷登记计划。

封面图片

调查:近八成港人计划通关后一年内北上

调查:近八成港人计划通关后一年内北上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香港市民在陆港通关后一年内北上。香港与中国大陆星期一(2月6日)全面通关,所有出入境口岸重开,不设人数限制,无需预约,北上前七天如无外游,出入境时毋须出示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令香港市民可畅通无阻前往大陆和大湾区各大城市。中国银行(香港)和网媒“香港01”合作透过网上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近八成受访者计划在通关后一年内北上,近八成受访者打算在通关后到大湾区旅游和探亲。这项调查于1月9日至15日期间,以网上问卷形式访问2722名18岁以上香港市民,了解他们打算在通关后多久北上、哪里是他们的首选地等。时隔三年,香港和中国大陆恢复免检疫通关,香港市民打算何时北上?调查显示,77%受访者计划于通关一年内前往大陆,当中有44%受访者计划于通关60天后前往,24%受访者则计划于通关一个月内出发。随着香港走出疫情逐步复常,不少人都“报复式”离港外游,大湾区是热点之一。约有9%受访者表示会于通关后第一时间前往大湾区。33%受访者预计未来一年会前往大陆两至三次,另有19%受访者预计未来一年到大陆五次或以上。若按年龄层划分,55岁或以上受访者中,有35%人预计在一年内会到访大陆五次或以上。至于大家到大湾区最想做什么?旅游是最热门选择,比例达45%,探亲(25%)及投资(8%)分列第二和第三。大湾区近年成为不少香港市民的置业选择,调查显示有46%受访者表示会考虑在大湾区置业,作为渡假及退休养老的安乐窝,热门地点包括深圳、广州、中山等。另外,值得留意的是,55岁或以上受访者有三分之二人有意北上置业退休,远高于其他年龄层,反映受访者年龄越大,越多人有意北上退休。

封面图片

北京市消协调查:过八成受访者曾经历大数据杀熟

北京市消协调查:过八成受访者曾经历大数据杀熟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调查发现,八成多受访者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网络购物中的大数据“杀熟”问题最多,其次是在线旅游、外卖和网约车。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北京市消协发布的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2.37%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非常普遍或普遍,仅有1.29%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不普遍或根本不存在。同时,86.91%受访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这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比较普遍,而且认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进一步调查显示,82.44%受访者表示在网络购物过程中遭遇过大数据“杀熟”,76.85%受访者在在线旅游消费中遭遇过大数据“杀熟”,反映在网络外卖和网络打车消费过程中遭遇大数据“杀熟”的受访者分别为66.96%和63%。这说明大数据“杀熟”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购物、在线旅游、外卖和网约车等消费领域。调查还显示,92.02%受访者都认为大数据“杀熟”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84.64%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会透支消费者信任,降低企业信誉;75.80%受访者认为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商业信誉;37.7%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还会降低用户忠诚度。北京市消协称,由此可见大数据“杀熟”不仅会透支企业消费者信任、降低企业和行业信誉,而且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虽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会侵犯消费者权益,但真正发起维权的却不多。调查显示,遇到大数据“杀熟”问题后,有一半多受访者选择不再去该商家消费,有三成多受访者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只有极个别(0.43%)受访者选择通过司法诉讼方式维权。北京市消协称,这说明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北京市消协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规范和治理大数据“杀熟”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创新监管方式方法,积极运用大数据监管技术,加大监管力度;企业应主动接受监管;消费者应主动学习有关法律知识,不断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发布:2022年3月1日6:09PM

封面图片

中央社调查:因港陆检疫封关导致香港3成受访者失业

封面图片

中消协:超八成受访者对消费环境总体满意

中消协:超八成受访者对消费环境总体满意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年度消费维权主题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受访者对中国国内消费环境整体满意,多数受访者认为消费环境将越来越好,信心总体乐观。据中国央视新闻报道,中消协在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发布的2023年“提振消费信心”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是该协会连续第8年围绕消费维权年主题策划实施的专题调查,共回收2万1913个有效调查样本,覆盖全国各省市,具有较好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调查发现,超八成受访者对国内消费环境总体表示满意,多数受访者对消费监管力度与成效表示认可,认为消费环境越来越好。线上线下消费市场发展各有特色,线下市场规范度评价高于线上,线上消费信任度则明显增加;在企业经营表现中,“售后保障”与“评价口碑”最受关注。调查显示,社交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获取消费资讯信息的影响力加大,有超七成消费者关注并参与各类促消费活动。从自我评价来看,多数消费者认为自己能够理性消费,绿色低碳、精打细算、货比三家是主流消费心态;61.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消费升级”,占比最高;32.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消费平级”,即没有太大变化;5.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消费降级”。调查也表明,消费者认为当前消费环境仍然存在短板。其中,“个人信息泄露烦扰多”排在各类问题首位;28.3%的受访者认为消费中浪费现象比较严重;26.6%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谣言多发,问题相对突出。消费者关注度较高的消费环境问题还包括预付费/卡商家跑路、虚假宣传或引人误解的宣传,占比人群均超过20%。调查数据同时表明,超九成消费者能够识别消费问题,维权意愿持续增强,选择“默默忍受”的消费者比例较往年继续降低。从有过维权经历的受访者反馈来看,近八成对维权结果表示满意。与此同时,调查也反映一些维权难题仍待解决,如维权不及预期(36.7%)、信心仍然不足(34.7%),维权过程烦琐(32.5%)、成本高(29.5%),以及维权举证困难(34.2%)等。...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