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以「血浆DNA」有效筛查早期未有症状鼻咽癌

中大研究以「血浆DNA」有效筛查早期未有症状鼻咽癌中大医学院研究发现透过「血浆EB病毒DNA」筛查,能有效筛查出早期未有症状的鼻咽癌,增加患者治愈机会,减低死亡率,亦能反映未来患上鼻咽癌的风险。研究团队表示,鼻咽癌无病征,每年约七成患者在患病至第三期及第四期时才发现。团队在2013至2016年为逾2万名无鼻咽癌症状的香港中年男性,进行「血浆EB病毒DNA测试」,发现309名参加者在首次检查及复检时持续呈阳性反应,再为其进行鼻咽内窥镜及磁力共振扫描检查后,成功找出34名鼻咽癌患者。研究更发现筛查能反映出日后患上鼻咽癌的风险,团队在首轮筛查中呈「假阳性」的参加者,在3至5年后进行第二轮筛查时,发现当中24人确诊鼻咽癌,风险是阴性参加者的近17倍。团队提到在筛查中确诊鼻咽癌的参加者,约七成病情属第一期或第二期,存活率大大提升及毋须化疗。团队相信这研究能应用于筛查几十种癌症,目前仍在研究。2023-07-1115:33:34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柳叶刀》:首次证明局部晚期鼻咽癌加用免疫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柳叶刀》:首次证明局部晚期鼻咽癌加用免疫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2024年5月30日,《柳叶刀》(TheLancet)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在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标准化学放疗中添加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的治疗效果。结果是:研究者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信迪利单抗在标准放化疗基础上显著提高了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无事件生存率,副作用可以耐受,该方案目前已写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诊疗指南。(澎湃)

封面图片

意想不到的收获:科学家发现接种新冠疫苗可提高鼻咽癌治疗的效果

意想不到的收获:科学家发现接种新冠疫苗可提高鼻咽癌治疗的效果鼻咽癌是东南亚国家的一种常见病。然而,COVID-19疫苗接种对其疗法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担忧似乎是没有根据的。图像来源:Y.J.Hua/中山大学癌症中心这项由德国波恩大学和中国山西大学进行的研究结果以"致编辑函"的形式发表在《肿瘤学年鉴》杂志上,但已经可以在网上查阅。鼻咽癌是一种在鼻咽部组织中形成恶性(癌症)细胞的疾病。鼻咽是鼻子后面的喉咙上部。鼻咽两侧各有一个开口通向耳朵。许多癌细胞能够颠覆身体的免疫反应。它们通过推动免疫细胞上的一种按钮,即PD-1受体来实现这一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它们有效地关闭了这些内生的防御力量。因此可以用药物来阻断PD-1受体。这使免疫系统能够更有效地对抗肿瘤。针对COVID-19的疫苗接种也会刺激免疫反应,涉及PD-1受体。"人们担心疫苗会与抗PD-1疗法不兼容,"波恩大学医院分子医学和实验免疫学研究所(IMMEI)的LiJian博士解释说。"这种风险对鼻咽癌来说尤其如此,它与SARSCoV-2病毒一样影响上呼吸道。"与来自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这位生物信息学家调查了这种担忧是否有道理,来自中国各地的23家医院治疗的1500多名患者参与了分析,这种多中心研究被认为是特别有含金量,因为参与者非常多样化,而且,结果不会被区域特征所扭曲。373名受影响的个体中的一个子集已经接种了来自中国的科兴COVID-19疫苗。"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对抗PD-1疗法的反应明显好于未接种疫苗的患者,"IMMEI主任、跨学科研究领域"生命与健康"和ImmunoSensation卓越集群成员ChristianKurts教授博士解释说。"此外,他们并没有更频繁地经历严重的副作用"。研究人员目前无法解释为什么接种疫苗后治疗更成功。"我们假设接种疫苗激活了某些免疫细胞,然后这些免疫细胞攻击肿瘤,我们现在将进一步调查这一假设"。整体上看,鼻咽癌在中国并不算十分多见,然而,在中国南部和东南亚的其他国家,这种疾病很普遍。其中一个被怀疑的原因是在炎热和潮湿的地区经常使用空调。营养因素似乎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台湾,鼻咽癌现在被认为是年轻男性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376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3763.htm

封面图片

中大医学院与美国实验室合作研发出治疗鼻咽癌mRNA药物

中大医学院与美国实验室合作研发出治疗鼻咽癌mRNA药物鼻咽癌是香港常见的头颈癌之一。中文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可以利用EB病毒作为治疗标靶,并运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术研发出一种创新的鼻咽癌治疗药物,针对性地歼灭携带EB病毒的癌细胞。中大医学院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和美国杰克森实验室合作,研发了一种合成mRNA药物。中大医学院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罗国炜表示,有关新药物会针对携带着EB病毒的癌细胞,同时配合免疫疗法以达到协同效应,有望大幅提高治疗成果。他又指出,以往已有外国研究尝试利用mRNA技术治疗肝癌等多种癌症类型。相比化疗,这种新型药物的副作用预期会较少,未来或可扩展应用在其他与EB病毒相关的癌症。中大医学院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助理教授曾智敏指,有关创新疗法能有效并安全地抑制肿瘤生长。她解释,新药物的脂质纳米颗粒担当了激活剂的角色,引爆体内细胞的EB病毒,使病毒在裂解的过程中死亡。目前研究团队在小鼠模型中初步证实治疗成效,正积极推进临床试验进程,有望在未来4年内进入第一期临床试验。2024-06-2013:46:25

封面图片

可提前 15 年预知痴呆风险 复旦团队发现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

可提前15年预知痴呆风险复旦团队发现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研究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展开联合攻关,采用大规模蛋白质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发现了预测未来痴呆风险的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可提前15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对痴呆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干预具有重大意义。北京时间2024年2月13日凌晨,这一研究成果以《血浆蛋白质组学预测健康成年人未来痴呆风险》(Plasmaproteomicprofilespredictfuturedementiainhealthyadults)为题,发表在《自然・衰老》(NatureAging)。

封面图片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早期血浆治疗可降低Long COVID风险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早期血浆治疗可降低LongCOVID风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AaronTobian博士正在解冻一袋康复血浆,这是从COVID-19患者身上采集的富含抗体的血液制品。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牵头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托比安博士是该研究的作者之一)表明,使用康复血浆进行早期治疗可降低COVID患者出现长期症状的风险。资料来源:WillKirk,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领导的一项全国性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如果COVID-19患者及早接受来自COVID康复期(恢复期)患者的血浆治疗,他们患COVID-19后遗症(俗称LongCOVID)的几率就会降低,因为这些患者的血浆中含有针对SARS-CoV-2(导致COVID-19的病毒)的抗体。这项新研究于9月19日首次在线发表在美国微生物学会的期刊《mBio》上,是对2021年临床试验的一项后续调查,该临床试验表明,康复血浆作为COVID-19的早期门诊治疗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选择。最新研究考察了2021年临床试验中大部分参与者的长期疗效。"在我们的初步研究之后,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在他们的血库中保留了富含SARS-CoV-2抗体的血浆,作为免疫力低下者对抗COVID-19的治疗手段之一;现在,我们的新发现表明,它还可以降低COVID后遗症的风险,"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医学博士大卫-沙利文(DavidSullivan)说、他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分子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同时也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最初的门诊早期治疗临床试验于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期间进行。研究人员为1,181名随机参与者提供了多克隆高滴度康复血浆(含有SARS-CoV-2特异性抗体的浓缩混合物)或安慰剂对照血浆(不含SARS-CoV-2抗体)各一个单位。参与者年龄在18岁及以上,输血前八天内SARS-CoV-2检测呈阳性。成功结果的定义是输血后28天内无需住院治疗。最初的临床试验发现,在592名接受康复血浆的参与者中,有17人(2.9%)在输血后28天内需要住院治疗,而在589名接受安慰剂对照血浆的参与者中,有37人(6.3%)需要住院治疗。这意味着住院的相对风险降低了54%。作为临床试验的一部分,882名参与者在接受康复血浆或安慰剂对照血浆后的14天和90天,还接受了21种不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的筛查和评估。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是细胞为应对感染而分泌的信号蛋白,可激活特定的免疫系统功能,如炎症。反过来,过度或无节制的炎症也被认为是引发后COVID病症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测量结果,以及患者在90天检查时对任何COVID后症状的报告,来确定早期康复血浆疗法与长期COVID症状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在调整了其他可能使人更容易出现COVID后症状的因素(如人口统计学因素(如年龄和种族)、竞争性疾病(如糖尿病)和疫苗接种状况)后,进行了统计分析以验证研究结果。在接受康复血浆或对照血浆90天后,590名参与者(66.9%)没有出现后COVID症状,292名参与者(33.1%)出现了后COVID症状。后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疲劳和嗅觉丧失。该研究的资深作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输血医学部主任兼病理学教授、医学博士AaronTobian说:"大多数研究参与者在筛查时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水平都升高了,而接受过康复血浆的人在第90天时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水平下降得更多。此外,筛查时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高于正常值的研究参与者更有可能在第90天时出现COVID后症状。众所周知,IL6会引发人类的炎症反应。"这项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KellyGebo(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说:"我们的研究首次表明,感染发生后早期IL6的升高与后COVID症状有关。虽然从感染到第90天,整个研究人群的细胞因子水平都在下降,但在疾病早期接受康复血浆的人群的细胞因子水平下降更为明显。因此,看来当IL6水平在COVID-19恢复阶段持续升高时,很可能会导致COVID后的状况"。Gebo说,未来的研究可以考察抗IL6药剂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对门诊病人COVID-19的影响。...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602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6023.htm

封面图片

复旦团队发现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 可提前15年预知痴呆风险

复旦团队发现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可提前15年预知痴呆风险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研究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展开联合攻关,采用大规模蛋白质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发现了预测未来痴呆风险的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可提前15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对痴呆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干预具有重大意义。北京时间2024年2月13日凌晨,这一研究成果以《血浆蛋白质组学预测健康成年人未来痴呆风险》(Plasmaproteomicprofilespredictfuturedementiainhealthyadults)为题,发表在《自然·衰老》(NatureAging)。...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1803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18039.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