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再谈儒家『君臣父子』宣扬愚忠愚孝吗?

鲍鹏山:再谈儒家『君臣父子』宣扬愚忠愚孝吗?这里不是强调单向的上下服从关系,而是各遵其道,各尽其责,各守其份,而且上先下后,的相互关系!出尔反尔,原本就是形容君臣相互关系的。孟子更有:『...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荀子有:『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忠,根本上是忠于『道义』。历史上早已分明的,两千年后的很多文化精英却无法理解其真义了,还反过来嘲笑.....欢迎您加入『』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鲍鹏山:再谈儒家『君臣父子』宣扬愚忠愚孝吗?

鲍鹏山:再谈儒家『君臣父子』宣扬愚忠愚孝吗?这里不是强调单向的上下服从关系,而是各遵其道,各尽其责,各守其份,而且上先下后,的相互关系!出尔反尔,原本就是形容君臣相互关系的。孟子更有:『...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荀子有:『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忠,根本上是忠于『道义』。历史上早已分明的,两千年后的很多文化精英却无法理解其真义了,还反过来嘲笑.....

封面图片

鲍鹏山~谁是正解?

鲍鹏山~谁是正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真是奴化愚民吗?真象易中天说的那样吗?不要小看,更不能误解传统文化!是极端绝对化的理解,导致了荒谬。『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这与『礼序乾坤』『君臣父子』摆正关系并不矛盾,法无定法!道义的层面,高于君父!看看上面学者的论述,您认为与易中天对比,哪种更透彻,谁是正解?附:《弟子规》:亲(长辈)有过,谏使更。夷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相关:纵览古今淘沙见金!

封面图片

丘丘人杀手: https://jandan.net/t/5398837OO: 741 XX: 45

丘丘人杀手:https://jandan.net/t/5398837OO:741XX:45好色桃子:心痛孩子的爹直接把鱼肚挑给娃吃了,哪有这么折腾,这货不怎么地。OO:350,XX:2蛋友16fd59b7940b0:有些父母的CPU技能真的炉火纯青OO:110,XX:1逗妇渣:你爸爸一辈子一事无成,你还不让他口嗨一下?OO:69,XX:0蛋友e5e3c2174c462:这就是每次吃鱼吃鸡,直接把头剁掉的原因,因为大家都不爱,何苦相互为难OO:11,XX:0蛋友16fe9256cab9e:不会以后我会换没什么刺的鱼或背部和鱼肚刺差不多的比如带鱼吃没什么刺的比如鲈鱼鳕鱼或鱿鱼什么的,首先这么折中的方案是为了我自己也能吃上正常的鱼肉或水鲜而不是挣扎在被孝道绑架的痛苦中第二不要以礼教前提为条件约束一个现代个体因为那样建立起的关系也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非平等长期不可持续型关系OO:10,XX:1蛋友16ff277f5b51e:家里父母都借口不爱吃一些好吃的,好让孩子安心吃鸡腿,吃鱼肚肉,你这爹是cpu挺成功的,十几年了还让你期望得到他一句夸奖OO:6,XX:1

封面图片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从中国明朝的书里抄袭的吗?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从中国明朝的书里抄袭的吗?图片来源:新闻截图光看时间,似乎挺有道理的。牛顿通过其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万有引力的观点是在1687年,换算过来是为清朝康熙二十六年。而王征《奇器图说》呢,则出版于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如果在明朝出版的书里,就已经出现了牛顿在60年后才会发表的科学原理——那看起来后者抄袭前者,大概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呀!听着很厉害是吧,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个《奇器图说》是怎么回事,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又是怎么回事呢?书名就指出:明朝学者在学习欧洲科学知识首先我们要明确“奇器图说”并不是这本书的完整名字,在前面还有“远西”二字,是指从传教士那里学习到知识。中国对西边土地和文化的认识,有西域、西天、天方指代远近不同的称呼,等到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到中国,又发明了“远西”“泰西”“大西洋”等名词。这些名词实际上反映了在漫长年代,我们逐渐认识世界的过程[1]。《远西奇器图说》是由德国籍传教士邓玉函口授,王征撰写、绘图并在扬州刊刻,成书于1627年。它是我国第一部介绍近代欧洲机械工程学和力学的图书。而《远西奇器图说》[2]里所谓“介绍万有引力的描述”,其实是释读这段文字的网友……读错了。卷一第十七页:“最重无过于地,地在天之下,必在中心。”卷一第十九页:“各体各欲直下至地心方止。盖重性就下,而地心乃其本所。故而譬如磁石吸铁,铁性就石。不论石之在上在下在左在右,而铁必就之者,其性然也。”我们都接受过牛顿物理学的教育,读这一段容易觉得这是中学物理课本。其实不然,这里说的并不是“万有引力”,正如知乎网友指出的,这里面可一个“力”字都没有提。前一段说的是“地心即中心”是亚里士多德地心说体系,并说明了为什么地球必然是圆的,因为地球中心也是宇宙中心。换言之,所谓“下方”,就是地球中心所在方向,上方则是头顶方向,因为地球是圆球,所以世界各地的人们实际上都是朝向地心方向站立。图片来源:pexels后一段展开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强调“本性”如何,元素本性分为两类,土、水两种元素本性朝向下方运动,气、火两种元素本性朝向下方运动(还有以太在天上做圆周运动)。所以土、水这样的重物组成了圆圆的地球。没有“力”,而强调“本性”,这正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特征[3]。咱们现在觉得这个很好理解,很简单,是因为学过了牛顿物理学,牛顿用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亚里士多德哪些观点对的,哪些观点是错的,错在了哪里。在牛顿之前,很多人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都觉得无法理解——地球对面的人,那不就“倒立”了吗?所以对面不可能有人吧?这个问题,就是欧洲学术历史上著名的“对跖人问题”。直到大航海时代,欧洲航海家跨过了赤道和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人们才知道地球对面确实有人。科学家们曾经用磁力解释太阳系至于后一段,类比于磁力,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御医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Gilbert,1544年-1603年)研究了磁石之后的思想。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ohannesKepler,1571年-1630年)赞同吉尔伯特,他们试图以此从物理学上来解释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地球为什么绕着太阳转。他们和徐光启、王征是处于同一时代的人。严格来说,这种类比其实是错误的。毕竟(后来确认的)万有引力和磁力性质差异很大。引力只有相互吸引,磁力有异性相吸,也有同性排斥。它们的来源也不一样。这种曾经发生的错误认识,也恰恰说明了科学是一个逐渐发展,逐渐试错的过程,没有什么理论是一蹴而就,一直不变的。因此对于这几段内容,个别网友有些望文生义,误以为说到“向地心聚集”,就是万有引力,这其实是由于不熟悉科学历史导致的误会。误会发生的原因是,他们讨论的是同一个现象(地圆),同一个课题(为什么是地圆)。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圆的,这个结论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他并没有真的描述清楚这个结论是如何正确推导出来的,他的某些前提如今来看是有错误的,因此只能说一种“定性”描述。牛顿万有引力开创了物理学新时代要定量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两位高人出场。开普勒指出行星绕太阳运行是椭圆轨道,从而彻底摆脱了古希腊人“完美圆形轨道”的观念。伽利略开创了把数学定量分析引入了物理学,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得以研究运动过程。图片来源:pixabay牛顿整理发展出来了三大运动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还有今天大学生必学的数学——微积分。这些基于更复杂数学基础之上的力学原理的发现,才成就了“牛顿力学”之名[4]。牛顿出手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来自英国天文学家哈雷。1684年,哈雷向牛顿提出了一个当时未能解决的问题,如果一颗行星受到来自太阳的引力,这个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么它的轨道会是怎样的。牛顿不假思索地回答,他已经证明了轨道是椭圆的。这段对话让哈雷促使牛顿发表他的理论,其结果就是1687年发表那套三卷本的奇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哈雷也因此得以计算他最为钟爱的彗星轨道,预言了一颗彗星的回归,这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它下一次回归是在2061年。换言之,万有引力理论不是区区几十几百字就能完全描述的。它必须植根于牛顿总结出来的物体的性质和作用(超越亚里士多德、吉尔伯特和开普勒)、三大运动定律(超越伽利略)、微积分(超越古希腊数学),从而解决椭圆轨道这种力和速度的大小、方向都在不断变化的物理过程。万有引力理论解决了从亚里士多德、哥白尼以来的重大课题——为什么地球是圆的,为什么太阳系是这样的。牛顿力学重塑了我们对宇宙和日常世界的基本认知。今天我们即便是谈论物理学之外的事物,也经常用到“力”这个概念,这一切都彰显了牛顿力学的伟大影响。图片来源:pixabay对牛顿力学,王征是学不到了,因为李自成攻进了北京去世那一年(1644年),他就去世了,此时牛顿才是个两岁的幼儿。但我想假如他能穿越到后世,一定会更加勤奋学习,毕竟他是“南徐(光启)北王”,是传播西方学术最为有力的两位明代学者之一。我们作为后人,不必掠牛顿之美强塞给王征,而是要学习他的博大胸怀,善于学习的谦虚精神,这才是真正的自信。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创新,向前发展,假如我们沉湎于虚假的“往昔荣光”,忘记了现实差距,那也将失去未来。参考文献[1]吴孟雪,《明清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前言,中华书局,2000年[2]《祖本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新制诸器图说》,中华书局影印本,2016年[3]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982年第一版。[4]吴以义,《从哥白尼到牛顿:日心学说的确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策划制作作者丨孙正凡 天文博士,科普作者审核丨孙轶飞 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研究室主任策划丨徐来责编丨林林、白莉...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080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0805.htm

封面图片

困扰世界近一个世纪的数学难题:拉姆齐问题已被破解

困扰世界近一个世纪的数学难题:拉姆齐问题已被破解拉姆齐问题,如r(4,5),陈述起来很简单,但如图所示,可能的解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图/JacquesVerstraete/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拉姆齐定理(英语:Ramsey'stheorem),又称拉姆齐二染色定理,断言对任意正整数k和l,若一个聚会的人数n足够大,则无论相识关系如何,必定有k个人相识或l个人互不相识。给定k,l时,保证前述结论的最小n值称为拉姆齐数R(k,l),其值取决于k,l。用图论术语复述:若将足够大的完全图各边染红蓝两色,则不论如何染,必定有红色的k阶完全图或蓝色的l阶完全图。拉姆齐定理是组合数学的重要结论,以弗兰克·普伦普顿·拉姆齐命名。他在1930年论文《论形式逻辑的一个问题》证明此定理最初的版本,开创现称拉姆齐理论的组合理论分支。拉姆齐理论的主题是从“无序”寻找“规律”,希望找出某数学结构中,存在规律子结构的一般条件。在拉姆齐定理的图论表述中,此“规律子结构”是同色集(monochromaticset),即顶点集的子集,其中各边皆染成同一颜色。拉姆齐理论是以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弗兰克-P-拉姆齐(FrankP.Ramsey)的名字命名的数字游戏的一个分支,非常复杂。在这个图论数学的角落里,最著名的问题是r(3,3),通常被称为朋友和陌生人定理,它假设在一个由六个人组成的小组中,你会发现至少有三个人互相认识,或者有三个人互相不认识。显然,r(3,3)的答案是6。"这是自然界的事实,是绝对真理。不管情况如何,也不管你选择哪六个人,你都能找到三个互相认识的人,或者三个互相不认识的人。也许你能找到更多的人,但你能保证至少有三个人在一个小集团或另一个小集团中。"一旦找到了r(3,3),数学家们就开始寻找后续问题的答案:r(4,4)、r(5,5)和r(4,t),在这些问题中,不相连的点的数量各不相同。数学家们发现r(3,3)的答案是6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自然,他们想知道r(4,4)、r(5,5)和r(4,t),其中不相连的点的数目是可变的。上世纪,埃尔德什和乔治-塞克雷斯发现r(4,4)的答案是18。与此同时,r(5,5)仍然是个未知数。"很多人都想过r(4,t)--90多年来,这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Verstraete说。"但这并不是我研究的重点。每个人都知道这很难,每个人都想把它弄明白,所以除非你有新的想法,否则你不可能取得任何进展。"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不是那种需要花费近百年时间才能弄明白的问题,但在图论中,外表是会骗人的。例如,在求解r(5,5)时,如果你知道答案介于40和50之间,并且从图形上的45个点开始,那么将有10234个图形需要研究。Verstraete解释说:"因为这些数字很难找到,所以数学家们都在寻找估计值。这就是山姆和我最近的研究成果。'我们如何找到这些拉姆齐数字的最佳估计值,而不是准确答案?'"Verstraete第一次意识到r(4,t)是在《ErdösonGraphs》中:这本书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FanChung和已故的RonGraham合著。这个问题是埃尔德斯提出的一个猜想,他向第一个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提供了250美元。我们可以想象,在20世纪30年代,250美元的奖金可能会比2023年要"丰厚"得多。虽然Verstraete在一段时间内一直惦记着r(4,t),但直到大约四年前,在与另一位数学家研究另一个问题时,他才在伪随机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而走上了解决拉姆齐之谜的道路。2019年,Verstraete和那位数学家DhruvMubayi解决了r(3,t),但也仅此而已。直到他与具有有限几何背景的马修斯合作,解决下一个问题的梦想才开始看起来有可能成为现实。"结果证明,我们需要的伪随机图可以在有限几何中找到,"Verstraete说。"山姆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可以帮助我们构建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我们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r(4,t)的解:从根本上说,如果要举办一个总是有4个相互认识的人或t个相互不认识的人参加的派对,那么大约需要t3个人参加。(因为不是精确的3,所以是近似值)。"Verstraete说:"我们真的花了很多年才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次我们都被卡住了,不知道我们是否能解决它。但无论花多长时间,我们都不应该放弃。"数学家们没有透露r(5,5)现在是否已经出现在白板上,因为他们在此期间要等待他们的研究通过同行评审和验收。"如果你发现问题很难,而且卡住了,那就说明这是一个好问题,好问题会反击。你不能指望它自己就显现出来。"他补充说:"我接到Fan的电话,说她欠我250美元。"遗憾的是,遥远的那笔1930年代的"找人费"没有进行通货膨胀调整。这项研究正在《数学年鉴》(AnnalsofMathematics)杂志上接受评审。...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410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4101.htm

封面图片

秦始皇陵没发现女俑是因为要“保护女性”?真相是……

秦始皇陵没发现女俑是因为要“保护女性”?真相是……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追踪解谜:从史传文学中的礼制传统谈起兵马俑的题材来源于秦代军队,秦军常态化兵役制不涉及女性,国家危机关头启动“应急预案”,才发动女子参加战争。俑坑中出土的兵器剑入鞘,戟罩韬,弩有檠,没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用不着启动应急预案。看起来“没有”很好解答,但要说清楚“为何没有”,我们从史传文学记载中可窥一二。“戎事不迩女器。”(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这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地位。公元前638年宋公与楚人战于泓,郑国是楚国的同盟国,郑文公于十一月初八日早晨派出花枝招展的夫人芈氏、姜氏,来到柯泽慰劳楚成王。楚成王有点嘚瑟,带着女宾欣赏战利品:一群俘虏、一堆耳朵。咋样?看我们楚军厉害吧。夫子们为此忧心忡忡,便发出了“作战期间不能接近女人的用具”这句话。男主外,女主内,女人抛头露面不合于礼,兵戎之事女人更不能介入。谁知第二天事态继续恶化,楚成王进入郑国接受享礼,宾主互换礼物,把酒言欢,这是国与国之间的邦交会晤,会谈、宴请等环节如礼进行,氛围庄重,议程正常。岂料夜幕降临,郑文公夫人文芈氏亲护楚成王返程,同去的还有郑二姬。预言家断言这真不是好征兆。楚成王这么作,恐怕不得寿终正寝。执行礼节而最后止于男女混杂不合于礼,他怎么能得好死?这件事等于昭告天下:楚成王不能完成霸业。公元前626年,楚成王遭太子商臣(楚穆王)和潘崇逼迫自杀,谥号成王,果然不得善终。别再以讹传讹:所谓的“女权”谣言和婚姻平等没什么关系曾经一段时间,秦始皇“不立皇后是因为其不近女色”“不设女俑是为尊重保护女性”等解说在社交媒体曾掀起一阵热议。在冷兵器时代,女性的体力确实不适合野战,女性的存在更是会动摇军队士气,但若打上“尊重”的标签,这着实是太过于美好幻想了。历史教训,礼制传统,是兵马俑中为何没有女俑的答案。可是战争何曾让女人走开过?战国晚期,愈演愈烈的掠夺兼并战争使妇女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暴力伤害。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论著中引述希腊《荷马史诗》说,战争中“被俘虏的年轻妇女都成了胜利者的肉欲的牺牲品,军事首领们按照他们的军阶依次选择其中的最美丽者”。毕竟“美人与战利品是英雄时代恬不知耻地提出来的口号”。在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中,一位帝王,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相对于一些诸侯君,秦始皇主导的所有武力战事虽没有一件与“色”有关,在近女色方面确实可称得上“节制型”,但统治者都具有依仗权势渔色纵欲的本性。伴随着统一战争,秦始皇甚至每破诸侯就要掠夺各国美人钟鼓充实后宫……“美人”和“钟鼓”并称,可见美人只是一种“物件”而已。秦始皇是否尊重女性,先看看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就知道了。2013年秦始皇陵园发现了十座小墓,内埋着一批死于非命的年轻女子,很多肢体残缺不全。这对应了史书记载的秦始皇死后二世令后宫无子女者全部殉葬一事。女人等同于战利品,即财物,自然无法纳入国家政体。秦始皇陵园是国家建制的浓缩版,截止目前尚未发现一例女俑。百戏俑,男俑;水禽坑,男俑;文官俑坑更不用多说,亦是男俑。秦简文化墙。新华社唐荣沛/图秦统一天下后,确立了国家保护婚姻的制度,明确了离婚需要官方认可的程序。但秦律保护的男女婚姻关系,男方掌握主动权,他们可以单方面提出离婚,而如果女方对婚姻不满,仅有私下出逃而又不被捕获一条险路可走。“弃妻不书,赀二甲。”其弃妻当论不当?赀二甲。(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以《法律问答》来证明他对男女婚姻关系的态度,这有点像凭空追加一些美德美政。事实上男子出妻必须上报官府,私自离婚的话不但男方罚钱,被抛弃的女方也要同等受罚。不论是非对错,各打五十大板,着实令人哭笑不得,哪里看得出婚姻平等呢?历史的谜团:为婚姻立法的秦始皇为何终身未立后?秦始皇一统天下,皇帝成了专制政权的核心符号。《汉书·外戚传》中也有“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的记载。在中国古代,后宫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皇帝必须与皇后紧密合作,共同维护后宫的秩序和安全。中国的皇后制度应该出现于秦始皇时代,但制度确定者自己为何却从未立过皇后?这成为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有人认为是家庭因素影响了秦始皇。也有人认为秦始皇是要求过高,无合适的皇后人选,所以才未立后。另外一部分人认为秦始皇是为求长生而延迟立皇后,但无奈还未立后就一命呜呼。种种说法,不一而足。秦始皇在长达37年的统治时期一直没有立皇后,其中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究竟哪种原因起了决定性作用,史料中并未记载。如今,我们也只能够凭借当时的点滴资料和想象进行猜测了。对这段充满传奇和神秘色彩的历史进行追溯和深入研究,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574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5741.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